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軍考
三國有很多精銳的部隊,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稱號,建立過許多特殊的功勛,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地審視一下:
一、青州兵:這支部隊的來源是青州黃巾軍,是曹操招降該軍後,從三十萬名降卒中精選出來的,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曹軍的主要組成部分,畢竟曹操在招降該軍前只有步騎千餘人(《三國志·武帝紀》)。但該軍到底有多少人,一直卻沒人說得清楚。在我看來,就算是十選一的高標準,青州兵至少也有三萬,在當時,青州兵確實是一支相當龐大的步兵軍團。
該軍的第一任統帥就是曹操本人,在他的帶領下,青州兵打了許多勝仗:
1.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與袁紹軍會合,將遼東軍閥公孫瓚的幾員大將——高唐的劉備、平原的單經、發乾的陶謙全部擊破;2.初平四年春,在匡亭大破袁術與黑山黃巾軍余部、南匈奴於夫羅部的聯軍,並一直追殺到九江;3.初平四年秋,接連攻破徐州軍閥陶謙的十餘座城池;4.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夏,再次攻克陶謙的五座城池,並擊破陶謙部將曹豹和劉備的聯軍。
在成軍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青州兵幾乎是所向無敵,為擴大曹操的地盤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也是曹操軍表現得最野蠻的一段時期,「所過多所殘戮」,而曹操都縱容他們,因為只有屠殺和搶劫,才能激勵這支沒有什麼正規軍素質的農夫部隊在戰爭中發揮出其兇悍的一面。不過,這支部隊很快就遭到一次大挫敗。就在興平元年,與呂布的第一次濮陽之戰中,呂布突然以騎兵進攻基本為步兵的青州兵,青州兵大敗而逃,連曹操也受了傷。這時候青州兵經過連年戰爭消耗,只剩下了一萬多人(《三國志·程昱傳》)。
建安二年(197年)春的宛城之戰,一向紀律鬆懈的青州兵又上演了醜惡的一幕,他們在戰敗之際,仍不忘擄掠,搶劫其他曹軍兵士的衣甲,結果遭到了于禁軍的懲罰性打擊。
曹操死的時候(公元220年),青州兵的編製還在,但這支部隊絲毫不給第二代領導人曹丕面子,立即散去。總的說來,青州兵的特點是:很難控制,但只要善於管理,他們就會成為優秀的士兵;由於他們對紀律和服從的理解是很獨特的,所以不適合充當地方守備部隊,最適合他們的地點是在面對敵人的前線;他們終生不會改變其習慣——喜歡搶劫和在困難時刻自由行動。
二、虎豹騎
關於虎豹騎的記載主要來自《魏書》:「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看看,成立的時候就是集四方之精銳,而且替補往往都是統帶百人的軍官,要求之高可見一斑。
虎豹騎參加的第一次重要戰鬥是在建安九年,與袁譚的南皮之戰中,曹純「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袁譚死於虎豹騎之手是毫無疑問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時,「(曹)純部騎獲單于蹋頓」,又是虎豹騎在戰場上斬下烏丸王蹋頓的首級。建安十三年,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說,長坂坡之戰中長途奔襲打敗劉備的也是虎豹騎。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作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擊破西涼馬超軍團的還是虎豹騎。
