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咳嗽的認識及辨證治療
定義
六淫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衝擊氣道,發出咳聲或伴有咳痰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
釋義
有聲無痰→咳,有痰無聲→嗽,有痰有聲→咳嗽
咳嗽的病名首見於《內經》
流行與發病
本病發病率高,據統計慢性咳嗽的發病率為3%~5%,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高達10%~15%,尤為寒冷地區發病率更高。
歷史沿革
1.病因病機
《內經》對咳嗽的病因、癥狀、癥候分類、病理轉歸、治療都有詳細論述:(1)《素問咳論》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氣」:「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強調外邪犯肺或臟腑功能失調,病及於肺,皆能致咳。(2)五臟六腑之咳「皆聚於胃,關於肺」,咳嗽不止於肺,亦不離乎肺。
2.分類
《諸病源候論咳嗽候》有十咳之稱:五臟咳、風咳、寒咳、膽咳、厥陰咳。
《景岳全書》首次把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論述了外感咳嗽和內傷咳
嗽的病理過程。
3.論治
(1)《景岳全書》強調辨證當以陰陽虛實為綱,外感咳嗽宜「辛溫」發散為主,內傷咳嗽宜「甘平養陰」為主的治則。
(2)趙獻可《醫貫》對咳嗽的治療提出「治之之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不在於脾,而反歸於腎」。
(3)王綸《名醫雜著·論咳嗽證治》:「治法須分新久虛實,新病風寒則散之,火熱則清之,濕熱則瀉之;久病便屬虛、屬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郁則開郁,滋之、潤之、斂之,則治虛治法也。」
(4)虞摶《醫學正傳》:「欲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當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順其痰,而喘咳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降」。
(5)俞昌《醫門法律》論述了燥的病機及其傷肺為病而致咳嗽的論治,創立溫潤、涼潤治咳之法。
(6)《臨證指南醫案》:風——辛平解之;寒——辛溫散之;暑——微辛微涼,苦降甘淡;濕——理肺治胃;火(溫熱)——甘寒
範圍
中醫——咳嗽既是具有獨立性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本病咳嗽—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的病症
西醫——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
病因病機
病因
1.外邪襲肺
(1)六淫(煙塵、異味氣體)→口鼻、皮毛→人體→肺氣雍遏,失於宣降→咳嗽
(2)條件:內因——起居不慎,寒溫失宜,過度疲勞——衛外功能減退、失調
外因——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
(3)以風邪為先導:挾寒—風寒;挾熱—風熱;挾燥—風燥。其中「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張景岳)《河間六書。咳嗽論》:「寒、濕、燥、暑、風、火六氣,皆令人咳」。
2.內邪干肺
臟腑功能失調→病及於肺→咳嗽
(1)他臟有病及肺:①嗜好煙酒→熏灼肺胃;過食辛辣肥甘炙博→痰熱;飲食不節,過度勞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漬於肺→咳嗽②情志過激,郁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鬱化火→氣火循經上犯於肺→咳嗽
(2)肺臟自病:肺臟的多種疾病遷延不愈→損傷肺氣,灼傷肺陰→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咳嗽
