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慈禧:這個婆娘咋瘋的 29
有趣、有種、有料,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歡迎來到羅輯思維聽我聊天。今天咱們繼續說說戊戌變法,在說戊戌變法之前,我們先聊聊輿論這件事,就我這麼多年對於輿論的觀察有一個心得,同一個事實,可以講出無窮多版本的故事。比方說,我要是告訴你有一個女性勇於打破各種封建倫理的枷鎖,然後追逐自己的愛情,最後被封建禮教殘酷地殺害,這是一個故事吧。可另外一個故事我會告訴你有一個淫婦勾結姦夫,然後殘害自己的親夫,最後被她得小叔子給弄死了。這兩個故事說的其實都是潘金蓮這一個事,但是它卻有兩套不同的表述系統。所以很多社會事件都是這樣,基於同一個事實可以講出多個版本的故事。所以有的時候我,我們中國人相信「真理越辨越明」。對,短時間內這個效應是有的。但是很多歷史事件和輿論戰,它的真正戰場不是在事實,不是理越辨越明,而是各自講述各自的故事,看誰的故事有吸引力,有傳播力,有感召力。最後是故事戰使得他的表述方式贏了,所以他被記入歷史。而原來真正的歷史和真相,那麼複雜的真相,也許永遠地被湮沒了。這就要說到我們要說的「戊戌變法」這個話題了。我們今天知道的所有關於戊戌變法的故事,幾乎都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在流亡海外的時候,在海外的報紙啊,接受記者採訪啊,寫各種文章啊,他們來講述的一個故事的脈絡。我們簡單把故事脈絡勾勒一下是這樣的:說當時朝廷上上下下分成兩種勢力,第一種勢力是維新派的志士們,他們圍繞在光緒皇帝身邊,要把大清國向世界主流國家裡去帶,堅持各種銳意的改革和革新,這叫帝黨。而另外一幫呢,頑固派,保守派,他們圍繞在慈禧老妖婆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叫後黨。這個後黨有著非常陰暗的心理,看著這場改革心裡就不爽。然後他們就發動了各種陰謀,比如說要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天津檢閱新軍的時候把光緒皇帝廢掉。然後這幫志士們就非常的擔心啊,皇帝啊,改革啊,大清的命運吶,所以他們就制定了一個政變計劃,說要圍園殺後,把慈禧太后圍在頤和園裡,把慈禧太后抓起來,甚至是殺掉,然後確保光緒皇帝的權威。但是呢他們很可惜,他們信任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叫袁世凱。袁世凱當時假模假樣地答應了,隨和又告密。結果慈禧太后從頤和園餓虎撲食回到宮裡,把光緒皇帝軟禁在瀛台,與此同時抓捕維新志士,幾天後把他們在菜市口處斬,這就是戊戌六君子。導致整個戊戌變法失敗,康梁流亡海外,然後在清庭的政治上又大面積回潮,把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部廢掉。這就是我們至今為止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一直流傳的關於戊戌變法的這樣一個故事的原型。而在這個故事裡,恰恰是這個故事的根部出了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政局是不是清清楚楚的分成兩撥尖銳對立的政治勢力帝黨和後黨。對康有為來說當然有啦,滿北京城的計程車司機都這麼說,都這麼分析宮裡的政治,我只不過是誇大了而已。但是如果你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你會發現恰恰是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出了疑問。這就要回到慈禧的立場來分析這件事情。要知道大家都說慈禧戀權位,可是慈禧把權力交出來的這個決定是她自己做的。按說皇帝十八歲大婚,然後才能成人嘛,這是要等到1889年,可是1887年慈禧就提出來了,說老娘不幹了,你們趕緊準備,我得撤簾,我得歸政,我得歇著了。當時光緒皇帝周邊的所有人都很緊張,他們緊張也有道理,大清國風雨飄搖,千瘡百孔,沒有一個老練的成熟的政治家在這兒掌舵,怎麼往前走,把整個國家就交給這麼一個十幾歲孩子?而且當時光緒皇帝體現出來的那種政治稟賦也不像是一個有雄武之氣的明主的樣子。所以你看當時兩個朝廷的重臣,一個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身生父親,親爸爸醇親王奕譞,這兩個人都哭天搶地要挽留慈禧,說你不能撤簾,你就算撤簾你也得在訓政幾年,要保證這艘航船繼續往前走。