看以上的描寫,虎豹騎確實很風光,但實際上綜合三國其他將領的傳記就並非如此。南皮之戰是攻堅戰,游擊將軍樂進「先登,入譚東門,譚敗」。這種戰鬥騎兵派不上什麼用場,袁譚應該是在逃跑時被養精蓄銳的虎豹騎殺掉的。而與烏丸騎兵作戰時,曹軍取勝的關鍵是在於曹操的臨陣指揮得力:「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以及先鋒張遼的突擊,虎豹騎仍然只是在追擊戰中殺死了蹋頓,
長阪追擊戰,曹純參與其中,但是五千騎應該是全部曹操親軍騎兵的數量,以曹休騎都尉或以下官職,領5000騎兵肯定不夠格,而且虎豹騎的主要功績是襲擊了劉備軍的家眷和輜重,俘虜了劉備的兩個女兒,但其他家屬仍然被趙雲救走。從此也可以看出,虎豹騎肯定不是參戰騎兵的全部。
由出土的豹騎司馬印(《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加上前面說到的擊破馬超軍的也是單提虎騎而沒有用虎豹騎,有很大可能,虎豹騎是兩支騎兵的合稱。
從吳蜀皆有的隸屬中軍的虎騎,宿衛虎騎來對照,以及史料里記載的虎、豹騎為宿衛(三國志曹休傳:「使領虎豹騎宿衛」)可以確定為曹操的相府親兵(後來演化成曹魏的中軍)的一部分。但是此後魏晉兵制皆不見虎豹騎的說法,可見虎豹騎作為正式軍制,可能存在的時間很短。作為虎豹騎的後兩任統帥,曹休和曹真,在領虎、豹騎後都在曹操建安二十一年進魏王建制後拜為中領軍(曹操任丞相後設的親軍主官,後來變成曹魏的中(禁)軍主官),這應該不是巧合。曹休和曹真之後,曹氏子弟就不再出現任虎、豹騎的指揮官的說法,而是武衛將軍等正式的禁軍官職,然後再升中領軍。可見虎豹騎可能已經在建安二十一年後併入中軍編製當中。
虎豹騎的建制是在官渡之戰後到曹操征南皮的五年間,可能是在官渡之戰後兩三年之後建立的。曹操「難其帥」,到選定曹純為帥,當中必然有不少時間是親領的,曹純死後,曹操又親領過一段時間。但是曹操的直屬騎兵必定不是此時才建立的。白馬之戰中,曹操親自指揮騎兵衝鋒,以不滿六百騎(可能有誇張,但是不會太誇張)大破袁紹數千騎,斬其騎將,雖然有用計的成分,但曹軍騎兵的能力也不容小視。
按東漢官制,議郎本是600石文職,以議郎督騎的怪異現象在曹軍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曹仁以議郎督騎,另一次就是曹純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顯然這是東漢末年連年爭戰時的權宜之計。不過曹操建安四年進丞相位後官職升高,又經官渡大戰實力大為增強,手下將領也水漲船高,升為裨將軍,偏將軍的甚多,從600石的議郎領虎豹騎來看,此時虎豹騎的規模並不大。豹騎司馬印也說明了,統帥的品級也就是軍司馬,比千石這樣的等級。比六百石也只高一級。而三國軍制,領軍將領的品級應該在將軍一級,比議郎軍司馬都高得多(在二者之間還有都尉、校尉、中郎將等品級)。加上虎、豹騎地位突出,領之者的品級比一般軍制應該只高不低,因此至少此時的規模,不可能很大。可能千餘人(軍下又分部,部的統帥為校尉,比較小的部可以由軍司馬領,典韋為曹操宿衛親軍之時,以都尉領數百親兵,再以功升校尉,因此估計軍司馬領軍大概就是這個數),這一千人,應該是曹操轉戰多年收集的四方精銳老兵,不可能是單單從某一部分中抽調出來了。其骨幹,可能就是建安五年二月白馬之戰,那隻以不滿六百之數擊破數倍袁紹騎兵的勁旅。按時間推算或者呂布的舊部會有一些,但主要是從此前曹仁長期統帥的騎兵中選拔最合理。
但是建安十六年關中大戰之後,虎豹騎由曹休指揮,上一級便到了騎都尉。而曹真指揮時,不但能獨立作戰(討靈丘賊),而且因戰功直升偏將軍,這當然有曹氏宗親特意提拔的味道,也說明虎豹騎人數也大為擴張,可能有數千甚至上萬之眾。不過此時的虎豹騎,不可能再是成立之初的那隻集天下精銳,甚至從百人將當中補充的了。
綜合以上,虎豹騎為曹操直屬騎兵當中的騎兵宿衛,到關中大戰為止尚隨曹操出生入死,但是此後性質主要對內衛戍而非對外征伐,所以所用皆親隨子弟,戰功也不多見,更不會作為作戰主要力量消耗使用(關中大戰這種力量接近的死戰除外)。最初人數為千餘,其人數到曹休時應該還不到二千,曹真時或者有數千之眾。這是根據官職升遷推測。最後,它應該併入魏的中軍和禁軍。其存在時間應該在建安五年後到建安二十一年,可能不到十五年。
