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節錯位疼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07-10
小關節錯位疼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大多數頸肩腰腿痛病人的痛的根源大多數並不在於骨頭和椎間盤突出,而是在於脊椎小關節錯位,肌肉韌帶受累造成的,許多國內著名的脊椎醫生都如是說。脊椎有其自然的力學結構,就像槓桿一樣,這些槓桿使得我們的韌帶肌肉能夠拉起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的身體能夠自由活動,支持重量。然而,小關節錯位後,就像槓桿的支撐點移動了一樣,力學結構就改變了,使得我們的韌帶肌肉拉不動平時輕易做到的動作,變得發抖——肌肉用盡全力就會發抖,容易累——肌肉這麼用力無法不累,疼痛——肌肉被長時間拉得損傷了就會痛。小關節錯位也使得鄰居椎體有些位移,導致椎間盤在照片中有些移位突出表現,這種情況下,椎間盤突出不是病根,錯位才是病根——我從賴氏那裡聽到的。從此看來,肌肉勞損也不是病根,但是人體是一個耦合性很強的系統(來自理工科系統工程的名詞),雖然上述不是病根,但是也是相互緊密聯繫,相互作用的,例如:錯位-->肌肉韌帶受累-->肌肉韌帶勞損-->引起錯位。因此治療需要綜合考慮,綜合治療。 在矯正錯位之前,由於力學槓桿結構未修復,因此普通的按摩針灸理療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效果的,雖然按摩完舒服一點,但是不用多久,又痛了。偶爾有些病人會好了,這是因為有時在牽引過程中,關節被拉鬆了,自己縮一下脖子,或者用手推一下,很幸運的自己複位了,病好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是按摩針灸理療的療效,而是患者幸運自愈了。這種幸運往往在新傷上比較容易出現,因為新的錯位是關節偏離了原來的位置,處於一個非穩態,肌肉會產生把它拉回原處的力,這是因為原處才符合肌肉的長度,移開後肌肉被拉開了,自然要拉回原處,因此做理療會很容易自動複位。然而對於舊傷來說,卻很難,這是因為人是活性體,它會不斷適應新環境而生長,錯位後,人體會為了適應這個力學結構,肌肉會在要用力的地方長壯,不需要力的地方萎縮,骨頭也會適應力學結構而生長(增生——增生並非就是病)。因此,長時間後,非穩態就會逐步變成穩態了,難以自動複位了,而且這時候的手法複位難度也增加了,因為這時候的複位是把骨頭從「病的穩態」轉到「病癒的非穩態」,像新傷一樣,它會很容易自動複位到「病的穩態」。舊傷的按摩針灸理療的效果基本沒有,只治表不治標。 經過詳細檢查,排除其它問題後,如果確定是錯位為主要原因的脊椎病,脊椎整復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一旦複位成功,力學結構就會恢復,痙攣立即消失,肌肉很快恢復。但是複位是一門經驗技術,不太容易掌握的,所以不是每個醫生都能複位成功。首先,脊椎是緊密關係在一起的,有很多韌帶和肌肉,它們會對抗醫生的複位動作,沒有一定的技巧,無論多大的力都不易複位。其次,很多骨頭在身體裡面,不輕易摸到和掌握到,要通過拉動身體其它部位,遠程傳力,才能把力傳到該骨頭上。 各個門派都有各自的技巧,但無論方法是怎樣,達到目的就是好方法。根據我的治療經驗猜想,複位可能基於這樣的原理: 1、病人要處於放鬆的狀態,特別是要複位的部位的相關韌帶和肌肉,以免由於緊張產生對抗力,抵抗醫生的推力。這樣的話,醫生無論多大力都不能複位,還有可能拉傷。病人越緊張,關節就越是繃緊,越難複位,因此有些醫生採用連續手法,也就是快速的復兩次,因為第一次病人可能怕痛,潛意識把肌肉繃緊,但是連續來個第二次,病人就毫無防備,輕易複位。也有很多醫生複位前先充分按摩來放鬆肌肉。 因此,我覺得大多數醫生用的一個手法可能是錯誤的:複位上胸椎時,讓病人頭部伸出床,而沒有東西托住頭,然後衝壓上胸椎。我看了很多醫生很多次,一點都不響,原因應該是:頭部沒有承托,於是頸部上背部的肌肉就收縮來拉起頭部,使得上背部的關節緊緊拉在一起,於是無論多大的衝壓力都拉不動,還可能把中背部往上翹響。應該頭部有所承托,例如讓病人俯卧,把頭放在床孔中,看脊椎彎曲的需要在胸部墊些毛巾或硬枕頭,調整姿勢,一手壓頭起牽拉和旋轉作用,一手壓上胸椎,這樣才比較容易複位。 2、要使要複位的關節處於拉開和最松的狀態。醫生往往讓病人做一定的姿勢,使得要複位的關節不要緊緊的「夾」在一起。例如坐姿提頸複位法,醫生會讓病人坐在小凳子上,然後讓病人往後靠,讓頸部和身體在複位關節上成一個角度,這樣要複位的關節就被拉開,處於鬆動的狀態,這時候在提頸牽引,另一手在脊椎上一定方向用力,就會喀嚓一聲複位了。坐姿旋轉複位腰部的時候也是讓病人向前彎腰達到合適的角度才旋轉複位的。 3、要善於調整合適的姿勢。因為很多部位不能觸摸得到和掌握得住,往往要靠抓住較遠的部位,作用在較遠的部位來把力傳到要複位的地方。如果姿勢調整的不正確,力就會在到達複位部位之前被「卸」掉了,輕者復不了位,重者把其它地方搞傷。 我有個治療經驗,醫生用上述的複位上胸椎的方法對我複位,做了幾次,T1部位仍然不理想,仍然很痛(已經十年了),摸下去仍然偏歪很厲害,後來我想,是不是床孔太小,使得我的頭放得太高,把上胸椎向前彎,把關節夾住了呢?於是我把想法告訴醫生,他在我胸部墊了些毛巾,於是很輕鬆,喀嚓一聲,十年沒松過的地方終於第一次感到一種清涼輕鬆的感覺。(這個醫生在幾千公里外,我沒時間,沒治好就走了) 因此,只要方法正確,脊椎矯正並不需要很粗暴(很大力),並不需要:「多看幾次,至少十幾次」云云,能矯正的話一兩次,兩三次就可以成功,復不到說明方法不對,力氣沒有傳到關鍵部位,在其它地方「卸」了,就算看十幾次,結果是差不多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腰間盤突出疼痛難忍,沒想到竟被一個小偏方治好了,簡單有效!
※有關習練太極拳膝蓋疼痛的補充問題
※多麼痛的領悟 Aches and Pains
※你還在忍受肩周炎肩部疼痛嗎?
※多麼痛的領悟|康復師從疼痛中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