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正式貫通:可抗8級地震 橋上可見水中海豚

原標題:全球最長能抗八級地震

製圖/廖木興

港珠澳大橋的西人工島。 新華社發

建成通車後珠海香港兩地通行時間將從陸路約三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縮減到30分鐘車程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昨日正式貫通。據了解,大橋主體橋樑長22.9公里,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橋面上的「中國結」、「海豚」、「風帆」 三個巨型景觀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標誌性景觀。

按照計劃,港珠澳大橋明年建成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時間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壓縮到30分鐘的車程。

采寫:新快報記者陳婕(除署名外)

攝影:新快報記者孫毅(除署名外)

長55公里由三部分組成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其中,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橋樑、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和橋樑的東西人工島,主體橋樑又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和20公里的非通航孔橋。

昨日上午11時,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宣布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全線貫通,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進入收官之戰。隨後,新快報記者踏上大橋管理局安排的車輛,一睹這個世紀超級工程的「真容」。

三座造型塔成標誌景觀

據了解,在景觀設計上,港珠澳大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各具特色,兼顧了人文與自然的融合。青州航道橋橋塔採用了簡潔的「中國結」造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橋塔則為海豚造型;而最靠近珠海市情侶路的九洲航道橋則是風帆造型。三種橋塔的造型實現了功能與景觀的完美統一,在伶仃洋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的標誌性景觀。

大橋可以抵抗八級地震

汽車從珠海與港珠澳大橋連接的引橋上出發,新快報記者看到,橋面是雙向6車道的設計,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橋面上設計的時速是100公里/小時。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或者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如此龐大的一座橋,防災抗災能力如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告訴新快報記者,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共有190個橋樑承台埋入了海床面以下,最大限度地減小了阻水率,也提高了港珠澳大橋的非通航孔橋橋墩的防撞能力。

另外,蘇權科表示,國際上像歐洲的沉管隧道抗震比較少,「我們自己做了從理論到模型試驗到接頭,做了一系列實驗。做了一套沉管隧道的抗震方法。抗震根據評估,如果在這個地方發生八級地震,(防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建橋時白海豚反而多了

據悉,港珠澳大橋的主體橋樑的部門標段是毗鄰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界也曾經擔心大橋的建設是否會影響到白海豚的生長環境。

昨日,記者一行經過橋面上的時候,能看到橋下的海里不時會躍起幾隻海豚,有些還是粉色幼年時期的小海豚。據蘇權科介紹,施工前期的對白海豚的研究和觀測費用超過一億元,施工過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大橋管理局聘請了相關的機構,在施工前期就做了大量的觀測,給保護區里的白海豚拍了20多萬張的照片,因此能辨別出不同的海豚,每隻白海豚都有編號,有標識碼。目前,通過觀測,現在伶仃洋水域的白海豚數量在增多,以前剛開始是1000隻,現在超過1200隻。

奠定珠海交通樞紐地位加速珠港澳經濟一體化

影響

港珠澳大橋將給粵港澳的互動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昨日,多名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圍繞著「大橋時代與粵港澳發展」進行了研討。

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袁持平標示,港珠澳大橋奠定珠海在珠三角西岸的交通樞紐地位、加速珠港澳經濟一體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也面臨政策和基礎設施、競爭、社會及環境三方面的挑戰。他提出四點建議:建立三地政府的互動平台;建立相應的政策配套措施;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重視中介組織的作用;建立珠港澳經濟合作區。

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副會長陳錫僑認為,通車後,有利於形成珠三角經濟圈內的產業轉型升級,對澳門不同經濟產業發展也將產生巨大影響,包括博彩、旅遊、房產、物流、金融等多個方面。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方舟認為,陸路運輸有費用相對較低、靈活、行程穩定等方面的優勢。他還提出,未來將改善香港大嶼山區位條件,發展「橋頭經濟」作用,並深化港珠澳三地的合作。

