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必玩地點——西城區之皇家園林篇
北海園林根據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仙境建造的,歷經遼,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戰國時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葯,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築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於是降旨在建章宮後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徵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後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的。北海和中南還是太液池,瓊化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
西王母傳說 北海位於北京故宮西北部,東靠景山,南臨中南海,北接什剎海,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已有900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及其南面的中海和南海均為古代皇城內最重要的皇家園林,因位於紫禁城西,當時統稱為西苑。 北海全園面積68公頃,水面積39公頃。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全區可分為瓊華島、團城、北海東岸與北岸四個部分。瓊華島是全園的中心,島上建築、造景繁複多變,堪稱北海勝景。東部以佛教建築為主,永安寺、正覺殿、白塔,自下而上,高低錯落,其中尤以高聳入雲的白塔最為醒目;西部以悅心殿、慶霄樓等系列建築為主,另有閱古樓、漪瀾堂、雙虹榭和許多假山隧洞、迴廊、曲徑等建築。
北海全圖 北海東、北兩岸有建築群多處,各具特色,有畫舫齋、濠濮澗、靜心齋、天王殿、小西天、五龍亭、九龍壁等園中園和佛寺建築。北海南為屹立於水濱的團城,以永安橋與瓊華島相連;團城上的建築按中軸線對稱布置,主殿承光殿位於中央,規模宏大,造型精巧。 總觀北海全園的建築布局,以白塔為中心,以瓊華島為主體的四面景觀;瓊華島南面寺院依山勢排,直達山麓南邊的牌坊,以永安橋橫跨團城,與團城的承光殿氣勢連貫,遙相呼應,從白塔至此形成全園的一條南北軸線。
遮蔭侯,相傳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
瀆山大玉海,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瓮放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 長廊,還記得小學書本上怎麼寫的嗎? 乾隆皇帝經常到此遊玩,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后也常來這裡游宴、聽評書。 九龍壁,北海必看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金台十二景,萬歲山居其一——景山公園
在遠古時期,景山這個地方原來處於永定河故道之中,河道自然南遷以後,河床上留下了兩個較大的土丘,周邊是原野和河塘。這裡山清水秀,漁舟穿梭,早已成為古幽州的一塊風水寶地了。 遼代時,幽州被定位南京,遼太宗耶律德光,利用永定河故道中的湖泊和島嶼興建瑤嶼行宮,並將開挖北海的泥土分別堆疊在兩個較大的土丘之上,形成了後來的景山與瓊華島,因此就有「遼始築土山……」的記載。近代女真人以景山為中心,確定了太寧宮建設的的南北中軸線,在山下飼養麋鹿,自此景山被劃為宮廷御用園林,稱為「北苑」,山稱「鎮山」,所以,古籍中記載:「金台十二景,萬歲山居其一」。元代皇帝忽必烈又以太寧宮為基礎,以景山為依託,在山的前面建設皇宮,將景山園林劃為皇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景山園林稱為「後苑」,山稱「青山」。皇帝命人在山上植樹、建亭,將山後8公頃土地開闢為皇帝親耕場所。明代,景山園林稱為「百果園」,山稱「萬歲山」。皇帝在善後修築了奉先殿(即壽皇殿)、觀德殿和觀花殿等建築群。1644年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清代順治八年,萬歲山改稱為「景山」。乾隆皇帝依山就勢在山上重築五亭,在山後重修壽皇殿建築群,使景山園林更加秀麗、建築更顯雄偉。 景山具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園林之一。景山坐落於北京城的中央,位於城市南北中軸線的中心點上,被稱為皇宮的屏障,都市中的山林。園內松柏蔥鬱,古樹參天,登高遠眺,可俯瞰全城。 景山公園位於北京古城垣南北中軸線的中心點上,故宮北面,原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禁苑。景山主要建築有三座園門,即景山門、山左思門、山右里門;祭祀孔子的綺望樓;五座峰亭,自東向西依次為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
景山北麓的壽皇殿有大殿、配殿、神廚、神庫、井亭等,系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仿太廟而建,是供奉皇室祖先遺像的處所;壽皇殿東有永思殿和觀德殿,是清代皇帝、皇后停靈的地方。 景山東麓原有一棵歪脖槐樹,相傳是明崇禎皇帝因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自縊身死之處,可惜古槐已不存在,現在原處又移了一棵外形相似的槐樹,並掛有說明牌,介紹這一史實
萬春亭,景山最高點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恭王府 「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後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時稱「和第」。 就其選址而言,它佔據京城絕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園很注重風水,北京據說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即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指後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正好在後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即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為財,在恭王府內「處處見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從玉泉湖引進來的,而且只內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風水學斂財的說法。我國十大元帥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長壽。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恭王府附近,這個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
