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陰陽·五味·五氣·五臟六腑之關係

人體陰陽·五味·五氣  陰陽,是天地間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萬物發生髮展變化的動力源泉。  治病必須尋求治本的方法。  清陽之氣,積聚上升。就成為天;濁陰之氣,凝聚下降,就成為地。  陰主靜,陽主動,陽主生髮,陰主成長。陽主殺伐,陰主收藏。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  寒到極點會轉化生熱,熱到極點會轉化生寒。  寒氣的凝聚能產生濁陰,熱氣的升騰能產生清陽。  清陽之氣在下如不得上升,就發生饗瀉;濁陰之氣在上如不得下降,就發生脹滿。  在人體變化中,清陽出於上竅,濁陰出於下竅。清陽發散於腠理,濁陰注入於五臟。清陽使四肢得於充實,濁陰使六腑相安。  水屬陰,火屬陽。陽是無形的氣,陰是有形的味。  飲食五味進入胃腑,胃腐熟蒸化出水谷的精氣,清氣進入五臟與五臟中的精氣結合(由脾運化上升入肺經,在肺經的中府穴,中焦之氣上歸於肺,聚結於此而朝百脈,將精氣輸入五臟六腑)化生人體生命的營養物質。(各精氣物質按所歸經屬而入各經脈進而入各臟腑)(脾經的大包穴輸布精氣入各絡脈)  精仰賴水谷精氣的補養,形體仰賴飲食五味的補給。  飲食經脾胃生化生成精,精氣化後來充養形體。  飲食不節,能傷害形體,氣偏盛,也能損傷精,精血充足,能化為氣,氣能被五味太過傷害。  味屬陽,趨向下竅;氣屬陽,趨向上竅。  五味中,味厚的屬純陰,味薄的屬陰中之陽。  味厚的有瀉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  氣薄的能向外發泄邪氣,氣厚的能助陽發熱。  亢陽能使元氣衰弱(亢陽會侵蝕元氣),微陽能使陽氣旺盛(元氣有賴於微陽的煦養)。  亢陽耗散元氣,微陽使陽氣增強。  氣味中,辛甘有發散作用的屬陽,酸苦有涌瀉作用的屬陰。  陰氣偏盛,陽氣就會受病;陽氣偏盛,陰氣就會受病。  陽氣偏盛會生熱,陰氣偏盛會生寒,寒到極點,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會出現寒象。寒邪損傷人的形體,熱邪損傷人的真氣。  真氣受傷會產生疼痛,形體受傷會發生腫脹。  凡先疼後腫的,是真氣先傷而影響形體;先腫後疼的,是形體先傷而影響到真氣。  風邪太過,產生痙攣動搖;熱邪太過,肌肉就會發生紅腫;燥邪太過,津液就會幹凅;寒邪太過,就會發生浮腫;濕邪太過,就會發生泄瀉。  人有五臟,五臟化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五種情志。  過喜過怒傷氣,寒暑外侵傷形體。大怒傷陰氣,大喜傷陽氣。  逆氣上沖,血脈阻塞,會神氣浮越,離形體而去。  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寒濕之陰過盛造成淤塞,被淤塞的經脈陽氣運行不暢則熱壅). (熱邪化熱為火上炎,進而氣化陰液形成淤血甚至潰爛以泄陽)。  冬天感受寒氣過多,到春天易發熱性病;  春天感受風氣過多,則夏天易發饗瀉;  夏天感受暑氣過多,到秋天易發生瘧疾;  秋天感受濕氣過多,到冬天就易發生咳嗽。  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氣,會傷害五臟,如感受了飲食的或寒或熱,會傷害六腑;如感受了地的濕氣,會傷害皮肉筋脈。辨明氣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亂,血實的用瀉血法,氣虛的就用升補法---《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五氣·五味·五臟六腑之關係  天供給人們五氣,地供給人們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由口進入,藏在腸胃裡,所藏的五味,來供養五臟之氣(即脾胃運化後之精氣輸布給五臟以養之),五氣和化,就有生機,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氣就會旺盛起來。  心是命的根本,其榮華表現在面部,功用是充實血脈,與夏氣相應;腎是真陰真陽蟄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氣儲藏的所在,其榮華表現於頭髮,功用是充實骨髓,與冬氣相應;肝是四肢的根本,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功用是充實筋力,生養血氣,與春氣相應;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營氣所生之地,其榮華表現在口唇四周,功用是充實肌肉,與長夏相應。  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叫「器」,能排泄水谷糟粕,轉化五味,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臟腑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的功能正常---《黃帝內經·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推薦閱讀:

冬至淺說日地關係
東王公是誰 東王公與西王母的關係東王公和玉皇大帝
曲煒解析《滴天髓》之干支總論也就是干支關係組合論
地支中的合、刑、沖的關係
高血壓與五臟關係

TAG:人體 | 關係 | 陰陽 | 五臟六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