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專論 | 沈志華:面對歷史機遇:中美關係和解與中朝關係(1971-1974)

編者按

中美緩和一直是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研究的重點之一,涉及中、美、蘇、日、韓、朝等多個國家的局勢,受到中外學術界持續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1970年代美國檔案逐漸解密,以及在國際冷戰史的潮流下,學者們對台灣、東歐、朝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材料進行了深入挖掘,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湧現而出,為重審這段歷史提供了新鮮視角。今日恰逢1972年2月28日「中美聯合公報」(《上海公報》)發表45周年之際,本公眾號特採選三篇相關文章,作為中美緩和專輯推出,以饗讀者。

學者簡介

沈志華,冷戰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本文原載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篇幅所限,注釋從略。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予以刪除。

摘 要

中美關係實現和解是雙方走出外交困境的需要,同時也為朝鮮問題以和平方式得到解決提供了一個機會。中國政府在與美方進行外交談判的過程中,注意關照朝鮮的利益和要求,並承諾幫助朝鮮實現其和平統一的願望。經過中國的外交協商及各方努力,很快解決了撤銷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在解決朝鮮問題中,中方採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而朝方則顯得急於求成。主要是因為朝韓關係轉向緊張狀態,美國撤軍問題遲遲無法得到解決,不過,藉助中美關係緩和的東風,朝鮮的國際地位和安全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此期間,中朝關係始終保持友好並有所發展,總體來講,中國還是儘力幫助了朝鮮,儘管平壤對此並不滿足。

被基辛格稱為是一場「外交革命」的中美和解及其關係正常化,是冷戰時期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其影響之大,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過程看,中美關係的解凍不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更涉及中、美、蘇三個大國的三角關係以及中美各自盟友的利益和安全;第二,從結果看,中美關係正常化影響到一系列地區和國家,它們都不得不調整自己對美國和(或)中國的政策。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豐,學者們討論了中美和解過程中的蘇聯問題、日本問題、台灣問題和越南問題。但筆者也注意到,其中涉及朝鮮問題及該時期中朝關係的討論並不多見。

本文主要利用中美雙邊並輔以韓國及東歐國家的檔案文獻,重點考察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初期中朝關係的狀況:在調整與美國關係的同時,中國對朝鮮問題的立場、態度和處理方式如何?中國是怎樣維護朝鮮利益並保持與朝鮮的友好關係的?在這期間中朝之間有哪些共同利益,又存在哪些潛在分歧?中美關係出現的轉機對朝鮮及中朝關係產生了什麼影響?

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國際背景

1969年尼克松執政伊始,面對的是一個極端動蕩和不安的世界,美國外交陷入重重困難。首先是其勁敵蘇聯的發展來勢兇猛。儘管蘇聯的實力在很多方面不如美國,但在遠程導彈能力方面已與美國基本達到平衡。自從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來,克里姆林宮顯得信心十足,而美國及其盟國的溫和反應則表明,西方似乎已經認可蘇聯在東歐可以任意使用武力來保護其陣營的穩固。此外,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以後,蘇聯繼續支持一些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埃及和敘利亞試圖對以色列進行報復性打擊,其勢力顯然已經延伸到東歐之外。

其次是與歐、日盟國的關係矛盾重重。歐洲盟國對美國在越南進行的持久性戰爭很不滿意,在尼克松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歐洲之行期間,法國總統戴高樂對此就有明確表態。聯邦德國政府的新東方政策更使美國感到擔憂,1969年9月上台的總理勃蘭特極力謀求與蘇聯集團改善關係,將北約聯合一致對蘇的政策推向危機。除了政治問題外,歐洲一體化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美國在國際經濟中的統治地位面臨嚴重挑戰。

中國也是一個令白宮十分頭痛的問題。美國政府密切注視著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不明白中國國內的變化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會產生什麼影響:一方面,中國大力援助北越,並嚴厲指責美國對南越的支持,「十億手持原子彈的中國人」的威脅就在眼前;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似乎又大大削弱了中國直接出兵越南作戰的可能性。此外,珍寶島衝突使緊張的中蘇關係達到冰點,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實難預料。

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結束越南戰爭。1968年2月南越愛國武裝力量發動的春節攻勢表明,約翰遜政府有關敵人將很快被打垮、戰爭即將結束的許諾完全是不現實的。迫於各方壓力,白宮宣布部分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並謀求進行和談。越戰無疑是約翰遜留給新一屆美國政府最棘手的難題。面對巨大的挑戰,尼克松決定放棄過時的兩極對抗體系重建大國間的「均勢」並提出了建立以「美、蘇、西歐、日本和中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而實施這一方針的必要前提則是打開對蘇緩和及對華關係的僵局。另一方面,在亞洲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地、體面地結束越戰,為此也需要首先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同一時期,北京面臨的國際困境絲毫不亞於美國。1968年蘇聯入侵布拉格並提出勃列日涅夫主義,立即使中國感到了其北部安全所受到的威脅,「社會帝國主義」這一概念見諸中國報刊就充分表明了這種擔心。與此同時,中美在越南問題方面的對抗仍然很激烈。儘管尼克松在總統競選期間承諾要結束越戰,但他上台後,美國在越南戰場上的空戰卻開始升級——尼克松希望以此脅迫河內在其任內第一年就範。1969年3月在珍寶島發生的嚴重流血衝突,對於中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中蘇兩國已處於一場大戰的邊緣,甚至有傳言說,蘇聯威脅要用原子彈對付中國。此外,在東部沿海,除了日本和南朝鮮不斷表現出來的敵意,中共還要警惕國民黨軍隊隨時可能從台灣發動的反攻。在西南邊陲,1962年中印戰爭雖然硝煙散去但雙邊關係持續緊張。1969年6月美國與柬埔寨建交,中國政府又開始對東南方的安全甚為擔憂。可以說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的外來威脅。日益惡化的周邊環境使中國領導人不得不考慮調整外交政策。

