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28期:馬文輝-中醫思維如何養成
講者簡介:馬文輝,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劉紹武先生弟子,第二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三部六病學術流派學科帶頭人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醫院首屆名醫
山西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山西省中醫藥學會三部六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山西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兼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
「全國333工程人才庫專家」、山西省衛生廳高評委專家組成員
榮獲「山西省優秀青年科學技術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之星」榮譽稱號。
承擔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2項,山西省衛生廳科技攻關項目1項,編寫學術著作5部,發表論文40餘篇,研製開發了六類製劑品種(神康合劑、胃康合劑、胰康合劑、肝康合劑、肺康合劑、皮康合劑等)。
臨床擅長治療脾胃病、風濕免疫病、脾胃病、腫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對運動神經元病變(如重症肌無力)、血液病變(如過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為獨到,被媒體譽為「山西特色名醫」。
中醫家推薦
什麼是中醫思維?大家經常說「中醫的特色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如果聽到「辨病論治才是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這樣的言論,是不是馬上思維崩潰?正所謂不破不立,本文馬文輝老師將返璞歸真,一步步剖析道法自然、整體觀念、陰平陽秘、辨病論治、辨證論治、對症治療等名詞的中醫思維內涵,幫助大家糾正思維誤區,站在更高的層面,以更大的格局看待中醫。相信經歷此番敲打,純正中醫思維的養成也正會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錄音原文翻譯稿:
三晉經方論壇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應群主的邀請,今天跟大家聊一下中醫的思維養成。
目前在中醫圈裡,不論是學者、政府官員,還是臨床醫生、學生,在相互指責別人時,嘴邊經常說的就是「缺乏中醫思維」。但是你反問他中醫的思維是什麼,他或是啞口無言,或是大談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雲里霧裡,用一些他自己也說不明白,別人更聽不懂的官話、套話來裝點門面,嚇唬外行。大凡是一個中醫人,入門就學陰陽、五行,為什麼大半輩子過去了,還沒有中醫思維呢?因此十分有必要談一下,究竟什麼是中醫的思維。
1.「道」的感悟——自然演化中醫傳統思維來源於道。什麼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道家文化。我經常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參天大樹,它的主幹是道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成了枝葉繁茂,百家爭鳴,但它們的根是道。大家平常都會說「知道了」,實際上「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我們說「道法自然」,那麼什麼叫「自然」,什麼叫「道」,什麼叫「法」。
我們的宇宙,有這麼多星球,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軌跡,都是按循環規律運行,這個運行的軌跡就是自然之道。古人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究天文,也就是天的紋理,天球的運行軌跡,再制定曆法,這就是「法」,所以說「道法自然」。也就是說,自然界裡面的天體運行的規律,我們把它以「法」的形式制定出來,這就叫「道法自然」。
因此「法」就點出了「道」的核心和關鍵,人是沒辦法直接觀察或看到天體運行的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法,也就是現代物理學運算的法則,或者是通過一個公式,比如橢圓運動的公式,來描繪出天體運動的軌跡,在什麼時間運行到什麼地點,多長時間運行一周,這就是「法」。
因此「道」不是自然,「道」要通過自然來表現,「自然」是放在那裡的,天地萬物自自然然。因此「道」是人認識世界、掌握世界的規律。所以「道可道」,但「非常道」,我們可以認識並掌握「道」,但是我們不可以改變它,只能順從於它。
