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聯手徹查 配資業態轉型「激蕩」(15.7.14)
導讀
按照19號文要求,各地證監系統機構按照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信息系統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要求,督促證券公司規範信息系統外部接入行為,並於7月底前後完成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的核實工作。中國證券業協會從2015年8月份開始進行評估認證。
與此同時,中國結算將強化對特殊機構賬戶開立和使用情況的檢查,嚴禁賬戶持有人通過證券賬戶下設子賬戶、分賬戶、虛擬賬戶等方式違規進行證券交易。
本報記者陳植上海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7月12日證監會緊急發布《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2015]19號)(下稱「19號文」),著手對開立虛擬證券賬戶,借用他人證券賬戶、出借本人證券賬戶,代理客戶買賣證券等行為進行清理後,多家配資機構隨即決定暫停股票配資借款業務。
「我們已經不再接受新客戶的配資業務需求,現有客戶的配資協議到期後,也不會展期。」一家即將暫停配資業務的配資機構人士坦言。
他表示,這也是無奈之舉。相關部門已向HOMS系統等傘形分倉系統提供商下發通知,要求他們不再開設新的子賬戶。這意味著,配資機構只能暫停新增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仍在從事配資業務的機構也特別注意在網站與宣傳資料中避免出現「HOMS」等字眼,否則容易被掐斷相關業務。
「這次19號文,擊中了場外配資的要害。」這位配資機構人士直言。所幸的是,信託公司還沒通知他們是否會暫停信託埠的配資業務。
但他個人認為,證監會7月13日突訪HOMS系統提供商恒生電子,可能是對各類場外配資業務的資金規模進行摸底,不排除未來會聯合銀監會等相關監管機構採取措施限制信託埠的配資業務規模。
「當券商埠配資業務被全面叫停,信託公司仍能通過信託埠給予配資,等於創造新的政策套利空間。」他指出。
目前,他最擔心的則是募資產品的還本付息壓力。由於多數配資資金通過信託產品、券商資管產品、自主發行私募產品等渠道募資,一旦場外配資業務被叫停導致業務收入驟降,配資機構如何應對這些產品還本付息,又是一個棘手問題。
他粗略測算,按當前場外配資規模3000億元計算,若這些產品平均融資成本在9%,配資機構將承擔約270億元的利息支出。
記者多方了解到,部分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配資資金批發機構開始轉型為資產管理機構,尋找新業務利潤源彌補產品利息支出資金缺口。但是,這條轉型征途,絕非一帆風順。
信託產品還本付息壓力驟增
上述配資機構人士坦言,截至7月13日收盤時,仍有不少客戶要求配資抄底股市。但他們公司已經達成統一口徑,即暫停為新客戶辦理配資業務,現有客戶在原有配資協議到期後,基本也不會續期。
「我們不會對現有客戶採取強制平倉措施,除非他的凈值跌破平倉線。」他強調。在他看來,配資機構此舉也是迫於監管壓力。
按照19號文要求,各地證監系統機構按照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信息系統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要求,督促證券公司規範信息系統外部接入行為,並於7月底前後完成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的核實工作。中國證券業協會從2015年8月份開始進行評估認證。
與此同時,中國結算將強化對特殊機構賬戶開立和使用情況的檢查,嚴禁賬戶持有人通過證券賬戶下設子賬戶、分賬戶、虛擬賬戶等方式違規進行證券交易。
在這些監管壓力下,不少券商迅速關閉場外配資客戶的HOMS系統開戶業務,倒逼配資機構只能跟進暫停新增業務。
