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中國名花之一
蘭花,一直以深居幽谷為名,形象典雅,花姿優美,葉態脫俗,幽香四溢,寧靜淡然的芳菲讓世人愛慕它,寄寓了高潔、獨秀、氣節等人文哲理。中國蘭花是傳統名卉,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葉態優美,花姿奇特,素雅大方,香氣清幽,孔子認為蘭香為「王者之香」,號稱「天下第一香」。它還有「香祖」的美譽,唐代楊炯的《幽蘭賦》這樣來讚譽蘭花:「惟幽蘭之芳草,稟天地之純精;抱青莖之奇色,挺龍虎之嘉名。」而宋代詩人楊誠齋也寫下有熱情洋溢的讚美詩篇:「健碧續續葉,斑紅淺淺芳。幽香空自秘,風肯秘幽香」。人們還將蘭花與梅、竹、菊並稱為「花中四君子」,以表達它們戰嚴寒,傲霜雪的品質。」 中國蘭花系指中國蘭科蘭屬中的幾個地生種蘭花,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根肉質,粗壯,肥大,一般無主根與支根之分。莖膨大短縮成假鱗莖,上有節,每一節都著生一枚葉片或鞘葉。葉片帶形,上下幾乎等寬,革質或薄革質,數目依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花單生或呈總狀花序,不整齊,有清香。花被六片,分內外兩輪,外輪三片為萼片,內輪三片為花瓣。萼片已瓣化,形似花瓣。花瓣兩側為翼瓣,下方一瓣為唇瓣。在多數情況下唇瓣是花中最華麗的花瓣,也是高度特化的花瓣。蕊柱上有雌雄兩部分性器官,呈柱狀。果為蒴果,成熟時裂開,散出細小的種子。蘭花在我國有很久遠的栽培歷史,超過千年,至少可追溯到唐朝末葉。至於認識蘭花,有「蘭」這一名稱可能還要更早些。關於中國蘭花的記載,2000多年前的《易繫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論,楚人屈原在《離騷》里也記有「紉秋蘭以為佩」,「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等詩句。自漢代以後,有更多的詩賦提到蘭,如劉向在《說苑》里的「十步之內必有芳蘭」;《晉書?文苑傳》中的「蘭生不當戶,別是閑庭草」;陶潛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但這些記載,據考證,都不是指今日的蘭花,而是到處生長的野草。《神農本草經》中有「蘭草」與「澤蘭」兩條,在「蘭草」條目下有「味辛苦平,利水道,殺蟲毒,辟不祥」的記載。看來這裡所謂的蘭草和澤蘭,和春秋戰國時的蘭是相同的,都是用來殺蟲、辟邪、沐浴之用的香草。《朱子楚辭辯證》中說得很清楚,古代的蘭並非今之蘭:「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以為佩,今日之蘭蕙,其花雖香,而葉乃無氣,其香雖美,而質弱易萎,非可刈而為佩也」。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亦將蘭分為蘭草和澤蘭。但根據他們描述與提到的功用,都大同小異,大都是指菊科的佩蘭與澤蘭。其中李時珍的蘭草插圖是最具說服力的。 中國蘭花真正的記載,可能始於唐代末年或五代十國。唐代唐彥謙的《詠蘭》:「清風搖翠環,涼露滴蒼玉。美人胡不紉,幽香藹空谷。」應該是對中國蘭花的真實描寫。楊夔的《植蘭說》:「或種蘭莖,鄙不遄茂。乃法圃師,汲穢以溉。而蘭凈莖潔,非類乎眾莽。苗既驟悴,根亦旋腐。」這已是與現代相接近的種蘭經驗了。到了宋代,政治中心逐漸南移,尤其是南宋遷都於杭州,產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蘭花、蕙蘭,很自然漸次為人們所認識和欣賞了。所以關於蘭花的栽培方法,從宋代開始已有越來越完善的記載。北宋黃庭堅在《書幽芳亭》中有:「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華,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之句,在栽培時已經注意到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和施肥方法,其栽培原則和今天的要求十分地接近了。寇宗奭的《本草衍義》中對蘭花作了更詳細的記載:「蘭葉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綠色,中間瓣上有細紫點。