把這種自然道應用到人類社會、人文裡面,道就成為一種處世的方法,或是對世界的一種看法,叫世界觀、宇宙觀、時空觀,是一種思維的模式和處世的方法。因此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把這種自然之道引申到我們社會人文裡面,成為一種社會規律。
「道」說起來很簡單,也很容易,所以中醫裡面叫作「簡易」,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真正的道是非常簡單的,懸掛於天地之間,我們一目了然,這才是真正的道。如果把道說得非常複雜,大家都不知道了,那就不是道,就成為一種繁瑣的哲學,一種玄學,成為一種少數文人故弄玄虛的東西了。所以《周易》里講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他就會感受到整個宇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演化」。從整體演化成萬千世界,從一生出萬千世界,這就是道的演化規律。人們以這樣這種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思維,從整體到局部逐漸分化的過程,這種思維模式稱之為「自然演化思維」。自然從一個整體逐漸演化成一個萬千世界,宇宙如此,人體也是如此,自然演化系統都是如此,萬法歸宗,萬物歸一,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宇宙爆炸」理論,我們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最初是從原點開始的,通過爆炸,形成現在萬千世界,這是宇宙的自然演化。人體也是如此,也是自然演化系統,最開始就是一個受精卵,逐漸分化、增生增殖,一個細胞變成兩個細胞,兩個細胞變成四個細胞,四個細胞變成八個細胞,不斷演化,形成內胚層、外胚層,再形成中胚層,最後形成組織器官、四肢百骸,形成人體完整的整體。這樣一個演化過程是由整體到局部逐漸演化的過程,是從整體走向了整體。
而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沒有自然演化思維的模型,與自然演化思維相反的,我們把它稱之為「人造系統」。人造系統與自然演化系統相對立,是人造的、機械的、組合的、還原的思維,它把整個世界看成是支離破碎的,由各個不同的零部件組裝起來的系統。莊子在他的著作中很早就專門來區分,什麼叫自然,什麼叫人為。
地球上自從有人以來,人有創造性,可以創造工具,因此我們今天生活在這樣一個高樓大廈、水泥鋼筋的城市裡面,我們所用的工具都是人造的。自從有人類以後,人造系統和自然演化系統就成為對立的系統。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都是人造系統偉大的發展。這種人造系統思維模型帶來的結果是藐視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順從自然,破壞自然而不是保護自然。這種思維會使人自我崇拜,誇大人的力量,相信有一天人類能夠創造出一個人造世界,這就是今天所謂的科學思維,一種很可怕的思維。
人造系統思維模型對人類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是也帶來很嚴重的問題。人類在面對整個自然世界的時候,人是宇宙間非常渺小的生物,不能誇大人的力量。如果人把自己的能力誇大,與自然形成一種不是和諧而是對抗的關係,大自然就會反過來懲罰人類,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因此我從悟「道」的角度來談我們中醫學、傳統文化,這種道文化研究的是自然演化思維模型,我們叫「自組織」,叫「生成論」,《黃帝內經》里叫「五臟生成」,它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造的。我們不是人造出的雜亂無章、由不同部件組裝起來的人,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最後走向一個整體。
大家可以通過圖看出來一個機器人和一個人是不同的,由整體最後到整體,由局部最後到整體,這是兩種不同的系統,由兩種不同系統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最後導致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我們中醫自古以來是一種自然演化系統和自然演化的思維模式。西醫的整個醫學模式是建立在細胞學的基礎上,它認為人體是由很多細胞組成的,是由局部組裝起來的,因此它的思維模式就是從局部走向整體,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2.「五行」的反思——自然全息接下來我想跟大家一起交流中醫的整體觀念。大家一談到中醫的思維模式就是中醫的整體觀念,那麼中醫的整體觀念究竟是什麼樣的整體觀念,和今天我們大家所談的整體觀念有什麼樣的區別?我想從五行的角度來談。