可是這個時候,恰恰態度最堅決的是慈禧本人,所有人勸都不聽了,這件事就是老娘鐵了心了,就一定要干,我肯定是要歸政,我就撤簾,我就要回頤和園養老。那你說慈禧太后是虛偽嗎,當然後面很多歷史學家也這麼說,但是你真的回到慈禧的生命歷程當中,抱著一種理解之同情你去理解她,其實能夠理解。有這麼幾點第一,如果她不是皇太后,而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你會發現這真是一個很苦命的女人。人生三大不幸同時應在她的身上。你看少年喪父,她父親叫慧征,死了,她作為家裡的長女,把父親的屍首運回北京,一家人哭哭啼啼。少年喪父,中年喪夫,26歲就當了皇太后。為啥呢,丈夫死了呀,咸豐皇帝一蹬腿,26歲青春期守寡。等她到了40歲,好不容易把自己的皇兒同治皇帝培養出來,這小孩學李天一,不學好,據說得了花柳病死了,四十歲突然斷了後。你說一個女人人生當中遭到這麼三次大的打擊,但是她用她那種強悍的,像鋼絲一般強悍的這種神經又挺過來了,把一個小皇帝從四歲,抱進宮,重新培養起,終於又培養到18歲,老太太說,我他媽要歇會了,我51了,我得養老,能理解吧。這其實就是一個中國典型的農村老太太的心裡嘛,你爹死的早,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現在你終於取上兒媳婦了,對不起,老太太不操心了,把家裡鑰匙交出來,我得養老,我得舒服著。當時國家幾十年也沒有太大的戰爭,內憂外患也都沒有,慈禧有這樣一個心態,你能說一定是虛偽嗎?恐怕也有幾分真誠的含義在裡頭吧,這是一。第二,你要知道慈禧當時面對的也有政治壓力,雖然她很有權威,她那個權術也很高超,各種封疆大吏被她擺弄得也非常的順,但是要知道,太后垂簾,畢竟是權宜之計。至少我在在野史里看過,像左宗棠這種封疆大吏有時候嘴裡就不乾不淨,他經常說的一句叫牝雞司晨,什麼意思,老母雞報曉,你咯咯噠你是下蛋的,你哦哦哦你幹什麼呀?那是公雞乾的事,輪得到你幹嗎?當時有這樣的心態,你是女的嘛,這是大清皇朝的權力運行系統,是偏離正軌的一次權宜之計。所以對於慈禧太后,當她到了51歲的時候,有點像美國總統第二任了,她就是考慮自己在青史留名的問題,考慮到自己歷史地位的問題,一閉眼之後怎麼跟列祖列宗交代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她希望皇朝的政治運行回到正軌,回到皇帝手中,我想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康梁所講的後黨和帝黨的激烈的政治鬥爭我覺得還忽視了一個特別重大的因素,那就是人家是母子好不好?你說什麼母子,又不是親生的,是不是親生的,可是你看他們倆的關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其實是親到不能再親的兩個人。就只有同治帝一死,這個孩子就是她最親近的人。親到什麼程度?你想,從夫家論,這是她的親侄兒,對吧?又是從娘家論,光緒是她親妹妹的孩子,她是兩重親屬關係。而且慈禧太后對她這個親妹妹的感情是非常深的,這個你要是了解一點旗人家裡這個長女,她跟漢人家不同,漢人家女兒是要嫁出去的貨,在家裡沒什麼地位。旗人是大腳,姑娘都不裹腳的,不是小腳老太太,在家裡說話是算數的,更何況慈禧是長女,所以她對她妹妹實際上非常疼愛。我至少看到過一則史料,據說她妹妹死的時候慈禧太后去她家,然後就暴怒,怒什麼呢?說你們家居然都不捨得把家裡所有的金銀珠寶給老太太陪葬!當時老太后就自己親自帶著太監就在他們家搜啊,說把所有好東西都得給我埋了,陪我妹妹走。可見當時她情緒的那種失控,對她死去妹妹的這種憐惜。所以對這個妹妹的孩子,你想,就中國現在這個家庭,親姨那是什麼關係?更何況,光緒皇帝是四歲進宮,小孩兒什麼都不懂。所以慈禧後來多次跟臣子講,她說我跟皇帝怎麼能不好?你想他四歲進宮,身子骨又不好,皇帝的那個肚臍眼經常不幹,她說我天天拿著紗布給他擦,然後皇帝怕打雷,我就天天抱著他睡覺,一旦打雷我就要緊緊抱住他,皇帝驚叫不堪,然後我從小就關注他每一頓吃什麼,每一天穿什麼,然後為了把他培養成皇帝,我關心他每一個學業,我親自教他認字,親自教他練書法等等。慈禧太后後來反覆講這些話,我不管你信不信,你養條狗養一個月恐怕都有感情吧,更何況一個親姨娘,把自己的一個4歲的侄兒帶到身邊,像親兒子一樣管教,那樣照顧,你能說沒感情?而且這種感情和母子感情能差到哪裡去?說白了,這是比一般的養母和養子之間的關係可能要親密的多的關係。