標籤:

路志正經驗方

路志正經驗方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一、百麥安神飲  組成:百合30克、淮小麥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 功能:益氣養陰,清熱安神。 主治:凡由心陰不足、虛熱內擾,或氣陰兩虛、心神失養而引起的神志不寧、心煩易怒、悲傷欲哭、失眠多夢、善驚易恐、心悸氣短、多汗,時欲太息、舌淡紅或嫩紅,脈細弱或細數無力。 適應證: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 方解:思慮過度,心陰暗耗;或久病不愈,致陰血耗傷;或勞傷心脾,氣血兩虧而使心失所養,心神不寧。故用淮小麥、甘草、大棗益心脾之氣;以蓮子肉、百合、大棗養血和營,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內蘊之虛熱;且淮小麥、百合、蓮子肉、夜交藤、大棗諸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諸葯合用,共奏養心陰、益心氣、清虛熱、緩諸急、安神定志之功。 煎法:上藥以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鐘,濾汁存暖瓶內。 服法:不分次數,欲飲水時,即取此藥液飲之。 禁忌:肥厚油膩。

二、烏梅敗醬方 組成: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茯苓15克、黃連4.5~6克、木香(後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朮10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由濕熱下注所導致的長期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里急後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白光白、舌質暗滯、苔膩、脈弦滑或弦細數。 適應證: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腸炎、慢性胃炎、肝功異常等。 加減:大便膿血,口苦急躁,舌紅苔黃膩脈弱滑,勢感邪實者,去太子參、白朮等健脾益氣之品,加白頭翁、秦皮、大黃炭、炒榔片等清腸導滯之味;胃脘痞悶,舌苔白膩,濕阻氣滯者,酌加藿梗、荷梗、佩蘭、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濕理氣之品;腹瀉便溏,面黃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氣;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乾薑、細辛等溫陽散寒葯;大便滑脫,重用烏梅,加煨訶子收澀固脫;並發腸息肉者,加莪術、僵蠶消瘀散結。 方解:本病多屬「久痢」、「滯下」等範疇。主要病機為脾胃不調,土虛木旺,濕熱留戀,蘊結大腸,故治宜清熱解毒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佐以升清、酸斂、止瀉。本方重用烏梅酸澀止瀉,辛苦性溫,枳實味苦性微寒,調氣止痛,消痞除脹;芍藥、當歸和血行血,「四君」、葛根健脾升清、除濕止瀉。諸葯相配,共奏抑肝健脾、祛邪扶正、調腸止瀉之功。 煎服法:水煎,每劑葯煎兩次,每次煎藥液約200毫升,日二次,飯後溫服。烏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爛,和余葯按原方比例配勻,烤乾研末裝入膠囊,每服生葯1.5克,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禁忌:生冷、油膩、郁怒氣惱。