教科書把整體觀念說成是中醫的思維,實際上整體觀念並非中醫所獨有。整體這個詞就是一種舶來品,整體是由局部組成,局部依存於整體而存在,並相互關聯。這種全局的觀念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西醫也是整體觀念,比如它的體液學說、神經學說,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物等都談的是局部組織相互關聯,一個整體的觀念。因此如果我們拿這樣一個整體觀念來說是中醫的,那就是一種錯誤了。因為中醫不是這樣的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觀念實際上是一個全息思維模型。每個局部都是從整體自然演化的結果,局部是從整體來的,不是人為的,因此每個局部都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每個局部都可以看作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人體每個局部都是一個小的整體,這就是全息思維。
全息這個詞首先是從物理學上來的,我們又把它擴充為生物全息。中醫不僅僅是物理學、生物上的全息,是自然全息規律。人體本身是宇宙的微縮景觀,宇宙裡面的每個局部都包含著宇宙這個整體的信息。拿到人體來看,人體的每個細胞,每個局部組織器官都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是整體全息的微縮,包含了全部的信息。它不是局部和局部之間聯繫的問題,它是全息理論,這才是中醫真正的整體觀念。比如,寸口脈是人體信息的微縮和全息,通過寸關尺可以反映全身五臟六腑的信息,而不是一個局部。再比如,頭針、耳針、足底反射、腹針,每個局部都是整體信息的全息,不是簡單的局部之間的關聯。這是中醫的一個核心,中醫的整體觀。
拿五行來說,現在教科書裡面講五行的生克制化,一般人只知道五行對應五臟,卻不知道古代的五行家在研究五行時,心本身還有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心五行屬火,但心裏面還有金木水火土,每個臟腑都有金木水火土,小到一個細胞也可以分出個金木水火土。每個局部都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相互之間是全息的聯繫,而不是簡簡單單的生生克克。
如果拿五行簡單的生克來理解人體臟腑之間的關係,那就是一種機械的唯物論,或是一種機械的循環論,也正是某些反中醫人士批判中醫的一個切入點。實際上中醫的五行學說不是那麼簡單的,在心裏面有金木水火土,在肝裡面有金木水火土,在肺裡面有金木水火土,在一個細胞裡面也有金木水火土,不是簡單的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如果這樣理解中醫就把中醫給矮化了。
兩種不同思維的模型,在看待人體時就是兩種結果。舉個例子,如果是用全息思維的相互聯繫整體觀念,在看到人體時,就不會把它分解成組織、器官、系統這樣去看待,看到的就是一個原始的胚胎,一個整體,一個人。就像當我們看到一棵大樹時,想到的是樹的胚胎,也就是種子。這個大樹是由種子長出來的,而不是由樹榦、樹枝、樹葉、樹根、樹皮、樹心組成的。這個樹原來是一個整體,現在還是一個整體,不是由樹葉、樹枝、樹榦、樹根組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也是中西方兩種不同整體思維觀念的區別。
3.陰平陽秘——秤桿思維第三點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大家經常講到的陰陽概念。中醫如果離開了陰陽學說,那就沒有理論了。中醫的理論完全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如果把陰陽去掉,中醫就成為一個臨床經驗的東西了。我們之所以說中醫是理法方藥理論齊備的理論體系,就是有陰陽學說作為根基。
我們大家一提到陰陽學說時,實際上就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陰陽學說給歪曲了。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來回答,「什麼叫作陰平陽秘」?很多人就會說馬老師你這不是大驚小怪嘛,陰平陽秘不就是陰陽平衡嘛,書裡面就這樣講的,中醫基礎理論裡面一開始講陰陽的關係,陰陽的對立、互根、相互平衡等。那麼我問,「陰平陽秘就是陰陽平衡嗎」?
這是東方人和西方人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人講的陰陽是陰平陽秘,而陰陽平衡不是中國人的思維,更不是中醫的思維,而是西方人的思維。陰陽平衡,我把它比作天平思維,是對等的、勢均力敵的,是一種絕對的關係。比如我們要在天平這邊稱320克的東西,就必須在天平那邊放320克的砝碼,多一克少一克天平都不能平衡。平衡實際上只講了陰陽的一個方面,叫「陰平」,陰陽實際上就不能平衡。
大家可能要說了,陰陽為什麼不能平衡,我們中醫老師一直講,健康的人是陰陽平衡,得了病是陰陽不平衡了,通過中藥、針灸等的調理,使陰陽平衡以後就得到治療了。真的是這樣嗎?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健康的人體是處於健康的狀態,那麼用這種陰陽平衡的思維來理解,假如一個人是60公斤,因為他是陰陽平衡的,那是不是有30公斤的陰和30公斤的陽,這樣他才是平衡的,如果是31公斤的陽和29公斤的陰也不能平衡。因為天平一邊如果多0.5克都不能平衡,這邊如果是1.5克的陽,那邊就必須是1.5克的陰,即使是1.49克都不能平衡。那麼是不是一個健康的人體就是30公斤陰30公斤陽的絕對的平衡呢?大家都知道人體85%以上是水,水是屬陽還是屬陰?那麼剩下的15%有形組織是不是就屬陽了?我們說有形屬陰,無形屬陽,那麼60公斤的人體,究竟有多少是陰,多少是陽,陰陽到底是平衡還是不平衡?
