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從脾論治
【摘要】 對慢性膽囊炎「脾虛脅痛」致病說自古至今醫家未明確提出。臨床經驗證實,將慢性膽囊炎分為肝脾不和、肝鬱脾虛、脾虛血瘀、濕熱困脾型辨治,效果較好。
【關鍵詞】 膽囊炎.健脾;辨證論治;逍遙散.治療應用;中西醫藥療法;四君子湯.治療應用
膽囊炎是世界性的多發病,以膽區疼痛為主要表現,可反覆發作或伴發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多發於女性,男女之比在1∶2以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趨勢,健康普查的開展及診斷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和檢出率逐年上升。膽囊炎多歸屬於中醫的「脅痛」、「膽脹」範疇,始見於《內經》。《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書·脅痛》雲:「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以後歷代醫家對該病雖有不斷補充和發展,但對脾虛脅痛遠自古代醫籍,近至各種醫學期刊及教科書均未明確而系統地提出。現就臨床常見證型分述如下。
1 肝脾不和型
見於每因情緒不暢或勞累而使脅痛加重或複發的慢性膽囊炎患者。此型臨床最為常見,多為女性患者。因情志變化與氣之鬱結關係密切,疼痛亦隨情志變化而有所增減。肝氣橫逆易犯脾胃,故可出現肝脾同病。
主證: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之變化而增減,納食減少,噯氣頻作,大便時干時稀,或頭痛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治則:疏肝利膽,健脾和胃。代表方:逍遙散。常用藥:柴胡12g,白芍15g,炒白朮15g,茯苓15g,薄荷9g,木香9g,鬱金12g,川楝子9g,半夏9g,生薑6g,炙甘草6g。隨症加減:若氣鬱化火,證見脅肋掣痛、心煩易怒、口乾口苦、溺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可加牡丹皮9g,梔子6g;若氣鬱 化火傷陰,證見脅肋隱痛,遇勞加重,心煩頭暈、夜寐 不寧、舌紅苔薄少津、脈弦細者,加何首烏15g,枸杞子9g,牡丹皮9g,梔子9g,菊花9g,以清肝火,養肝陰。
2 肝鬱脾虛型
見於素體脾虛又患膽囊炎,或膽囊炎初發治療不當,反覆發作,病程日久,木克脾土,機體正氣虧虛,由實證轉化而來;或因受「炎」字的束縛和「疼隨利減」的影響,治療過程中拘泥於「六腑以通為用」,過用苦寒攻下之品,損傷中氣而成肝鬱脾虛者。B超影像學有明顯特徵,可見膽囊橫徑較小,呈細長型,張力較低,膽囊壁毛糙,膽汁透聲略差,多數患者的膽囊收縮率顯著降低,平均為37.61%。
主證:脅肋隱痛,以墜脹為主,或僅有墜脹感覺,噯氣脘悶,腹脹納少,倦怠乏力,勞累加重,休息減輕,大便溏薄或大便雖不稀薄但稍用瀉藥則瀉下較甚,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治則:疏肝利膽,健脾益氣,清熱燥濕。代表方:健脾利膽湯(經驗方)。常用藥:黃芪20g,党參15g,白朮15g,柴胡10g,白芍15g,鬱金12g,蒲公英20g,木香9g,黃芩12g,花椒5g,虎杖15g,枳實12g,金錢草20g,甘草6g。方中黃芪、党參、白朮、甘草健脾益氣,以復脾之運化;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條達肝氣,配枳實、木香行氣除滿,瀉肝經之鬱結,調中焦之運化,防補氣葯之壅滯;鬱金行氣活血,利膽止痛。氣鬱常易化熱,脾虛極易生濕,故用蒲公英、黃芩、虎杖清熱利濕;花椒有溫中止痛之功,兼防苦寒藥物傷中。主葯合用,使脾運復,肝鬱解,膽汁利,濕熱去,則病自愈。
3 脾虛血瘀型
見於慢性膽囊炎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而致瘀血內阻。此類膽囊炎B超影像學亦有其特徵,可見其膽囊較小,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明顯毛糙或因與周圍粘連而不規整,脂餐實驗膽囊收縮率明顯降低,平均為41.87%。這與慢性膽囊炎病人膽囊壁因炎症的浸潤、粘連而增厚,從而使膽囊壁彈性降低,體積偏小的病理相一致。
主證: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噁心,厭油,納少,大便時干時稀,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沉澀。治則:健脾益氣,活血化瘀。代表方:四君子湯合血府逐瘀湯。常用藥:党參15g,茯苓15g,白朮15g,柴胡12g,枳殼12g,赤芍、白芍各15g,當歸12g,牛膝15g,紅花12g,桃仁9g,川芎12g,延胡索15g,鬱金15g,甘草6g。隨證加減:若大便溏薄、納呆乏力者去桃仁、當歸加炒山藥30g,雞內金12g,以健脾開胃;若大便偏干,將白朮改為生白朮30g,加酒大黃6g,以運脾通腑;若口乾口苦,脅痛較甚者,加茵陳30g,金錢草30g,以清熱利膽。
4 濕熱困脾型