1969年2月19日,毛澤東召開會議,並提出要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研究國際問題,要李富春等對國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意見。5月中旬,即珍寶島衝突發生後,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再次要求這四位老師研究國際問題。7月11日,由陳毅等四人署名的《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的書面報告送交周恩來。報告詳盡分析了「中、美、蘇三大力量之間的鬥爭」,認為針對中國的戰爭不致輕易發生,判定目前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而美蘇矛盾又大於中蘇矛盾。由此,報告勾勒出以中、美、蘇三方力量相互制衡的國際戰略格局。9月17日,在四老帥提交的《對目前局勢的看法》的基礎上,陳毅明確提出「要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有必要打開中美關係」,並決定將此「不合常規」的想法口頭報告周恩來。顯然對國際格局的這個分析與美國的看法大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後不久,毛澤東開展「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大球,中美關係終於踏上了破冰之旅。

在中美關係解凍之前,朝鮮的外交政策已經開始悄然發生了變化。1960年代末,朝美關係極為緊張,朝鮮對美、韓採取了一系列激烈的進攻手段:1967年在「三八線」非軍事區附近製造大量事端,導致300名美國軍人喪命;1968年1月21日凌晨偷襲南朝鮮總統府;1968年1月23日抓獲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1969年4月擊落美國EC-121偵察機等朝鮮與美國的關係日益緊張。然而,金日成的舉動除了招致美國加強在東北亞的海空力量、大幅度增加對韓國的軍事援助以及朴正熙政府藉此煽動起反共情緒外,並沒有取得任何預期效果。蘇聯和中國只是在道義上表示了支持,卻沒有在軍事或經濟上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朝鮮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張。1971年4月12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以八點方案的形式提出了和平統一新綱領主張美軍撤出南朝鮮廢除韓美、韓日條約通過大選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作為過渡性措施可實施南北聯邦制以及召開南北政治協商會議等。在這種情況下,從邏輯上講,中美關係在長期敵對後出現的轉機,也為朝鮮改善與南方及美國的關係,提升其國際地位提供了一次歷史機遇。

實際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和平壤之間相互激烈指責的時候,毛澤東和金日成也不願意看到雙方關係徹底遭到破壞。中蘇邊界衝突發生後,中朝雙方都感到有必要言歸於好。1969年9月,崔庸健從越南回國途經北京,向周恩來轉達了金日成關於改善和發展朝中兩國關係的願望。很快,中國便決定邀請朝鮮代表團來京參加慶典,毛澤東還在天安門城樓會見了崔庸健。接著,1970年4月周恩來訪問平壤,雙方發表了聯合公報;7月,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吳振宇率軍事代表團訪華,分別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雙方還簽訂了中國向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協定;10月,金日成秘密訪華雙方簽訂了中國向朝鮮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協定。這樣,中朝關係在中美關係解凍之前已經走出低谷恢復正常。

不過,在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年代,中美關係和解畢竟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如同美國的盟友感受震動一樣,中國昔日的「兄弟」也受到強烈刺激。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訪華後,周恩來立即向中國當時僅存的三個盟友進行了通報和解釋。消息傳來,越南領導人對中方表示了極大的不滿並從此逐漸地倒向蘇聯。阿爾巴尼亞黨中央則致信中共中央,表示堅決反對中美「勾結」指責中國這一做法是「機會主義」。那麼,朝鮮如何看待中美之間的這種妥協呢?問題的關鍵是中國領導人在中美關係解凍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朝鮮問題。

毛澤東與金日成

外交談判中關於朝鮮問題的處理

實際上,在與美國進行的頻繁外交談判中,除了台灣和越南問題,中國領導人始終也沒有忘記其東北亞的唯一盟友——朝鮮。

1971年7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在第一次會見時,周恩來就提出了美國從朝鮮半島撤軍的問題。周恩來說:「你們在南朝鮮有駐軍,南朝鮮也向南越派了軍隊。因此,如果你們撤軍,南朝鮮在越南的軍隊也要撤出,……你們駐南朝鮮的軍隊也要撤出。」談到朝鮮問題的解決,周恩來堅持:「所有外國軍隊必須從其他國家的領土撤出;讓那些國家的人民在不受外來干涉的情況下,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此,基辛格做了肯定的答覆:「如果我們兩國的關係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發展下去,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韓國軍隊(從越南)回國之後,我認為完全可以想像在尼克松總統的下一個任期結束之前,大多數美國軍隊——即使不是全部,就會撤離韓國。」基辛格進一步表示:「坦率地講,我認為朝鮮問題不會干擾我們太長時間。我相信朝鮮正在發生政治性變革,問題將得到解決。美國在南朝鮮駐軍不是我們外交政策的長遠目標。尼克松總統也許可與您討論撤軍的具體時間」。當周恩來提到在美軍撤出朝鮮半島後,日本軍隊可能會進入時,基辛格立即表示,「這絕對違背尼克松總統關於決不允許日本軍隊擴展到其本土之外的政策」。針對周恩來所說南北朝鮮之間只有一個停戰協定,北朝鮮對美國駐軍南朝鮮感到不安,基辛格回應:「我們反對南朝鮮對北朝鮮的軍事進攻。……我們同時認為,如果你們能利用你們對北朝鮮的影響力,告誡北朝鮮不要向美國和南朝鮮發動進攻,這將有利於亞洲和平。」周恩來對此沒有表示異議。