實際上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明朝孫一奎就提出了命門理論,說人體的陽就在命門之間那麼一點點,就是我們的陽氣,就是腎陽。那麼這麼一丁點的陽氣是怎麼和全身那麼多的陰來平衡的呢?用陰陽平衡的西方思維模式是無法理解中醫的。《黃帝內經》裡面講的「陰平陽秘」,我給起了名字就是「秤桿思維」。我們不是用天平,是用秤桿。秤桿是衡,衡代表陰,權代表陽。陰陽的關係實際上是秤桿和秤砣的關係,也就是陰平陽秘,陰要平,也就是秤的平與不平,取決於秤砣在秤心的位置,也就是秘與不秘。陰要平陽必須秘,叫陰平陽秘。陰陽的關係就是秤桿和秤砣的關係,而且它的主導權是取決於秤砣的位置。衡平與不平,是取決於權所在的位置,所以叫法中權術。天平兩邊的關係是平衡的,那麼秤桿和秤砣的關係就不叫平衡了,權和衡就不叫平衡了,叫陰平陽秘。因此陰平陽秘不是絕對的對等,秤桿要平,秤砣要秘,是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巧勁兒,這才是真正的中醫思維。這種中醫思維的培養,要讀大量的古典醫籍,要不斷地與古人對話,才能夠逐漸體會古人的智慧。
我們把陰平陽秘的關係和陰陽平衡的關係放到醫學裡面對比來看,會發現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醫說的氣虛、血虧、陰虛、陽脫等,中醫的思維絕對不是補氣、補血、補陰、補陽,這與西醫中的補液、補充營養、補充酸鹼是不能夠等同的。我們老祖宗在談到這些問題時,比如說血虛,用的是養血、生血,比如養血歸脾丸、生化湯來生血;氣虛時用的是益氣,比如補中益氣、健脾益氣、昇陽益氣,不叫補氣;病人陰虛是要滋陰,六味地黃丸是滋陰的;陽虛的病人,中醫不叫補陽,叫回陽救逆、扶陽、壯陽、溫陽。大家來體會,我們的扶陽、壯陽、回陽、溫陽,與補陽一樣嗎?人體的陰陽氣血不是補起來的,是人體自身生長出來的,藥物在這裡起到一個發動、促進、培護的作用。黃芪不是氣,當歸不是血,附子不是陽,熟地也不是陰,但是我們吃上補中益氣湯,人體能長出氣來;吃上四物湯,人體能長出血來;用上金匱腎氣丸,人體的陽氣能夠回來;用六味地黃丸,人體的陰也能長出來。這與西醫的直接補充酸鹼、血等是不一樣的。
中醫治病依靠的是人體自身,如果人體的陽沒有了,你用500克的附子也回不來,人體只要陽還沒有絕,用5克的附子也能回陽救逆。中醫的權衡陰陽,雖然沒有像西方天平思維模式不斷變來變去,但是它是以不變應萬變。我們用秤來稱東西時,我們的權,也就是秤砣,是不變的,不管是3克還是5克,是2斤半還是3斤半,都是用一樣的權來稱的。但是用天平稱東西就不同了,稱3克就得用3克的砝碼,3.5克就得用3.5克的砝碼。這就是中醫的陰平陽秘和陰陽平衡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
再舉個例子,在秤桿思維和天平思維不同的模式下,中國人和西方人所創造的文明是不同的。我們中國人在秤桿思維模式下創造了筷子文化。吃飯拿一雙筷子,喝稀飯是一雙筷子,吃排骨也是一雙筷子。如果進入西餐店,就是刀叉勺樣樣俱全,沒有刀排骨就沒法吃,沒有勺稀飯就沒法喝。中國人用一雙筷子解決了所有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平陽秘這種思維模型。
因此我們一定要很好地理解陰平陽秘的思維,這樣在臨床診斷治療的過程中,才能發揮它的功效,來充分調動人體自然調節功能,依靠人體自然的調節功能和自然的再生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葯進入人體後只是幫了一下忙,而不是直接把疾病處理掉了。
4.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嗎?現在不論是國醫大師,還是普通學子,還是臨床醫生,一談到中醫,就說中醫的思維就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真的是這樣嗎?關於這個問題,中醫界爭論不休,自古以來就有。
