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雅集題材的繪畫
故宮博物院藏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文人雅集,都與書畫有關。一次是東晉王羲之在今天紹興山陰舉行的蘭亭雅集;一次據說是北宋駙馬王詵在開封自家府邸舉行的西園雅集。前者因王羲之《蘭亭序》而廣為人知;後者因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而聚訟紛紜。元代以後,因為時代政治的影響和文人階層的擴大,文人雅集趨於日常化和廣泛化。例如,由崑山顧阿瑛主持的玉山雅集,當時江南文士名流的身影,幾乎都出現其中。
美術史上對這一社會歷史現象的反映,便是大量以雅集為題材的繪畫的出現。吳門畫派的宗師沈周之祖父沈澄,居相城之西庄,性好詩酒,樂與名士交遊,多年後請人仿元代顧阿瑛玉山雅集故事,作《西庄雅集圖》傳世。沈周自己,則每逢佳日,或邀請朋友聚集有竹庄,或駕舟訪友於蘇州城中。蘇州博物館藏《煙雨微茫圖》即是成化二年(1466)沈周的師友劉珏同徐有貞一起訪沈周於有竹庄而作;遼寧省博物館藏《魏園雅集圖》則是成化五年(1469)年沈周同劉珏、祝顥一起雅集於友人魏昌家中乘興而作。
文徵明早年曾隨父親宦遊各地,十九歲返回吳中,習舉業,「文酒唱酬,不間時日。於時少年氣銳,僴然皆以古人自期」。當時蘇州以沈周為中心的文人藝術圈子早已形成,文人之間通過雅集的交往,不但相互交流藝文心得,而且年輩小者從年輩長者游處,使得文脈得以自然延續。年輕時代的文徵明,即受益於這樣的環境熏陶,從李應楨學書,從沈周學畫;受詩法於都穆,受文法於吳寬。後來,文徵明繼承吳中雅集傳統,提攜晚輩,在以他為中心的吳門文人圈子裡,出現了王寵、陳淳、陸治、居節等一大批在書畫上造詣不凡的人物。本次展覽中,《人日詩畫圖》、《雨中訪友圖》、《惠山茶會圖》、《中庭步月圖》、《連轡訪友圖》諸圖,均是文徵明參與雅集這種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雖是雪泥鴻爪,亦可以遙想當年。
《人日詩畫圖》,上海博物館藏。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七,文徵明折簡相邀,與友人朱存理、吳次明、錢同愛,門生陳淳及其弟陳津,雅集於自家停雲館;邢麗文、朱守中、塾賓閻采蘭三人,期而不至。文徵明用水墨手卷描繪了這次雅集:在一個竹樹映帶的地方,有幾間草閣;草閣之右,有一條溪流宛轉而出,由於剛剛下雨,溪水漲了很多,似乎可以聽見淙淙之音。草閣之中,圖書捲軸滿架,有二三好友正據案展卷而觀,一童子侍應於側。另外一位朋友姍姍來遲,正撐傘過溪。行筆粗朴渾厚,點苔濃淡相宜,墨氣溫潤,意境清幽。文徵明賦詩首倡:
新年便覺景光遲,猶有餘寒宿敝帷。寂寞一杯人日雨,風流千載草堂詩。
花枝未動臨佳節,菜飯相淹亦勝期。春色到今深幾許,小山南畔草痕知。
朱存理次韻曰:
人日陰寒花事遲,草堂暫假董生帷。欣陪雅集何當客,重辱高情先寄詩。
荏苒年光新節物,淋漓春酒舊襟期。幽懷耿耿那堪寫,延佇東風悵所知。
陳淳次韻曰:
西齋笑語得歸遲,獵獵東風動短帷。鼻觀清芬參妙篆,賓筵勝事寫新詩。
芳樽人日能無負,細雨梅花恰及期。千載風流文社在,晚生何幸托相知。
另外,錢同愛、陳津、邢參也相繼和之。這次雅集的參與者均是文徵明早年幾位重要的朋友,形象地反映了他當時的交遊圈子和生活狀態。如今,坐落於蘇州古城區曹家巷的停雲館,早已杳無蹤跡,惟有車塵市聲不絕於耳。展觀此卷,不得不讓人動思古之幽情。
湖州市博物館藏《雨中訪友圖》,文徵明於同年三月所作,同是畫雨景,同是以停雲館為意象。圖繪湖山、奇石、古木、亭台、高士,亦畫一人正撐傘來訪,惟已春深,雨意更足。左空小楷自題,有句云:「吾生雅事此(即繪畫),亦頗自珍惜。願為知者盡,不受俗子迫。惟君鑒賞家,心嗜口不索。吾終不君靳,不索翻自獲。」據此,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三十六歲的文徵明,雖然像逝去的老師沈周一樣,視畫為「平生業障」,這時繪畫已經頗有名氣,向他求畫的人自是不少,但他的原則和態度卻十分明確。
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清明,文徵明與蔡羽、湯珍、王守、王寵、潘鋹、湯子朋 數人相約,茶會於無錫惠山。雨過天晴,大家品泉試茗、吟詩唱和之後,文徵明乘興而作《惠山茶會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圖繪江南山坳之景,長松掩映,細竹叢生,有曲徑可通茅亭古井、平野閑地。諸人被服古雅,盤桓其間,或駐足相語,或倚井而坐,或拱手而待。茅亭之旁,有漆案茶灶、銅鼎石銚之屬,童子烹茗侍應,蓋正當龍吻玉濺、羊腸車轉之時。運筆工緻含蓄,設色冷逸清麗。卷前有與會者蔡羽楷書《惠山茶會序》,述及此次雅集之始末。蔡羽認為:吾等悠遊林泉,雖皆尚未有功名以兼濟天下,但卻追求著儒家孔子所說「曾點之樂」。卷後蔡羽、湯珍、王寵各自將此次惠山之行前後倡和所得之詩一一錄下,詞旨妙麗,書法古質,昔賢風流,讓人想慕。清末蘇州著名鑒藏家顧文彬曾一見此作,便評為過雲樓文畫第一,於此卷拖尾集句題詞二闕,並稱讚到:「秀潤古雅,士氣盎然,假令松雪見之,亦當斂手,何況餘子!」確實,此圖堪稱文徵明繼承趙孟頫一路文人青綠山水風格的典範之作。
