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求人難,求自己容易,從自己下手力行才是重要的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1-07 06:02:06關鍵字:佛教教旗,六度,布施,禪定,凈業三福,般若,如如,教旗,印光大師文鈔,文鈔 |
【 點擊數:16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501集 2013年11月5日講於香港 「性」、「相」兩邊都不執著,契入的境界是佛境界「《無量壽經》下曰:」 那就是我們現在這部經上。 「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同《凈願疏》曰:空同故曰『如』。」 一切法的「體「是空寂的。但是這個「空」不是無,為什麼?它能現相,它能生萬法。實際上它體什麼都沒有,這是我們概念相當清楚,自性非物質,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非精神,我們怎麼想,想不到;非自然,統統都不是,所以用一個「空」字來表示。但是這個「空」的意思很深,「空」不當做「無」講,這「空」是有。遇到緣,它能生萬法、能現宇宙,真心!我們用不用它?天天用它;不用它就沒有萬法了,它現的萬法。我們在用它,用它,不知道有它,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像我們看電視,我常常用這做比喻,把電視的屏幕比作「真如」,把電視裡頭的色相比喻做「萬法」。你看電視頻道打開,現的音聲、色相,我們在欣賞它,這個時候怎麼?把屏幕忘掉了。這「色相」誰顯的?屏幕現出來的;沒有屏幕就顯不出,它就不能現前。把屏幕代表「如」,把色相代表「如如」,這大家就容易懂了。「色相」跟「體性」是一不是二,沒有「體性」,不能生「色相」;「色相」能夠現前全靠「體性」。所以看電視你要會看,會看成佛了、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不會看的,隨著「色相」在轉,看到裡頭的人,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你是凡夫,永遠迷在這個裡頭。什麼時候看得出來?不著相了。知道什麼?「相」是假的,「性」也是假的。「性」、「相」兩邊都不執著,契入境界了,這個境界是佛境界。所以,「皆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 「《佛性論二》曰: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 「倒」是顛倒。從「如如境」裡頭要開「如如智」;從「如如智」照「如如境」,這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萬法皆如」。把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明了,這叫「如」。證得「如如」的人,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宇宙一切現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知道。要不要學?不要學,你能夠有「如如智」解「如如」,「如如境」上你不迷惑了。不迷惑,就是此地講的「並不倒故,名如如」。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 這句話我們要記住。 「三界中」就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用平等性修一切善、斷一切惡。 「究竟一乘,至於彼岸等等勝行。」 「勝」是殊勝。那麼在凈土宗說往生佛國。我們把斷惡修善的功德統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不求三界一切果報,不求這個;只求往生凈土。世間人斷惡修善,他求世間的福報,財色名利、功名富貴,這世間人求的。知道天上樂、天上福報大、天上壽命長,希望生天。佛告訴我們生天不究竟,沒有離開六道輪迴。「究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那就是指的往生極樂世界。離開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往生極樂世界,得究竟樂。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至於第卅一與第卅二兩品,則明彼土菩薩之功德與妙果。」 特別介紹。 「佛說是法,蓋欲十方眾生,生欣慕心,求生極樂,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修習圓滿如是功德。」 這是佛說這兩品經,三十一跟三十二這兩品經的意思,三十一品「真實功德」。 我們現在看下面經文,菩薩修持的第一段: 「自利行圓。」 自利利他,這是自利。自利的心圓滿了。 佛教教旗五種顏色的含義我們看經文,這裡有兩段,第一段總贊(定慧圓滿)。 「[經]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本品明彼土菩薩之大行,內容有三:一、大士自利德行。二、大士利他德行。三、德行圓滿。右段明大士自利德行。『禪定、智慧』。禪定即六度中之第五度,智慧是第六度。此二乃六度之主。故首標之。」 「六度」是菩薩所修的,它的順序不能顛倒,後後深於前前,也就是後面包括前面。 我們佛教的旗幟、教旗,這是佛教的教旗,代表六波羅蜜的。藍色,這裡是藍色,代表「布施」;黃色的代表「持戒」;紅色的代表「忍辱」;白色的代表「精進」;這條是金色的,代表「禪定」;後面這五種顏色全部都有,代表「般若」。前面五度是有事相的。「般若」在哪裡?「般若」是智慧。「布施」裡面有「般若」,就叫「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頭沒有智慧,就叫布施,不能叫波羅蜜,不能叫「六度」,只是五種善行。五種善行不能叫「五度」,「度」裡頭一定有般若智慧。「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這五種裡頭,每一條裡頭都有,所以「般若」用這個做代表,每一條統統都有,做代表。 看到這個旗幟,這個旗幟是世界公認的佛教的標誌,用這個旗幟。 「六度」的前四種都是幫助修定的,有定才能開智慧「六波羅蜜」順序不能顛倒。「布施」裡面沒有「持戒」;「持戒」裡頭一定有「布施」;「忍辱」裡頭一定包含它。就像蓋大樓一樣,「布施」是第一層,我們這樣豎起來看,好像大樓,這第一層、這第二層,二層一定有第一層,第一層可以沒有第二層。所以到「般若」,一定是圓滿的,統統是圓滿的,一層比一層高。那麼怎麼個修法?說「定」、說般若智慧,六波羅蜜圓滿了,是這個意思。圓滿之後,所以他有神通、他有威德,無不圓滿! 大乘法的修行,從「布施」修起。「布施」是什麼?放下。我學佛是二十六歲,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問他:這學佛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佛境界?他說有,告訴我「看破、放下」就能契入。我說從哪裡下手?告訴我「布施」,從布施入門、從布施下手。布施之後 「持戒」很重要!