病機
1.病位——在肺,與肝、脾密切相關,日久及腎
(1)病位在肺——外感、內傷咳嗽,均累及肺臟受病,致肺失宣降而咳嗽。
《京岳全書·咳嗽》:「咳證雖多,無非肺病」。肺主氣,司呼吸,其位最高,為五臟之華蓋,肺又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故肺最宜受外感、內傷之邪,而肺又為嬌臟,不耐寒熱,邪侵則肺氣不清,失於肅降,迫氣上逆而咳。
故咳嗽是內外病邪犯肺,肺臟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反應。
(2)「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咳嗽的病變髒腑不限於肺,他臟有病及肺亦可導致咳嗽:肝火犯肺,或脾失健運,痰濕蘊肺,皆可致咳嗽。
但其他臟腑所致咳嗽皆須通過肺臟,肺為咳嗽的主臟。
2.基本病機——內外邪氣干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
3.病性及病理轉歸
(1)外感咳嗽——邪實——六淫外邪犯肺,肺氣雍遏不暢—病理因素—風、寒、暑、濕、燥、火(風寒為多);外邪不能及時外達—風寒化熱、風熱化燥、肺熱蒸液成痰。
內傷咳嗽——邪實與正虛並見。他臟及肺—多因邪實導致正虛:肝火犯肺→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脾失健運→水谷之精微化痰濁→上雍於肺。肺臟自病—多因虛致實:肺陰不足→陰虛火旺→虛火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肺氣虧虛→肅降失司→氣不化津,津凝為痰→氣逆於上。
(2)病理因素—痰與火。痰—寒痰、熱痰;火—實火、虛火。痰與火可互為因果,相互轉化:痰濁郁而化熱→火;火邪煉液為痰→痰
(2)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影響與轉化:
外感咳嗽——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易反覆感邪→咳嗽屢作→肺氣益傷→內傷
咳嗽
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固→感受外邪→引發或加重→外感咳嗽
(4)轉歸預後:
外感咳嗽——病淺-易治;燥、濕——纏綿(濕邪困脾→脾虛→生痰→痰濕咳嗽;燥邪→傷肺津→肺陰虧耗→陰虛肺燥咳嗽:「燥咳每成癆」)
內傷咳嗽——慢性反覆發作過程——其病較深-難取速效
痰濕咳嗽之老年患者——病久→肺脾兩傷→痰濕寒化為飲→病延及腎→「寒飲伏肺」、「肺氣虛寒」
→痰飲咳喘
肺陰虧耗——延誤失治→勞損
一般而言,咳嗽的輕重可以反應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虛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重,應加警惕。
後期——累及於心→肺脾腎俱虛→痰濁、水飲、氣滯、血瘀→肺脹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咳嗽有聲,或咳吐痰液。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覆發作,病程較長咳而伴喘。
3.聽診可聞及兩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乾濕性羅音。
二、相關檢查
1.血常規:急性期,周圍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
3.痰培養:確定病源微生物
2.肺部X 線攝片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三、 病證鑒別
1.咳嗽特點的鑒別
(1)時間、節律:咳嗽白天多於夜間——外感咳嗽;早晨咳嗽,陣發加劇,痰出咳減——痰濕、痰熱咳嗽;午後、黃昏加重,或夜間咳嗽——肺燥陰虛
(2)性質、聲音:咳聲洪亮有力——實證;咳而聲低氣怯——虛證;咳聲嘶啞——燥咳;咳聲重濁痰多——風寒、痰濕咳嗽;咳聲粗濁或嗄啞——風熱、痰熱咳嗽;咳聲短促——肺燥陰虛;
