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到底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轉自:養育男孩(ID:breedboy)

01

前幾天,一個媽媽在群內分享了自己女兒最近跟外教老師的一段交流視頻,還有孩子跟老師的一個擁抱,非常有愛。

沒想到下面有一個爸爸回了一句:「顯擺什麼呢?不就是有倆錢嘛,了不起啊。」

群內的熱鬧氛圍一下子沒了。

那個媽媽也沒有說話,其實她只是好心分享,平常還經常給大家分享好書和育兒的經驗。

還是有一個媽媽來打抱不平了:「這是分享,有什麼不對嗎?」「我覺得挺好的,跟錢多錢少沒關係。」

看到大家一致聲討,這個爸爸說好男不跟女斗,然後就退群了。

在網上看一些孩子教育的帖子,但凡只要談到給孩子的教育投入花錢。總是有人會回復「這是你們有錢人的生活,我們窮人消費不起。」或者直接就是言語攻擊,帶著仇富的態度殺過來。

網路的口水噴噴也就算了,但如若父母把這種思想和態度帶到家裡,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因為這類父母骨子裡認為自己「不如人」,其實他們中很多人過得不錯,但是跟條件更好的人一比,又是憤憤不平。

同樣的一篇文章或者一張圖片,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這往往跟個人的成長經歷及家庭有關。

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讓孩子感受到你積極樂觀、努力奮鬥的一面,還是鬱鬱寡歡、憤世嫉俗的一面,對他的成長,特別是性格的形成,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

對孩子來說,家裡有錢沒錢不是第一位,但是家的氛圍是第一位的。

02

我們的一生,都要經歷兩個家庭。

一個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家,還有一個是我們成年後自己組建的家,第一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那我們這一生受哪個家的影響最深?

其實只要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就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我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都受這個家庭里的影響而形成。

當我們成年後,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為,或者做一些恰恰相反的行為。

這些年,我原本以為自己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漸漸走遠,可實際上還一直會在自己的行為上體現,特別是跟那個影響著自己的人在一起時,就會不自覺地進入那個模式。

我小時候是跟奶奶一起長大的,那時家裡很窮,什麼東西都要節約。跟老婆組建自己的小家庭之後,我買東西會特意多買點。去超市買東西,總是大袋子小袋子提回來。老婆說你是在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不無道理。

而當我奶奶跟我們小住的時候,老婆發現我就變了。做的飯菜樣式都偏於簡單,買東西購物也節約了起來,甚至顯得小氣。

跟奶奶住一起,我有時會覺得自己真的回到了小時候,回到那個簡單而清貧的環境之中。

所以有時候有點看不慣老人的一些行為。她總是希望少燒一個菜,省著點,但孩子需要營養,得做多點,反正也能吃完。

於是理念就會有衝突。年老的她已沒有精力來跟我衝突,我也不忍心讓她難受,所以自己動手多做點,因為現在畢竟是我在創造一種新的家庭氛圍。

我們有時的過度反應,實際是跟原生家庭中的那個自己在抗爭,而非針對自己的親人。我們會發現那些好的不好的,都刻印在了身上。在一些特殊情境之下就被釋放了出來,跟如今的自己左右互搏。

03

要知道,你現在的家庭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孩子,甚至做了父母后,從某種程度上講仍然是一個孩子。

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親密的愛。嬰兒對父母的絕對依賴我們是認同的,所以很多孩子在1歲前還能得到母親的親密的愛。可是等孩子大了一點後,很多父母覺得可以把孩子交由父母照看了,甚至還有很多把還寄養在親戚家裡的孩子。

孩子摸著自己父母的手,或者跟父母擁抱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兒子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我有時會陪他入睡,在他身邊躺著陪伴,他有時候會翻過身緊緊摟著我,或者把的一個胳膊拉過去,然後把自己的腦袋枕在上面。

有時我會捏捏他的小耳朵,或者用手輕輕地撫摸他的臉蛋,甚至我停下的時候,他還會自己拉著我的手在他的臉上滑動。這樣的時刻很短,然後他會翻過身睡去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這樣的親密接觸誰給予呢?所以,請多陪陪孩子。

我們的確很愛我們的孩子,可是孩子需要的愛遠比我們給予的愛要多得多。而對於父母這個「大孩子」而言,能給這種親密的愛的人是自己的伴侶。所以,也要記得給自己的伴侶足夠的愛。

04

請努力讓孩子看到一個三觀正,並且積極成長中的父母。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最重要的,是為人處事的方式,是行為習慣,還有認識及思考世界的途徑。

有時我們自己都不曾注意到,而孩子卻已然學會。比如我有一個觀點是 「要允許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打攪也不能壓迫」,當兒子試圖讓所有人聽他的時候,我會提起。

有時我跟老婆爭論一件事,占理的她有時要我聽她的,不要講了,兒子聽到後會說「媽媽,你要允許爸爸說,因為他有說話的權利。」真讓我們哭笑不得。

其實我們有時候認真跟孩子說的道理和規矩,我們自己有時沒注意,孩子倒是記得很清楚。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烙下深刻的烙印。

有人會說,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太糟糕,我這一生是不是就沒有希望了。當然不會,因為我們可以去拋開以前的自己。

如果不拋開以前的自己,人就很難繼續成長。人不能沉溺在輝煌的過去里做夢,也不能在艱難的現實面前變得麻木,更不要在生活面前變得自欺欺人,不可一世。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我們可以重新創造一種家庭文化,營造一種家庭氛圍。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努力改變它,不要延續下去。而過去那些好的品格、經驗,那就傳承下去。

我們現在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將會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者 |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的不幸,是不是人生永久的夢靨?
放開你們的原生家庭
在一個母親控制欲極強,父親唯唯諾諾的家庭,如何能夠分離?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李松蔚: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三個炸彈

TAG:孩子 | 家庭 | 影響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