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心理學發展現狀,做心理諮詢師有出路嗎? 精選
【飛焰的回答(11票)】:
大學4年,工作3年,算上大一就開始在心理機構實習,已經在這個圈子裡滾了7年左右,確實看到了很多東西,總結一下吧。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這是非常要命的一個觀念,很多人都會吧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畫等號,但是,這明顯用到了兩個不同的知識體系啊。
心理學就是物理學,它能造核彈;心理諮詢就像修手機。同樣需要心理學知識,但核武器專家不一定修手機。
但是心理諮詢機構在招聘的時候,都希望能夠選擇更加靠近心理諮詢的行業,就只能是心理學了。真正招聘過來之後發現,如果這個人之前沒做心理諮詢,他基本上得從0學起,其業務能力不一定比得過非心理學專業。曾經面試一個做了3年人力資源的心理學研究生,對心理諮詢依然很迷茫,沒法入手,還是從傾聽、共情、反饋,尋找歪曲認知、做個人成長、體驗反移情這些開始學習。
大學裡的心理學,基本不會教心理諮詢技術,有的話也只是一兩門科目,而且那個教材寫的……無力吐槽。
為啥他們做paper,不去做諮詢呢?因為bk的根本不會做啊!
很多人覺得,心理諮詢師動動嘴,每小時的費用就是幾百,這一天工作8小時下來,豈不是發家致富的捷徑。於是勇敢入行,結果發現一個月都不一定能接到一個個案,好不容易接到一個,人家做了一次諮詢就再也不來了。
心理諮詢真心不掙錢!
首先你沒有那個力量,每天做8小時諮詢。個人能力極限是5個小時,而且說真的最後一個個案已經讓我沒法好好聽來訪者說什麼。再多的諮詢也能做,但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你的諮詢費不只是自己收起來的,除了房租水電等費用,最大頭的就是督導和個人成長。市面上有各種培訓班,好的心理諮詢師需要不停的去了解自己,盡量讓自己的問題不去打擾諮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做到盡量)。
心理諮詢師和其他人的重大區別就是,他們需要終生被治療。
這句話來自於郭德綱老師的相聲。
心理諮詢太好入門了,只要你會說話,就能做諮詢,而且短時間之內居然還能起到不錯的效果。每個人都安慰過你的朋友吧,有的安慰很有效吧。因此很多人認為心理諮詢是一個特別容易的技能,能說會道擅長洗腦者,是天生的心理諮詢師——例如本山大叔塑造的大忽悠。
可惜當你真的做了一段諮詢之後會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半個小時被你勸好的人,一周之後再次找到你,還發展出來了新的「癥狀」;曾經崇拜你的來訪者,忽然覺得你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子;那個決定這輩子不玩電腦的孩子,開始天天在家裡和爹媽爭執……
於是他們再去培訓、看書,忽然發現,原來還有上萬級台階需要攀登。金盆洗手捨不得,自己已經是兼職心理學家了;繼續攀登又沒那個毅力。因此就這樣混下去。
心理諮詢是一門手藝,而且很容易在裡面混著,這也造成從業者魚龍混雜。
我國絕對是有上億人需要心理諮詢的,而且還有更多人需要不定期的關注自己心理健康。這是相當巨大的市場。但真的走出這一步的人卻少之又少,原因很多,消費水平和消費意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塊。心理諮詢的費用(每次)應該相當於當地平均月收入的1/12,也就是說,每個月有4周,每周1/3的消費是可以用在心理諮詢當中的。各位可以算算自己能否出的起這筆費用。合格的心理諮詢,確實能夠讓你花的錢物超所值,當然市場上更多的是不合格的。
消費意識:人們更願意花錢買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一個手機花5000,只要我買的起我就願意花錢,就算買貴了,看著手機好歹有個實物。心理諮詢之後你什麼也得不到。人們總是擔心,如果這個諮詢不值,我真的就是把錢扔了啊,連個磚都落不下。同理,人們能接受花錢買正版cd,但不太接受花錢下mp3.