更何況,他們之間還有一種為大清國的未來培養接班人這樣一個列祖列宗傳下來的一種政治使命在,所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這樣的一種緊密的關係和親善的關係,是外人很難想像的。所以康有為站在外廷老說,他們倆是兩派,那個是蜈蚣見不得雞,見面就得斗,天天鬥心眼兒,這是外臣的想像。你在宮廷內部,這怎麼可以想像得了。後來後來康有為突然不知道從哪聽說的,總而言之北京的坊間突然傳出一個傳聞,說慈禧太后要趁他們倆在天津檢閱新軍的時候對光緒皇帝下手,要廢掉光緒皇帝。這樣一件事情,我想,這隻可能是康有為這種外臣的小臣他才能夠相信的神話。好萊塢有一個動畫片叫貓狗大戰,如果你在家裡養過貓和狗,你就會發現它們確實經常打架,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這兩個動物它的語言系統不一樣,對貓科動物來講,豎起尾巴這就是攻擊的前兆,可對犬科動物來說,好冤枉哦,我豎尾巴搖尾巴這是討好你的意思,你怎麼能認為我要打架呢?對貓科動物來說,反過來,它覺得抬起前爪撓你,這是示好的表現,是我們倆交朋友的意思,可犬科動物就會很緊張,你要幹什麼,抬起爪子來,所以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它會導致大量的誤解,這也適用於我們今天這個話題,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這些小臣,他對於高層政治的那種理解和高層政治的真實狀況之間有著巨大的話語系統上的這種反差,所以後來我看有的歷史學家就嘲笑康有為這一派,說康有為那種對政治觀點的認知基本上就是一個農村土老帽的一個鄉村紳士,看了幾本小說戲曲之後,對於宮裡政治的理解。比方說慈禧和光緒之間的這種兩宮他們之間這種利益的統一性遠遠大過分歧,即使有分歧,那也是家人之間,母子之間的那種分歧,而不是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之間的,那種你死我活之間的決鬥。比方說,慈禧太后要到天津,借榮祿之手,借檢閱新軍的時機來廢掉光緒皇帝。拜託,有那麼費勁嗎?後來在戊戌政變時期那不就是慈禧太后一還宮,直接把光緒皇帝叫來,把幾個親近大臣叫來,然後把這個兒子數落一頓,說打明兒起,老娘開始上朝,你就邊兒歇著了。就是幾句話的事情啊,還要借什麼軍隊,什麼榮祿之手,有沒有搞錯。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慈禧要輕易地把光緒皇帝廢掉,有那麼容易嗎?也不容易。因為雖然慈禧你是皇太后,你回宮光緒皇帝見著要跪接,有一堆的當時的孝道來限制光緒皇帝的行動,沒錯。可是要知道你的權力從哪來啊?就因為你是他媽,你是他媽你才有權力,對吧,你是因為靠著掌握了皇帝你才有太后的權威,所以你要廢掉皇帝,實際上就是廢掉你的權力基礎。太后的所有權力行使都要通過皇帝,什麼叫垂簾聽政啊,你在帘子後頭,前面得坐著皇帝。所以後來你看在戊戌變法之後其實慈禧就動了廢光緒皇帝這種心思,但是結果呢,遭致了幾乎所有的朝廷重臣的反對。最著名的就是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寫的那個奏摺,其中有一句話叫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這句話當時流傳的很廣,什麼意思,就是我跟皇帝君臣之分那是天註定的,你不能再干這個事情了,更何況中外之口,我們民間的輿論,國際各種列強的輿論,也決定了你不能廢掉這個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後來想廢皇帝,她發現她也做不到。更可笑的是,康有為這些紅小兵們,他想乾的一些事情就是匪夷所思。比如說,他們說要把頤和園圍起來,要把太后給弄住,他們就給皇帝講,說我們發現頤和園裡有一筆寶藏,有很多很多錢,現在我們要派人把它挖出來,這樣我們大清國的財政就有救了,說你能不能給我們幾百人,我帶著去到頤和園去挖寶藏,他們想著就用這幾百人然後把慈禧太后給抓起來。太小兒科了吧。但是如果你圍園,不要說殺後,就是錮後,也絕無可能。這是中國的幾千年的政治運行,到清代後期已經定型的一種方式,那就是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你看,皇帝和自己父母之間關係不好的例子在元代以後的歷史上我們幾乎沒看到過。比如說父母健在,即使你是皇帝,父母也不是什麼太上皇,你也要每天去請安,去陪著吃早飯,然後他看戲的時候你要陪著,這幾乎都是皇帝的法定義務。那你光緒皇帝你能說靠著一些小臣,然後通過一場軍事政變把老太后給抓起來關起來?