老百姓有一句話是「偏方氣死名醫」,所謂偏方,就是專病專方。在山西晉南八十年代遍地專科醫院,在全國非常有名,他們所依仗的就是所謂的祖傳秘方,我從來沒有聽說哪個專科醫院廣告裡面會有「辨證論治」這個說法。《黃帝內經》里治療黃疸、瘧疾等都是專病專方,號稱開辨證論治先河的《傷寒論》的題目也都是「辨某某病脈證並治」,《金匱要略》部分就更不用說了,《千金》、《外台》更是比比皆是。而整個中醫界被一個偽命題充斥了,中醫一談就是辨證論治。中醫搞不清楚自己的特色、思維,還怎麼談如何發展?這就是在前段時間,屠呦呦教授拿到諾貝爾獎以後,整個中醫界發出了許許多多酸溜溜的奇談怪論的原因。說屠呦呦不是中醫,屠呦呦的青蒿素拿到的諾貝爾獎與中醫沒有關係,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屠呦呦就不該拿諾貝爾獎,也拿不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才是真正解密中醫本質的那個人。
《黃帝內經》中說治病求本,從來沒有說治證求本。辨病論治才是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不管你如何辨證論治,也治不好肺癆的原因。肺癆不是今天的病,是一個古老的病,中醫有四大不治,肺癆是其中之一。難道古人辨證論治的水平不如你嗎?如果一個肺結核的病人,他自己好了,那不是葯治好了,而是人體自然的抵抗能力把這個病治好了。這不是葯治好的,也不是辯證論治治好的。所以我們不能把辨證論治說成是中醫唯一的東西,它是中醫的特色,但不是唯一的。如果中醫在未來還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話,仍然不是辨證論治,還是辨病論治。
我經常說,辨病論治中病的概念是疾病的本質,它是從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到預後,整個貫穿始終的一個疾病的本質。因此知道是什麼病了,就能知道它的預後、病程,它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有一個葯能治好這個病,古人絕對不會創造一個方,如果一個方能治好這個病,絕對不會創造五個方。一個病如果用一個葯或一個方就能治好,那麼這個病是醫學能夠認識清楚,並且把控了它的。如果一個病用上十八般武藝,什麼方法都有效,但什麼方法都治不好,就是說明人對這個疾病還沒有認識清楚,還沒有方法能夠解決它,如果能解決,就是唯一的方法。
所以我經常說,中醫的辨證論治是老祖宗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就是辨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病,也沒有一個好的治療方法能徹底拿下來時,就採取了辨證論治的方法。辨證的證不是疾病的本質,它是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一條線裡面的一個點,也就是在疾病的發生髮展的過程中,每個時間、每個空間在這個點上的一種正邪交爭表現出來的證態,也就是一種態勢。它是寒熱虛實,還是血瘀、痰瘀、氣滯等,我們通過阻斷它的病機,改變它的態勢,通過人體的治療能力來治療疾病,這叫病機阻斷。在這塊,中醫通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內容非常豐富,積累了大量經驗,這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基層醫生裡面有很多號稱小神仙、名醫,其中有很多是草藥醫生。他們以前是抓藥的,對葯很了解,非常熟悉,能夠駕馭許多葯。他們就是靠葯來治病的,從來也不開方,但同樣也能治好病。這就是第三個層面了,就是拿葯來治病,裡面沒有什麼理法規矩,就是對症治療。對症治療也可以治好病,而且病人也很多,療效也非常好。西醫裡面對症治療也很多,比如牙疼了就吃點牙疼葯,清創縫合,骨折了做個手法,脫臼了給回位,出血了就止血。對症治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法,在中醫裡面也是比比皆是。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如果你是個中醫,你家孩子魚刺卡在喉嚨里了,你要給他辨證論治嗎?你還沒辨清,黃花菜都涼了。如果是花生米卡在氣管里,還辨什麼證,論什麼治,趕緊把花生米拿出來就可以了。