王府佔地約3.1萬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建築,由嚴格的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規制。明顯的標誌是門臉和房屋數量。親王府有門臉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左右有配殿。低於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於這些數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東、西三路各有三個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後兩個院子是人們要遊覽的主要區域。 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建於1776—1785年,原為清代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貪污罪於嘉慶年間被抄家處死後,此處私宅便贈給了慶王。同治朝時,由於恭親王奕忻協同慈禧發動政變有功,慈禧太后便將此宅贈予他,而成為恭親王府。
西洋門
大戲樓——「老和」家的「國家大劇院」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有廟沒有佛——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的一座皇家廟宇。它始建於明嘉靖十年即1531年,距今有470多年歷史了。明清兩朝供奉中華祖先與歷史先賢,並進行群體祭祀就在這座神聖而莊嚴的廟宇里。這項祭祀活動遵據國家祭祀制度,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明嘉靖帝、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曾親臨北京歷代帝王廟參拜致祭,平時則由皇帝委派朝廷大臣前來致祭。 因此,歷代帝王廟的政治地位,是與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廟以及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廟相齊的,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鑒於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所以它的建築也就具有極高的等級規格和莊嚴豪華的皇家氣派。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明嘉靖十年(1513年)始建,其原址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其供奉歷代帝王167位、功臣79位。它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景德崇聖殿——景仰德政,崇尚聖賢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月神祭祀——月壇
月壇又稱夕月壇。在西城區南禮士路西側,北京著名的五壇八廟之一,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1年),後闢為公園。 月壇,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六級。東門外為瘞地,東北為具服台(殿),南門外為神庫,西南為宰牲亭、神廚、祭器庫。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夜明之神(月亮)的處所。
月壇公園佔地8.12公頃,分為南園和北園兩部分。園內種植了大量的松柏及婆羅樹、石榴樹、桂花等觀賞樹種,修繕了鐘樓、天門、具服殿、神廚、神庫等古建築,新建了月壇蟾宮、雙環映月池、廣寒橋、嫦娥奔月雕塑、天香院、攬月亭、月亭、爽月亭、月桂亭等景點,緊緊扣住了「月」的主題,突出了「月」的意境。
月壇鐘樓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先農諸神祭祀——先農壇
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 先農壇 先農,則神農也」引;「壇于田,以祀先農」引。魏時,先農為國六神之一(「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引)。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先農壇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和舉行親耕的地方,位於西城區[1]南中軸線以西,與天壇東西相對,遙相呼應。創建至今已有580餘年的歷史,500多年的風雨滄桑,從本源文化的創意到為帝王服務的建築而今成為文物聖跡。
先農壇共有建築群五組:1、慶成宮;2、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3、神廚(包括宰牲亭);4、神倉;5、俱服殿。 另有壇台四座: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這些組群建築與壇台基本都坐落於內壇牆裡,僅慶成宮、天神壇、地祗壇位於內壇牆之外,外壇牆之內。另外,內壇觀耕台前有一畝三分耕地,為皇帝行藉田禮時親耕之地。
觀耕台
井亭
壇台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6#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11 16:36:00 中國四大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園
位於西城區南部,緊鄰南二環。建於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公園佔地面積5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17萬平方米。園內有慈悲庵,為元代所建古廟。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當時任窯廠監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園內建亭,並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為亭題額曰「陶然」,為清代名亭、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公園名稱也由此而來。