他認為,配資業務屬於一種借貸關係。配資機構之所以廣泛使用HOMS等傘形分賬系統,一來需要這套系統保障配資資金安全,以免客戶借走配資資金不還;二來也能時時了解客戶投資盈虧狀況,便於即時採取措施控制風險。且多數配資客戶是實名客戶,未必存在客戶開設虛擬賬戶配資炒股的問題。
但是,由於HOMS系統將主賬戶的資金分配給不同子賬戶客戶進行槓桿投資股市,某種程度存在借用他人證券賬戶、出借本人證券賬戶,代理客戶買賣證券等行為。部分券商正是以此為由,關閉了場外配資客戶在HOMS系統的開戶服務。
如今,他最關心的,是在19文出台後,信託埠的配資業務是否同樣被叫停。
「現在還沒有收到信託公司的相關通知。」他直言。但他聽說個別信託公司開始禁止傘形信託、單一結構性信託產品利用HOMS系統新設子賬戶。
在他看來,一旦信託埠的配資業務被叫停,配資機構的資金問題驟然吃緊——一方面配資機構失去了重要的配資業務收入,另一方面他們還得償付信託產品的本金利息。
「現在,有些配資機構只能得過且過。」他說。具體而言,這些配資機構利用自有資金,以及單一結構性信託產品剩餘額度對客戶按天配資,一旦政策收緊便迅速叫停業務,目的就是儘可能多爭取一些業務收入,緩解信託產品的還本付息壓力。
轉型壓力
相比不少配資機構採取的上述策略,不少資金實力雄厚的配資資金批發機構則已經踏上業務轉型的征途。
記者多方了解到,近期一家涉足配資資金批發的機構開始涉足期貨資管業務。
「其實,公司內部曾討論過配資業務轉型的問題。」這家配資機構主管告訴記者。今年配資業務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得益於牛市行情,但隨著股市震蕩調整與監管趨嚴,配資業務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問題。
但最壞的情況是,一旦配資業務全面受限導致收入驟降,如何應對信託、券商資管產品還本付息壓力,反而成為配資機構一個棘手問題。
他坦言,公司內部最後形成一個共識,即股票配資應成為一種獲客手段,資產管理才是配資機構未來穩定的利潤來源之一。目前,這家配資機構已經從現有配資客戶群找出一批願承擔高風險高收益、自身炒股經驗卻不夠豐富的高端客戶,擬引入期貨資管管理業務,通過利潤分成等方式實現雙贏。
具體而言,配資機構將引入劣後/優分份額的結構化產品模式,即由這些投資者與配資機構旗下資產管理機構作為劣後出資方投入1/3資金,再吸引金融機構發行信託產品、期貨資管產品或券商資管計劃,按優先份額募集另外2/3資金。
在收益分配方面,在扣除投資顧問的15%-20%利潤提成,以及優先份額投資者的年化8%投資收益後,劣後投資方將得到剩餘投資利潤的70%。
「至於投資者與配資機構的劣後收益分紅,則按照出資額比例分配。」他表示。若這項期貨資管業務運作良好,他們準備將原先用於配資業務的信託產品、券商資管計劃募資資金引入優先份額投資者,以此創造穩健收益。
他指出,之所以先以期貨資管業務作為突破口,一是考慮到期貨投資具有高槓桿性,滿足這些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偏好;二是期貨投資能引入多空對沖、量化投資等投資策略,即使市場大幅震蕩波動也能取得相對穩健的收益,確保劣後出資的安全;三是給用於配資的信託產品資金找到一個獲利通道,緩解配資機構還本付息壓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部分配資機構則乾脆轉型為槓桿型私募管理機構,即引入一批有股票投資經驗的操盤手發起私募基金,先向配資客戶募資,再通過銀行理財產品按1:2槓桿募資投資股市,賺取高額回報。
「其實,每條轉型道路都不好走。」這位配資機構主管承認。以往,配資機構更多扮演資金提供者的角色,缺乏股市投資的產品運營經驗,要建立一個專業投資團隊實現業務轉型,絕非易事。
但他認為,這總比找不到出路要好。相比大型配資資金批發機構推動業務轉型,不少資金實力不強的配資渠道商則只能關門大吉。原先,這些配資渠道商面臨幫客戶補繳保證金、彌補信託產品槓桿(1∶2)與配資槓桿(1∶3)之間資金缺口等墊資壓力,如今配資業務暫停令他們失去了利差收入,這些墊資資金缺口可能進一步被放大,倒逼他們被迫撤離配資市場。
「19號文出台後,已經有一些中小型配資渠道商開始打退堂鼓了」他透露。
(編輯:李伊琳如有任何建議或線索,請聯繫郵箱:liyil@21jingji.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