所以在醫學裡,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病論治、辨證論治、對症治療是有個層次的,是共存的。中醫在辨證論治里有優勢,但並不是說中醫就是辨證論治,西醫就是辨病論治。我們中醫更希望是辨病論治,用一個葯、一個方就能把病治好,但往往不盡人意,只好辨證論治了。我們把一個疾病的過程分成不同的點,在不同的點阻斷它,這是退而求其次。當辨證也辨不清楚,無證可辨時,就對症處理。比如突然溺水了,撈上來以後還辨什麼證,趕緊把水想辦法弄出來就可以。這就是中醫一個核心的東西,所以我們學中醫不要作繭自縛,畫地為牢。
咱們群里搞針灸的非常多,比如突然昏厥,用人中、勞宮等可以急救,這就是對症治療。
所以我們不要把任何東西誇大,要全面看待中醫的治病救人,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對症治療所針對的不同層面,這樣對中醫的繼承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否則《千金》、《外台》裡面很多的方子就沒辦法繼承了。針灸里有許多腰疼,扎一個穴位很快就能解決,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經驗,是對症治療。
5.醫學的任務是什麼?醫生就是兩大任務,一個是明確診斷,一個是有效治療。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醫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醫生的使命就是研究人體的疾病,然後明確診斷、準確治療。
有很多朋友可能不同意我的意見,說中醫是文化,中醫是藝術。我說,中醫有文化,有藝術,但中醫本身不是文化,也不是藝術。比如武術有文化,武術是藝術,但武術的本質是什麼?武術產生的初期就是一種對抗,是一種格鬥。它本質是格鬥,在格鬥的基礎上可以養生,可以健身,這是它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通過這個,它可以表現出美學、藝術的東西,可以表現出文化的東西,這是它的外延,不是本身。中國的菜也是這樣,我們吃的是菜,當然這裡面有中國菜文化、藝術,我們可以把食物雕刻的非常漂亮,講究色香味俱全。但我們吃的不是文化,吃到肚子裡面的就是食物。我們有茶文化、酒文化,但茶不是文化,酒也不是文化。中醫就是治病救人的,但中醫有文化,這兩個概念一定要搞清楚。
我今天用這樣一個時間想跟大家溝通的是中醫思維,中醫思維是什麼,怎麼養成中醫思維。不要自己給自己定義一個非常狹隘的東西,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大。我們站在更高的層面看待中醫時,就會發現中醫有很多寶藏需要我們去挖掘。
時間關係,我就簡單地談一些宏觀的東西,至於具體的方、葯,我們可以再去交流學習。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聲音,可以來交流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謝謝大家,謝謝經方論壇。
翻譯:王春穎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本文章來源於馬文輝老師於2016年08月04日在三晉經方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推薦閱讀:
※大腦是個好東西 我們需要認識他
※思維導圖軟體中功能鍵快捷鍵技能,必備!
※論女人的思維方式有多複雜
※那些年,爸爸失去的機會,讓我驚嘆
※進化心理學與思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