三、扁鵲三豆飲 組成:綠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節二兩。 功能:清熱解毒,滋陰止渴,下氣消腫。 主治:凡肺胃鬱熱所引起的口乾咽燥、煩渴喜飲、飲而不解;或濕熱下注,小便不利。頭暈沉重、脘腹痞悶、大便不爽、帶下黃赤、瘡癤腫毒、斑疹;或肝腎陰虛所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盜汗遺精、五心煩熱、煩躁易怒、尿頻尿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舌質紅、苔厚膩、脈沉滑數或脈濡數等。 適應證:直立蛋白尿;慢性腎炎蛋白尿;消渴(糖尿病);腳氣、瘡、癤、腫毒、斑疹、尿道感染、黃赤帶症。 加減應用:上消者去甘草,加竹葉3克;中消:去甘草加荷葉60克、豌豆30克;濕盛者去甘草加黃豆40克、豌豆15克、茯苓10克;下消、直立蛋白尿、慢性腎炎蛋白尿,去甘草加生、熟苡仁各15克、荷葉6克;腳氣、瘡、癤、腫毒、斑疹等根據濕與熱偏重和在營在血的不同,隨症加減;濕重者:加蘇葉、生苡仁;熱重入營者,加白茅根、綠萼梅等。 方解:綠豆甘寒無毒,行十二經,清熱解毒、消腫下氣、止消渴。赤小豆,味甘酸性平、無毒,功能清熱解毒、敗惡血、消癰腫排膿、療熱中消渴。黑大豆味甘寒性平、無毒,屬水似腎,故能補腎鎮心明目,行水下氣、活血解毒、消腫止痛、止消渴。甘草味甘性平,生有瀉心火補脾胃不足,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能調和諸葯,使之不爭,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葯毒,故而有國老之稱。 消渴病雖有肺熱、胃熱、腎虧三消之分,而其病機總不外陰虛燥熱而已。在三豆飲中,甘草味甘,消渴病忌甘;濕阻,下焦濕熱者,亦非所宜,以甘能令人滿也,故應去而不用為佳。除甘草外,三豆均有止消渴的作用。上消屬心肺,肺熱可導致上消,心移熱於肺,同樣可出現口乾舌燥、飲不解渴之上消。赤小豆色赤,為心之谷,故以此為君,綠豆為臣,黑大豆為佐,竹葉為使,以收清中寓補,補中有清,標本同治之效。中消屬脾胃熱重者,以綠豆為君,赤小豆為臣,豌豆味甘性平,主治消渴,用以為佐,荷葉為使,以清胃瀉熱,升清降濁;若挾濕者,以大黃豆為君(甘溫無毒、功能寬中、消腫解毒),豌豆為臣,赤小豆為佐,茯苓為使,俾收理脾和胃,祛濕清熱之功。下焦屬腎,凡下消、直立蛋白尿、慢性腎炎有蛋白尿者,則以黑豆30克為君,生、熟苡仁各15克為臣,荷葉6克為反佐,赤小豆15克為使,以益氣健脾,祛濕清熱,升清降濁。對於濕熱腳氣、瘡癤腫毒、斑疹等病,濕重者加入蘇葉、生苡仁芳香化濕、清熱利濕;營分熱重者,用白茅根甘寒清熱、涼血養陰;綠萼梅香透通經,令邪熱外透。 煎服法:將諸葯浸泡,待豆展後慢火煎煮至豆極熟,將汁存於瓶中,渴作茶飲。豆可食用。 禁忌:肥厚油膩、辛辣、氣惱。

四、內消乳癰湯 組成:橘葉20克、荊芥9克、連翹12克、大瓜蔞一個切碎、浙貝12克、赤芍10克、甘草梢10克。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肝鬱氣滯,或恣食肥甘,或滋補太過,郁久化熱,致氣血壅滯,積於乳房一側或兩側,使局部紅、腫、熱、痛、發熱、噁心,納少急躁,夜寐不寧。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數或弦滑數等。 適應證:乳癰初起(急性乳腺炎)。 方解:本方以橘葉為君,疏肝行氣、消腫毒;赤芍行瘀止痛,與瓜蔞同用,可達到消腫止痛之功;連翹、浙貝、甘草梢共用,可清熱解毒,荊芥重用可祛風理血。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如惡寒重者,荊芥可加重至12克,發熱重者,加僵蠶9克。 煎法:將葯以500毫升水先浸泡半小時,再以文火煎半小時,倒出藥液,再加水適量,煎20分鐘。將兩煎合勻,分兩杯待服。 服法:日二服,飯後熱服,每服一杯。 護理:服第一杯葯後,卧床休息,取微汗為度。 禁忌:急躁鬱怒,甘肥油膩及辛辣食物。

五、乳癰外消散 組成:桃仁30克、青黛15克、朴硝20克、蜂蜜適量。 功能:清熱解毒,軟堅消腫。 主治:凡由肝、胃鬱熱致氣血壅滯,循經瘀於乳部一側或兩側,熱蒸瘀阻,局部出現紅腫,熱硬而痛,發熱急躁,脈弦數或滑數,舌質紅或紅絳,苔薄白或薄黃者。 適應證:乳癰初期,未成膿者。 方解:本方以青黛引入肝胃二經,以清熱解毒,朴硝軟堅消腫,桃仁活血化瘀,共奏清熱解毒、消腫軟堅、散結之功。 製法:將三葯放入蒜臼內或粗瓷碗中,以木杵搗爛,再入適量蜂蜜同搗,成稀膏狀待用。 用法:將乳癰外消膏攤於比紅腫範圍稍大的紗布上,貼在患處,外以橡皮膏固定,1~2天換一次,連續五次為一療程。 禁忌:郁怒、氣惱,辛辣、肥厚之物以及滋補藥品。

推薦閱讀:

一本正經的胡說|為什麼說《琅琊榜》是「耽美向」作品?
女人到底正不正經, 看她這三個地方就明白了
「被性侵後,罪犯竟說我不是正經女人」
常說這四句話的男人最不正經,分析的真透徹,女人你知道嗎
墨黑紙白丨老不正經:女人最好的嫁妝竟然是一張膜?

TAG:經驗 | 正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