如果沒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全沒有。「持戒」可不能疏忽!」那麼換句話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全都是為「禪定」做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前面四個都是幫助你得「定」的,就是幫助你放下的,恢復你的清凈心、恢復你的平等心,後面智慧就開了,般若智慧開了。有了般若,再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叫菩薩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大乘菩薩修的。那麼我們普通沒有智慧修這個?沒有智慧是修福報,人天福報,不是功德,是福德。修「布施」是福德,「持戒」也是福德,沒有般若智慧。當然沒有般若智慧,為什麼?心沒定。清凈、平等才是「禪定」。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沒有禪定,所以統統修的是人天福報。 修「六度」目的是在「禪定、智慧」人天福報裡頭要不能夠放下傲慢、嫉妒、嗔恚,不能夠把這個放下,帶著這個東西修「布施」、修「持戒」、修「精進」,修這些果報是什麼?果報是阿修羅,果報是羅剎,來生得大福報。阿修羅、羅剎都有大福報。他享福的時候他整人,因為他有嫉妒心,看到別人修得好的,想盡方法去障礙他、去破壞他,這就造很重的業了。所以阿修羅跟羅剎是大福報的人,死了之後大概都在三途、都在地獄。由此可知,「禪定、智慧」,重要!所以「禪定、智慧」是「六度」之主,最重要的!修「六度」目的是在「禪定、智慧」。所以「六度」前面四條都等於是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說法大家就更清楚了。 「又定慧應等持。」 就是「定」跟「慧」要平等。 「如《會疏》云:夫有定而無慧,則同二乘沉空。」 他沒有智慧,他有禪定,心很清凈。 「有慧而無定,則同外道邪思。」 都有問題。 「故雙舉之。」 要定、慧等學。清凈心一定生智慧,不生煩惱。 「『神通』者,天眼、天耳等六通。」 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六種神通自然現前。因為六種神通是我們本有的,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我們有煩惱、有障礙,煩惱、障礙放下了,它自然會現前。 布施,不求任何果報,就是真實功德「『威德』。威者威神。謂威勢勇猛,不可測度。」 這個「威德」是善,所以能夠令人尊重,人家自然尊重你、自然禮敬你,而聽從你的教誨。 「德謂功德。如《魏譯》曰:『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佛如是,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每一個往生的人不必自己修,到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好像跟佛差不多。這個功德利益太大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能成就,你就能得到。 「彼國一切菩薩,於上述之禪定、智慧、神通、威德,悉皆圓滿成就。故云『無不圓滿』。」 那我們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去,發心了,有這個願望,這個願望很堅定,絕不動搖、絕不退轉,這是好事情!那麼在現前我們斷惡修善,什麼是惡?於「六度」相違背的就是惡;於「十善」相違背的是惡;與「三福」、「六和」相違背的是惡,「惡」要斷。要肯布施,要歡喜布施,布施是真實功德。布施,不求任何果報,就是真實功德。果報會不會有?自然會有。果報來了,不放在心上,要施!越多越施。越施越多,越多越施,要懂得這個道理。無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真正要有心去做,這就對了!跟佛就相應了。 「戒」,至少我們提出來的,這最少的了,「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我們只提出這五科。多了,做不到,也記不住。這五科很容易記,一點都不難。要時時刻刻想著:我們依教奉行。 求人難,求自己容易,自己力行才是重要的「凈業三福」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第一福,我們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所以我說儒、釋、道三個根與我們凈宗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這個根沒紮好,所以學什麼都走樣子,學得不像。真正要學得如法、學得像,要真正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十善業道》才有基礎,「三皈、五戒」都可以落實。如果我們不肯在這上下功夫,那我們這一生的學佛有問題,將來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你有根有本,你有把握;你有把握,你才有法喜,你生活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不從這上紮根,怎麼辦?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有這個基礎之後,這持戒!「六和」處人,團體能不能興旺?中國古人說一句話「家和萬事興」。不求別人跟我和,要求我怎樣跟別人和。求人難!求自己容易。特別是看不慣的人,心要想著那是阿彌陀佛。我看不慣他,怎麼辦?阿彌陀佛能看得慣我,我怎麼能看不慣他?!所以還有這些煩惱習氣,全是障礙,障礙往生,甚至於障礙善道。來生到哪裡去全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佛,你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一念是善,三善道往生;最後一念是「貪、嗔、痴、慢」,三惡道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復弘一法師書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用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①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②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③陳④之。 (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竊(qiè):謙辭,指自己。 ②未一(wèi yī):沒有統一。此指心沒有達到「一心」。未,沒有。 ③座下(zuò xià):對尊者的敬稱。 ④陳(chén):述說。 |
推薦閱讀:
※改變自己的128種方法,有時間讀一遍,教你變得更優秀!
※做好每一個自己——做最好的愛人
※學會反思自己
※認識自己,把握命運
※做自己想要的夢,做自己想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