顯然,在此多事之秋,中美雙方都希望朝鮮半島能夠保持穩定的局面,這符合雙方的戰略利益。儘管周恩來沒有把基辛格來華的消息告知正在北京的朝鮮代表團,但在會談中卻主動提出了朝鮮和平統一方案中的第一點要求。這就充分證明了周恩來此後不久對金日成做出的保證:在與美國打交道時,中國不會放棄原則,也不會違背盟友的利益。

中美會談結束後,周恩來先於7月13日前往河內進行通報,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回到北京(會見阿爾巴尼亞大使羅博)、趕往平壤。在7月15日的兩次會晤中,周恩來向金日成作了長達7個小時的通報。周恩來強調,中國原來的主張沒有改變,也不會拿原則做交易,中國寄希望於美國人民。金日成雖然當即表示贊同,但還是流露出吃驚和不安。他說:尼克松訪華,對朝鮮是個新問題,朝鮮勞動黨將對人民進行解釋。然而,朝鮮領導人很快就意識到妥協的必要性——中美關係緩和可能是他們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並按照自己的方式統一朝鮮半島的一個契機。

7月30日,朝鮮內閣副首相金一訪華,與周恩來進行了深入會談。金一表示,朝鮮勞動黨充分理解中美會談的舉動,認為這對推動世界革命極為有利,並堅信中國黨的反帝立場不會改變。同時,希望中國向美方轉達朝方的八點主張,核心內容是:一切外國軍隊撤出南朝鮮;立即停止向南朝鮮提供核武器、導彈及其它各種類型武器;解散美韓聯軍;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聯合國討論朝鮮問題時朝鮮代表應無條件參加。周恩來答應在10月基辛格訪華時,向美方轉達這些要求。在8月9日歡迎朝鮮政府經濟代表團的宴會上李先念副總理強調:「中朝兩國是親密的友好鄰邦。我們兩國人民是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和兄弟。」這顯然是在公開場合對朝鮮做出的安慰和保證。

不僅如此,中國還立即採取了實際行動。8月18日至9月7日,由吳振宇率領的朝鮮軍事代表團一行26人應邀再次訪華。中朝雙方先後舉行了兩次總會談,還就海軍、空軍、軍械車輛、裝甲、通信、外經、外貿等方面的問題舉行了分組會談。9月6日,中國向朝鮮無償提供軍事援助的協定在北京簽字。隨後,朝鮮另一個29人的軍事考察團來華,分組參觀考察了分布全國各地的導彈廠、飛機製造廠、魚雷廠、快艇主機廠、潛艇主機廠、坦克廠、水陸坦克牽引車廠、火炮製造廠、炮彈廠、40火箭筒廠、指揮儀廠、聲納廠、雷達廠、測距儀和夜視儀廠等。中朝簽署無償軍事援助協定,這還是第一次,而《人民日報》對此作公開報道,表明中國政府不僅要讓美國明白自己對朝鮮問題的立場,同時希望平壤放心——中美關係變化不會危及朝鮮的安全,以使中朝雙方能夠在對外政策趨向緩和方面進一步靠攏。正如基辛格後來對尼克松所說的:「毫無疑問,中國人已經做好了為此付出代價的準備,以便促使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的政策變得溫和一些」。

中國的保證無疑增強了朝鮮的信心,沒等中美正式接觸,金日成便搶先採取了行動。9月12日,朝鮮政府公開發表聲明,強烈要求即將召開的第二十六屆聯大在議程中必須列入兩項與朝鮮問題有關的內容,即美軍撤出南朝鮮和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因為這是實現朝鮮和平統一的「重要先決條件」。顯然,金日成企望中美接觸可以推動國際社會重視朝鮮問題,同時提升朝鮮的國際地位。從八點方案到兩項要求,朝鮮的目標更加明確,也更加具體了,這實際上也是直接向美國傳遞的信息。對此,《人民日報》立即發表評論員文章給予堅決支持。可惜,時機尚未成熟。9月25日聯大做出決議:朝鮮問題推遲一年再進行討論。聯合國的大門沒有敲開,中美談判對解決朝鮮問題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9月25日、10月8日,金日成同日本《朝日新聞》和共同社記者進行談話,公開表明朝鮮對中美關係突如其來轉變的態度。在這兩次談話中,金日成表達了四層意思:朝鮮採取的是自主的對外政策,不會受中美關係變化的影響,朝美關係的變化取決於美國對朝鮮的態度;尼克松訪華「不是勝利者的挺進,而是失敗者的跋涉」,是美帝國主義已經陷入困境的表現;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是敵對的矛盾,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原則問題上不可能進行妥協;如果中美對話能夠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一件好事,朝鮮並不打算推行背道而馳的政策,但要警惕美國的兩手策略。金日成趕在基辛格到達北京之前發表的這些談話,既是向美國表明立場——希望美國也能同朝鮮直接對話,也是向中國施加壓力——以防中國把朝鮮的利益當作籌碼。