文徵明五十四歲時,以歲貢生薦授翰林待詔。三年期滿,即辭官歸家,放舟南還,過起了真正的閑居生活。他在自己的住舍之東築了一間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為吟詩、寫字、繪畫之所,並「樹兩桐於庭,日徘徊嘯詠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這兩株桐樹的影子,便出現在《中庭步月圖》中。
《中庭步月圖》,南京博物院藏,描繪的是文徵明自京師返回六年後(1532)一個初冬的月夜。那天晚上,月色如晝,他與弟子朱朗在山房小酌微醉之後,便起步中庭,見月下碧桐,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遂欣然而樂,命童子烹苦茗啜之,還坐於風檐之下,不覺到了三更時分。他不禁想起了蘇東坡曾經說過:「何夕無月,何處無竹柏影,但無我輩閑適耳。」興之所至,便下筆不休地賦詩一章: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飛霜夜堂冷。幽人無眠月窺戶,一笑臨軒酒初醒。庭空無人萬籟沉,惟有碧樹交清陰。褰衣徑起踏流水,拄杖犖确驚棲禽。風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銀杯和月瀉金波,洗我胸中塵百斛。更闌斗轉天蒼然,滿庭夜色霏寒煙。蓬萊何處億萬里,紫雲飛墮闌干前。何人為笑李謫仙,明月萬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猶昔,賞心且對樽前客,但得常閑似此時,不愁明月無今夕。
月亮,尤其是山間野地、江上溪畔的月亮,最能動古人的詩興。詠月之作,如南朝謝希逸的《月賦》、唐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皆是因月而得、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文徵明此夜的靈感,亦是明月的惠賜。賦詩之後,他用淡墨描繪了那兩株青桐、一叢枯木,兩間齋閣、三位好友,一輪明月隱隱烘出。行筆朴而放,布景虛而簡,朦朧之狀,恍如深山之景。
以上幾幅,多是意象式地描繪雅集的具體場面,而上海博物館藏《連轡訪友圖》,則是形象地描繪趕赴雅集的實際情景。該圖作於1535年,乃文徵明本色風格之銘心絕品。圖繪江南春和景明之候,湖山小築閑曠之地,桃紅柳綠,煙雲縹緲,主人相對清言,詩客正策蹇聯翩而來。構圖虛實相生,疏密相宜,筆墨工緻,設色明潤,妙於盈尺之間,營造出萬千氣象。此情此景,或許就是五百多年前的某年春天,文徵明騎著自家的毛驢,在朱朗的陪伴下,應約去陳淳家相會的真實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還有一件文徵明未曾參與卻心嚮往之的雅集:這就是遼寧省博物館藏為祝允明書《蘭亭序》補圖的《蘭亭序圖》。文徵明曾經說:
余每羨王右軍蘭亭修禊,極一時之盛。恨不能追復故事,以繼晉賢之後也。
文徵明此作補圖,以青綠設色為之,構圖平中見奇,溪水自深谷中緩緩流出,溪畔青松翠竹,溪上水閣閑敞,東晉王羲之、孫綽、謝安等江左名士,正列坐其次,曲水流觴、飲酒揮毫;收尾則見一道瀑泉直落,一人正立定玄對。運筆工細,暈染妍麗,風格出自趙孟頫,自稱「偶得趙松雪畫卷,精潤可愛,故行筆設色,一一宗之」云云。
在文徵明的時代,蘭亭舊址已經處於荒墟榛莽之中,吳江沈子由出任該郡,頗為好事,修葺陳跡,昔日之墨池、鵝沼,悉還舊觀。竣工之後,特請德高望重的文徵明為之作記。記文敘述始末甚詳,尤其對王羲之的生平出處,深表理解,文徵明堪稱是王羲之的隔代知音。
文徵明常用印有「悟言室」一印,即出自《蘭亭序》「悟言一室之內」一句,顯示他對蘭亭的喜愛,而傳世作品中,可見他曾多次以蘭亭為題材進行創作。讓人欽佩的是,直到八十九歲時,文徵明一有閑暇,還以此為題,書之畫之而不倦,自稱不計工拙,為的是遣興而已。
(作者系蘇州博物館書畫研究人員,原文注釋未收錄。)
錄入編輯:王卉
推薦閱讀:
※文徵明精品行書
※(明)文徵明行草《虎丘即事詩冊》
※明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
※明 文徵明《臨溪幽賞圖》
※元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