園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樓閣參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山,與陶然亭成鼎足之勢。錦秋墩頂有錦秋亭,其地為花仙祠遺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為原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亭北山麓靜謐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有覽翠亭,與錦秋亭對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於此望湖觀山,最為相宜。亭北山下為常青軒。 陶然亭周圍,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勝跡。西北有龍樹寺,寺內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名流常於此遊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後,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窯台;東北有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這些歷史勝跡產生年代多早於陶然亭,有的甚至早於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詠的歷史,曾現過各領風騷的輝煌時期。
百坡亭
慈悲庵——這名讓我想起了某個治咳嗽的葯
文昌閣——閣內祀奉的是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和魁星 景點評分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9#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15 14:15:00 北京必玩地點——西城區之教堂篇 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 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沒收了全部教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建築正式落成。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於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 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
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聖母院。整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1985年修繕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穌主祭台和東西兩側的聖母瑪利亞和聖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耶穌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0#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15 14:17:00 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宣武門教堂
南堂宣武門教堂座落於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佔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 明萬曆33年(1605年)利瑪竇神父曾於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於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順治皇帝對湯若望和宣武門天主堂非常關注,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見南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湯若望建成的南堂設施齊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築之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科學設施,為西方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教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採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1#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15 14:18:00 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中華聖公會救主堂
中華聖公會救主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舊名南溝沿)85號,又名英利甘教堂、中華聖公會堂、南溝沿救主堂,曾經是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及主教座堂,亦是聖公會在北京興建的第一所教堂。 中華聖公會救主堂所在地原為清政府刑部官員殷柯庭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英軍佔領北京宣武門內區域,英國國教會傳教士相中了這片土地,便購置建築教堂。1907年聖公會華北教區主教史嘉樂請人設計施工,修建了現在的教堂建築,1907年11月28日教堂落成舉行開堂典禮。1911年,經過在北洋政府登記,英利甘教堂建築及土地正式成為中華聖公會教產。1949年後聖公會逐步退出中國大陸,中華聖公會救主堂成為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庫房,1990年代港資企業北京塞翁信息諮詢服務中心收購教堂建築,經過整修成為該公司的辦公場所,2003年中華聖公會救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2#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15 14:19:00 最早的基督教會——缸瓦市教堂