港珠澳大橋由於地跨三城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它的通行跟內地其他橋樑相比是有所限制的。據媒體報道,早在2009年,粵港澳實施「珠三角綱要」的聯絡協調會議上,就曾提出車輛配額。三地交通各有承受能力,針對跨境交通造成的影響,配額能分別控制三地使用大橋車輛數目。最終配額方案,決定三地使用大橋車輛數量。

三地還曾同意逐步放寬過境車輛的管制。在現行的轎車配額制度以外引入一次性特別配額機制,以方便市民駕車跨境往來。

有澳門交通人士指出,澳門交通承受力有限,日後仍會維持最初的方案。絕大部分經大橋赴澳車輛不會進入城區,只能停泊在珠澳口岸人工島的境外停車場。但也可能意味著,澳門能使用配額數量受限制。配額少,能上橋的車輛就少。即便擁有「兩地牌」,日後亦不代表可以使用。

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

「橋二代」老韓。

港珠澳大橋主橋空中全景。

現場工作人員。

人工島作業現場。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貫通儀式現場。

可愛的小海豚在嬉戲。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

昨日上午11時,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宣布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全線貫通,這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進入收官之戰。一條重達35噸,伸縮量為1760毫米的伸縮縫在位於青州航道橋左幅的54號墩安裝完畢,這也是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的最後一條伸縮縫,預示著長達22.9公里的主體橋樑全線貫通。

文/廣州日報記者陳治家圖/廣州日報記者龍成通通訊員唐麗娟、紀順利

海上新景:白海豚在橋底嬉戲

港珠澳大橋起於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後分成Y字形,一端連接珠海,一端連接澳門,全長55公里,其中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港珠澳三地連接線及口岸。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橋樑、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和橋樑的東、西人工島。昨日,全線貫通的是22.9公里長的主體橋樑工程,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和20公里的非通航孔橋,整座大橋將按雙向六車道、時速高達100公里的公路橋標準建設。

昨日,記者從毗鄰珠海九洲口岸的九洲航道橋上驅車一路向東,沿途分別經過九洲航道橋的「風帆」、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海豚塔」以及青州航道橋的「中國結」三個體現海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標誌性景觀帶。雖然車速約40公里,但短短45分鐘已到達主橋橋樑的盡頭--鄰近香港的西人工島,香港的大嶼山近在咫尺。珠江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的棲息地,記者停車站在橋邊俯瞰海面,只見幾隻歡快的小海豚在橋底追逐著,時而躍出水面打個挺,時而潛入浪底,十分歡快。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在海底對接而成,目前海底隧道工程已完成80%以上,大橋建設者們在海上修建了兩座人工島將主橋與海底隧道相連,未來全橋建成通車後,往來車輛從橋的一端經過人工島駛入海底隧道,又從另一個人工島駛出。雖然大橋主橋上沒有預留人行道,但東人工島將建成1600米的環島觀光步道,開放給遊客觀光。

驚世一翻:「海豚」騰空華麗翻身

港珠澳大橋最長的一節鋼箱梁長132.6米、寬33.1米、重2912.6噸;一個「海豚」塔,長19米,最大寬度20米,高度105米,相當於35層樓的高度,重約2560噸……港珠澳大橋每個構部件都是龐然大物。如何把這一個個大傢伙,通過工程船從海上吊到橋墩上安裝且偏差要求控制在毫釐之間,這考驗著建設者的智慧。

2016年5月14日,為了把一個重約2560噸鋼構「海豚」塔進行一次漂亮翻身,武船重工的建設者們經過4天3夜的不眠不休,經歷了222個操作步驟後,終於成功完成了180°華麗翻身,為她屹立於伶仃洋之上做好準備。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為中央平行單索麵三塔鋼箱梁斜拉橋,形似「海豚」鋼索塔,是港珠澳大橋的標誌性景觀之一。受現場吊裝工況環境制約,鋼塔由原來設計的副塔在上主塔在下,變更為副塔在下主塔在上進行運輸及吊裝,這就意味著需要將這個35層高的「海豚」整體進行180°翻身,難度挑戰極大,世界尚無先例。