1971年10月20—26日,基辛格公開訪華,與周恩來會晤10次,共23小時40分鐘,主要是討論和確定尼克松訪華時中美聯合公報的文字。回國後基辛格向尼克松提交了一份關於這次會談的詳細報告,其中有關朝鮮問題的內容如下:周恩來多次提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可以在事關自己直接利益的問題(如台灣問題)上等待,但是關乎中國小盟友的問題,如印度支那和朝鮮問題,是最要緊。在對待盟友的利益方面,中國是不會慷他人之慨的。涉及中美關係正常化中的實質性問題,周恩來稱台灣問題是最關鍵的,印度支那問題是最緊要的,朝鮮問題位列第三。不過,與7月的初次會談相比,周恩來把朝鮮問題看得更加重要,提出雙方有責任解決這個1954年日內瓦會議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周恩來轉交了1971年4月朝鮮政府的八點聲明後,基辛格闡明了美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立場:美國準備與相關方面討論一個解決朝鮮問題的永久法律基礎,但不會對一個可能使南北朝鮮敵對衝突再起的方案感興趣。對此,周恩來強調,中國對給予南北朝鮮平等地位的問題感興趣,至於南北朝鮮的統一問題,可留到未來解決。基辛格認為,在討論結束時,周恩來事實上接受了美方的立場,即解決朝鮮問題尚待時日,在朝鮮問題徹底解決之前,中美雙方可先交換意見。基辛格明確表示,朝鮮問題的解決有賴於北朝鮮的剋制。周恩來則回應,這一切都是相互的,中美雙方都要利用自己對盟友的影響,防止他們採取軍事行動。至於相關問題在《聯合聲明》中如何措辭,確定了中美雙方各自表述的原則。由此看來,中國的立場是清楚的:在原則上支持和維護朝鮮政府關於和平統一的方案及要求,但朝鮮問題的徹底解決是需要長期努力的。

金日成想儘快知道中美會談的結果,也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10月25日)後國際局勢可能出現的變化感興趣,更想同中國領導人商談改善朝鮮國際地位及南北對話的問題。因此,基辛格剛一離開中國,金日成立即於11月1至3日秘密訪問北京,同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關於這次會談的檔案材料目前尚未解密,不過金日成回國後的講話或許反映了他的感受。在12月2日對黨內幹部的演說中,金日成除了重複他此前關於「失敗者的訪問」的說法,又特別指出:對於即將到來的尼克松訪華,「沒有任何理由神經過敏或責難中國」。「長期同國內反動派和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鬥爭的中國共產黨」,「也決不會因尼克松去訪問而拋棄革命或做出違背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的事情」。看來,與中國領導人的會面似乎給金日成吃了一顆定心丸。

1972年1月初,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訪問中國,為尼克松訪華打前站。在給尼克松總統的書面報告中,黑格寫到,「周總理在會談結束時指出,越南的情況與朝鮮不同。朝鮮問題,他本人涉及很多,可以與美國人談並達成協議」。周恩來的表態說明,在中國看來,與越南的抵制態度不同,金日成不反對中國與美國接觸,而中國在解決朝鮮問題方面也有信心。

在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期間,周恩來和美國總統也討論了朝鮮問題。周恩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當然了解總統的想法。總統也了解我們的想法。總統的官方立場是美國準備將來最終從朝鮮半島撤軍,並阻止日本軍隊進入南朝鮮,因為這將有利於遠東的和平。至於說如何促進南北接觸,如何推動和平統一,這個問題需要較長的時間。尼克松在抱怨「南北朝鮮人都極端感情用事」後表示,希望中美兩國分別對兩個朝鮮施加壓力,以防他們發生衝突,把大國拖進去。2月27日簽署的《聯合公報》說,中美兩國領導人就雙邊關係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關於朝鮮半島問題,中方聲明:堅決支持朝鮮政府關於和平統一的八點方案和取消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主張;美方聲明:美國將保持與韓國的密切聯繫,支持韓國為謀求在朝鮮半島緩和緊張局勢和增加聯繫的努力。中國在聲明中單獨列出取消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一項,很可能是在談判後認為,與要求美國撤軍相比,實現這一目標更有把握。

3月3日,周恩來接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屬單位負責人,對聯合聲明進行了解釋和說明。談到朝鮮問題,周恩來說,對朝鮮的八點方案,「我們一向是支持的」,至於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本來是要在二十六屆聯大解決的,因為當時南北朝鮮紅十字會正在接觸,所以聯大沒有討論」。中方几次說到,「不取消這個委員會,就等於是對朝、中的侵略」。美國意識到中國對此不滿,也感到這個委員會搞得不好,所以表示「可能在二十七屆或二十八屆聯大把它搞掉」。美國對朝鮮「是採取守勢」。關於第四點聲明,周恩來說,寫上這一條(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和諒解),是為了「使印支三國和朝鮮放心」。

3月4日,即在中方向平壤進行通報前,朝鮮《勞動新聞》發表社論,承認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有助於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件好事」。同時強調,這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孤立政策遭到了總破產」。談到中方關於朝鮮問題的聲明,社論指出,「這是兄弟的中國人民對於我國人民迫使美帝撤出南朝鮮,爭取實現自主和平統一祖國的正義事業的強大支持」。隨後,社論用大量篇幅重申了朝鮮政府的主張,譴責美國在聲明中閉口不談撤出美軍和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還特別提出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挫敗日本企圖重新征服亞洲的擴張野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人民日報》大量發表朝鮮的報刊文章,卻唯獨沒有轉載這篇社論。這說明,中國領導人可能看出來,朝鮮對中美《聯合公報》沒有提美軍撤出南朝鮮一事感到不滿意。

3月7日,周恩來再次專程去平壤,向金日成介紹中美《聯合公報》的商談經過。周恩來指出,中國關於朝鮮問題的聲明是「最全面的」,關鍵是取消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美方本來有一個美韓條約問題,由於中方堅決反對把美蔣條約寫進《公報》,所以美國連美韓、美日條約也不提了。或許是考慮到《勞動新聞》社論中大講日本對朝鮮的威脅,而《聯合公報》中對此卻隻字未提,周恩來不無用意地說到:會談中尼克松還表示,不讓日本進入台灣,也不支持日本進入南朝鮮,這就等於是一個默契。關於第四點聲明,周恩來解釋說,這是美方主動提出來的,中方則向美方說明:「不代表第三方」同樣適用於朝鮮,但在軍事停戰委員會上,中國與朝鮮還同為一方。金日成對中國在中美會談中對朝鮮問題給予特別關心,再次表示感謝。據東德駐朝鮮外交官的觀察,朝鮮領導人對尼克松訪華的結果很滿意,特別是在公報中提及中方支持朝鮮和平統一的八點方案和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主張。朝鮮領導人認為,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立場堅定。應該說,中國在努力改善與美國關係的同時,的確時刻也沒有忘記維護自己盟友的利益,而中美外交談判的結果也的確為朝鮮帶來了實際利益。