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朱熹有詩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認識到古今的蘭花乃同名異物。應特別指出的是南宋末年出現的兩本蘭譜:趙蘭庚的《金漳蘭譜》和王貴學的《蘭譜》,這兩本書分別記載了22個和37個栽培品種,並詳細介紹和討論了蘭花不同品種的特點以及栽植、施肥、灌溉、移植、分株和盆栽用土等方面的問題,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蘭專著。 宋代時,畫蘭的風氣也逐漸盛行起來,其時頗負盛名的畫家趙孟堅的兩幅春蘭畫卷真跡,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內。趙孟堅是宋宗室第十世孫,宋亡後他隱居畫蘭以示清高。據說蘭花從此成為忠貞的象徵。他的堂弟趙孟頫也是著名畫家,傳聞由於他在元朝做官,有棄宋之嫌,故而從不畫蘭。著名畫家鄭思肖畫蘭不畫土,以抗議元朝奪宋土。 中國蘭花,在國際花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國外人士把它視為東方文化的一種表現,是美好事物的象徵,古時將好文章、好書法稱為「蘭章」,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稱為「蘭交」和「蘭誼」。歷代文人雅士對國蘭亦極為賞識,稱譽它為「花中君子」。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儘管人們的信仰不同,道德和倫理的準則未必一致,但他們對待蘭花的高尚情操和宜人風采,卻是逐漸所默認,認為它屬於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項內容,因而人們漸漸把蘭花當作了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歷代帝王對蘭花也多有所好,唐太宗曾吟出了「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的絕妙佳句;清朝康熙皇帝的「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亦是頌蘭妙句。帝王愛蘭,促成了社會上的世風時尚。古今名人都偏愛蘭花,屈原、越王勾踐、黃庭堅以及寓居台灣的張學良將軍無一例外,張學良將軍還因擁有各種蘭花二百多盆,被人稱為「蘭花之家」。1978年鄧小平同志訪問泰國,泰國朋友把兩種珍貴蘭花作為禮物相贈,很貼切地表達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意。歷代名人喻蘭吟蘭,都借物寄意或表現出自己的處世、感受、修身等志趣,屈原借蘭花的高潔,抒發自己的忠憤不平。李白的「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給人們留下深思與寄意。而更為突出的例子,如孔子還借蘭花來教育感化世人,他的「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具化。」他這一以蘭花喻以君子、善人、高尚,及用以修身養德的思想整整流傳了兩千多年。 在封建社會,清淡素雅的品行為文人學士所推崇,也能為社會上多數人士所接受。故在賞蘭養蘭中以素為貴,借它揚善貶惡,喻「蘭花」為君子,是美善、高潔的象徵。文人墨客用素雅來表現自己的清高超俗;官家政要用素淡來顯示自己的廉潔清白;富商巨賈為了裝璜門面,喬裝打扮成遵禮敬賢,人云亦云,以淡雅清高自我標榜;平民百姓,潮流所至,用素雅來作自己的樸實勤勞的象徵;花農蘭販推崇素雅,隨聲附和,為了賺錢,不惜唇舌,奉迎世風等諸般心態,成了大勢所趨,形成世風時尚。 一直以來,養蘭的目的只在賞花,涵養性格。但到了近代,人們感到「觀花一時,觀葉經年」,對蘭葉所產生的線紋和其它色澤越來越入迷,於是美其名為「葉藝」。從觀花發展到觀葉,從花蘭到線藝蘭(線藝蘭就是葉子上有淺色的線條或斑紋,這是蘭花經過栽培逐漸形成的,主要是欣賞那美麗的葉子),體現了人們對蘭花欣賞角度的變化。為什麼有許多人喜歡線蘭呢?因為線蘭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葉子的線條,所以栽培線蘭不僅在它開花時可以賞花,不開花時亦可欣賞葉子上的斑紋與光澤。