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內功之周天運行

兩眼微閉留一線光,以兩眼內眥為三角形底邊,向上至眉間,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叫伊三點。然後用意念集中想這個三角自左向右,向上向下,沿此路線轉動。不是用後天意識去轉,是相當於閉著眼睛看這個三角輪盤自轉。這樣轉慢慢便會出現光,將光內收照自身。收光有兩種方法:一種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眼將光內收,直出百會,直入天庭,走外混元,光天合一。這是頓法。另一種是將光收入後往下照,讓它自己變化。性光法一般是光入體內,讓光從頭往下照,照至丹田、湧泉再返上來,做到體內氣光合一,功夫便上去了。這種功法練起來非常簡單,目光把氣光往回一收、一轉,便是坎離交媾,便是嬰兒奼女,收回來神光合一便成丹。不需開天門、嬰兒出竅,直接走光天合一,屬上乘功法。

當真氣歸元,還於下丹田的時候,另外覺得有一股潛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緊,很象肚皮已貼著了背脊骨似的;同時又覺得丹田裡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蕩漾漾,輕飄飄,似動似止,載浮載沉;又象鐘錶的擺,左右相應擺動似的,即舊說「氤氳紫氣」。

所謂大周天的循環,有它一定的軌道。這軌道是循著二十部脈道的經絡路線流注運行的。真氣在丹田裡首先向鎖鑰任、督、沖三脈的「陰蹻庫」(即會陰穴,在兩陰之間)流注,折而走向「尾閭關」(在尾閭骨第二節中)。熱氣到這兩個地方衝力比較大,動觸的感覺很明顯。再由尾閭關分兩支流注,夾脊上行,直上腰脊第14椎兩旁的「轆轤關」,由此繼續上行,通過背、胛、肩、頸部,直達後腦枕骨棱下的「玉枕關」。初學的人只覺一片熱氣上升,功夫深的人則分四支上行。上述這段行程,即所謂「逆運法,通三關」。

氣脈遠行至此,其勢已緩,故一般練功的過程,在玉枕關通過較慢,而熱氣亦減小了。再由玉枕關繼續上行,越過頭頂的「百會穴」,同「厥陰肝經」的氣脈會合,仍舊前行,轉變為向額顱面頰下注,與手三陽的氣脈大會於「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額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復出於「龍宮」(在大眼角上下眼瞼有穴如星之處),循鼻兩旁夾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則轉而向右,右則轉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過,與「任脈」、「沖脈」相會(女性則會於「乳根」穴)。這一段的行程,在頭面部分,已不感覺熱,只感覺是分五條道路,自頭下面有如小蟲爬行,又似塗抹薄荷水,感覺也非常明顯。

再從此下前項至「挨刀紋」(即項部橫紋),循「人迎」、「氣口」兩穴(喉結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兩乳之間)。這一段行程,蟲爬現象減少,若有若無了。

從膻中分主從二支:主支由內里直下,歸入于丹田,名叫「中脈」;從支則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於「日」、「月」雙穴(在臍中兩旁微上凹中,非針灸之日月穴),還合於下丹田,入竅歸元。這樣循環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時歸元入竅的感覺,則另有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氣爽,輕鬆愉快,所謂「如灌甘露」即指此。

當真氣歸元,還於下丹田的時候,另外覺得有一股潛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緊,很象肚皮已貼著了背脊骨似的;同時又覺得丹田裡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蕩漾漾,輕飄飄,似動似止,載浮載沉;又象鐘錶的擺,左右相應擺動似的,即舊說「氤氳紫氣」。

此時,仍然把念頭隨著肚皮向內吸緊吻合在一起,一點也不能分心動念,既不可歡喜,也不可驚懼,切切實實地跟隨著它向里吸入,一直覺得真氣已不再向內吸的程度,即把念頭集中在吸貼最緊的地方,這地方不會很大,一般說來只有雞蛋大,或者鴿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頭集中在這最後一點,一心一意「定住」在那裡,連「氤氳紫氣」也不動了,久久練習,功夫即會進步到「清靜境界」,牙關也會閉緊,眼睛也會內吸,呼吸微細,綿綿不斷,吸多呼少,這樣已經達到比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覺更能恢復精力,收效快又省事。如果不想繼續練了,則把念頭分開,全身放鬆,慢慢起坐,算是練完一趟功夫。


推薦閱讀:

大運流年與命局真正的運行規律
這種運行財鄉而發財的人
2008.11.12 適應真氣運行法
傷官格印太旺,歲運行印運奪食不吉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

TAG:武術 | 內功 | 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