(3)加重與緩解因素:飲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濕; 情志郁怒加重者——氣火;勞累、受涼加重者——痰濕、虛寒
2.咳痰特點的鑒別
內容:
色、質、量、味
咳而少痰——燥熱、氣火、陰虛;痰多——濕痰、痰熱、虛寒
痰白、稀薄——屬風、屬寒;痰黃而稠——屬熱
痰白質粘——陰虛、燥熱;痰白清稀、呈泡沫狀——屬虛、屬寒
咯吐血痰——肺熱、陰虛;膿血相間——痰熱鬱結成癰
咳嗽,咯吐粉紅色泡沫樣痰,咳而氣喘,呼吸困難——心肺陽虛,氣不主血;咯痰有熱腥味,或腥臭氣——痰熱,味甜-痰濕,味咸-腎虛
3.咳嗽與咳喘的鑒別
咳嗽——咳嗽為主要癥狀,不伴喘促
咳喘——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覆發作,因咳致喘,以咳喘為特點
1.哮證、喘證——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哮病—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粗困難,甚則喘促不能平卧,發作與緩解均迅速
喘病—以氣息言,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哮以聲響言,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臨床特徵;哮為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的疾病,喘證可並發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2.肺脹——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滿,喘咳上氣,煩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體浮腫等證為主要表現。病程長,纏綿難愈。
3.肺癆——咳嗽為其四大主證之一,以乾咳,或痰中帶血,或咳血痰為特徵,常伴有低熱、盜汗、形體消瘦。X線胸部檢查能確定病灶所在。
4.肺癌——常以咳嗽咳血為主要癥狀,多發於40歲以上的吸煙男性,咳嗽多為刺激性嗆咳,病情發展迅速,呈惡液質,肺部X線檢查及痰細胞學檢查有助於確診。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辯外感內傷
外
感
內
傷
病史新久
多為新病
久病或反覆發作
起病緩急
急
緩
病 程
短
長
兼 證
常伴肺衛表證:惡寒、發熱、頭痛
身無表證,可伴他臟見證
病 性
邪實
虛實夾雜
2.辯癥候虛實
外感咳嗽——風寒、風熱、風燥—實
內傷咳嗽——痰濕、痰熱、肝火—邪實;陰津虧耗—虛或虛中挾實
二、治療原則
1.分清邪正虛實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風寒—疏風散寒;風熱—疏風清熱;風燥—清肺潤燥
內傷咳嗽——邪實正虛——祛邪扶正,標本兼顧:痰——祛痰:寒痰—溫肺化痰,熱痰—清熱化痰,濕痰—燥濕化痰。火——清火(清熱)—清肝火,瀉肺熱。陰津虧耗——滋陰生津潤燥。
2.分清輕重緩急 一般說來,外感咳嗽病位尚淺易治,但若兼夾燥、濕二邪,則較纏綿難愈易演變為內傷,治療應加強潤燥、化濕、祛濕之法。內傷咳嗽宜先祛邪為主,待邪祛後以藥丸慢慢調治。
3.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
治上——治肺:溫宣、清肅(直接針對咳嗽之主臟施治)
治中——治脾:痰濕偏盛—健脾化痰;脾虛肺弱—補脾養肺
治下——治腎:咳嗽日久,咳而氣短—補腎
3.注意審證求因 咳嗽是人體正氣祛邪外出的一種病理表現,故治療時不可一味「見咳止咳」,而須審證求因,針對病因病機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溫肺、斂肺、補肺、潤肺)為主外,應注意調治脾胃、清肝疏肝、補審納氣等整體療法的應用。
4.治療禁忌
(1)注意審證求因,切勿見咳止咳:須按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
(2)
外感咳嗽用藥宜輕揚,不宜過早使用苦寒、滋膩、收澀、鎮咳之葯,以免留邪。內傷咳嗽—忌宣肺散邪,以防宣散傷正,耗傷陰液,傷及肺氣,正氣愈虛。須注意調護正氣。即使虛實夾雜,也當標本兼顧。
(3)忌食辛辣香燥、炙博肥膩及過於寒涼之品。
三、分證論治