基辛格與周恩來

北朝鮮借國際格局改變獲取紅利

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成為常任理事國。《勞動新聞》為此發表社論,表示熱烈擁護和支持。中美關係解凍及中國進入聯合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同時也十分有利於推進金日成提出的以和平統一方式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案。

11月15日,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第一次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就聲明:「和平統一祖國,是全體朝鮮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堅決支持朝鮮提出的和平統一八點綱領,堅決支持廢除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的一切非法決議和解散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正義要求。與此同時,在私下場合喬冠華對波蘭駐華大使說,朝鮮半島統一一定要通過和平手段獲得,朝鮮提出的協商建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正確方法。中國駐平壤的外交官還向外界透露,北京想要建議廢除朝鮮停戰協定,支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聯合國席位。或許是得悉並接受了中國的建議,金日成在1972年1月10日向日本《讀賣新聞》記者發表談話,提議「把朝鮮停戰協定換成南北之間的和平協定」。金日成還樂觀地提到:世界輿論都說1972年是「朝鮮年」。朝鮮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國際影響在上升。

還在1972年2月,一位蘇聯駐平壤的外交官就推斷,朝鮮反對美國只是因為美軍停留在南朝鮮,假如這方面的情況有所變化,平壤對美國的立場也會隨之改變。事實上,為了加快實現自己的目標,朝鮮的確有意借中美關係解凍的春風來改善同美國的關係。5月26日,金日成會見《紐約時報》記者時提出,美國政府不應只是同大國改善關係,也應同小國改善關係。我們認為,美國改善同大國的關係不會給同小國的關係帶來多大影響。很快,中國就在《人民日報》全文刊登了關於這次談話的報道。這大概是想表明,北京已經注意到,朝鮮的對美政策也開始向中國靠攏,而且有意直接與美國對話。儘管如此,中國領導人還是繼續在美國人面前幫助朝鮮說話。

6月22日基辛格再次訪問北京,並與周恩來談到朝鮮問題。基辛格說:「南北朝鮮正在舉行的會談是積極的。我們鼓勵南朝鮮談下去。……美國贊成南北朝鮮的政治對話,我們支持南北朝鮮之間達成的任何協議。」周恩來對此表示同意:「南北朝鮮最終要實現和平統一,但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現在他們需要做的,不是戰爭叫囂,而是相互諒解。……我們不支持武力統一朝鮮。」周恩來又強調:從原則上講,你們的軍隊應撤出南朝鮮。你們撤出後,不能讓日本軍隊進入。關於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由於擔心中美在公開場合的爭論影響目前南北朝鮮剛剛啟動卻又十分脆弱的對話進程,基辛格建議推遲在聯合國大會討論這個問題。但周恩來明確告訴他,中國會努力將朝鮮問題和廢除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包括在秋季聯合國大會的議程中。基辛格的理解是:周恩來關於朝鮮問題的觀點有所變化,儘管在原則上仍堅持美國應該撤軍,但他也表示,美軍應在朝鮮留一陣子,以防日本軍隊進入。對周恩來「觀點有所變化」的表述,實際上還可以這樣理解:馬上讓美國從朝鮮半島撤軍是不現實的,但是在聯合國又不能遲遲不討論朝鮮問題,為了防止平壤產生急躁情緒,可以也只能先把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列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相比之下,金日成卻顯得志在必得。由平壤促成的南北高層秘密協商進展神速,並導致了驚人的結果。1972年7月4日,南北朝鮮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了民族統一的三項原則,承諾在不受外來干涉的情況下,通過和平方式實現超越意識形態和制度差異的偉大民族統一。這一舉動無疑有助於為聯合國接受討論朝鮮問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而選擇在美國《獨立宣言》發表日來公布這個聲明,這本身就是朝鮮向美國示好的一種姿態。關於這一點,後來朝鮮勞動黨一名政治局委員向羅馬尼亞人解釋說,「根據當前局勢,我們認為最好是發動一場和平攻勢」。

中國當然也希望推進朝鮮問題的解決。7月19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表示中國代表團支持阿爾及利亞等十三國關於朝鮮問題的提案作為緊急問題列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七屆會議議程,並決定參加為該議題提案國。黃華還要求將這個信件作為大會文件散發。美國立即做出了反應。7月26日,基辛格在紐約向黃華表示,美方希望聯合國大會在1972年不討論朝鮮問題,以避免中美兩國為朝鮮問題而在聯合國發生正面衝突。基辛格認為,這也是中美關係緩和的一個成果,並提出如果能避免在聯合國的爭論,美國將運用其影響力來實際推動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黃華表示,中方歡迎朝鮮半島政治的新發展;朝鮮方面希望聯合國能為獨立的朝鮮創造有利的條件;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是對聯合國的諷刺。或許因事發突然,尚未接到國內指示,黃華的表態比較含糊。

