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的明君唐玄宗,早年竟也曾如此隱忍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名垂史冊,後人提起來,多是關於他勵精圖治開創的「開元盛世」,以及他後期怠政導致的「安史之亂」。然而他早期發跡起家的經歷,卻少有提及,那是他與他姑姑太平公主的一場紛亂而激烈的政治鬥爭。這些,都先要從武周王朝的結束說起。
一
神龍政變之後,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結束了她的政治生涯。武周王朝結束,迎來的是李唐王朝的回歸。
可是這個時候重握大權李唐宗室,內部十分不穩定,重重勢力此消彼長。此時唐中宗李顯即位,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政,以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為首的李唐宗室勢力,是與韋後對立的勢力。及唐中宗死後,韋後緊急制定應對措施,先是排擠架空宗室勢力,其後再控制軍隊與朝臣,最後扶持沒有為政能力的李重茂上位成為小皇帝,達成了她臨朝稱制的目的。
韋皇后
這一行為必然直接損害了李唐宗室的利益,引發了宗室不滿。同樣想把持權柄的太平公主,開始暗自醞釀搬倒韋後的計劃,正巧此時另一個人主動找到了她,為她加了一把火,此人即是相王李旦三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制定措施,李隆基控制禁軍,姑侄二人如此這般的敲定了陰謀,在唐中宗死後一月,針對韋後黨羽發動了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並牽連一眾黨羽。史稱「唐隆政變」。
之後,太平公主利用姑姑的威嚴,把侄子李重茂拉下了皇位,與政變另一主力李隆基,共同擁相王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又立居於首功的李隆基為太子。
二
唐隆政變之中,有一個情況很有趣,就是相王李旦從始至終對此事毫不知情,只在次日才反應過來,居然已經發生了一場廝殺一夜的大規模政變。所以即位之初他再三推辭,並不是做戲,而是真的不想接這燙手山芋。
唐睿宗李旦
這不是李旦愚蠢,而是他的妹妹和兒子太過精明了。妹妹太平公主的想法是,李旦身為相王,如果在當時與他聯手,那太過顯眼,很可能被人抓住把柄反撲;若是聯手成功,她大權獨攬的願望又要落空了,因為勢必就要分權給相王李旦。但是和相王三子李隆基聯手,她首先就認為,李隆基尚且年輕,政治手腕必定不如自己成熟,不足構成威脅;而且他身為三子,又是庶子,本與皇位半點關係不沾,如今自己扶他做皇太子,成為了皇位未來的接班人,他當是對自己感恩戴德,肯定能聽自己擺布。
太子李隆基那邊打的算盤是,因為自己不是嫡長子,所以要想謀一條出路,贏得最高權力,必須是不能走尋常路線,得立下奇功才行。如果不瞞住父親,那頭功當屬父親李旦,也就和自己無關了,所以他當初才會主動上門和太平公主聯手。
政變結束後,唐睿宗封賞了太平公主,助長了她的勢力。皇帝每每議事,必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可與三郎議否」。雖然是試圖在太平公主和皇太子之間尋求平衡,但這卻加劇了兩人之間的矛盾。當時太平公主實際權勢甚至超過了皇帝本身,太子李隆基深感威脅。一時之間朝堂中你來我往,爭權奪勢的情況甚是激烈。
三
太平公主參與兩次政變,為李唐宗室屢立奇功,一時間權傾朝野風頭無兩。她忌憚太子李隆基的精明,便利用自己的勢力和威懾力,向皇帝與朝臣散播對太子不利的輿論,意圖改立太子。皇帝李旦雖說十分顧念妹妹,可也顧念太子,所以始終沒能成功。
太平公主之後又一次派方士蠱惑皇帝,言說天象異常太子當即位,潛台詞是太子有搶班奪權之勢,還是想借李旦之手剷除太子。可她沒想到李旦確實不是十分貪戀皇位的人,竟然秉承順應天意的原則,直接把皇位傳讓給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這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本來想廢除太子,沒想到反幫助太子提前登基了。