歪曲的理解也會阻礙心理諮詢,人們把精神病、神經症、心理問題統稱為神經病。這種帶有強烈貶義的詞語已經不再是疾病的名稱,而是罵人的辭彙。我在想,現在用「神經病」罵人,人們不去看心理諮詢,有朝一日用「感冒」來罵人,該是有多開心。
「你感冒啊!」
「你他媽才感冒呢!」
「你出門沒喝板藍根啊!」
總是覺得心理諮詢師能知道人們心裡想的內容。這個誤區來自於人們對情緒和內容的混淆。心理諮詢師只能更準確的猜出來,你心理的情緒是什麼(開心、幸福、委屈、憤怒、愧疚……),但是不知道內容是什麼。經常有諮詢師準確說出一個人的情緒,這個人很驚訝的說,你怎麼知道!
被神聖的背後就是失望。無數心理學生都被這句話深深的傷過:
「切~就你還心理諮詢師呢,連xxx都猜不到」。
理想中的神聖破滅,然後得到失望,為了避免失望,將它轉變成憤怒再扔給對方。
當代價值觀是什麼?
有車有房沒爹沒娘啊!可惜心理諮詢師一樣都不沾。
人們接受公務員,因為工資穩定有保障;
接受商人,因為收入高生活質量好;
接受警察,因為彷彿能有更多的特權;
接受老師,收入中上受人尊敬
……
看到現實後,選擇心理諮詢師,你又能有什麼動力呢?
解決自己的問題;更多了解自己;滿足「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自戀;要拯救更多的人、或者更加單純,覺得心理諮詢很好玩。
能夠以上述「虛名」為動力,堅持下去的人,確實少數。
心理諮詢師都是很高冷的說,覺得自己不能跟來訪者談太多廣告、營銷神馬的,會影響資方關係。學管理營銷的人,又始終賣不好心理諮詢產品。這就讓這個行業只能是一個專業,不能成為一個行業,形成穩定的生態圈。掙錢的諮詢師要麼各自為戰,要麼快進快出。
現在是諮詢師養活心理諮詢行業,而不是這個行業能養活諮詢師。
心理諮詢這一行就完了么?
對於這個問題,我雖然已經上了賊船,但卻持悲觀態度。
人們不願意為「服務」消費。中國人沒有付小費的習慣,也就缺乏對無形產品的消費習慣。而心理諮詢則是無形的,而且諮詢師不會給你直接就好用的方法,最終還是你自己改變了看問題的方法,發現心理諮詢師就是一個輔助的人。
我們把關心別人當作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卻很少關心自己。曾經一個母親跟我哭訴,我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工作也辭了、以前的朋友都不聯繫,這麼多年我連一件新衣服都沒買……她願意為孩子花大量的錢去做心理諮詢,卻不願意花一分錢給自己。殊不知問題就卡在她沒有照料好自己。
缺少本土化經營。心理諮詢來自於西方,我們花了很多年時間,讓這個專業本土化。但是還沒來得及讓這個行業本土化,我們依然使用著西方的經營模式,水土不服。
態度悲觀,內心還是要充滿希望的~
【游紀寧的回答(22票)】:
謝邀。。
已經在深圳從事沙盤治療師這一職業半年有餘,算是有一些感悟與想法,這裡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先簡單介紹以下我目前主要工作的內容與性質。我目前主要工作的群體是5歲-12歲的孩子,主要處理的問題是中長程的兒童個案(3個月及以上),以及一些兒童的沙盤測試與一定的家長溝通與建議的工作。半年下來大概目前手裡個案有4個,測試人數大概超過50,家長溝通時間可能超過70小時。每一周工作5天,每一周的周六周日兩天從早9點到下午6點,大概一直會有盤,最忙的時候從早9點到晚9點。平時偶爾在晚上也會有,白天基本就是案例研討與看書。
個人感覺目前我的工作強度算是蠻大的,工作了半年就會有一定的疲倦感。在學校的時候對沙盤就是一種興趣,但是目前真正拿這一個技術來吃飯的時候,就會感受到一種疲倦。每天對著孩子們或明顯或隱藏的負面情緒以及家長方面或多或少的壓力,長久了不自覺的就會想,自己是為了什麼從事這一行,累的要死,薪水就那一點(也就能吃飯付房租,存款是想都不用想)每天都要學會處理那些淤積在心裡的那些負面情緒,偶爾碰到一些有攻擊性的孩子還要處理他們的攻擊性行為,過程中被他們打是家常便飯。其實想想是很不值的。
那麼我為什麼現在沒有走?我想可能是我手裡的個案偶爾發生變化的時候的那種欣喜。我一直認為沙盤這個載體特別棒的地方在於,它可以從行為、認知、象徵三個層面來觀察來訪者,當沙盤治療的效果產生的時候,你就會很直觀的從孩子擺沙盤的過程看到三個層面的變化,行為從攻擊性與混亂性到有條理,認知從混亂到有條理的控制自己的幻想,象徵上沙盤中的內容從毫無結構到結構的呈現再到整合。這種整體上的變化,作為一個見證者與參與者,那種體驗真的是超過沒有做過這行的人的想像的。雖然這種體驗是非常偶然才會出現,但是偶爾的這些體驗給我的感覺就像從厚雲層中穿透的一道陽光,真的非常美妙。
請原諒,這個答案沒有滿足題主的問題,上面是我的一些感受。題主的那些問題假如想要一些答案,這是我的看法:
