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句麗」和「高麗」是指同一個國家嗎?

朝鮮稱韓國為南朝鮮,韓國稱朝鮮為北韓。作為朝鮮和韓國的通稱,英語中的Korea、法語Corée、德語Korea、俄語Корея、希臘語Κορ?α、西班牙語Corea統統源自另一個詞「高麗」。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隋煬帝三征高麗、唐高宗滅高麗,這個「高麗」指的是否就是Korea?沒錯,確實是。但這麼說,一定有人反對:「隋唐皇帝親征的不是『高麗』,而是『高句麗』!」那麼,高句麗和高麗究竟是怎麼回事兒,二者有何關係?高句麗興亡:700年屢受挫未亡國高句麗(也作高句驪)國,建立於公元前37年,相當於西漢末年。在高句麗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韓國稱「廣開土大王碑」)中記載,其第一代王是「鄒牟」。高句麗建都於今天遼寧省桓仁縣,不久遷至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時代對周邊部族推行歧視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紛亂,高句麗也被更名為「下句麗」,直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才恢復了 「高句麗王」的王號。最初的高句麗國只是漢朝玄菟郡內的小國,經過對周圍小股勢力的長期兼并,到曹魏時代,它形成了一個對周邊部族有很大影響力的政權。曹魏在消滅了割據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幾個郡的公孫氏之後,242年派大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焚毀都城——丸都城,給高句麗造成滅頂之災,《毌丘儉紀功碑》中就有「高句驪反」「討句驪」的記載。

毌丘儉碑拓片(局部)然而,高句麗並沒有覆亡,它慢慢恢復,趁西晉永嘉之亂,進佔了樂浪郡、帶方郡故地(313年),樂浪郡故地統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帶。當時朝鮮半島南部從眾多小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百濟國,都城在漢城(今首爾附近)。高句麗進入平壤一帶後,就和北上擴張的百濟相遇,兩國爭戰不斷。那時半島南端的新羅還只是一隅小國,實力不能與這兩個國家相提並論。與百濟作戰的同時,高句麗不斷「西進」,與遼河流域新興的慕容鮮卑長期作戰,爭奪遼東郡和玄菟郡,相較之下,慕容鮮卑更勝一籌。342年,高句麗都城丸都被慕容鮮卑攻陷,高句麗王的母親和妻子被擄走,父親的墓也被盜掘,高句麗王被迫向慕容鮮卑稱臣納貢。其後,經過較長時間的積蓄髮展,高句麗再次趁著中原戰亂,恢復實力,牢牢掌控平壤地區的同時,重新開始攻佔遼東郡、玄菟郡。在好太王時代,高句麗終於完全佔據遼東(約405年)。至此,高句麗吞併了西漢以來所設置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的廣大轄區,並在427年將都城遷到平壤,大力經營朝鮮半島。在隨後的南北朝時代,高句麗通過控馭遼東和黃海東部交通,展開「越境外交」,與南北對立的中原王朝同時建立聯繫,並且遠通北亞草原的柔然和突厥,甚至與中亞粟特人也有聯繫(很多學者認為撒馬爾罕壁畫中的鳥羽冠使者就是這一聯繫的證據),可以說高句麗已然成長為歐亞東部世界的一個強國,因此中原史書稱高句麗「強盛不受制」。

阿夫拉西阿卜(撒馬爾罕)壁畫中的鳥羽冠使者(右)被認為是高句麗人6世紀下半葉,隋帝國最終結束南北分裂,中原走向統一,高句麗問題也日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後來,隋唐屢征高句麗,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征遼東」。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導致國內大亂,身死國滅。繼之而起的唐帝國,在668年與後來居上的新羅聯手,先是滅亡了百濟,又在白江口(今天韓國的錦江口)的大海戰中大敗前來援助百濟殘餘勢力的倭軍。唐軍與新羅水陸並進,南北夾擊高句麗,趁其內訌之機,一舉攻破平壤,滅亡了高句麗。隨後,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轄其地。綜合來看,高句麗是一個強韌的國家,屢屢與中原抗衡,最終覆亡仍然是由於外部的摧毀。自漢末至唐初,高句麗共存在了705年,先後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為都,所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現今中朝兩國境內都有分布。兩個「高麗」,還是一個「高麗」?那麼,高麗又是「誰」?這要做兩層解釋。首先,高句麗在後期就開始被稱為「高麗」了。在南北朝時代的中國正史中,「高句麗」就開始被寫作「高麗」,在南朝,《南齊書》最先如此稱呼,而北朝可能更早,至晚《北齊書》已經將「高麗」作為「高句麗」的稱呼了。至於原因,學界目前仍有分歧。有人認為是高句麗自己改名了,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史書的簡寫——之前也曾簡寫「高句麗」為「句麗」、「句驪」。但是到隋唐時代,史書中對於高句麗的稱呼絕大多數都改成了「高麗」,僅有個別記載同時並用「高句麗」。一句話,高句麗還是那個高句麗,只是叫法有所變化。