(一)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
癥狀分析——咽癢、咳嗽聲重、氣急—風寒束肺,肺氣雍遏,不得宣通
咳痰稀薄色白—寒邪襲肺,氣不布津,津液凝聚為痰
鼻塞流清涕—風寒上受,肺竅不利
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風寒外束,郁於肌表
苔薄白,脈浮緊—風寒表象
證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葯——三拗湯合止嗽散 兩方均能宣肺化痰止咳,但前方以宣肺散寒為主,用於風寒閉肺;後方以疏風潤肺為主,用於咳嗽遷延不愈或愈而複發者
三拗湯——麻黃—宣肺止咳;杏仁—利肺降氣;甘草—協調諸葯。
止嗽散——桔梗、荊芥、陳皮、甘草—疏風宣肺,化痰利咽;紫菀、百部—溫潤止咳;白前—降氣祛痰。
加減——咳嗽較甚—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表邪較甚—防風、羌活;咽癢甚—牛蒡子、蟬蛻;鼻塞聲重—辛夷花、蒼耳子;挾痰濕(痰粘、胸悶、苔膩)—半夏、厚朴、茯苓;表寒未解,里郁化熱(咳嗽音嗄。氣急似喘咳痰粘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生石膏、桑白皮、黃芩。
臨證參考——(1)治風寒咳嗽,既宜宣達,則滋潤粘膩甘寒之葯,在所應忌。如生地黃、天麥冬、石斛、天花粉、桑白皮、玉竹、地骨皮、白芍等葯,若口味淡或微咸,涕清痰薄,誤投次次類,既錮閉寒邪,又助長痰涎,令病毒難以疏散,留戀下去,演成久病。感冒風寒之咳嗽,最忌葶藶子,葶藶功能瀉肺,性最猛悍。(《岳美中論醫集》)
(2)風寒客肺化熱,而表未解(外寒內熱)——解表清里。風寒化熱-清法;風熱化燥-潤法
2.風熱犯肺證
癥狀分析——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嗄啞—風熱犯肺,肺失清宣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肺熱內郁,蒸液成痰
喉燥咽痛,口渴—肺熱傷津
鼻流黃涕,頭痛,肢楚,惡風身熱—風熱犯肺,衛表不和
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風熱之症
證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葯——桑菊飲 本方為辛涼輕劑,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於咳嗽痰
咽干,微有身熱者
方解——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清熱;桔梗、杏仁、甘草—宣肺止咳
化痰;蘆根—清熱生津
加減——咳嗽甚者—加前胡、貝母、枇把葉;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金燈籠、土牛膝、赤芍;表熱較甚—加金銀花、荊芥、防風;痰黃稠—加黃芩、知母、栝樓、山梔『風熱傷絡,鼻衄、痰中帶血—加白茅根、生地;熱傷肺津,口燥咽干—加沙參、麥冬;夾暑—合六一散、荷葉。
3.風燥傷肺證
癥狀分析——乾咳,連聲作嗆—燥邪犯肺,肺失清潤,肺氣上逆
咽喉干痛,唇鼻乾燥,口乾—燥傷肺津
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宜咳出— 燥熱灼津為痰
痰中帶血絲—燥熱傷肺,肺絡受傷
鼻塞、頭痛、微寒、身熱—風燥外襲,衛表失和
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燥熱之象
證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葯——桑杏湯 本方清宣涼潤,用於外感風熱燥邪傷津,乾咳,痰少而粘,
口渴,身熱頭痛
方解——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燥熱;杏仁、象貝—化痰止咳;山梔、沙參、梨皮—潤肺生津
加減——表證較重—加薄荷、連翹、蟬蛻、荊芥;津傷較甚—加麥冬、玉竹;
咽痛明顯—加玄參、馬勃;鼻衄—加生地、白茅根。
[附]涼燥傷肺
癥狀——咳嗽,痰少或無痰,喉癢,咽干唇燥,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苔