多見於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常因過度勞累或既往有膽結石病史,復過食肥甘酒醇,致濕熱中阻,蘊結肝膽,肝絡失和,膽失疏泄,胃失和降。本型B超的特徵可見膽囊體積較大,張力較高,囊壁毛糙或增厚,膽汁透聲差,膽汁內瀰漫性光點或沉積性回聲,膽囊區明顯壓痛。脂餐實驗膽囊收縮率約半數患者低於正常,平均為50.26%。這主要是由於膽汁內炎性滲出較多所致,是炎症較重的表現。主證:脅痛口苦,胸悶納呆,噁心嘔吐,發熱惡寒或但熱不寒,目黃身黃,小便黃赤,大便粘滯或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治則:清熱利膽,運脾化濕。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常用藥:龍膽草9g,柴胡9g,黃芩9g,梔子9g,車前子15g,茵陳30g,蒼朮、白朮各12g,茯苓15g,木香9g,半夏9g,竹茹9g,甘草6g。隨證加減:若濕熱煎熬,結成砂石,阻滯膽道,症見脅痛劇烈,連及肩背或身目俱黃者加金錢草30g,海金沙30g,鬱金15g,白芍30g利膽排石,緩急止痛;若發熱惡寒、目黃者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兼瀉陽明餘熱,合用茵陳蒿湯以清熱利濕退黃;若熱盛便秘,腹部脹滿者,加大黃9g,芒硝9g瀉熱利膽通便。慢性膽囊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屬祖國醫學「脅痛」範疇,其發病率高,診斷容易,但治療上較為棘手。後人往往受「腸瀉膽亦瀉」、「六腑以通為用」理論的影響,以及受「炎症」觀念的束縛,在治療上多以疏 肝清熱、通腑瀉下為主,常導致誤診、誤治,致使膽囊 炎伴脾虛者逐漸增多。因肝膽脾胃同居中焦,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在五行中木土屬相剋關係。生理上,肝木疏土助其運化之功,脾土營木成其疏泄之用;病理上,肝木易郁,脾土易虛。如肝失條達,膽失疏泄,則脾土不得其助而運化失健可出現脅肋脹滿、腹脹納少、大便異常等癥狀,稱之「木不疏土」。若濕邪困脾,脾氣壅滯,導致木郁難伸,出現脘脹納少、便溏睏倦、脅肋脹痛等症,稱之「土壅木郁」;若肝氣橫逆,犯胃克脾,而見脅肋脹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則為「木旺克土」。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曰:「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而肝木之所以郁……土虛不能升木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
由此可見,肝膽脾胃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上需木土同治。在膽囊炎的發病過程中,病因雖多,而膽汁排泄不暢是最重要的因素。《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行氣亦流。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故用利膽之法增加膽汁分泌,加強膽囊收縮,提高膽囊排泄率,是治療膽囊炎的關鍵所在。中醫學認為,膽汁來源於肝,是「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東醫寶鑒》)肝氣條達,膽汁才能正常分泌與排泄,助脾胃以化物。肝鬱脾虛患者膽囊的橫徑小、張力低,是膽汁充盈不足的表現,因而呈細長型。膽汁少則助脾胃以化物的能力降低,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因而出現脾虛的癥候。又由於脾主肌肉,脾虛則影響肌肉的收縮功能,使膽囊平滑肌的收縮力減弱,導致膽囊收縮率降低,膽汁排泄不暢,較多的陳膽汁存留在膽囊之中,以至膽鹽沉積。加之免疫力低下,極易導致細菌生長,此既是膽囊炎發病的重要病因,又是病後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現代研究證實,健脾之品如党參、茯苓、白朮等能增強網狀內皮系胞的吞噬能力,增強T細胞功能,興奮中樞系統,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並對膽囊有收縮作用,可促進膽汁排泄,恢復膽囊功能。疏肝利膽之品如柴胡、木香、枳實、鬱金、茵陳、金錢草等具有消炎利膽、解痙止痛的作用。
總之,慢性膽囊炎使用疏肝利膽之品,能促進膽汁分泌,改變膽汁成分,促使膽囊收縮和Oddi擴約肌開放,起到利膽作用,既有利於病原體排出和炎症消退,也有利於病變局部的修復。健脾之品則能提高或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體質,縮短病程並預防發作。因此,利膽配以健脾、運脾之法是通過消除病因、控制癥狀、預防傳變、調整機體反應狀態,進而達到治療局部、改善整體的一種綜合療法。
推薦閱讀:
※慢性腸胃炎的飲食建議
※慢性咽炎反覆發作原來是心情作怪 用此法子不藥而癒
※治療慢性咽炎的偏方2
※慢性腹瀉44個處方箋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TAG: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