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老字號
一、北京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同仁堂的歷史,是一部經濟與文化交相輝映的發展史。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創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葯目》問世,同仁堂不僅精研修合指之術,立下「炮製隨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隨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而且把醫藥作為「養生」、「濟世」之方,講「仁心」、「仁術」之道,從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蘊,成為歷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為準則。時代變遷,同仁堂文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1992年7月3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宣告成立。
二、天津「狗不理」
「狗不理」的包子,據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做出名的,並不是原來的店主,而是下個學徒,「狗不理」便是這個學徒的乳名。後來師傅死了,他使單獨自己經營,本錢小,不能設大字型大小,便在運河碼頭開一家小鋪,做包子專門賣給一些碼頭船夫,往來商販,大多數都是家鄉人,既無字型大小招牌,同鄉們仍舊叫他的小名,於是「狗不理」便和包子聯繫起來了。加之他做事老誠,手藝又好,做出來的包子,貨真價實,味道鮮美。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狗不理」的包子才成了名產。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農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一家蒸食店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練就一手好話,不甘寄人籬下,自己擺起包子攤,它以水餡半發麵,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方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長,都叫他「狗不理」。
當年,哀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將「狗不理」包子帶入皇宮,敬獻慈禧,太后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名聲大振。
自1858年至今,「狗不理」已走過了近150年的風雨歷程,歷盡了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滄桑變遷。時至今日,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她已成長為一個綜合性的企業集團,擁有眾多的分支。「狗不理」始終秉承多元化、複合式的發展戰略,不斷在中國餐飲界展露頭角。兩年前,我們緊追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加入WTO這樣一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環境下,大膽涉足中式快餐連鎖產業,成立了「狗不理快餐有限公司」,為百年老字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也迎來了新的機遇。我們相信狗不理快餐的成功將是「狗不理」在中國餐飲界地位的象徵,是企業價值的象徵。隨著快餐公司的逐漸發展壯大,必定也會增加「狗不理」這個老字號的含金量。
三、全聚德烤鴨店
中國烤鴨歷史悠久,據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錄)記載,就已有了烤鴨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在明清兩朝宮廷中已常食用烤鴨,後來才傳向民間。
全聚德烤鴨店位於前門大街東側的全聚德烤鴨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薊縣人楊傳仁創辦,以經營掛爐烤鴨著稱。由於其烤制手藝更加講究,烤出的質量、名聲很快便傳出去了。
四、「泥人張「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五、內聯升鞋店
老北京人講究「腳踩內聯升」—穿內聯升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布鞋。這家老字號,至今有將近150年的歷史了。
內聯升製作的朝靴底厚達32層,但厚而不重;黑緞鞋面質地厚實,色澤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塵土,用大絨鞋擦輕輕刷打,就又乾淨又閃亮。這樣的朝靴穿著舒適、輕巧、走路無聲,顯得既穩重又氣派。
內聯升鞋店清咸豐三年(1853年)冬天,內聯升鞋店在東江米巷(今台基廠)建成了。店主名叫趙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當徒工,學得一手好技術,又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後來,京城一位達官丁大將軍出資數千兩白銀入股,幫助趙廷開辦鞋店。