高句麗歷史地圖(612年)其次,高句麗滅亡之後,新羅通過戰爭以及外交手段,逐步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也就是原來百濟的全部領土和高句麗南部的一些領土,這之後的新羅被稱為「統一新羅」(朝鮮史學界不承認它是統一國家,故稱之為「後期新羅」)。經過兩個世紀之後,統一新羅衰落,它的內部掀起反叛勢力,其中有兩股最終做大:一股是900年在原百濟地區興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後百濟國」;另外一股是899年在原高句麗一帶興起的「後高句麗國」(又叫泰封國、摩震國),後來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羅,新首領王建在918年改定國號為「高麗」。三方混戰,最終高麗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朝鮮半島,由此「高麗」又成為這個統一的新國家的國號。這個高麗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並向北有所伸張,重要的是,它持續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取而代之。王建所建立的這個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又稱王氏高麗,之前的高句麗則又被稱為「高氏高麗」。高氏高麗存續時間相當於漢末至唐初,王氏高麗存續時間則相當於五代至明初。

高麗歷史地圖(1111年)兩個雖然都可以叫高麗,但在歷史研究中,準確來說應該分別稱「高句麗」、「高麗」。高句麗擁有廣袤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高麗則以朝鮮半島中南部為統治區,二者重合區域極少。高句麗滅亡距離高麗建立,中間又隔了250年。就像拓跋珪以魏為國號時,曹魏已經滅亡120年了一樣,高麗只是借用了「高句麗」名號的另一人群的政權。其實在高句麗滅亡之後,就曾經有多個政權打著「高句麗」旗號,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國人,他們在日本史籍《續日本紀》中被記作「高麗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麗人高文簡逃往唐朝時,則是以「高麗王莫離支」名義被記錄下來。王氏高麗被西方人先是譯作Corea,據說日本人在1910年吞併了大韓帝國之後動了手腳,改成Korea,好讓Japan能排在它前面。Korea譯自高麗,而「朝鮮」的英文譯名則是Chosun,現在韓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朝鮮日報》英譯名就是Chosun Ilbo,而不是Korea Daily。可見,Korea對應「高麗」,「高麗」則是「高句麗」的簡稱,所以全世界對朝鮮、韓國的稱呼歸根到底都來自「高句麗」。「高句麗歷史問題」為何敏感?高句麗一直以來被朝鮮和韓國視為其「國史」的重要內容,在它們的古代史體系傳統觀點中,高句麗與百濟、新羅是「三國時代」,是國史的重要歷史階段和組成部分。21世紀初,中國學界展開「東北工程」,進行高句麗相關的東北亞史研究,其中對於所謂高句麗歸屬問題中韓學者產生了巨大的分歧與爭論。中國學術界將高句麗視為東北地方民族政權的歷史定位,在韓國看來,這無異於「歪曲歷史」、「搶奪歷史」。因此,「高句麗歷史問題」成為兩國交流中極其敏感的問題。以往,韓國古代史學界偏重新羅、百濟、伽耶史,而忽視高句麗史,為改變這種現狀,韓國在2004年成立了專門的大型研究機構「高句麗研究財團」(2006年整合成為新的「東北亞歷史財團」),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進行包括高句麗史在內的研究項目,這改變了韓國古代史的研究格局。不過,自始至終,中國學界和韓國學界內部都存在一種聲音,就是歷史研究中的「學術非政治化」和「一史兩用」的呼聲。客觀地講,正是這種聲音最終使得中韓兩國高句麗史研究者開始反省,加強雙方的直接交流。

東北亞歷史財團出版的高句麗史論著2012年中國集安市新出現一方高句麗時期的石碑,定名為「集安高句麗碑」,它與集安的「好太王碑」(又稱「廣開土大王碑」)、韓國中原郡出土的「中原高句麗碑」並稱高句麗三大碑。兩國研究者迅速展開學術交流,互相邀請專家進行演講和討論。2014年10月為紀念高句麗好太王碑建碑1600周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和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的組織推動下,中、朝、韓、日四國高句麗研究專家聚首集安,就好太王碑及高句麗歷史理論問題加強交流和溝通。高句麗史作為中古東亞史的重要內容,既是中國邊疆史的研究課題,也是朝韓國史的組成部分,這一認識相信會越來越得到更多的有識之士的支持。
推薦閱讀:

【轉載】人蔘紅參沙參党參西洋參高麗參特性
高麗參和紅參的區別
隋煬帝搞大躍進,準備三征高麗
幾分鐘幫你分清:高麗、朝鮮、韓國、高句麗
張高麗:確保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TAG:國家 | 高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