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準確地把握中國在世界均勢中的作用
【按】:本文摘編自張文木《基於世界地緣政治結構的分析》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19世紀40年代,歐洲出現危機,馬克思預測歐洲革命將推翻資本主義,為此寫了《共產黨宣言》,宣稱:「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但結果是因歐洲在東方打敗了中國和印度,隨之而來的是這兩個東方富國的財富流向並挽救了歐洲。歐洲隨後便出現了所謂的「維多利亞時代」。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英、法、美想將西方內部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機引向東方蘇聯。為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想坐收漁利,結果是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科戰役勝利、希特勒敗局已定之後,羅斯福迅速選擇蘇聯為盟友,調頭瓜分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家產」——這是雅爾塔體系的實質。
在世界地緣政治結構中,準確地把握中國在世界均勢中的作用。能不能說中國在當代世界政治中具有穩定戰略平衡的作用呢?還不能這樣說,這是因為中國缺乏像陸權大國和海權大國那樣可以從容迴旋的地緣政治條件。如果將世界分為大陸中心與海洋邊緣合二為一的結構,那麼,在其中能對世界戰略平衡起到托底作用的目前還只能是俄羅斯和美國。
辯證地認識俄羅斯地緣政治的優勢
蘇聯時期,其國土由多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總面積是中國的的兩倍還要多,即使蘇聯解體後,俄國陸地面積仍比中國大得多,有巨大的戰略迂迴空間,北部又基本沒有來自地緣政治壓力。美國東西兩面有大西洋和太平洋兩洋環繞,強大的海軍使美國在其西面的有效邊界推至位於太平洋的東經180°,這使美國與俄國一樣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巨大戰略施展和迴旋的絕對空間,同樣也使俄國和美國(此前是英國)北南相向,一陸一海,在近現代史中竟成了穩定世界天平的托底的砝碼: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體系是英國和俄國共建的結果,維繫時間近一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英國為主導的凡爾賽和平體系,這時沙俄帝國瓦解,這個體系維繫的時間最短,只有2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雅爾塔和平體系,是蘇聯與美國共建的結果,其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迅速肩負起大國的責任,這個體系從1945年延續至今,已有七十多年。
俄羅斯巨大的版圖和高緯度寒冷氣候使世界上沒有一個甚至數個國家能夠對其實行有效的軍事佔領。而巨大的資源儲量使俄羅斯幾乎等於獲得了上帝的支持,有了「上帝」的支持,也就有了希臘神話中「安泰」式的防禦力量。法國和德國的地緣政治條件類似中國,但由於他們之間的相互牽制而不如中國。19世紀初拿破崙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地位沒有清醒的認識,1812年「拿破崙覺得來到俄國無異於置身位於亞洲和北極圈內的西班牙,只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更難對付而已」。麥金德評論拿破崙說:「在亞眠條約之後他本可能享受持久的和平,但是他偏要繼續備戰。到最後他不得不遭到莫斯科大敗,就像一個賺大錢的人要做過頭,結果破產。」
俾斯麥對俄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認識得更清楚,他告誡德國:「這個摧毀不了的帝國……即使在吃了敗仗之後,也仍然會是我們天然的和充滿著仇恨的敵人,正如今天西方的法國一樣。」
有了拿破崙的經驗,希特勒就對蘇聯有了些敬畏感。但他畢竟不是俾斯麥,最終經不住誘惑還是重蹈了拿破崙失敗的舊路:入侵蘇聯。
正是由於俄羅斯無與倫比的廣大陸地版圖的地緣政治特點,俄羅斯人在每次重大的地區性乃至世界戰爭中——如果能像安泰那樣身不離(俄羅斯)大地,最終都會反敗為勝並在世界大戰中成為決定世界政治的天平。莫洛托夫為此慶幸,他說「上帝給俄羅斯安排得真周到,我們還有個西伯利亞」「這片土地在許多情況下都幫助了我們」,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沒有西伯利亞,德國沒有西伯利亞,所以他們的事就和我們不一樣了」。
大概也是汲取德法歷史上這些教訓,2015年2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拋開英國和美國徑直到莫斯科與普京商談烏克蘭問題,而不是像拿破崙和希特勒那樣用軍事手段與俄羅斯爭奪歐洲利益。
但是,大版圖給俄羅斯帶來超強的生存能力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俄羅斯的擴張從而帝國控制的能力。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1856年)、俄國與日本爭奪遠東霸權戰爭的失敗(1905年)、斯大林在朝鮮戰爭中的失算、赫魯曉夫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退讓、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的失敗以及這些失敗給俄羅斯人帶來的蘇聯解體等後果,均證明這樣一個與西方「馬太效應」不符,而與東方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哲理相合的規律,即俄羅斯的擴張能力基本為其巨大的版圖所銷蝕,其國家擴張能力的極限大體與其國家版圖相吻合。在這個規律下,俄羅斯國家版圖與其擴張能力正好成負相關的關係,即俄羅斯的擴張因其巨大的國家版圖而不堪一擊,而大版圖又使俄羅斯人的自衛即守土能力堅如磐石。
通過閱讀歷史,我們不能不注意俄羅斯人的所有擴張攻勢幾乎都是嘗試性的,一旦決心實戰,其結果要麼是俄羅斯人的退縮,要麼是俄羅斯國家的災難:沙皇帝國崩潰的引線點燃於1905年的對馬海峽,引爆於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斯大林帝國崩潰的引線點燃於1953年的朝鮮半島,引爆於1979年的阿富汗戰場。勃列日涅夫時期對阿富汗的入侵是俄羅斯國家擴張歷史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其結果也是最慘的一次。如果說,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的慘敗可以在對空曠的遠東的征服中得以補償,並使俄國得以延續半個世紀;那麼在中國開始崛起,蘇聯因此在遠東沒有任何擴張餘地的時候,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入侵阿富汗,則使其在此後只延續了十多年便轟然解體。