缸瓦市教堂現有信徒 5000 多人。每個主日有四次禮拜。還有同工馬美真牧師,張書強牧師,張錦星副牧師,劉新元傳道。此外每周日下午還有一次的朝語敬拜。 1996 年,為緩解聚會壓力,在主堂的南側擴建了副堂。 2008 年,在主堂北側擴建了又一個小堂和教會辦公室。 2009 年初,西四傢具店拆遷,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築終於露出街面。 這座教堂由英國倫敦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於 1863 年所創建 ,是現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會。 1861 年 10 月,倫敦會的雒魏林 (William Lockhart 1811 - 1896) ,在北京東城租用英國公使館的房產開創醫療事工。這就是協和醫院的前身。 1863 年倫敦會派艾約瑟 (Joseph Edkins 1823-1905) 來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負責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設立傳教機構,這就是缸瓦市教會的起源。 1864 年 3 月 28 日,英國倫敦會 27 歲的醫學博士杜德珍 (John Dudgeon 1837-1901) 輾轉上海到達北京,在行醫的同時傳教。杜德珍博士同時也對中國現代醫學、攝影等學科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00 年 6 月 13 日,缸瓦市教堂與北京城內其他 10 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義和團燒毀。 1903 年 3 月 16 日,英國倫敦會又用當時通用的松江銀 2100 兩,在缸瓦市從私人奎瑤手中購地而建堂,當時教堂分南北兩院,南院佔地 1.93 畝,房 32 間半,有小禮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師住宅;北院 3.32 畝,房 54 間半,有大禮拜堂一座。 1922 年改建新堂 ( 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主堂 ) ,實行自立自養,並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在教堂南院開辦仁濟醫院;北院為銘賢小學。形成教堂、醫院、學校為一體的格局。
1919-1928 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寶樂山先生負責。 1929-1949 年,缸瓦市堂由石雲浦牧師主持工作。 1950-1958 年,由呂仲岩牧師繼任工作。 1951 年,向政府登記時,有工作人員 4 人,義工 11 人,信徒 120 人。 1958 年,北京市西城區屬於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關閉,信徒都被合併到缸瓦市教堂,稱缸瓦市堂為西堂。此期間由劉仲和牧師負責工作。 1980 年 7 月 18 日恢復禮拜,祁廷鐸牧師任主任牧師,後調任北京燕京神學院為副院長。 1986 年 -1993 年,楊毓東牧師為主任牧師。 1993 年 -2002 年,於新粒牧師為主任牧師。 2002 年至今,杜鳳英牧師為主任牧師。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3#
作者:秋秋秋123 回復日期:2011-7-15 14:24:00 「發現西城,尋找最美的北京」之西城故事徵集活動 西城區是北京建城定都肇始之地,皇家文化薈萃之地和宣南文化發祥之地。 許多昔日的王府都坐落在西城,這高牆深院里發生過多少傳奇故事呢? 一條條古老的街道,蘊含了多少文化,發生過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老字號從創業起家到發揚光大又經歷了多少奇聞趣事呢? 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知道的西城故事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城,走進西城,品味西城文化。 活動時間:2011年6月中旬至12月底 參與方式:徵集西城故事發送電子郵件至xichenglvyou@163.com.內容積極向上,風趣幽默、含蓄深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皆可,字數不限,文體不限。 獎項設置:一等獎2名,價值1000元獎品一份; 二等獎3名,價值500元獎品一份; 三等獎5名,價值200元獎品一份; 抽取參與獎50名,價值100元獎品一份。 最終解釋權歸西城區旅遊局所有。
14#
作者:秋秋秋123 回復日期:2011-7-15 15:32:00 「發現西城,尋找最美的北京」之西城故事徵集活動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xichenglvyou
15#
作者:影子元 回復日期:2011-7-19 16:10:00 期待後續~~~
16#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21 22:09:00 北魏孝文帝時期的寺院——天寧寺
據清《日下舊聞考》引舊籍考證,寺始建於5世紀北魏孝文帝時,初名光林寺。隋仁壽二年 (602)稱宏業寺。唐開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萬安禪寺。元代寺院毀於兵火,殿宇無存。明永樂時重修,宣德間改今名。天寧寺坐北朝南,現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門、彌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兩次重修天寧寺碑記等。天寧寺塔始建無明確紀年。據梁思成考證應為遼代所建,明、清兩代曾進行過多次修葺,是北京現存著名的古塔之一。
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寧寺塔塔高57.8米, 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檐、塔頂、寶珠、塔剎。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上層略內收,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仰蓮座共3 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十三層塔檐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剎。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7#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21 22:13:00 舊京八寶之一——報國寺
