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毛澤東對美國的未了情

毛澤東對美國的未了情

解力夫 

毛澤東生前曾多次表示願到美國去訪問,願到密西西比河去游泳;但當1972年2月尼克松向他發出訪美的邀請時,他卻遺憾地對周恩來說:「那青天白日旗不落,我們怎麼去?公報是發表了,路還長哪!我和你,怕都看不到那一天啦!」毛澤東和周恩來,晚年雖病魔纏身,但他們仍不遺餘力地致力於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以了卻這「未了的心愿」。 ̄自從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發表之後,經歷了20多年的相互隔絕的中美關係開始頻繁起來,但中美實現邦交正常化卻經歷了一番曲折的艱難歷程。在尼克松訪華50多天之後,著名運動健將庄則棟率中國乒乓球代表團於4月12日抵達美國訪問,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正式的訪美代表團。美國人民對曾經3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庄則棟印象很深。尼克松總統特別顧問約翰?斯卡利到機場歡迎,國務卿羅傑斯等親自觀看了美中乒乓球友誼賽。4月18日,尼克松接見了中國乒乓球代表團,並進行了友好的談話。他說:「僅在一年前,一個美國乒乓球隊在北京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歡迎。這是改善兩國關係的一個關鍵性步驟,我對你們的來訪給予高度評價,因為你們開創的人民對人民的接觸,使美中兩國人民的友誼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乒乓球代表團作為中國人民的使者,的確不負眾望,他們在華盛頓、底特律、威廉斯堡、紐約等地受到熱烈歡迎。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體育界,在全美掀起了「中國熱」,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1972年6月下旬,美國民主黨、共和黨領袖博格斯、福特又來到中國。兩人動身前曾與尼克松總統舉行早餐會。白宮發言人喬格勒特意發表談話說:「博格斯、福特的這次北京之行,對華盛頓和北京間的關係正常化來說,又是一個貢獻。」6月28日,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同博格斯、福特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指出美國支持蔣介石並派軍艦佔領台灣,導致中美關係中斷了22年。周恩來嚴肅地說:「杜勒斯的思想指導了你們整個50年代,杜勒斯時代的思想要變了,他好像認為什麼都是鐵板一塊,這怎麼可能?」博格斯、福特聽後都表示,過去美國對中國的看法有錯誤,現在尼克松改變了過去的錯誤,打破了過去的成見,根據新情況決定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正是我們兩國能夠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的原因,如果不是尼克松總統改變政策,還執行杜勒斯時代的政策,我們兩國當然就不能接近了。」周恩來說,「尼克松總統開始中美兩國來往,促進兩國關係正常化,這是你們兩黨都贊成的。不管你們哪一個黨當權,我們都是一樣的態度,我們不會改變的。」在這之後,周恩來又接見了前來訪問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和《紐約時報》主編索爾茲伯里。他們兩人向周恩來詢問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良策。周恩來說:我向尼克松總統提出一個簡單的勸告--要果斷,要學習艾森豪威爾。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1952年競選總統時曾做出保證,如果當選總統,一定結束朝鮮戰爭。他說話算數,當選總統後,很乾脆地使朝鮮戰爭停下來了。「貴國還要記住麥克阿瑟將軍的一句箴言。」周恩來繼續說,「當年,麥克阿瑟將軍大冒其險,甚至一度想轟炸中國,但他去世前曾說:『美國決不能在亞洲大陸進行戰爭。』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是美國今天很可以深思的一句箴言。你們幾位將軍說得好,如果將朝鮮戰爭擴大到中國,那將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進行的錯誤的戰爭。」費正清和索爾茲伯里回到華盛頓向尼克松作了詳細彙報,尼克松十分重視周恩來的「報告」。出於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於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與越南簽署了《關於結束越南戰爭,恢復和平協定》及其附屬議定書,並指派基辛格訪華,向中國方面表示:美國打算削減在台灣的軍事力量,並準備在尼克松第二屆任期的後兩年,用「類似日本的方式」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所謂「日本方式」就是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同台灣保持民間關係。