三、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的創建者是長期與鮮卑、烏丸等北方少數民族作戰的遼西軍閥公孫瓚。這支部隊並沒有出現在《三國志》里,而是在裴注《英雄記》中比較詳實地記載了這支輕騎兵部隊的興衰榮辱。在書中,白馬義從的稱號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孫瓚精挑細選的白馬數千匹和數千名騎射之士;二是北方少數民族中的勇士常騎白馬,而公孫瓚有「健騎數千,多乘白馬,故以號焉」。英雄記畢竟為野史性質的書籍,可信度難測。
更可信的說法是范曄的《後漢書》:「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由此看來,所謂白馬義從,只是幾十人的親兵而已。當然,也有可能是由最初的幾十人擴建到了後來的數千人。這支部隊的存在時間無考,但最終應該是隨著公孫瓚的戰敗自殺而終結。當然不是說整支部隊都死光了,實際上,袁紹軍中騎兵上萬,其中肯定有一些是來自公孫瓚的降軍。
四、陷陣營
《英雄記》曰:「順為人不飲酒,不受饋。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名『陷陣營』。」。這支部隊的創建者毫無疑問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但創建時間不詳。估計至少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呂布奪取兗州之後就有了雛形。當時呂布從流浪時期的數百騎擴展到數萬人,部隊大發展,正適合他的手下將領們建立各自的班底。從興平元年到二年,呂軍與曹軍交戰一年多,大小戰鬥不計其數,而陷陣營正是在戰火中逐漸的成長起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剛佔據了徐州不久的呂軍發生了一次內訌。《英雄記》記載,大將郝萌帶兵攻擊呂布府邸,呂布狼狽地逃到高順的軍營里。高順立即帶領陷陣營「嚴兵入府,弓弩並射萌眾」,迅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斬殺了郝萌。從這次戰鬥大概可以看出陷陣營的攻擊方式,這支部隊就是一支裝備了甲盾、利刃和強弩等武器,擅長攻擊的精銳步兵。為什麼說是步兵而不是騎兵呢?因為這時候呂布只有兵三千,馬四百,不可能湊出七百騎兵來,所以只能是步兵。
建安三年,由於劉備軍搶劫了呂布派到河內去買馬的使團,按《三國志·呂布傳》的記載,呂布派高順進攻在沛城屯兵的劉備軍。而根據《英雄志》的記載,另一名呂軍大將張遼也參加了這次進攻,但說他的官職是北地太守,而三國志中張遼的官職是魯相,所以存疑。劉備除了自己的軍隊外,還有曹操大將夏侯惇率領的援軍。這次戰役的時間持續得相當長,從春天一直打到九月,沛城終於被高順攻破了,劉備單身逃走,家眷被呂軍俘虜;曹軍隨後也被高順擊敗,夏侯惇也被流矢射瞎了一隻眼睛,從此成了「盲夏侯」。
由於呂布軍的人數一直比較少,所以能夠參與這次戰役的也不過數千人而已,那麼「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的陷陣營理所當然就是攻城的主力。經過半年多殘酷攻城戰的消耗,即使為天下之銳,恐怕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呂布在面對曹操軍隨後的進攻時,只能以純騎兵出戰,結果被大敗。對於兵少的呂軍來說,沛城之戰確實是得不償失,只是一場皮洛士的勝利,呂軍中最出色的陷陣營就是在這次戰鬥中慢慢流幹了血液。
推薦閱讀:
※三國武將五大最強對決:精彩刺激,打的天昏地暗,最終難分勝負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如何體現?
※從漢中到長安—蜀漢的復興夢與夢碎
※三國職場智慧啟示大全(三)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