報國寺始建於遼代,但規模很小,「有寺無額」,世稱小報國寺。 明初塌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因「國舅爺」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紅塵要矢志出家當和尚,由皇家撥內帑錢糧在小報國寺的舊基上,擴建為「慈仁寺」,周吉祥去當了住持。擴建後的慈仁寺規模宏大,有七層殿房,錯落有致,後院建有「毗盧閣」,閣高三十六級,周圍長廊,可登臨遠眺,「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京師之景盡收眼底。毗盧閣中還收藏有窯變觀音一尊,為鎮寺之寶。毗盧閣窯變觀音和寺內金代所栽的兩株雙龍奇松,被稱為寺內「三絕」。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詩人吟唱報國寺「三絕」的詩詞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 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報國寺內有瓷觀音像高尺余,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現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8#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21 22:15:00 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妙應寺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它始建於元代,原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 妙應寺所處地區是遼南京城的北郊,早在壽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過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經等佛教聖物,後來毀於戰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下,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終於建成了白塔,並隨即迎請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範圍根據從塔頂處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確定,面積達16萬平方米。作為當時營建元大都城的一項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於大都城西,所以又稱作「西苑」。從此開始,這裡便成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習儀和譯印蒙文、維吾爾文佛經之處。忽必烈去世後,白塔兩側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時,寺內香火極為旺盛,在元貞元年(1295年)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場特大雷火,燒毀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倖免於難。
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維修了白塔。天順元年(1457年),寺廟也進行重建,建成後命名為「妙應寺」,但面積只有1.3萬平方米,範圍也僅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狹長地帶。明清及民國時期,寺院又進行過多次維修。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曾沖入妙應寺將法器、供器等席捲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們將配殿和空地出租,並逐漸演變為北京城的著名廟會之一,每到逢年過節,這裡就熱鬧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間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習俗。 在妙應寺中還有轉塔的習俗,即在每年是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繞白塔一周,頌經奏樂,眾人圍在外面觀看,摩肩接踵,場面熱鬧。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誠地繞塔祈福。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19#
作者:budaowenglf 回復日期:2011-7-21 22:37:00 北京必玩地點——西城區之寺廟篇 "內八剎"之一——廣濟寺
廣濟寺初名西劉村寺,創建於宋朝末年。據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學士萬安所撰《弘慈廣濟寺碑銘》記載:都城內西大市街北,有古剎廢址,相傳為西劉村寺。另清初余賓碩所作《喜雲慧大師傳》中稱:「按宋末有兩劉家村,在西者為西劉家村。村人劉望雲。自謂天台劉真人裔孫,得鍊氣法。一日,有僧號且住者過之,望雲出迎,求其說法。因為之建寺,曰西劉村寺。」這就是史書上關於廣濟寺緣起的記載。元朝時,西劉村寺改稱報恩洪濟寺,元朝末年毀於戰火。 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年),村民耕地時,發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龜及石柱頂等物,才知是古剎遺址。天順(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圓洪等法師雲遊至此,在這裡募集資金,於廢址上重建寺廟。在當時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監廖屏的資助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營造了一座莊嚴佛剎。廖屏還將此事奏聞憲宗皇帝,請賜寺名,明憲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詔命名為「弘慈廣濟寺」。
這以後,廣濟寺僧人不斷進行修復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士殿、伽藍殿、祖師殿、鐘鼓樓、齋堂、禪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壯觀,富麗輝煌。
清朝初年,恆明法師將廣濟寺改為律宗道場,在此設立戒壇,開壇傳戒。從清順治五年(1648年)起,還請玉光律師在寺內開堂傳成,歷時十三年。順治十三年 (1656年),清世祖曾遊歷廣濟寺。清朝政府對廣濟寺十分關注,多次進行修繕和擴建,但基本保持著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階和尚任廣濟寺住持,在寺中興辦了弘慈佛學院,學僧逾百人。當時,廣濟寺在京都還擁有幾個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現為北京圖書館分館),德勝門內有蓮花寺,後海有廣化寺,西直門內有彌勒院,龍鬚溝有龍泉寺等,盛極一時。 1931年,廣濟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燒殆盡。1935年,住持現明法師在吳佩孚等人的資助下,按明朝格局進行重修,建築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推薦閱讀:
※北海公園 最悠久的皇家園林
※(10)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園林景觀】私家庭院花園風水學說
※亨廷頓園林美景 美國遊記(137)
※史上最美園林石鋪,你會驚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