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呂夫痰瘀同治眩暈臨床經驗總結
本院張呂夫主任出身於中醫世家,祖上世代業醫,均以婦科、兒科見長,聲享京冀,張老為其第十一代傳人,從醫40餘載,精於婦、兒及內科雜病。張老論治內科雜病十分重視痰和瘀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臨證以活血化瘀與祛痰利濕相結合,治療疑難雜症屢起沉痾。茲就張老痰瘀同治眩暈經驗整理如下。
1辨證要點
痰和瘀是臨床許多疑難雜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張仲景較早提出痰飲可以導致眩暈。朱丹溪認為,眩暈「屬痰者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也」。《景岳全書·婦人規》用失笑散治產後血暈。王清任用通竅活血湯治療暈昏,並指出元氣既虛,血氣不暢也會致「瞀悶」。《血證論·瘀血》云:「瘀血攻心,頭痛,頭暈,神氣昏迷,不省人事。」
痰和瘀均是病理產物,在病變過程中往往互為影響。《景岳全書》引王節齋日:「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濁,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認為諸痰候「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證論》指出:「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
張老認為,瘀血與痰互為膠結,可遍及臟腑、經絡,無處不到,故「痰瘀互結」的病證往往涉及多個系統。在腦則眩暈、頭痛,在肺則為咳、為喘,在心則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則麻木不仁等。
痰瘀互結所致眩暈病症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常兼見呃逆、嘔吐、胸痹作痛、失眠、心悸、怔忡等。辨證要點,除掌握一般體征外,重在望舌,無論痰濕、痰濁內阻,舌苔每多膩苔(白膩、黃膩、黏膩、厚膩等);凡有瘀阻,舌質往往紫黯或黯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增粗、曲張,因此,紫黯舌及膩苔是痰瘀互結證候在舌象上的反映,也是辨證之要點。2痰瘀同治
基於上述辨證,張老認為僅用活血化瘀,則痰不能盡化,獨用化濕祛痰則瘀必留滯,故兩者應兼顧。另外,瘀和痰的形成與人體氣機失調密切相關,化痰祛瘀的同時要注意宣通氣機,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氣」,氣順則一身之痰盡消。氣血運行暢利,病邪無稽留之害。故血中氣葯、氣中血葯的選用顯得尤為重要。在祛痰化瘀的同時還要選用化瘀散結或散結分消之品,使之相濟。祛痰方中佐入行氣化瘀之品,能促氣血流通,有助於痰濕分化:而化瘀方中伍入行氣化痰之品,亦可疏理氣機、疏通脈絡最終使痰消瘀散,病情好轉。
用藥方面,活血化瘀常以血府逐瘀湯為主,祛痰化濕恆以三仁湯加減,理氣根據病情佐入陳皮、合歡皮、玫瑰花,心肝火盛見心煩、口苦者加黃連、菊花等藥物。3典型病例
患者,女,48歲,2011年5月30日初診。主訴頭暈,神疲乏力,心悸,胸悶,口乾苦,健忘,呃逆,尿赤,便干,舌黯紅、舌尖瘀點,苔白膩,脈沉細。辨證為血府血瘀,脾胃失和。治以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利濕。張老以自擬血府三仁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柴胡10 g,桔梗lO g,枳殼10 g,牛膝10 g,當歸10 g,生地黃10 g,法半夏10 g,厚朴10 g,杏仁10 g,豆蔻10 g,滑石30 g,竹葉lO g,秦艽10 g,甘草lOg,合歡皮10 g,薏苡仁10 g,玫瑰花10 g,焦三仙30 g,黃連8 g,白芷10 g。每日1劑,水煎日兩服。服1劑後患者即覺癥狀明顯減輕,14劑後,眩暈、心悸完全消失,自覺體力增強,二便通暢。舌紅,苔薄白,脈沉。停葯1個月後複診無眩暈。
按: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功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臨床常用於治療胸中血瘀、血行不暢之瘀血證。方中除桔梗引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調和諸葯外,其餘藥物均入肝經。其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防純化瘀之傷正;四逆散疏理肝氣,使氣行則血行。諸葯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全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之特點。《溫病條辨》三仁湯藥用辛開苦降淡滲以宣上、暢中、滲下,使濕熱之邪從三焦分消,調暢三焦氣機。君葯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化;豆蔻芳香化濕、行氣調中;薏苡仁甘淡,滲利下焦濕熱、健脾。三仁合用,能宣上、暢中、滲下,具清利濕熱、宣暢三焦氣機之功;臣以法半夏、厚朴辛開苦降、化濕行氣、散滿消痞;佐以滑石、竹葉、通草甘寒淡滲、利濕清熱。血府逐瘀湯與三仁湯兩方合用常起奇效,尤其對夏季痰瘀互結、濕熱內蘊,侵及脾、胃、 腎,上犯頭目等,療效更佳。4討論 各種致病因素引起人體氣機不暢,脈絡失和,血行不利,即可導致血脈瘀阻。血瘀既成,又可作為致病因素,影響人體氣機,變生百病。臨床上有氣滯不暢而致瘀,有氣虛運行無力而致瘀,有寒邪凝澀而致瘀,有熱傷血絡或煎熬血液而致瘀,更有痰濕、痰濁內蘊而致瘀。故瘀非病之本,實為病之標。
痰,亦是常見的病理產物或致病因素之一。中醫對痰病的論述,早在《金匱要略》已有論痰的專篇,嗣後又不斷充實、發展,「痰注全身」、「變化多端」、「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論說每多給後世醫家以借鑒。痰的形成可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多種因素引起脾、肺、腎功能失常,氣化障礙,影響到津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津液停聚而成。痰之既成,可隨氣升降,外而筋骨皮肉,內而臟腑,無處不到,變病種種。
臨床上,瘀血的病理過程與痰的關係頗為密切,瘀血、痰水常相互膠結為害。《內經》認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朱丹溪明確提出「痰瘀同病」之說。《丹溪心法》日:「痰夾瘀血,遂成窠囊。」
總之,臨床上痰瘀互結,則應痰瘀並治,分消其勢。張老臨證以化痰法治療眩暈收到滿意療效,為臨床治療疑難病證提供了思路。
推薦閱讀:
※(一)EXCEL中常用公式集合 ,excel 輸入數據的方法技巧總結
※本周總結《傾城之戀》
※寫作四個月,我也可以總結點經驗了
※玉郡書屋的經典總結
※科普 | 被「套路貸」騙走一套房子,我才總結出這些防套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