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慘結局

商鞅:為強秦奠基卻慘遭五馬分屍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這是一個僅僅29歲的年輕人。然而發布「求賢令」的秦孝公比他還年輕,22歲,剛剛登基為王。這對君臣的相遇,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時代,史稱「商鞅變法」。秦國通過變法使國力躍於各國之首,商鞅功不可沒。但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了許多殘酷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孝公死後,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發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車裂」之刑(即五馬分屍)。一代名臣為強秦奠基,竟落得如此下場!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國朝政約20年,秦國大治,這才有了繁華富庶、氣勢如虹的強秦;才有了始皇帝「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統一大業;才有了歷代王朝沿用的秦漢制度、霸道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他死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1000多年後,又一位走在時代風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嘆商君一生,淚濕衣衫,揮筆寫下七絕詩句: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輔助秦王橫掃天下竟被腰斬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 李斯受贏政的重用,制定了蠶食、各個擊破六國的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一統六國有秦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功勞,但最高統帥的贏政採用作為謀士李斯的政策更是功不可沒。建立了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之後,李斯坐上丞相的位置,同時也走向了事業的頂峰。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實踐著法家思想。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秦統一之後,他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駕崩後與宦官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遭指鹿為馬的小人趙高陷害,被腰斬於咸陽。

李斯不僅是輔助秦王橫掃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發明人,現在泰山石刻據說好多都是他的手筆,同時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數的,其《諫逐客書》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因此,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韓非:法家理論鼻祖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國的貴族,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他的治國理論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深受秦始皇重視。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韓非致死歷來存在爭議,其母本說法和主流說法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葯,使自殺。」即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編者注】) 韓非子既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也是「依法治國」的開山鼻祖。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重點宣揚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這一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信:為開國立奇功反遭誅殺三族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公元前三世紀的軍事家、戰略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韓信由楚歸漢後,最初未得到重用。丞相蕭何極力向劉邦保舉:要想爭奪天下,非有韓信不可。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為劉邦分析楚漢雙方的形勢,提出建議,為劉邦所採納,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但他也因其軍事才能出眾而引起猜忌。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最後被處死於長樂宮鍾室。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實在是個難解之謎。可憐一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千古名將,竟被小女人呂后斬殺並被誅殺父、母、妻三族,熱血鑄就了兩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韓信是漢朝開國的第一功臣,「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明代茅坤論韓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

晁錯:智囊人物國之賢良慘遭腰斬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景帝)尊為「智囊」。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他發展了漢高祖的「重農抑商」政策。同時主張將內地遊民遷到邊塞屯田,既開發了邊疆,又減少了內地對邊塞的支援,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晁錯在任太子家令時,就上書文帝《言兵事三章》(後人稱為《言兵事書》)分析自高皇后以來對匈奴一直消極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徒塞屯田」的主張,文帝採取了這一主張,「絕匈奴不與和親」。令大批內地人遷往邊疆屯田。但晁錯為人剛直在政見上與群臣又每每不合,引起眾臣嫉恨。又加之晁錯的「削藩」主張,引起了諸侯不滿,景帝優柔寡斷未能採納,於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威逼景帝,景帝無奈,曰:「吾不愛一人而謝天下」,腰斬晁錯於西安東市。 晁錯可謂「國之賢良」,他對當時的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其《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政論名文,不但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後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岳飛:抗金名將卻最終慘死風波亭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在民族危亡之際,岳飛從戎報國,建康之城,一鼓敗虜;衝冠一怒,六郡歸宋;仁智並施,名揚洞庭;長驅伊洛,克複商虢;加兵宛葉,兵進蔡州;破竹掃虜,規復中原……但英雄十年之功卻因一紙荒唐的命令二毀於一旦!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兩宋文臣、武將得通謚者以"忠武"最美)。

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他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劉基:開國治國良臣疑被下毒而死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但劉基的正直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他因此申請還鄉。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據史料載,劉伯溫在南京時,朱元璋曾派胡惟庸帶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被下毒致死。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解縉:棟樑之才獲罪終遭雪地葬身

解縉(1369——1415),明朝內閣首輔、著名學者。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解縉才思敏捷,十九歲中進士,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後因上「萬言書」批評朝政,被罷官八年之久。在治國上,他獻《太平十策》,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深得太祖讚許:一曰參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縣之制,三曰正管名,四曰興禮樂,五曰審輔導之官,六曰新學校之政,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稅斂,九曰務農,十曰講武。他主持編撰的《永樂大典》,3.7億餘字,2萬多卷,是當時古今文化的集大成者。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罪名下獄。一天深夜被灌得酩酊大罪,錦衣衛將他拖入雪地,致使他在冰天雪地里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與楊慎、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他的歷史功勛在於編撰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方孝儒:反篡權一身硬氣被凌遲處死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故方孝儒作為他的老師,「國家大事,輒以咨之」。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大書四字「燕賊篡位」。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同時被誅「十族」,即將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魯迅在紀念「左聯」五烈士的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將柔石與方孝孺相提並論為「台州式的硬氣」。

袁崇煥:抵禦清軍功臣慘遭凌遲棄市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 袁崇煥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將領,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寧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就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出鎮山海關。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打寧遠,卻被袁崇煥的一萬守軍打得大敗而歸。努爾哈被打傷,不久鬱郁死去。這是明軍首次獲得勝利。不久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攻寧遠、錦州,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軍避開寧錦、山海關防線,繞道蒙古,分兵三路從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突入長城,威逼京師(今北京)。袁崇煥星夜赴援,統率諸路援軍重創後金軍於廣渠門外。後以士馬疲憊,請求入城休整,被閹黨誣稱「通敵謀叛」。崇禎帝聽信謗言,中皇太極反間計,將袁崇煥逮捕入獄。經過半年多的審判,朝廷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等罪名被判凌遲處死,併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行刑那天,袁崇煥在行刑前,吟誦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推薦閱讀:

??移民美國後心理落差大 感覺活得還不如在中國?其實……
特朗普上任誰最該擔憂?這三殺招全都指向中國!
盤古開天 女媧捏人 四大神獸 中國神話故事知多少?
中國人怕什麼」榜單折射社會焦慮
中國繪畫之花花草草篇[上]

TAG:中國 | 古代 | 結局 | 中國古代史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