1.首先無論國內國外,想要心理諮詢方面的研究達到類似於基礎研究的效果,所需要的投入與產出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在國外有一些成熟的學會,可能會資助一些心理諮詢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國內,由於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所以相對來說對基礎性心理學研究支持力度更大。
2.對心理學應用方面的關注其實不少。心理學的應用不單單只有臨床一個方面,還有類似與工業心理學、人力資源等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發展和投入其實國內還是不錯的。
3.心理諮詢在國內最大的問題確實是社會環境。這種環境可以大概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國家層面只是把這個職業認為是類似其他職業,認為是一種「只要簡單的培訓」就能上崗的職業,但是事實上,在心理諮詢領域當中,需要的培訓不是幾年的培訓加實習這種模式,而是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每一個個案和來訪者是不同的,如果想要你的諮詢起效果,那麼你就不得不去研究適合這個個案的治療方式,雖然在大概某一個框架下,但是細細操作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不同。第二個方面是社會對於心理諮詢的偏見,或者說一種諱疾忌醫的感覺,我在工作中就碰到過一個孩子的家長,從專業上評估他確實正在遭受一些情緒上的痛苦,但是家長覺得很難接受孩子需要接受心理諮詢這一現實。相較於美國傳說中那種看心理諮詢就好像是吃一片葯的境界,確實中國的心理諮詢太難混了。。
————————————————修改答案的分割線——————————————————
在吃飽睡足之後看了一眼答案,發現有些奇怪。。。所以寫點補充。。
1.目前國內心理諮詢行業面臨的問題,似乎所有人都說這個是個黃金的行業,其實主要的依據是參考美國的心理諮詢從業人員與人口的比例,那個比例大概是4-5個人就會有一個諮詢師還是什麼,我也忘記了。按照這個比例來看,我國的心理諮詢從業人員確實想要滿足這一缺口確實不夠。但是實際的情況來看,由於社會觀念、政府政策、從業人員資質等等方面的限制,實際上現在的心理諮詢行業從業人員是過剩的,但是這個過剩又是虛假的過剩,因為事實上,絕大多數考過心理諮詢師的人都不會實際的進入到心理諮詢這一行業當中,更別提行業內部有大量的可能只是參加過簡短不成系統的培訓就想去做諮詢的,結果有大量的「心理諮詢」做成了心理指導,很多的人想要得到心理諮詢的幫助但是很難獲得。我在目前工作的地方曾經面試過幾個想要從事沙盤治療的人,因為我們這邊工作強度比較大,所以我們想要不用經過大量培訓就可以上手的成熟的諮詢師,但是事實上,我基本沒見到過,大部分都沒有做過個人體驗,同時他們的個案經歷也看起來各種奇怪,所以我就一直沒敢要這種想要從業的人。
2.但是目前確實心理諮詢方面的缺口確實很大。我說的這個缺口是從實際需求上的,人們的心理上確實需要慰藉,在兒童心理諮詢領域就可以看到端倪。我在的這個機構沒有強調自己的心理諮詢機構的成分,而是強調一種培訓,而這種時候就會看到很多的家長會因為兒童這樣或那樣的行為上或情緒上的問題來尋求幫助,所以我的工作量才會有這麼大,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假如是以心理諮詢的名義,那麼肯定來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多,實際上,大多數人其實對自己和家人的心理情況的定位是:「不是那麼糟,糟到要去找心理諮詢」,但是往往其實心理諮詢處理的最好的就是他們現在的情況,而非是情況變的更糟出現實際的癥狀的時候。
3.從學校出來的心理諮詢師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變革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其實有他們的優勢和劣勢,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諮詢師還是非專業出身,多數都是轉行或者兼職,他們有人生閱歷,有年齡,對成年人的有些心理情況在理論指導下可以洞若觀火,但是他們往往缺乏對理論方面的興趣,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心理諮詢的深度上很難走深。