其顏色的濃淡,葉子的長短寬窄都有自然美。它不但吸引了園藝界人士,一般人也被吸引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裡去了。1970年代以來,在國蘭家族中出現了一種植株矮細,既可觀葉、觀花,又可觀賞體型、姿態的新品種,稱為矮種或矮化種,在蘭界異軍突起,使人們感到耳目一新,遂稱譽它為現代的「型藝」,被視為國蘭銘品中的「至尊」,當今最名貴的矮種首選台灣的「達摩」。據聞在台灣許多富人覺得光是有錢還不夠光彩,如果能擁有稀世的國蘭奇珍,才更能顯示其身份之高貴、地位之顯赫。故最初有些達摩每菖(即每芽)賣價可高達港幣200萬元,一些富翁甚至願以一幢洋樓或一部進口的豪華轎車來換取一菖達摩。 再說一下日本人的賞蘭習慣。明清之際,已有日本人來中國,他們把一些好品種買下來,帶回國去。可是日本天寒地凍以致蘭株不好開花,既然觀花不成,那他們就觀賞葉子。20世紀初葉,他們又從台灣收集了不少品種。經過反覆栽培,有的葉子上出現了極為美麗黃色線紋。現在他們已經擁有了不少好的線蘭。 以前人們養蘭是為了觀花吟詩,現在養蘭已成為一種行業,養蘭可以生財致富,這已為世人所共知。隨著科學的進步,蘭花可以用組織培養手段培育,進行大量的繁殖。台灣有這麼一個說法,人們沒錢時可以把蘭花送到當鋪去,到時候不贖,當鋪就可以拍賣,可見養蘭已形成了一種經濟現象。但是,社會上早就存在的「炒風」、「投機」 等不良之風亦進入了蘭花市場。這樣的「炒蘭風」、「綠色股票」在生活高消費的香港、台灣及廣東等地都出現過,一盆蘭花叫價百萬,並非希奇之事。於是乎,不少夢想發財的人,對國內的野生蘭花資源進行大規模的、無節制的濫采,使這一珍貴的野生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實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對於養蘭者來說,深山采蘭是一件很有興味的事。陳毅的詠蘭詩句寫道:「幽蘭生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尋者遍山隅。」蘭花平時生於深山老林中,混雜在野草里,不引人注目。但每當春風吹拂,蘭花盛開的時候,蘭香便會引來歡樂的嬉笑聲,滿山遍野都有采蘭人。采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即正開著花的和沒有花箭的蘭不能采,原來盛開的蘭株採回後花期短,而沒有花箭的當年不開花,留它們在山林中繁衍。現在看來,這一采蘭規矩倒是有利於保護植物資源的。浙江紹興一帶是蘭花產地,那兒的采蘭方法最有情趣。人們進山以後並不急於尋蘭,而是先找猴子,給它們分發花生水果,熟識和產生感情後,再把蘭花給猴兒看,示意它們去尋找。得到恩惠的猴子,自然心甘情願為人去披荊斬棘。如猴子得意地返回,並欲拉人前往,則表示猴子已發現蘭花生長地,尾隨而去定能如願以償挖到好蘭花。中國蘭花常見栽培的品種有:春蘭(草蘭)、蕙蘭(九節蘭)、建蘭、墨蘭(報歲蘭)、台蘭(小蜜蜂蘭)、寒蘭等。傳統銘品中最為名貴的有春蘭中的小打梅、宋梅、綠雲、綠英等;蕙蘭中的隆昌素、榮梅、祥梅等;建蘭中的鐵梗素、大頭素、金邊烏蘭、十三太保等;墨蘭中的綠墨、白墨、鸚鵡墨、徽州墨等;台蘭中的金棱邊蘭;寒蘭中的銀鈴、翠玉、紫雲、黎明等。 蘭花也可作藥用。蕙蘭全草有醫治婦女病的功效。曾經讀過一則關於蘭花的故事。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費了許多時間栽種蘭花。一天,他外出雲遊,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里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摔碎了,蘭花散了一地。弟子們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數日,禪師回來見狀,不但沒有責怪,反而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於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里環境,並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世間一切皆無常,切勿執著貪愛事物而難割捨,因那並非禪者的行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現實社會中,人之所以變得浮躁不安,是因為人心中沒有真正的信念和信仰,沒有蘭花那種隱居於世的淡然品格,沒有蘭花甘願寂寞於深山的品質。