7月31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要求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議題列入本年聯合國大會議程。對此,中國政府立即表示堅決支持。8月4日黃華主動會見基辛格,要求美國改變在聯合國延期討論朝鮮問題的策略。基辛格以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為借口推脫,再次表示不希望中美兩國在本年內就這一問題在聯合國抗衡。基辛格保證,如果有關朝鮮問題的爭論能夠延期,明年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是可能的。美國的僵硬態度令中國很為難,感到有必要給朝鮮人的熱情潑點涼水。8月22—25日,金日成再次秘密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分別進行了會談。在8月24日與金日成的談話中,周恩來沒講具體問題,只是反覆向金日成解釋:與美國開展高層外交,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跟美國來往是有原則的」,但「要有必要的靈活性」。為了讓朝鮮放心,周恩來甚至告訴金日成:「我們跟美國也說得很清楚,如果你在南朝鮮不走,要挑釁,我們對朝鮮有義務,打起仗來我們還參加。」看來,周恩來的目的是在給金日成打預防針:本屆聯合國大會是否能討論朝鮮問題,前途不容樂觀,但中國不會損害朝鮮的利益。

儘管如此,中國並沒有放棄努力。9月19日,黃華會見基辛格時表示,中方理解朝鮮問題的複雜性以及美國今年的尷尬處境,中國也不想使美國難堪。中國希望遠東形勢逐漸趨於緩和,但美方也應注意到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決議草案和過去一系列提案之間的差異,它考慮到遠東出現的新情況,試圖將朝鮮南北雙方拉近。中方認為,討論關於朝鮮問題新議案有利於緩和氣氛,促進各方的相互理解。黃華還指出,如果美國堅持反對在聯大議程中列入對朝鮮問題的討論,很可能在聯大開會之初,就引起爭議。

雖然中國、阿爾及利亞等國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極力反對,但由於美、英、日等國的堅持,聯合國大會還是通過了推遲討論朝鮮問題的決議。此後,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和聲援朝鮮政府實現國家自主和平統一的主張。1972年12月25日,中國就外交部長姬鵬飛訪問朝鮮發表新聞公報,聲明中國政府強烈主張:美國軍隊必須撤出南朝鮮,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必須解散。1973年2月朝鮮外交部長許錟訪華時,中國又發表了同樣的聲明。此時中國實際上已經取代蘇聯成為朝鮮在聯合國的代言人。不過,在朝鮮看來,單靠中國的努力似乎難以解決問題。在訪問期間,許錟要求中國向美國試探一下朝美直接接觸的可能性。周恩來表示,這次基辛格來時,中國將轉達朝鮮的要求。中國將同基辛格談如下原則問題:朝鮮問題只能通過南北對話解決,任何外國不得干涉、妨礙和破壞;一切軍隊從朝鮮半島撤退;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應當取消;朝美接觸問題可以側面試探一下。

2月15至19日,基辛格訪華期間,周恩來談了上述問題。首先是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在周恩來的追問下基辛格承諾下半年解決,如果與南朝鮮談不成,再與其他成員國協商。關於撤軍問題,周恩來指出,朝鮮提出這一要求是合理的,美方也表示要逐步撤軍,並表示理解美國對提升南朝鮮自信力的關切。基辛格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南朝鮮,明年可能會有具體撤軍計划出台。至於朝美直接接觸的問題,基辛格說美方尚未考慮。周恩來最後表示,中國承認朝鮮問題要慢慢解決,並一直勸告平壤對美國撤軍和半島統一要有耐心,朝鮮逐步理解了這一點。同時又強調,美軍撤離後不能允許日本進入朝鮮半島。

關於美國撤軍和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問題尚無結果,朝鮮半島又出現了新問題。6月23日,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聲明:不反對同北朝鮮一道進入聯合國,作為其正式成員國。同一天,金日成發表講話,主張「實行單一國號下的南北聯邦制」——高麗聯邦共和國。應該說,韓國的方案主要是希望北朝鮮儘早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以便能排除國際干預而由朝鮮民族經過平等協商自主解決統一問題。北朝鮮提出的方案表明,金日成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想要搶在朝鮮問題納入聯合國議程之前,先實現朝鮮民族的統一。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南北朝鮮長期對立,北朝鮮又一直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要實現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美國從南朝鮮撤軍的目標,尚且需要經過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南北朝鮮的統一豈能一蹴而就?當時的國際形勢確實對北朝鮮有利,中美關係解凍和中國進入聯合國無疑為實現朝鮮和平統一的綱領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韓國外交部觀察到:「中國在進入聯合國前後,廣泛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朝鮮藉此東風也大力開展對外建交的活動。特別是在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朝鮮緊跟在中國的後面,擴大了其外交空間。」到1973年4月,已有10個國家正式與北朝鮮建交。朝鮮與日本的關係也開始改善,朝日民間往來日益增多。與此同時,聯合國的大門正在向朝鮮敞開:1973年4月28日,各國議會聯盟理事會同意朝鮮加入議會聯盟,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接納朝鮮成為正式成員,6月4日朝鮮宣布將在日內瓦設立常駐國際機構代表處。解決朝鮮問題的光明前途已經顯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想法是循序漸進,逐步解決,而朝鮮則缺乏耐心,急於求成,這就導致了中朝之間在策略上的差異和分歧。儘管如此,中國仍然儘力幫助自己的盟友。

聯合國標誌

中國為履行諾言繼續付出的努力

至此,朝鮮問題列入第二十八屆聯大議程已無懸念,但存在三個爭論的焦點:是否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部隊何時撤軍(前提是撤銷聯合國軍司令部)、南北朝鮮以何種方式加入聯合國。這次大會是否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能夠解決多少,中、美、朝、韓各方都有自己的估計和期盼,最後的結果則是中、美在說服各自的盟友後相互妥協而形成的。