而來自學校的諮詢師一般來說都經過大學4年心理學專業理論方面的熏陶,少數有精神病院實習或者是實際操作過個案的經歷,他們大部分都會有一定的在心理學理論方面的功底,也就意味著假如說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環境(社會環境、心理諮詢的支持系統等等)會在心理諮詢方面走的更加深入,但是他們的劣勢在於,很多人還沒有把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就因為收入的問題就轉行了,難以成長,沒有人相信,這是新一代諮詢師的生活的現狀。這種現狀假如說沒有家庭的支持,其實在諮詢師成長的前期是相當不利了。有人抱怨說中國沒有能解決問題的諮詢師,但是實際上來說,是有但是少,新一代的諮詢師需要更好的環境去成長,但是沒人去關注與支持。心理諮詢作為一個行業,那麼這個行業不能單純的強調情懷,而是實在的能夠滿足人生存與成家立業的收入體系。
【王雪岩的回答(2票)】:
接受充分的訓練,積累足夠的個案經驗,人格發展基本健康的諮詢師,收入通常比一般白領要高。個案也不會少,因為人口基數太大了,而一個完整的諮詢通常又要持續相當的時間才能結束,所以一個出色的諮詢師一輩子能工作到的求助者實際非常有限。但是,若要達到合格甚至出色的諮詢師這個水準,需要十年左右的系統訓練,花費不菲,時間情感經濟投入都相當大,很多人就是卡在了受訓不足。專業能力達不到時,成本都難以收回來。這個行業無近路可走,唯一的捷徑就是老老實實接受完整訓練,專業積累一旦達到那個位置,收入會非常穩定的,一線城市年收入可以達到四五十萬,二三線城市可以二三十萬吧
【知乎用戶的回答(1票)】:
這個問題你要反過來想,為什麼大多數學者和專家都致力於搞研究,發paper,做基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呢?
誒,因為應用不好混嘛
【凡仔的回答(1票)】:
也是十分感慨,中國哪一碗飯是真的好吃的呢。醫生律師薄利,金融保險難,零售餐飲累!要做人上人恐怕都…
心理諮詢從某種意義上和律師很像。中國從業資格證都門檻低(司考有本科的都能考,諮詢師牌也是差不多,雖然多了等級),造成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慢慢影響行業名聲。這是問題一,即產業本身混亂
其二呢就是來訪者不信你,市場不懂你,政府不支持你
心理諮詢發達的地方,都有政府的相關政策去認可這個行業。執照是最基本的,然後是道德約束,然後是機關單位安放心理學背景的人(去幹警察?去提供醫保?去學校?)
所以結論就是,在中國做心理諮詢師是借不了什麼外力的。全靠自己。
我見過從沙龍做起的,見過志向給總裁心靈培訓的。這個pattern就是,自己給自己名分,在社會沒有給你名分前。
【左飛的回答(11票)】: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會經歷三個階段:生產發展(多賺錢)→軟實力發展(健康、教育)→追求精神升華(繼續教育、社會各層級的關愛),因此我認為在中國做心理諮詢師是有發展前景的,雖然當下不是很景氣。但是和西方一樣,心理諮詢市場的發展需要一個時間讓大眾和學術界所接受。
以下是我對當代我國應用心理學發展的幾點想法,不甚周全,僅供參考:
1.理論基礎差
中國心理學的歷史很短,理論研究水平相對於西方心理學來說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認知心理學除外),而西方的心理學理論不是簡單的翻譯一下就可以直接拿來用的。比如某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很多性格測試、智力測驗等,需要通過翻譯之後進行文化比對,然後從新對該量表進行漫長的信效度檢驗,達到標準之後再通過大量的測試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常模,然後才能被中國的應用心理學者拿去用於實踐。因此,理論還沒完全學習和研究透,應用階段自然不會十分成熟(自己的看法)。
2.特殊的文化和價值觀
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給應用心理學帶來了不少額外的阻力。例如「家醜不外揚」、「揚長避短」的偏見使很多急需幫助的來訪者拒絕接受科學的心理諮詢。
3.心理諮詢師的照本宣科
我遇到很多次這樣的情況:來訪者跟我熟悉之後會跟我抱怨在找到我之前,ta之前的心理諮詢師是多麼的書獃子,解釋的那些名字都不知道有什麼用。在知乎上我也能看到一些所謂的心理諮詢專家會對提問題的題主講一大堆理論知識(鄙人才疏學淺,我真的看不懂在寫什麼……)。