六、北京榮寶齋
榮寶齋,前身是「松竹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後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
榮寶齋松竹齋的創辦者是一個浙江人,姓張,他最初是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銀開辦了一家小型「南紙店」。後為琉璃廠內最出名之南紙店,因其承辦官卷、官折而得名。
後因經營困難,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將店名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並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陸潤庠(清同治狀元,曾任國子監祭灑)題寫了「榮寶齋」的大字匾額。後榮寶齋又以其絕技「木板水印」聞名中外。榮寶齋現在的新匾系我國著名書法家郭沫若所書。
七、張一元茶莊
老字號張一元茶莊緊鄰於同仁堂藥店的東面路南。前門外大柵欄是北京最繁華、最熱鬧的街道之一,在大柵欄這條街的中間路南,有一家馳名中外的茶莊,叫張一元茶莊,它經營茶葉已有多年歷史了。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定名「張一元」,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開市大吉,不斷創新發展。
說起張一元茶莊,人們很可能認為這是店主的名字,其實不然,店主姓張,名子潔,那麼,張一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位張子潔,過去是個買賣商,因平時積攢了一些錢,感到手頭兒富裕了,就漸漸不務正業,經常與他的幾個好友,聚賭耍錢。沒過幾天,手頭的錢慢慢賭空了,後來竟把自己的財產全部輸在了賭場上。他又傷心又後悔,眼看就得靠討飯維持生活了。就在他瀕臨絕境的時候,偶然間,他從口袋裡摸出了惟一的一元錢紙幣。他托朋友用這一元錢從南方買了點茶葉,自己弄了點茉莉花熏了熏,就在大柵欄擺了個小攤,說來也怪,他的茶葉頗受買主的喜歡,小買賣愈來愈興旺,當然,手頭積攢的錢又漸漸多了起來。過了兩年,他在大柵欄的南面蓋了間房,門臉稍加修整,辦起了茶葉庄。每當他憶起因自己不務正業,夢想賭博發財而最後僅剩下一元錢時,總是悔恨沒出息。為了時時不忘過去,他將自己經營的茶莊定名為張一元。這個古老而聞名的買賣一直延續至今。
八、北京瑞蚨祥
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山東省章邱縣人孟洛川,繼於濟南、青島和天津之後,投資八萬兩白銀,委派已在北京前門外布巷子經營山東「寨子布「多年的孟侯,在大柵欄開設了這家綢布店。參照《淮南子》、《搜神記》中「青蚨還錢「的典故,取名「瑞蚨祥「。開業後,生意興隆,名聲大作;僅七年時光已擁有資金40萬兩白銀,居「八大祥「之首。現在,瑞蚨祥帶有天井的兩層樓房是大柵欄唯一保持老字號原貌的店堂,已列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蚨祥的皮貨也以質地優良品種齊全聞名京都,我國北方各省乃至亞洲北部的皮貨精品,如海龍、水獺、猞猁、紫貂、灘羊皮等都有進貨。
九、都一處燒麥館
都一處燒麥館坐落在繁華的前門大街36號,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這家「王記酒鋪」亮燈營業,便進店用膳,由於招待周到,酒味濃香,小菜可口,所以對小店產生了興趣,便和店主閑談起來,詢問酒店叫什麼名,店主回答:「小店沒名」。乾隆聽後說:此時京城開門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處吧!」
乾隆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後宮中派人送來這塊虎頭匾。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從此以後生意十分紅火。後來,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後又為「都一處」寫了匾。
十、廣德樓戲園
位於宣武區大柵欄西口的「廣德樓戲園」是老北京場地最火、人氣最旺、藝術最佳的娛樂場館,也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戲院之一。
「廣德樓」大約興建於1796年(清嘉慶元年),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戲院之一,它幾乎是和法國巴黎歌劇院、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同時期建成的藝術場館。同時,「廣德樓」的聲名顯赫還在於它是當年戲曲祖師爺和名伶們施展才藝和迅速躥紅的寶地。當年名伶程長庚、余三勝、梅巧玲等都曾在此獻藝。它是當時京城場地最火、人氣最旺、藝術最佳的娛樂場館。
重新開業的「廣德樓」是一座青磚綠瓦、雕樑畫棟、垂花門帘、古色古香的全新理念的現代化藝術場館,劇場內擁有200多個活動軟椅,樓上樓下共有10個豪華包廂,場館設施高雅氣派。最引人注目的是,「廣德樓」所附設的曲藝博物館收集和製作了馬三立、駱玉笙、劉蘭芳、關學增、孫書筠、馬季、姜昆、李金斗等數十位曲藝名家的掌紋手印,彙集成了一片獨特的手印牆。
推薦閱讀:
※中國荷蓮文化漫談
※中國畫 寫意幽蘭
※中國歷代王朝起義軍的口號淺析
※下周一,丹東開通「中國最美」鐵路旅遊觀光車!直達河口看桃花,免費互通坐大巴!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