李隆基當了兩年受氣太子,這次正式即位,總算是大權獨攬,揚眉吐氣了吧?然而並沒有。太上皇手裡仍握有殘餘權利,即:三品以上官員任免權,和重大刑政決定權。相當於皇帝只是有名無實。
李旦主動讓位卻沒有完全放權,其原由史料不詳,我們可以猜測種種,卻是沒有定論。但顯而易見的是,太上皇手握余權,受益最大的是太平公主。她知道自己哥哥耳軟心活,就利用哥哥的信任,繼續參政軍國大事,並且權勢還愈見拔高,其時「七位宰相,五齣公主門下」。同時她也不忘排擠打擊自己的政敵——皇帝李隆基,剪除了其部分黨羽。
至此,與皇帝李隆基有矛盾的,已經不只是太平公主了,還有他的父親太上皇李旦。自古以來皇權追求集中統一,皇帝御榻向來不容旁人酣睡,任何一位皇帝都不願有人把控他的權力,李隆基也不例外。
太平公主
四
太平公主聲勢如日中天,已經動了廢皇帝的念頭。李隆基此時雖貴為天子,卻和當初做受氣太子的時候毫無兩樣。既為皇帝,卻如此名不副實,也太憋氣了,委實忍無可忍。李隆基決定像當初一樣主動出擊,針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於是聯合了劉幽求、張暐等一眾輔佐他的文臣武將,開始密謀,準備再次政變。
然而不幸的是,這次政變直接流產了,因為張暐不小心走漏風聲了。
這個消息可真是嚇到李隆基了,如果在這件事上栽跟頭,皇位必定朝夕不保,連性命也是堪憂啊!於是他馬上主動上報太上皇,言說劉幽求、張暐等人離間皇帝與太平公主,太上皇遂下詔流放了二人,他自己則因為坦白從寬得以開脫保全。這件事導致李隆基又失去了一部分心腹力量。
一個皇上,居然要通過政變這種非法手段來奪取自己的合法權利;失敗了以後,還憂懼皇位以及性命不保。當皇帝當到這個份兒上,也是挺無奈了。
五
但李隆基是肯定不會輕言放棄的。
之前的變故,使太上皇李旦開始對皇帝戒備和排斥,漸漸地也聽進了妹妹的意見,生出廢皇帝的念頭,準備下誥命遣皇帝出京巡邊,要支走李隆基,這讓李隆基十分緊張。然而李旦性格頗為優柔寡斷,容易猶疑反覆,此事後來又被擱置下來,無限期推遲了。可它卻加速了李隆基政變計劃的形成。
先天二年,魏知古秘密告知皇帝,太平公主密謀反叛。李隆基決定先發制人,聯合他僅剩的所有支持者,其中包括他的哥哥們(親王)和他的大舅子、他的貼心謀臣們、以及他的忠心奴僕如高力士等,於七月三日正式發動政變。
當日,李隆基調令三百騎兵,先是領兵至禁軍處,淡定傳召太平公主安插在禁軍的兩個將領。二人不知皇帝計謀,只當是平常迎駕,剛一出來還沒站穩,即被斬殺,皇帝順利控制住禁軍。之後再領一眾兵馬,奔襲以宰相蕭志忠、竇懷貞為首的太平公主黨羽,誅殺殆盡,是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勢力也清洗乾淨。而太平公主本人當日逃入山林,直至三日後歸家,被皇帝下令縊死家中。
先天政變
可以看到,這場政變安排井然有序,做的乾淨利落,簡單粗暴,把太平公主的勢力連根拔除,那麼仍重權在握的太上皇,又是何種下場呢?政變當天,太上皇初聞消息,驚慌之下跑上承天門的門樓,準備在此抵擋。其時宰相郭元振率兵陪同保護,他安撫太上皇說:「皇帝陛下如今是奉太上皇您的詔令誅殺逆賊,您可放心。」這句話十分巧妙,既是給皇帝一個台階下,讓李隆基師出有名;也是暗示太上皇,如今情勢,不宜反抗,只有和皇帝陛下一條心,才能得以保全。太上皇李旦也是個明白人,心知大勢已去,次日下誥:「朕將高居無為,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並取皇帝處分。」其後遂頤養天年,不問政事。
開元盛世
至此,李隆基徹底剷除了異己勢力,奪取了全部權力。縱觀前後,李隆基趁應時勢,發動兩次政變,唐隆政變是起家,先天政變則是謀求正統皇權。事實上,自先天政變以後,李隆基才是真正坐在了皇帝寶座上。之後他改年號「開元」,正式親政,帶領唐朝進入了繁榮鼎盛的「開元盛世」。
推薦閱讀:
※縊死楊貴妃的高力士一生只忠於唐玄宗,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唐玄宗無奈逼死楊貴妃
※4-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
※唐玄宗為什麼又被稱為唐明皇?
※唐玄宗為何開除楊貴妃的床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