薄白而干,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潤肺止咳
方葯——杏蘇散加減: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冬花、百部、甘
草以溫潤止咳。
臨證參考——岳美中:對於乾咳痰粘不爽之證,與燥咳稍異,也屬難治。凡咳而痰不出者,肺燥勝而痰澀,燥則潤,澀則疏,潤肺利氣是制方之本。若不知燥痰潤肺,反用宣法,越宣越燥,勢必乾咳不止;若不知痰澀當疏,則痰粘難愈。為此,自擬一方定名潤肺湯,藥用沙參、兜鈴、山藥、牛蒡子、桔梗、枳殼,亦可隨證加入橘紅、杏仁、貝母、栝樓等味。
(二)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
癥狀分析——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痰濕上干,壅遏肺氣
痰粘膩,或稠厚成塊,痰多易咳—脾濕生痰
早晨或食後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物加重—脾運不健
胸悶脘痞,嘔惡—痰濕中阻
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脾氣不運
苔白膩,脈濡滑—痰濕內盛之象
證機概要——脾濕生痰,上漬於肺,壅遏肺氣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葯——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 前方燥濕化痰,理氣和胃,用於咳而痰多,痰質稠厚,胸悶脘痞,苔膩者。後方降氣化痰,用於痰濁壅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苔濁膩者。
半夏、茯苓—燥濕化痰—蒼朮
方解——二陳平胃散—— { 陳皮、甘草—理氣和中—厚朴}
三子養親湯——白芥子—溫肺祛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
逆;萊菔子—消食化痰,使氣行則痰行
加桔梗、杏仁、枳殼—宣降肺氣
加減——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細辛、乾薑;脾虛—加黨
參、白朮;兼有表寒者—加紫蘇、荊芥、防風。病情穩定後服香砂六
君子湯以資調理。
臨證參考——痰濕咳嗽,常易傷及肺脾之氣,應配合補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 導 致肺氣虛寒,寒飲伏肺的咳喘。
又每因新感而致痰濕化熱。若反覆病久,肺脾兩傷,可
出現三方面的轉歸:痰濕轉從寒化,氣不布津,停而為飲—寒飲
伏肺—本虛標實;肺脾氣虛,陽氣漸衰,甚至及腎—肺氣虛寒—
虛證咳嗽;痰濕郁而化熱—痰熱郁肺
2.痰熱郁肺證
癥狀分析——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熱郁肺,肺失清肅
痰多,質粘稠色黃,或有腥味,難咯—熱蒸液聚成痰
咯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熱傷肺絡
苔薄黃膩,質紅—黃為熱,膩為痰,舌紅為津傷
脈滑數—滑為痰,數為熱
證機概要——痰熱壅肺肺,肺失肅降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葯——清金化痰湯 本方清熱化痰,用於咳嗽氣急,痰黃稠厚,胸悶,身熱
方解——桑白皮、黃芩、山梔—清泄肺熱
貝母、栝樓、桔梗、甘草、橘紅、茯苓—止咳化痰
麥冬、知母—養陰化痰
加減——①痰黃如膿,或腥臭—魚腥草、金蕎麥根、薏苡仁、栝樓仁;②胸滿、咳逆,痰壅、便秘—葶藶子、風化硝、大黃;③痰熱傷津(口乾咽干
舌紅少津)—加天冬、天花粉;④痰中帶血—加白茅根、藕節。
臨證參考——要注意觀察痰色和量的變化,判斷痰、熱比重,給予針對性治療。
3.肝火犯肺證
癥狀分析——上氣咳逆陣作—肝鬱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肅降
咳時面赤,口苦咽干—肝火上炎
痰少質粘,或如絮條,咯之難出—木火刑金,煉液成痰
胸脅脹痛,咳時引痛——肝肺絡氣不和
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加—肝鬱火勝