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是根據1950年10月聯合國決議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按照開羅會議和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精神,促成朝鮮統一。到1970年代初,美國認為韓國已經復興,這個委員會不再有戰略意義,它在朝鮮統一問題上也不會起作用。而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問題要複雜得多,也更為重要。根據1950年7月的聯合國決議,美國被授權統帥聯合國軍,而這個司令部則在法律上為「美國事實上控制韓國軍隊提供了保護傘」。直到1973年3月,美國人仍然認為,聯合國軍司令部在防止韓國挑起戰端、維護停戰協定以及對北朝鮮構成心理威懾等方面還有其作用。於是,6月19日基辛格通知黃華,美國準備在聯大會議之後再討論並解決駐韓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問題。9月26日,黃華再次與新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見面。會談中,基辛格表示,美國已同意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但希望將撤銷聯合國軍司令部這件事至少擱置一年,以便有時間一起探求一個保證安全的新的合法機制。黃華建議美國人能勸南朝鮮放棄關於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的立場,基辛格拒絕對此表態。看起來,主要在美國撤軍和朝鮮加入聯合國的形式的問題上,美朝之間存在嚴重分歧,但雙方缺乏接觸,而中國夾在當中,其作用可想而知。

現在有兩個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草案擺在聯大面前。中國、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議案要求解散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和聯合國軍司令部、美軍撤出南朝鮮;美、英、日等國提出的議案不反對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但主張在南朝鮮保持聯合國軍司令部、保留美國軍隊和朝鮮南北雙方同時加入聯合國。聯合國政治和安全委員會於11月14日開始正式辯論朝鮮問題,50多個國家代表相繼發言,爭論十分激烈。此前第一次受邀參加辯論的朝鮮代表團到達紐約,更增加了會場的熱烈氣氛。

為了能夠取得實際結果,推動朝鮮問題的解決,中國領導人在大會辯論之前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分別與美、朝兩國協商。10月21—22日,周恩來飛赴瀋陽,與金日成就在聯合國鬥爭中的策略問題舉行了多次磋商。11月11日,周恩來又在北京與來訪的基辛格反覆討論。周恩來表示,朝鮮半島的和平問題解決需要很長時間,中國同意解決聯合國軍司令部問題需要做法律上的大量準備,也承認聯合國軍司令部在維護穩定方面的作用。會議辯論期間,中朝兩國代表團保持著密切聯繫,經常進行深入磋商。周恩來還在北京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有關問題,並將出席聯大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張庭延從紐約緊急召回,介紹那裡的情況。這次會議決定,中朝代表團應在聯合國採取靈活對策,爭取最佳結果。所謂「靈活政策」大概就是迫不得已時放棄撤退美軍的要求;所謂「最佳結果」應該是指撤銷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目標必須達到。以上情況表明,很可能經過這些協商,朝鮮人接受了中方的看法:本屆聯大會議未必能夠解決美軍撤退問題。當然,中國也需要進一步對朝鮮的安全提供保障。

由於兩個議案針鋒相對,雙方又都不可能放棄,如果聯大會議強行表決,很可能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怎樣才能避免形成僵局,給朝鮮問題的解決尋求出路?為此,中國提出了一個能夠保全雙方面子的折衷方案,即兩個決議草案均不在聯大交付表決,而由聯大通過一個經過雙方協議的「一致意見」。黃華在與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斯卡利商談時表示,既然美方有和解的願望,中方也想避免對抗,那麼這個根據中朝雙方商定的方針是可以考慮的。最後,經過中美雙方磋商,就這個聯大「一致意見」的措辭達成了協議。11月21日,聯大政治委員會結束關於朝鮮問題的辯論並通過一項聲明,決定立即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希望朝鮮南北兩方本著1972年7月4日聯合聲明中三項原則的精神繼續對話,同時宣布關於朝鮮問題的兩項決議草案將不在本屆聯大提付表決。事後,中朝兩國分別發表社論和聲明,對這一結果均表示滿意。由此可以認定,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能夠悄然解體,離不開中國的不懈努力,美國撤軍問題得以暫時擱置而不致影響朝鮮問題的整體進程,也是中美、中朝反覆協商並達成妥協的結果。正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所說,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壽終正寢,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聯合國大會以後,中國領導人繼續為實現美軍撤出南朝鮮的目標努力,但客觀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嚴重逆轉。由於存在根本利益的衝突和重大分歧,朝鮮南北對話早在1973年夏季就陷入僵局,金日成甚至認為,由於南朝鮮領導人不願意在可預見的未來嚴肅討論祖國統一問題,除了發動南朝鮮人民「革命」之外別無選擇。12月1日,朝鮮政府突然宣稱,將對位於黃海停火線附近的白翎島、延坪島等5個島嶼行使管轄權,而當時這些島嶼均在韓國的控制下。為此,韓國國防部當日宣布,其武裝部隊已奉命處於戒備狀態。1974年1月29日,金日成在答記者問時嚴厲指出:「用乞求於帝國主義者的方法是絕對不可能實現和平的,只有通過反對帝國主義的頑強鬥爭,才能爭取到和平」。瑏瑠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討論美國撤軍問題,恐怕只能是紙上談兵了。