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掛礙。所以人們要想看得開,心中就必須與名利、金錢這些與世俗掛鉤的利益分離,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在人生的里程中多一份快樂,少一絲憂心。旅行不是為了走遍天下而行,而是應以放鬆自己,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那不需要回報的博愛而遊行。養花是為了陶冶情操,在養花中靜思,感受花兒的美麗,感受人生的樂趣,心靈與自然的美麗相融合,不是為了逐名爭利。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事已至此,生氣何益。將那株快樂的蘭花栽種於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會盈滿幸福。二小時候,我家屋後稻田邊的一塊石頭縫裡長了一株奇異的蘭花,修長的葉子,每到七、八月份便長出嫩黃色的苔莖來,上面開滿了淡黃色的像鈴鐺,頂端又像戴了一頂小帽,左右像兩隻手臂一樣伸張著,下面像一隻小鞋,又像一個小兜的花朵,十分奇特,芳香四溢,周圍方圓幾里都能聞到它的香馨。我們一家人都特別珍愛它,母親有時採摘一枝拿回家中放在瓶子里,整個房間和小院都能聞到它的香味。那時蘭花正成為市場上的珍寶,祖母怕這株蘭花遭遇不測,讓父親挖了回家栽種。父親說,挖回去未必能養活,就讓它在這裡生長吧。過了一段時間,那株蘭花被人採挖走了。為此,我們一家人很是失落。一次,一位父親村裡的朋友到我們家玩時說,我在你們田邊挖了一株奇特的蘭花,可惜沒養活。他滿臉的遺憾。我終於明白任何萬物生存的環境都必然有它的生存規律,一旦離開它所生存的環境,就物極必反。喜歡它就按照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適應它、愛護它,並不一定要得到它;反之則會失去它。三一名作家曾經非常喜歡蘭花,但他的性格中卻沒有蘭花那份淡然的優雅。脾氣暴躁喜怒無常,患得患失,就這樣總是碰壁,傷痕纍纍。有一天,經過無數次的挫折,他在網上看到了蘭花那清幽高雅的氣質模樣,想起蘭花甘於寂寞的品質,他幡然醒悟,開始改掉自己毛躁的毛病,真誠、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個人,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去寫自己熱愛的文章。結果短短兩年,他就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作家,文章在全國遍地開花。面對名利,他淡然一笑說:上帝為你關了這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窗。還有一個人,是八面玲瓏,不管走到哪裡,別人都喜歡他,只要是領導在的場合,他做任何事都天衣無縫。他經常與同事聊八卦,故意說某人,從別人口中套話,又不經意地傳達給領導和別人。久而久之,別人成為了眾矢之的,他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然而,他過得一點也不開心,總是擔驚受怕,害怕某一天會失去眾人的信任,領導的喜歡,每天把自己弄得神經兮兮的,最終因不堪壓力而離職。其實,人要像蘭花一樣,不在乎荒山野嶺,土壤貧脊,只把芬芳奉獻給大地,才能贏得更多目光和敬仰。做任何事像蘭花般高雅清香,如蘭花般多姿多彩,看淡得失,芬芳自會眷顧於你。
推薦閱讀:
※再過一百年,他仍然是中國撩妹第一人!
※揭秘:中國古代太上皇的成功秘訣
※美態度突變:尊重中國在南海權益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日本殺人案件比中國的多呢?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進入深化攻堅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