鋼塔180°翻身時重心變化大,施工現場地面支承力能否達到要求?翻身時鋼塔是否會產生塑性變形?翻身工裝對鋼索塔的損傷有多大……這些都是擺在項目組面前的一道道難題。

作為該標段施工單位,武船重工的工程師們從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前後歷時8個月,翻身項目共進行了四次大型專家會評審,最終設計出「天下第一翻」完整的翻身方案。隨後又進行了兩次模擬實載演練,發現並解決了部分突發問題,熟悉了鋼塔翻身流程和其中的操作難點。2016年5月11日,兩台跨度62米,起吊高度達到45米,起重量達4000噸的龍門吊伸開了熱情的懷抱,經過四天的緊張作業,最終實現了「海豚」塔的華麗翻身。

建設者:他幹了30年機修,希望一直干到干不動的那天

老韓是中交二公局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一名建設者,常駐海上平台的修理工,53歲的他上下200多米高的塔吊仍相當敏捷。「我會一直干到實在干不動的那一天,更希望收幾個年輕的徒弟。」幹了30多年機修的老韓說。

老韓是「橋二代」,爸爸曾經是橋樑工程處的機修廠書記。小時候,小韓跟媽媽住在河南老家,除了爸爸每年探親回家,媽媽從來不帶他到工地去看爸爸,害怕給爸爸的工作添麻煩。從那時起,他便知道工地上的工作是不能分心的。長大後,他追隨爸爸的足跡成為了一個橋工,而且跟父親一樣也是一名機修工。他先後參加過6座長江大橋、1座黃河大橋、寧波象山港大橋以及1個山區項目的建設,當年的小韓變成了老韓,經他修理過的機械設備成千上萬。

在港珠澳大橋工地上,老韓負責海上6個平台上所有機械的維修,最讓他操心的是惡劣氣候對設備的影響,為了及時處理每一台故障設備,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並隨身備著一塊電池。颱風「海燕」形成的第一天晚上,55#平台還在澆注砼,因擔心塔吊的安危,他一夜未合眼,守在現場一會兒在下面指揮起吊,一會兒爬上操作室與操作手交流,現場生產副經理周樹民把他勸回了宿舍,他也隔一會就出來看看,直到塔吊停止作業。

港珠澳大橋主橋空中全景

1.帆:九洲航道橋。距離珠海澳門最近的一座航道橋,主跨採用268米雙塔中央雙索麵鋼箱組合梁斜拉橋,兩座風帆形橋塔,設計上融合了「帆」的意蘊和美,猶如雙帆揚起于洋面,展示出充滿希望的力量之美。

2.海豚: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為三座航道橋的中間一座,主跨採用2×258米三塔中央單索麵鋼箱梁斜拉橋。港珠澳大橋橫穿中華白海豚保護區,三座橋塔以「海豚」為設計外形,展現了大橋對白海豚的情感與保護,象徵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

3.中國結:青州航道橋。西人工島與深水區通航孔橋的連接通道,主跨採用458米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橋塔設計融入了中國傳統元素「中國結」,兼具韻味與現代氣息,展現了「三地同心」的美好寓意。「中國結」鑲嵌在163米高的索塔上方,線條優美,優雅精緻,寓意美好。「中國結」也是全橋的點睛之筆,僅僅是「中國結」就高50.3米,總寬28.09米,重達780噸。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最長鋼鐵大橋:港珠澳大橋有15公里為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或者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最長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全長6.7公里的海底隧道,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最大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時候,每一節的排水量約75000噸,而遼寧號航母滿載時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噸。

最精準深海之吻: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海底無人對接,共需對接33次,耗時3年,沉管連接處橡膠止水帶可保120年不滲水,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

推薦閱讀:

發現海豚擱淺怎麼辦?
首位「海豚媽媽」誕生 水中分娩僅用2小時
要唱好這首歌,一定要海豚附體...
海豚
除了寬吻海豚和虎鯨之外,還有哪些種類的海豚有人類馴養?

TAG:地震 | 海豚 | 港珠澳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