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中五台道觀介紹
2010-09-17 13:04:05
咸陽,乃中國道教重要人物之一、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的故鄉。咸陽中五台道觀,南臨渭水北枕莽原,東依漢陽陵,西牽漢茂陵,地勢北高南低,呈黃土溝坡狀,海拔最高430餘米,最低380米,相對高差50米,為關中五台之首,乃歷史上著名的道教聖地。道觀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廟」,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賜名「太清觀」,明清時期又稱「真武台」,後更名為「中五台」 。1400餘年來道觀歷經千餘年風雨滄桑,幾經盛衰,數度重修。《咸陽縣誌》云:「中五台廟高數丈,峻峭如削,遊人如織,香火鼎盛」,更直觀地道出中五台道觀曾經的興盛景象。
據民國年間道觀內碑文記載,其時尚有地產36.85畝,但1950年土改之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道觀被完全荒廢,所有廟宇土基盡遭破壞,至上世紀80年代初恢復宗教活動時,中五台道觀僅剩下破殿兩間,土窯三孔,居士幾個,山門冷落香火幾滅,慘況令人唏噓。1989年金泰真道長與信士在道觀遺址建呂祖殿和老母殿,當地政府也決心恢復中五台道觀原貌,中五台原台基土地逐漸復歸中五台道觀所有。2003年,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大師來中五台視察,任重道遠地在此號召台灣、新加坡、香港和內地的道觀為其捐資重修道觀,并力薦其當家大弟子賀信萍道長擔當主持之任,至此賀信萍正式出山住持咸陽中五台道觀。為重現道觀道教的昔日光輝,賀道長根據政府有關批文,不顧個人艱辛多方奔走呼籲,不斷嘔心瀝血化緣治病籌資。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五台道觀規模漸漸地由小到大、由衰轉盛,廟宇香火慢慢也在恢復元氣當中,道觀內山門及三殿一樓,目前大部已經竣工。從南至北沿中軸線建築依次為山門、真武大殿、老母殿。山門正中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山門內側東西為鍾、鼓樓。真武大殿為道觀主殿,高約24米,重檐歇山式結構,黃琉璃瓦屋頂,重檐飛峙,氣勢巍峨。大殿中央崇祀「真武大帝」,左側供奉「三茅真君」,右側供奉「漢鍾離、呂洞賓、王重陽祖師」,後側有「關帝聖君」。老母殿中央崇祀「斗姥元君」,左側有「驪山老母」,右側有「九天玄女娘娘」。老母殿東面是「呂祖殿」,殿內崇祀「純陽呂祖」,供信眾遊人上香求籤。藏經樓位於真武大殿左側,共五間二層,正房門左右各設廂房三間。藏經樓南側另有丹房客堂二層八間。觀內建築皆為中國傳統土木古典式建築,重檐歇山式結構、黃琉璃瓦屋頂、捏花脊獨特造型、翼角優美靈動耐人尋味。山牆、欄牆和須彌座正面均設有磚雕,形象逼真,韻味十足寓意深遠。廟宇的門窗內壁工藝精湛,眾多道家傳說浮雕栩栩如生,十分之感人。
中五台道教底蘊深厚、歷史遺迹豐富,主要有金大定時期頒發的「尚書禮部碟」原樣雕刻碟石,內記錄有該觀名稱的由來,文中記載「見住本廟,自來別無名額,已納訖合著錢數,乞立太清觀名額,勘會是實,須合給賜者」等字樣。早期碑文已經遺散,現存只有民國二十二年的碑文一通、古石羊、石獸雕、龍雕石基等物,其他文物遺迹還有待發掘。下一步道觀將按計劃完善呂祖殿、藥王殿、慈航殿、素齋餐廳和慈善醫院等等配套設施,為一了眾多道德聖人宏願,把中五台道觀建成中國一流的道教活動勝地、咸陽重要的人文景觀,為大力弘揚中國道教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獨特而積極的作用。
道觀的廟宇主大殿
廟宇大殿的側面
在建中的觀內明堂
廟宇的側殿
道觀內的典雅建築
道觀內的藏經閣
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
殿內供奉的「三茅真君」
殿內供奉的「王重陽、漢鍾離、呂洞賓」三仙
殿內的道教傳說壁畫
殿內的道教傳說牆體浮雕
殿內的道教傳說柱雕、梁雕
推薦閱讀:
※《帝都咸陽》解說詞*第四集 不朽之根
※秦都香氣衝天起,邀君咸陽共賞菊【原創】
※咸陽塬的中國「金字塔」
※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周禮」 「漢陵」
※咸陽新發現163座戰國時期秦墓 墓主人多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