我覺得這種表現正是體現了大部分心理諮詢師還是缺乏經驗和缺乏一點自信心的。因為沒有自信心用自己的話語表述,才會搬出來一套理論試圖讓對方信服。
4.來訪者的不信任
以我的經驗,有一些來訪者會認為這種」動動嘴皮子的功夫「不值那麼多錢;還有一些來訪者會認為"老子給了錢了,你就得按照我的要求來做,不能怠慢我",因而發到會反過來命令來訪者將自己治好,不然就退錢……
這些現象其實表明了中國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沒有正確理解心理諮詢的價值,也沒有完全理解心理諮詢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心理諮詢師最多一天不能接超過3個案例,因為共情等心理諮詢技術會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
當然,這種權威性的喪失也不能全歸結為是來訪者的不信任,與第3點,就是很多諮詢師缺乏經驗讓來訪者產生了心理阻抗也是一個原因之一。
因此,根據以上的原因,我認為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個是需要學術界給與更多的理論支持;一個是心理諮詢師也還要有一個漫長的積累期;還有一個,也是最困難的一個,就是中國消費者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正視和接受心理諮詢對於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看法,不專業、不標準、不全面,還請大牛們指正
【Happy悅寧的回答(0票)】:
唉,俺又要說過去幾十年的人文教育空白,再加這百年來累積的恐懼,我們確實對於心理健康有異常巨大的需求。
但是,目前情況來看,一方面,培訓不甚規範;另一方面,依然大眾認可不高。所以,雖然前景必然光明,但是道路應該非常曲折。
而且,不客氣的說,從我的經歷來看,儘管撈一個是一個,但終將很難,也不難治本。根本的還是教育,將練習專註,提高覺察的正念教育帶入課堂,在理解和愛的能力上提升人的品質,建立和諧社會^_^
【傅承川的回答(2票)】:
1.不用懷疑新興職業的生命力,不用留念夕陽職業的美黃昏。
2.起碼現階段,發展心理學領域,尤其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這塊兒的心理諮詢,成年人是十分捨得花錢的,也沒那麼多的顧慮。
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普及,人們會越來越傾向於認同自己確實存在精神方面的問題,並且願意為了這些問題付錢以期解決。越往後走,這種想解決精神問題的心理就會越普遍、迫切以及不遮掩。
4.今後的心理諮詢師肯定是會市場化的,所以,如果要進入這個行業最好是有點真本事真東西,沒有這些,在哪個開放性領域都沒有出路;肯鑽研的人,在哪個行業都不會混的太慘。
【孔祥軍的回答(2票)】:
心理諮詢師以後絕對是一個黃金職業。我們現在自己以後的時代絕對是一個專業化的時代,律師醫生教師等傳統專業就不用說了,理財師催乳師等等更是方興未艾。更何況關乎人類心靈的心理諮詢師呢。你只要是把一個方向鑽研透了,比如失眠,學生厭學,學習動力提升,婚姻戀愛等,而且做起來有效果,絕對是財源滾滾。做這行最忌諱的是自我界限不清楚,我做了焦慮的還想多抑鬱的,做了多動症的還想做自閉症的,其實這些早就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範疇。大家共勉之。
【五葉的回答(1票)】:
當下不好,前景光明
【拚命三郎5211314的回答(0票)】:
我覺得還是有的,你要長期看而不是現在的短見。
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你知道不?或許是個機遇,早知道心理諮詢師靠的是年限閱歷增加,知識面也在增加,包括你的人脈。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貴嗎?
※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師
※【燕園心理】諮詢師生涯評估 |見習心理諮詢師網路小組培訓
※超萌版心理諮詢指南
※諮詢師腦子裡進過的水都在這裡了 | 諮詢師手記01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學 | 中國 | 心理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發展 | 心理學發展 | 出路 | 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