舌紅或舌邊紅,苔薄黃而少津—火郁陰傷
脈象弦數—弦主肝旺,數為熱象
證機概要——肝鬱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方葯——加減瀉白散合青黛散
前方順氣降火,清肺化痰,後方清肝瀉火化痰。合之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
方解——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
青皮、陳皮——疏肝理氣和胃
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
知母、粳米、甘草—補中養胃
生津
加減——①肝火旺—加山梔、丹皮、赤芍;②咳甚—加海蛤殼、栝樓仁;③胸
悶
脅痛—加枳殼、鬱金、絲瓜絡;④ 津傷口渴—加沙參、麥冬、生地、花粉;⑤咯血—加大黃、丹皮、地榆;⑥咳嗽日久—加百合、訶子、五味子以斂陰生津止咳
臨證備要——氣火咳嗽易於耗傷肺陰肺津,應適當配合清養肺陰之品
4.肺陰虧耗證
癥狀分析——乾咳、咳聲短促—肺陰虧耗,虛火內灼,肺失濡潤
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虛火灼津為痰,肺損絡傷
口乾咽燥,或聲音逐漸嘶啞—陰虛肺燥,津液不能濡潤上承
手足心熱,午後潮熱,顴紅—陰虛火旺
形瘦神疲—陰精不能充養
舌紅,少苔,脈細數—陰虛內熱之證
證機概要——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 本方甘寒養陰,潤肺生津。用於陰虛肺燥,乾咳少痰
方解——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陰潤燥 銀柴胡、青蒿、鱉甲
扁豆、甘草—和養胃氣
山藥、茯苓
桑葉—
清宣肺熱
川貝、知母、杏仁
備選方——二冬二母湯:麥冬、天冬、川貝母、知母、沙參、百合、生地黃、
桔梗、苦杏仁、梨皮
加減——①咳嗽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②痰粘難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樓、黃芩;③ 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白茅根;④潮熱骨
蒸—加銀柴胡、青蒿、地骨皮、功勞葉
臨證參考——①潤肺湯(岳美中):沙參、馬兜鈴、山藥、牛蒡子、桔梗、枳殼、
橘紅、杏仁、貝母、栝樓。②虛勞咳嗽——參蛤三七散(岳美中)
人蔘30g,蛤蚧4對,三七30g,研為細末,每次0.6g
,日服
3次,服時忌綠豆及大涼之品(岳美中)。③陰虛之咳,養陰需
兼收斂(李家振):「陽虛易補,陰虛難調」,余在臨床中頗有此
感。如陰虛咳嗽,予滋陰潤肺止咳,方法切證,但療效總不能盡
如意。每遇陰虛咳嗽,則予養陰止咳之中兼以收斂,常用的收斂
葯有五味子、粟殼、訶子、生牡蠣等。臨證選加2至3味,但粟
殼應為必用之品。張錫純曾說:「治虛勞咳嗽,用山藥、枸杞、
、地黃、玄參而不止者,加粟殼二三錢,可立見成效」。據臨證
所驗,凡見乾咳無痰或少痰,屬陰虛肺氣耗散而又確無表證者
都可使用。
其他療法
一、單方驗方
1.寧嗽散 桑白皮、紫蘇各9g ,細辛3 g,五味子、橘皮、半夏各6g,茯苓、苦杏仁、枳殼、桔梗、甘草各10g,為「諸嗽通用之方」。
2.久咳痰嗽方 萊菔子、炒苦杏仁各等分,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時時咽津。適用於痰壅氣逆之咳嗽。
3.百部煎百部、生地黃、生薑、百合、麥冬各10-15g。適用於陰虛久咳之證。
4.珍珠層粉60g,青黛少許,麻油調服,分8次服,1日2次,用於咳嗽氣急。
5.金沸草散 前胡、荊芥、姜半夏、赤芍、細辛、炙甘草、旋覆花、各6g,加姜棗水煎服。用治外感風寒之咳嗽痰多氣急。
6.黃芩、栝樓殼、魚腥草各10g。水煎服,一日三次。適用於痰熱咳嗽。
7.枇杷葉煎 枇杷葉(包)、紫蘇各9g,苦杏仁12g,大蒜頭3g。先將苦杏仁、大蒜頭共搗爛;再將枇杷葉、紫蘇煎汁150ml左右,過濾後沖於苦杏仁、大蒜泥中浸液。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於外感咳嗽。
二、針灸
主穴:肺俞、合谷。配穴:痰多配豐隆;咽癢而咳刺天突;胸膺憋悶刺內關、檀中;久咳體弱者,溫灸肺俞、腎俞、脾俞。外感咳嗽宜淺刺,用瀉法;內傷咳嗽用平補平瀉,並可配合針灸。