1973年5月,中美雙方還在各自的首都設立了聯絡處。基辛格第五次中國之行,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接見。毛澤東以特有的幽默說:「杜魯門、約翰遜前不久都去世了,過去美國對中國、對越南的政策也已經埋葬起來了。那個時候,你們反對我們,我們也反對你們,所以彼此是對頭。」基辛格接著申明:「是過去的對頭。」毛澤東將大手一揮說:「對!以前的對頭,現在我們的關係說是叫做什麼,Friendship(友誼)。所以就這樣(把兩隻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手握手)!」基辛格為毛澤東首次把中美關係稱為友好關係而興奮。同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訪華,雙方重申了上海公報的原則,美方表示將「謀求加速正常化」。雙方商定採取措施,進一步發展貿易關係。然而,正當尼克松躊躇滿志地準備實現他的宏偉目標之時,1974年6月,一場由「水門事件」引發的政治危機襲來,使他再也無法兌現其在第二任期內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諾言。「水門事件」對於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是深遠的。繼任總統福特在其就職的時候說:「這是一個使我們心靈感到創痛的歷史時期。」雖然福特上任後一再表示,美國的對華政策不變,美國將「繼續信守上海公報的原則」,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由於共和黨在「水門事件」中大傷了元氣,福特所領導的政府從一開始就處在一種軟弱無力的地位,根本不敢在台灣問題上有所作為。1974年11月11日,福特派國務卿基辛格再度訪華,但在推進中美關係正常化方面已失去了往日的熱情。同年12月1日,福特總統來華訪問。他在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方面是採取拖的方針。他與毛澤東會見後,在與周恩來委託的鄧小平舉行的會談中,一開始就特意解釋說:「我藉此機會重申,我保證致力於那些最初步驟中所確定的目標和原則,特別是兩國關係正常化。」但由於美方不肯在中美關係上邁出新的步子,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福特訪華後,基辛格公開講話說,中美關係正常化沒有訂出時間表。這實際上是一種維持現狀,以拖待變的過渡性政策。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的久拖不決,毛澤東也進入到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中美關係的關切之情。他要做最後的努力,以他特有的方式來推動陷入停滯中的中美關係。1976年元旦前夜,毛澤東會見了兩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和艾森豪威爾的後代--朱莉?尼克松和戴維?艾森豪威爾(夫婦),與他們進行了一次寓意深刻的「跨午夜」的談話,內容非常廣泛。他對朱莉說:「歡迎你父親再到中國來,我會等著他的。」再次邀請因「水門事件」下台、但曾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這顯然是晚年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所做出的一個十分重大的決定。最後,當兩位美國青年告別離開肘,毛澤東送他們到門口。這是他在兩年多來沒有對任何來賓做出的一種意味深長之舉。毛主席握著朱莉和戴維的手說:「你們是年輕的。再到中國來訪問吧。10年後它將是了不起的。」這表明了他寄希望於未來,寄希望於青年的廣闊胸懷。1976年2月6日,新華社正式播發了邀請尼克松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4周年之際再次訪華的新聞公告。這一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2月23日,毛澤東仍舊在中南海他的書房中會見尼克松。這時,毛澤東的健康更加不如以前,但他仍以極大的毅力堅持著,與尼克松就廣泛的問題進行了1小時40分鐘的長談。使尼克松驚訝的是,毛澤東雖然如此高齡,但思維仍如此明晰敏銳,對當前的國際重大問題仍如此關切和注意。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寫道:「無論人們對毛有怎樣的看法,誰也否認不了他是一位戰鬥到最後一息的戰士。」尼克松是毛澤東會見的最後一位美國客人。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帶著他未了的心愿和無限的惆悵與世長辭了,但他所確立的對美政策思想,依然對中美關係的發展趨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72期,摘自《毛澤東面對美國》)
推薦閱讀:

林青霞 自曝夢會毛澤東(圖)
(3)謀殺毛澤東:林立果「五七一工程」的真相(3)
毛澤東讀史與用史
毛澤東詞話

TAG:美國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