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精品從何而來
上圖:北京人藝出品的《茶館》劇照。CFP |
今年7月,在德國漢堡德意志劇院,一場語言環境、文化背景都有顯著差異的異域話劇上演。開演前,1200張座席票早已售罄,觀眾卻守在票房不願離去,等著「撿漏」退票。劇院只好開放站票,於是20多個席位又站滿了觀眾。在這所劇院的歷史上,這還是頭一遭。
這部劇,就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茶館》。
35年前,《茶館》就在德國「開張」過。彼時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交流有限,除了地理距離遙遠,文化和心理認知也很陌生。而一部《茶館》里的人情百態,卻讓德國媒體感嘆:中國與歐洲「甚至只有30米的距離」。
時過境遷,當《茶館》里的嬉笑怒罵再度上演,依然可以在異域掀起熱潮。這部中國話劇的經典,一遍又一遍地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情感。
這樣的精品從何而來?正如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為北京人藝題寫的那幅字——「龍馬風神,駱駝坦步」,不徐不疾的堅韌前行,正是在準備著上天入地的一鳴驚人。
北京人藝的精品,出自精益求精的治藝精神。
演員黃宗洛擅長塑造小人物,他為演好《龍鬚溝》里一個賣酸梨的角色,在隆冬臘月跟著賣梨的老人做了半個月買賣。到了演出時,這個角色只在舞台的一角,一聲不吭,一動不動,背對台口,連燈光也打不到。
有了這樣的演員,何愁沒有好戲?正是不計時間成本又近乎苛刻的長期打磨,反覆的重排、復排,對劇本細節的字字考究,對編劇精神嚴絲合縫的把握,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經典。從1952年建院至今,將北京人藝的經典一字排開,幾乎就是中國當代話劇的大體輪廓:《龍鬚溝》《駱駝祥子》《茶館》《雷雨》《日出》《北京人》《蔡文姬》《狗兒爺涅槃》《李白》《天下第一樓》《鳥人》……在中國,還沒有哪一家劇院可以拿出這麼多重量級的壓箱底作品,煥發出這麼強大的經典力量。
大戲之中必有大師。1949年12月,老舍從美國歸來,看到面貌一新的中國,創作熱情一下子燃燒起來。劇本完成後,他找到在北京師範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和外語系主任的焦菊隱,邀請他執導。編排完成後,這部劇首輪連演了55場。這就是《龍鬚溝》——新中國話劇藝術的濫觴,現實主義、民族風格、國際標準融合的中國話劇學派的源頭。
在北京人藝的歷史上,能找到一個個在話劇史上響噹噹的名字——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老舍、郭沫若、刁光覃、田沖、于是之、朱琳等等。他們是導演、編劇、演員,是新中國話劇的標杆,定義了北京人藝的高度;他們開拓的路徑,已然成為今人接踵追隨的大道。
我們可以從名字中窺見北京人藝成功的鎖鑰,「人民」是其中關鍵。曹禺在《群眾是我們心中的聖人》一文中寫道:「尊重群眾,尊重人藝之友的呼聲,因為你們在我們心中才是聖人,真正的聖人。」立足人民,觀察世相,描摹時代,是北京人藝的核心精神。劇院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時長半年的「下廠下鄉」,深入社會的肌理,尋求創作的源泉。與人民血脈相通,為人民書魂立傳,弘揚主旋律,樹立核心價值觀,讓北京人藝聚攏了好幾代的大量戲迷,也讓作品具有了恆久魅力。
今日,在話劇界,北京人藝依然是令人神往的殿堂,感召著一批批藝術工作者傾心投入。莫言擔任榮譽編劇,寫出了《我們的荊軻》,獲得廣泛讚譽;演員陳道明出演《喜劇的憂傷》,分文不取,稱自己是「還願了」。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的話劇處女作《司馬遷》近期正式建組,多名藝術家主動請纓參排。在多元藝術爭奇鬥豔的時代,北京人藝不斷開疆拓土。
「戲比天大」,北京人藝排練場里的四個大字,詮釋了北京人藝遍歷輝煌的前世今生,也指引著中國藝術的未來。
(本報記者王子墨)
推薦閱讀:
※【玉器】上海博物館藏玉器精品展
※一花一世界【18】【精品收藏】
※忍俊不禁:各色各樣的特色精品論壇 - 【Ctrl】 c 空間
※珍惜所擁有的,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 精品吧 – 與你分享精品資源!
※夏季精品美女 網路動聽流行歌曲(原創)(美女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