三、貼敷
附片、肉桂、乾薑各20g,山奈10g,共研末,裝瓶,先用拇指在雙側肺俞穴用力按摩半分鐘左右,使局部潮紅,再將藥粉一小撮放在穴位上,再用3cm *3cm醫用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若為久咳者,先用生薑及蔥白搗汁擦拭肺俞穴及脊柱兩側。對急慢性咳嗽均有效,尤適用於小兒咳嗽。
預後轉歸
外感咳嗽——暴病—實—其病在肺—易於表散清肅—治療較易,預後較好。但若發熱不退,形衰神疲者—多預後不好
內傷咳嗽——病久多虛—常遷延不愈—一般肺病輕而腎病重,脾居其中。若能及早治療—多能痊癒;若失治誤治,病久及腎,發為肺脹—治療困難,預後差
預防調攝
1.提高肌體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原體的進一步蔓延。體虛易感冒者—常服玉屏風散。
2.改善環境衛生,消除煙塵和有害氣體的危害,加強勞動保護。吸煙者戒煙。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起居有節,勞逸結合,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4.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涼之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性情急噪、郁怒化火傷肺。發病後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多飲水,以利排痰。
5.內傷咳嗽,緩解期作長療程的持續治療,重點補益脾腎,取「緩則治其本」之義,補虛固本,以圖根治。
名老中醫經驗
一、慢性支氣管炎
胡建華:程門雪認為:「慢性支氣管炎在臨床上純寒宜溫的有,溫而兼清的亦有,純熱宜清的就很少」。故①病初發,咳喘並見者—小青龍湯,並與射干麻黃湯相配,以射干利咽喉,消痰涎,紫菀、冬花溫肺化痰,加鵝管石溫腎納氣。他將乾薑、五味子同搗,,溫肺化飲,可起幫助排痰作用。且對五味子、細辛、乾薑的用量很小,每味1—1.5g,認為「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如用重劑,反而僨事」。②老人體虛,喘甚而咳輕,汗多—生脈散煎湯,化服《局方》牛黃丸1粒。③陽虛咳喘痰鳴—借陽和湯方義,用熟地、麻黃、鹿角霜、白芥子,加紫菀、冬花、蘇子、杏仁。④咳喘痰多,舌苔光而痰有鹹味—金水六君煎。
岳美中:頑固性慢性支氣管炎,經年不愈——固本丸:黃芪、党參、白朮、防風、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補故脂、紫河車等,方取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補腎葯組成。
朱良春 余歷年來對慢性久咳,除先針對病情,或燥濕化痰,或補益肺脾,或清潤肺金之劑後,概予久咳丸治之,多收佳效。由五味子50g,嬰粟殼600g,枯礬30g,杏仁72g組成,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0—15粒,1日2次,白糖開水送服。如有外感發熱者,暫勿服。
陳澤林 在急性發作時,先父陳耀堂有一通用方:霜桑葉、前胡、牛蒡子各9g,生甘草、桔梗、玉蝴蝶各6g,鳳凰衣5g,魚腥草、野蕎麥根各30g,佛耳草15g。發熱—加黃芩、天竺黃;咯痰不爽—加枳實、淡竹茹;痰液清稀—加冬瓜子、白芥子;兼氣喘—加炙麻黃、地龍;痰黃—加栝樓皮、大貝母。緩解期治本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合金櫃腎氣丸常服,也採用冬病夏治法:生熟地各15g,山藥12g,山萸肉5g,巴戟天6g,仙靈脾、白朮、党參、靈芝各9g。以上各葯10倍量共研細末,再用魚腥草30g,佛耳草15g,野蕎麥根30g,煎湯代水泛丸。每服6g,日2—3次,服用3個月,於每年七八月間服用。
推薦閱讀:
※別說你認識!5分鐘讀懂汽車懸掛
※認識命宮 (5) 四化明辨1
※認識八字
※中國最容易讀錯的29個姓氏:你認識幾個
※在今天,紀實攝影需要重新認識【於德水訪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