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漢飛將軍李廣:為何說浪得虛名,難以封侯非不公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唐代詩人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曾經如此哀聲高詠,上演了一出壯志難酬、大才不伸的歷史悲劇。每每談到李廣,在歷史上有不少人為之嘆息,現代人也多有認為封侯不公,怪罪於漢武帝。

但在筆者看來,其實很多人理解有所偏差。

說起來李廣確實也是有真本事的人,尤擅騎射,勇猛絕倫,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曾將草中卧石誤作猛虎而射之,結果箭沒石中,而且為人清正廉潔,家無餘財,賞賜皆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相同,可謂於將士同甘共苦之典範。

漢景帝時典屬國公孫昆邪稱「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司馬遷則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讚譽他。

不只是中原人,就是匈奴人中李廣也有極高的聲譽,贊之為「飛將軍」,他所鎮守的地方,匈奴人是不敢隨便去騷擾的。

然而,儘管漢武帝時期因功封侯者多達數十人,這位名震天下的「飛將軍」為何始終與封侯無緣?到底是否真是漢武帝的不公?其實則不然。

事實上,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除了描述其諸多優秀品質外,還寫了他為何難以封侯的原因?這些卻被大多數文人忽略了。

第一、私受軍印

景帝剛即位時,李廣任隴西都尉後改任武騎郎將,在吳、楚七國叛亂時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叛軍,在昌邑城下奪了敵人的軍旗,本來可以立功揚名了。可是中間出了一件事,當時梁孝王(漢景帝之弟)有窺視帝位的野心,把將軍印授給李廣,李廣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接受了。所以引起了當朝皇帝的疑忌。文穎解釋說:「廣為漢將,私受梁印,故不以賞也。」

第二、官報私仇

李廣和灌強一起隱居蘭田,常到南山中打獵。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隨從和別人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不知在哪也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李廣在霸陵亭下住了一宿。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韓將軍遷調右北平。天子任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第三,殺害已降

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吏封侯者不少而李廣始終不得侯爵。他曾私下悄悄地詢問相命算卦的專家王朔:「難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嗎?或是命中注定不該受爵?」王朔說:「將軍自當省察,平生是否作過愧對良心的恨事?」

李廣說:「過去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詐術,誘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殺,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王朔說:「最大的罪咎,莫過於使用詐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第四、缺乏戰功

這一點是最為關鍵的原因之一,這很可能和李廣本人雖勇猛驚人,但不善於指揮大軍作戰有關。

元光六年(129年),漢朝開始派大軍越過防線,深入草原沙漠主動攻擊匈奴以後。這是中國對匈奴戰略一大變。在此變化後,李廣似乎不適應。

衛青先後七次,霍去病先後四次出塞作戰,對匈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將其趕至漠北。李廣出塞作戰四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129年)漢武帝派衛青等四路大軍出塞,李廣以驍騎將軍率其中之一出(山西)雁門,戰敗受傷被俘,佯死奪敵弓箭馬匹逃回,按律當斬,贖為庶人(不久又起用為右北平太守,可見武帝也不總是有意打壓他)。而同時出上谷(河北懷來)的車騎將軍衛青則打了勝做仗。

第二次,元朔五年(123年)為後將軍,隨衛青出塞,未見有立功記述。

第三次,元狩二年(121年)李廣率軍出右北平,與敵激戰,因傷亡多,無賞。

第四次,元狩四年(119年) 李廣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塞,因迷失道路被責備,不願到軍法部門為己辯護,自殺。

以這樣的戰績,沒能封侯,也不必怨天尤人。

李廣領軍,不管「部伍行陣」,宿營時「人人自便」,夜裡無值班(「不擊刁斗」)。司馬遷讚譽他以身作則,不用下命令就可貫徹其軍事意圖(「其身正不令而行」),這隻有在能直接和他接觸的小範圍內可行。若統領超過千人的隊伍,沒有慎密的部署和嚴明的號令,是不行的。他身懷絕技,極勇敢,品德又高,統領數量不大的精銳部隊,可能如魚得水,但若遇上大量敵人,自然會吃虧。

其實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找不到李廣某次戰役作戰大勝,殲敵多多的具體描述,一次也沒有。文學的傾向力是很厲害的,水平越高,影響越大。

第五,擅自出兵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

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數奇,就是單數,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衛青出征,衛青讓其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

李廣也知道內情,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衛青不答應他的請求。

一氣之下,李廣沒向衛青辭行就回到軍中,從東路進發,軍隊沒有嚮導,迷失道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

回兵後,衛青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看李廣,順便詢問迷路的情況好向天子報告,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所以說,李廣是一員戰將,但他不是大將和統帥的料。

文帝說得很清楚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在劉邦起家造反的時候,真是太需要一員戰將了。

李廣生不逢時,命運不好,為後人扼腕。

人們常常嘆息李廣生不逢時、受人排擠壓抑的坎坷遭跡,但大多是沒有真正了解這位飛將軍情況來說的,這也算是一個習焉不察的歷史誤會吧。


推薦閱讀:

飛將軍李廣的哀榮
李廣難封,究竟是數奇,是功低,還是為君王不喜?
大漢代牛人系列之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侯?
圖說五胡十六國:西涼,李廣的後裔,唐朝李氏的先祖
名將李廣沒有封侯,但他的後代卻建立兩個王朝,一個存在289年

TAG:李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