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1-13張谷英村-和睦有道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村,
有2600多位宗親,
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
恪守著幾百年的倫理傳統;
聚而不散,合而不分;
根深葉茂,世代相守,和睦安寧。
關於張谷英身世,張氏家譜記載:
「軍家出身,一超一運,兩番失業……」
寥寥數語,透露出其跌宕的命運;
「功伏宗興」:埋沒功勞,興旺宗族。
明朝洪武四年,
也許厭倦了官宦生活,也許躲避災禍,
張谷英解甲歸田、隱姓埋名;
在環山繞水、古木參天的渭洞山區修身,
也給後人留下許多猜想,
以至,對於其經歷,本家人也無法弄清。
在筆架山麓的簡陋茅舍里,
戎馬一生的張谷英發下宏願:
以和立家,澤己及人,
並期望綿延百世,萬代太平。
張氏族譜倡導:家和萬事興。
主張:有困難,相互幫助;有過失相互規勸;
不可因小忿而村愁怨,不可因小利而起紛爭。
張氏先祖以家訓的形式,
把「和」的理念融入對族人的教化之中。
張氏家族謹遵祖先教誨,
和衷共濟,敦親睦族,彼此信任。
短短兩百年間,
家族興盛,子孫昌隆,水起風聲。
明朝萬曆年間,
八世祖思南公於龍形山下
建造了9200平方米、422間住房的張谷英村。
清朝嘉慶年間,
張谷英16代孫張雲蒲、張力心
又依次建造了兩幢大屋;
三座大屋廊銜接、渾然一體、兩里之長、綿延鋪陳。
當地俗語: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
幾千人生活在大屋頂下,
體現了團結友愛的精神。
一種氛圍,一種傳統,
暗含張氏先人多對後代合而不分的教化,
寄託了張氏先人期盼子孫和諧共處之心。
張氏後人秉承和為貴的思想,
以祖訓、家訓為遵循,
一代代守護大屋,傳承和睦之道,
使張氏家族不斷繁榮昌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張氏祠堂里,
張谷英第22代孫張勝利
教張氏童孩朗讀《三字經》,
引導他們認識重陽節,
如何尊老愛老,如何做事為人。
張谷英第24代孫張文勇,
精心侍奉他的86歲的母親;
早上、中午、晚上、睡前,
他都要問候、關照母親;
母親不應答,心裡不踏實;
體現孝子的一片拳拳愛母之心。
他說,自己做了父親之後,
更體會到做父母親的不容易。
將心比心,報答上輩,是子孫的本份。
父母在,不遠遊;
如有年邁父母在家,
都會有子女留下侍奉親人。
孝悌乃家庭和睦之根本;
張氏祖先把「敦孝友」寫入族譜,
希望:家和萬事興。
「孝父母,友兄弟」,
族譜中有明確規範指引:
「父母有少許差異,
要婉言勸諫,或多做有益的事,
以蓋父母愆……」
重陽節到了,
張文勇的母親李艾香,
得到了滿堂子孫的祝福,格外開心。
張谷英大屋豐字結構,
正堂屋、分堂屋、廂房屋,
長幼有序,尊卑有序,相連相通。
206個天井,206片藍天;
62條曲折迂迴的巷道,
四通八達,重形疊影;
它彷彿就是迷宮;
舉起腳步,不知該退還是進。
一個家族要興旺發達,
既要族人同心,也要友善四鄰。
張氏族譜:
「齒剛易敝,舌柔常存」;
希望張氏後人於外族和平相處,和諧共生;
張氏天井兩角方,兩角圓,外圓內方;
寓意:自身、族人做人要有原則;
處理外部事務則要靈活、包容,善對應。
上世紀80年代,
張姓家族與鄰村龍姓家族
因農田用水發生矛盾,
積怨日深,幾欲兵戎較勁。
但張氏長者記取祖先教誨:
不以大欺小,有理也要讓三分;
說服年輕人,以柔克剛,舞獅拜龍姓……
從此,兩姓相好如初,一片太平。
打鬥,兩敗俱傷,只有輸,沒有贏。
存忍讓之心,養謙讓之德,讓禮讓之道;
張氏族譜有許多戒律、規定,
都隱含生存智慧,教子孫如何做事為人。
音因序而和;
音調和諧、和美,就格外悅耳動聽。
張谷英村開發了旅遊業;
分配旅遊收入就顯得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和睦和諧的基礎;
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合理合情。
在歲月的地砥礪中,
張谷英村與「和」字相互作用,
締造了一個令人讚歎的傳奇,
延續了一個家族幾百年的榮興,
並且,還在前行發展,
走向更加輝煌的榮興……
作者:追夢1979
2015年2月20日
推薦閱讀:
※有滋有味,一面有道
※韓寒為它點贊是有道理的 錢江晚報
※職業女性當全職太太,浪費資源還是持家有道?
※【拍亦有道】集體拍照21種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