辯證地認識美國地緣政治的優勢
我們再來看美國。美國地緣政治的最大優勢是大板塊國土面積和兩洋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對其本土的護衛。兩洋的存在增大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成本--遠距離的世界控制需要更大的軍事資源,同理也增大了外敵入侵本土的成本。戰爭是需要資源的,而資源的使用是需要運輸的。因此,距離就是國家運輸的天敵。國家戰爭資源的輸送能力與其需要克服的地理距離成反比。從這個原理出發,我們會發現,美國是世界帝國中遠程控制能力最弱的國家,同理也是世界帝國中抵禦外來侵略能力最接近俄羅斯的國家。俄羅斯用地面距離增大了敵人的入侵成本,美國則以海面距離增大了敵人的入侵成本。幾乎是無限大的地理距離使入侵者在發起軍事進攻之前就耗去了大部分戰爭資源。在這些方面,中國均不具備條件。在近現代史中,俄羅斯和美國均沒有中國「十四年抗戰」這樣的經歷:入侵者進入中國如此之深——在同期的美國,這種入侵只達到夏威夷;時間如此之久——在同期美國,這種戰爭只延續90分鐘。
從這些角度看,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民族國家,如果不自亂,它們超強的自衛能力,都是不可征服的國家,是「真老虎」;但作為帝國,它們又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
辯證地把握中國地緣政治的定位——與歐洲比較
那麼,在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中,中國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我們說大陸板塊的中心國家俄國與海洋邊緣中心國家美國之間的相互制衡,可以通過戰略平衡保證世界政治的穩定格局,並不意味著這兩類國家就能決定世界的命運,決定世界命運的還有主角之外其他戰略力量加入的因素。
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與法國相似,卻與美國和俄國不同,它受到三面背陸一面臨海的牽制,戰略施展和迴旋絕對空間均不如美國和俄國,它因而也比俄羅斯和美國更容易受到外來侵略,更不具備俄美甚至也不具備法國(法國面臨的是適合陸軍集團作戰的歐洲大平原,而中國面臨的則是不利於陸軍集團作戰的山地)那樣的大規模擴張稱霸的客觀條件。正因此,與蒙古人遠征歐洲的成就不同,漢唐周邊遠征,罕有大功。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這樣的地緣政治條件有敏銳的洞察,他給我們未來的領導人定下的國策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澤東意在警示未來中國不要重犯蘇聯和美國擴張目標與國家資源不匹配導致國家衰落的錯誤。大國崛起於地區性守成,消失於世界性擴張。中國力量在於守成之中。
那麼,歐洲能不能替代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中扮演「決定主角間輸贏的關鍵角色」呢?
不能。因為歐洲迄今仍保持著破碎狀態,其中的大國法國和德國之間的互相牽制內耗了歐洲的整體力量。因此,當大陸中心國家與海洋邊緣國家的力量在世界政治的天平處於均勢狀態時,其間的中國「砝碼」的傾斜方向則決定了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間抗衡的最終輸贏。太平洋戰爭中,中國加入反法西斯的陣營,這決定了日本法西斯失敗的命運。美蘇冷戰期間,中國加入蘇聯社會主義陣營,這導致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後的急速衰落及由此產生的尋求中國和解意願。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此後,蘇聯在阿富汗受到美中的聯合抵制,其結果,1-2=-1,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解體後,美國又開始忘乎所以,橫行天下,怠慢甚至拋棄了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關係,又直奔阿富汗,逼迫中國和俄羅斯日益接近並形成針對美國霸權的戰略夥伴關係,基於同樣的原理,2008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其國力迅速衰落。
相對於歐洲而言,中國政治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在大陸中心國家和海洋邊緣國家之間,中國砝碼的倒向--相對於法國、德國而言--對於兩邊平衡具有更為關鍵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中國在世界變局中扮演著「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即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
準確地把握中國在世界均勢中的作用-
通過上述對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結論一: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民族國家,因其擁有巨大的戰略迴旋空間而擁有超強的生存能力和超強的反侵略能力,他們是保證世界戰略平衡的主角,是「真老虎」;但作為帝國,它們也為其巨大的本國版圖所拖累,它們又是「紙老虎」,其擴張和帝國控制能力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
結論二:與俄羅斯和美國不同,中國不是保證世界戰略平衡的主角,卻是決定主角間輸贏的關鍵角色。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戰敗和蘇俄十月革命勝利,決定了世界格局,而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只是加強了雅爾塔格局和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結論三:在歐洲完成統一之前,歐洲在世界地緣政治中只能在大陸中心與海洋邊緣兩大戰略力量之間扮演從屬者的角色,英國脫歐後,歐洲在世界政治中的獨立性及其權重將大幅下降。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推薦閱讀:
※外媒:卡達局勢可能觸發新的世界大戰
※一口氣給你57篇旅遊攻略,輕鬆走遍世界各地~
※九寨溝童話世界導遊詞
※向全世界證明你的存在!原來這樣的愛情最讓你動心~~
※萬年曆錶數到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