為了保證對朝鮮局勢的控制,美國提出了取消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前提條件。1974年3月29日出台的《國家安全決策備忘錄》第251號文件指出,聯合國軍司令部只有在其權力移交給韓美聯軍司令後才能解散。6月13日,美國政府將這一文件中有關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內容轉告中國。7月27日,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告訴美國國務院,中國已經就美國有關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方案與朝鮮多次進行討論,中國希望能像去年一樣,在聯合國與美國緊密合作,使朝鮮問題得以妥善解決。但幾天以後,中國就通過駐美聯絡處明確表示「難以接受」美國方案,並指責這個方案把締結南北互不侵犯條約與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相掛鉤,企圖以解散這個徒有虛名的司令部來換取在韓美軍繼續駐留半島,從而使兩個朝鮮分裂永久化。中國強烈要求美國在1974年內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並迅速撤退駐韓美軍。看起來,中國又回到朝鮮的強硬立場,至少表面上是這樣。8月16日,中國等32個國家代表已經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一封信,要求將「撤出以聯合國名義駐在南朝鮮的一切外國軍隊」的議題列入第二十九屆聯合國大會的臨時議程。第二天,聯合國秘書處散發了該信及其所附解釋性備忘錄。8月28日,美國再次向中國遞交了其修正後的方案,而中國沒有直接做出回答。9月16日,中國等34國正式遞交了關於「撤出以聯合國名義駐在南朝鮮的一切外國軍隊」的決議草案。隨後不久,美國等國也向聯合國提交了自己的議題和相應決議草案。既然私下協商談不攏,雙方就只好在大會上「兵戎相見」了。

10月2日,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發言中,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對美國草案提出了尖銳的指責。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沒有放棄繼續溝通的努力。當天晚上,喬冠華與基辛格舉行了私下會晤。在討論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問題時,喬冠華說:「你了解,我們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係不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尊重他們的意見。當然,如果你們有具體的意見,我們可以代為轉告。」喬冠華又說,我們的意見主要是北朝鮮的立場,中國並不指望從中獲得什麼。喬還指出,就像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從世界整體形勢來看朝鮮問題並不算是個大問題。基辛格表示,如果沒有使停戰維持下去的法律保證,美國不能接受取消聯合國軍司令部。又說,「北朝鮮人也通過羅馬尼亞人、埃及人以及銀行家洛克菲洛等渠道希望與我們聯繫。但是,在聯合國軍司令部問題解決之前,我們不能和他們接觸。從原則上講,我們不反對和他們接觸。你們可以轉告。」10月4日,喬冠華告訴基辛格,中國已將美國的意見交給朝鮮,但尚未收到朝鮮的答覆。他還透露,朝鮮在未與中國商量的情況下,爭得一些國家的支持,自行向聯合國提交了有關和平協議和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方案。

不幸的是,在聯合國大會討論朝鮮問題之前,解決問題的主觀條件也發生了變化——中美關係的發展受各自國內政治的影響而陷入困境。在中國,周恩來糾「左」的努力受到挫折,他本人也在11月的政治局會議上受到嚴厲批評。基辛格發現,喬冠華在隨後的會談中,採取了「極為對抗」的立場。在美國,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在此後(11月)的國會選舉中,美國輿論「對積極外交政策的支持率大幅下降」。11月25—30日第七次訪華時,基辛格刻意迴避了朝鮮問題。沒有了中國做緩衝器和橋樑,美國與朝鮮之間達成妥協的機會就更加微乎其微了。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進行投票,結果以61票贊成、43票反對、31票棄權通過了美國關於朝鮮問題的提案。

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到此告一段落,中國政府為此所作的努力最終也未能取得圓滿結果。不過,中朝關係並因此受到影響。1970年代,雙方經濟、技術、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得到全面發展,兩國政府先後簽訂了5個貸款協定、9個科技合作議定書及一系列其他協定。儘管朝鮮對中國的態度有所不滿,但是又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和幫助。總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朝鮮對中美和解的支持是中國一項「重大外交成就」,而中美關係解凍的附帶結果是「朝鮮成為毛主義時代中國最親密的國際盟友」。

周恩來與金日成

簡短的結論

197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於美國、中國和朝鮮都是一次改變各自生存條件或安全環境的歷史機遇。中國和美國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並抓住這次機會,衝破意識形態的障礙,逐步實現了雙邊關係正常化。

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既保證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又照顧盟友的利益。朝鮮是中國僅有的幾個盟友之一,不僅是冷戰格局下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屏障,也是在中蘇對抗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幫手,所以在改善與美國關係的同時,中國必須考慮到同樣是美國直接敵人的朝鮮的感受。為此,中國領導人在與美國的外交談判中,一方面在原則上堅持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一方面在具體問題上盡量滿足朝鮮提出的要求和條件。當然,中國不能允許朝鮮的過激主張影響中美關係緩和的大局,所以在採取妥協方針幫助朝鮮逐步實現其政治目標的同時,又向自己的盟友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以安其心。

中美關係的解凍在客觀上改善了朝鮮的國際環境的,提升了它的國際地位,也有助於緩解朝美、朝韓之間緊張對峙的狀態,甚至為朝鮮實現和平統一的目標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朝鮮領導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為此積極謀劃,但由於過分樂觀和自信,朝鮮提出的目標過高,並試圖在短時間內一鼓作氣按照自己的方式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影響朝鮮和平統一進程的因素是多樣的,中、美、朝、韓四方之間相互關係錯綜複雜,但關鍵問題還在於朝鮮南北雙方之間沒有建立起互信互諒。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朝鮮領導人缺乏耐心,不願妥協,最終還是沒有抓住歷史機遇,又走回到了緊張對峙的老路。

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中朝之間能夠保持友好關係並有所發展,主要是因為雙方都有這個需求。總體來講,中國還是儘力幫助了朝鮮,儘管平壤對此並不滿足。

謝謝閱讀

編 輯:徐欣蕊

責任編輯:王睿恆

審 核:張勇安


推薦閱讀:

歷史天才智商排行,愛因斯坦只排Top9!
【美國研究】林宏宇:不變與變——美國總統選舉政治歷史回顧
關於「天下第一家」孔府的收入有多少
歷史上終生獨身的人
段從學:穆旦——「被圍者」的精神結構及其歷史表述

TAG:歷史 | 關係 | 面對 | 機遇 | 史學 | 沈志華 | 中美關係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