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
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來新夏主編,學苑出版社2006年出版,電子版格式PDF,清晰度300DPI,文件大小1.9GB,全101冊。
此套書是以清代刻印本《硃卷》為主要收錄範圍。在說《硃卷》之前,先科普一下清代科舉制度。清代科舉制度規定,參加鄉試、會試的考生用墨筆書寫的試卷叫墨卷,然後再由專門謄錄的人用硃筆謄寫,不書姓名,只編號碼,使閱卷者不能認識筆跡,這種用硃筆謄寫的卷子,叫作「硃卷」。而那些考中的人,把取中的文字以及自己和父、祖輩的傳記資料刻印成小冊子,分送師友親朋,這種刻印成的卷子,就叫《硃卷》。硃卷履歷中所記載的,不僅是清代應試舉子本人的傳記資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把本家族凡有科舉功名者全部列入,因而也是研究清代科舉家族最完整的原始資料。據統計,清代有進士二萬六千八百八十八名,每名進士和舉人一般都有一分硃卷,加上通常人們都將貢生的貢卷也歸入硃卷一類,從理論上說清代至少有朱卷十八萬份以上,大大超過《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人物,可以極大豐富對清代人物的研究,成為清代社會史研究的新資源。《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收了一萬一千名應試生的履歷,以清代科參加鄉試、會試的考生為縱線條目,以科舉人物及其家族主要成員的「三代履歷」資料為橫向內容,每一位科舉人物為獨立的一個條目(該條目與其前後的條目在排序上沒有內在關係)。這套書的作用一是查找清代科舉人物的傳記資料,包括姓名、字型大小、中的科名、受業師等資料;二是查找清代科舉人物家族中每一位主要成員的傳記資料,包括姓名、字型大小、官職、著述、族系關係等基本情況;三是充當《家譜》使用。另外,為了便於使用,此書編製了人名索引,以科舉人物姓名的漢語拼音音序進行編排。為便於從其他角度進行檢索,於人名索引之前,編製了人名字頭的筆畫和四角號碼檢字。開卷有益: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稱為「童試」,也可說是預備性考試。考生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由州、縣長官主考,通過以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第二步稱為「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也叫「大比」,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因為考期定在農曆八月,故又稱「秋闈」。考官一般由皇帝臨時任命,多由進士出身的京官和教官擔任,主考多是翰林出身。鄉試通過者稱為「舉人」。第三步稱為「會試」,是中央級的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之春季農曆二月在京城舉行。故又稱為「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會試錄取後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第四步稱為「廷試」或「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史監試。殿試只試策問一場,要求考生當場交卷,然後送讀卷官審閱。殿試並不淘汰,參加殿試的貢士均能獲取進士資格。殿試考中稱「甲榜」,出榜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名,為狀元(又稱殿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翰林院編修。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又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據清王之春所著《椒生隨筆》載,唐朝以來「連中三元」的共有13人。為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岩叟、馮京;金朝的孟宗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棨、楊繼昌。小說戲曲中動不動就是某秀才連中三元,有那麼容易嗎?比中彩票還難吧?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事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春季,在北京舉行會試。在眾多的舉子當中,居然有一位兩鬢蒼蒼、年已103歲的老人,廣州府三水縣的陸雲從。道光皇帝賜予國子監司業。
推薦閱讀:
※說到「天才」這個詞,你的第一反應是誰?
※巴斯特基頓電影海報回顧展(二)
※兩面人物:呂后
※獵凶風河谷中伊麗莎白·奧爾森是誰?
※數學人物傳記:華羅庚(二)
TAG: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