這件事在當時的輿論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所以說兩宮之間的政治立場的協同,其實遠遠超過了外廷的想像。但是,你不能攔著康有為這些人繼續想像啊,他們有一堆的想像。所以其實到了戊戌變法的後期,其實最關鍵的就是從1898年的9月17號一直到9月28號這11天的期間。9月17號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光緒皇帝突然下了一道明諭,正式的聖旨,大概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有一個叫康有為的人,我前一陣子不是下旨讓你到上海去辦報紙嗎?怎麼你還沒走呢?第二層意思是說康有為這個人還算挺能幹的,有一些想法,所以我還召見了他一回。第三層意思是說你就不要再耽誤了,趕緊出京到上海去辦報紙。你看9月17號這道諭旨發出來之後,雙方的解讀就有點貓狗大戰的意思了,雙方是聽不懂的。康有為這一派的解釋也有道理,他說不對,出事了,慈禧動手了。第一,因為我一個小小的工部主事,六品官,皇帝怎麼會對我的行動明發諭旨呢?皇帝從來不會為這種小事下正式的聖旨的。第二,皇帝仍然在暗示我,說他信任我,要不然怎麼會說我這個人能幹,他還召見過我一次呢?然後第三,他讓我迅速地趕往上海,說明皇帝已經被控制了,他在被控制的最後一刻,為了保護我們君臣的知遇之恩,最後要解救我,是暗示我趕緊逃跑。這就是康有為對這份諭旨的解讀。當然他一拍大腿說,我怎麼能跑呢,慈禧太后分明已經把光緒皇帝控制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做臣子的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是發動各種力量去解救光緒皇帝。於是這後來就出現了什麼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讓他圍園殺後,包括動用大刀王五,包括一些江湖人士去解救光緒皇帝等等這些陰謀。可是,你如果回到慈禧和光緒這一頭,這封諭旨簡單到不能再簡單,說白了康有為當時各種激進的政治主張,包括他在光緒皇帝那兒起到的作用,讓慈禧和光緒覺得害怕。所以慈禧太后肯定是干涉了,說你不能再用康有為這樣的人了。你看,從你的叔叔恭親王奕忻臨死的時候就交代,康有為這個廣東小人,不能用。然後所有的朝廷重臣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如果用他,不要說主持變法,即使老在北京這個圈子裡和和,這都沒有好事。所以他們大概構成了一種共識,就是讓康有為出局。但是因為你也是著名的變法人士啊,我們還在變法期間,所以我們也不能把你拿問治罪,那你就出局好了,去上海吧。其實就是這麼一份簡單的諭旨。但是這份諭旨對於康有為那個被小說和戲曲培養出來的各種想像力就變成了一場比甄嬛傳還要精彩的宮廷的陰謀大戲。所以他這邊就開始策動各種各樣的陰謀,包括要把慈禧太后給抓起來。這是9月17號光緒皇帝從頤和園下的旨,所以他很可能是跟慈禧協同了立場之後做了這樣一件事情。9月18號光緒皇帝從頤和園回宮,18號下午發生了一件事,當時有一個叫楊崇伊的人,這個人跟李鴻章關係非常好。這個人就跑到頤和園,然後上了一道奏章給慈禧太后,說懇請皇太后再來訓政。道理也很簡單,他說皇帝用康有為這些人不行,然後告了一堆小狀。慈禧太后就看了這個情況呢,然後就做出了一個決定,她說我要回宮。這就是後來研究戊戌變法的時候就覺得這已經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但是現在大量的歷史學的考證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慈禧太后這次回宮,可能是為了好幾件事。第一件事是當時在上海關一帶英國和俄國當時有不正常的軍事調動。所以很可能當時會引發一些邊患,一觸即發的軍事形勢,所以榮祿當時也在把袁世凱往回調,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光緒皇帝第二天要接見日本原來的首相伊藤博文,當時民間也有很多說法,包括楊崇伊的奏摺里也在說,伊藤博文很可能要被聘請成為當時叫客卿,來主持大清國的變法。這對慈禧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慈禧決定,既然發生了這麼多事,我要回宮去看一看,看看能夠幫上什麼忙。一邊說她回宮是要發生政變,另一邊說她回宮是給皇帝幫幫忙,那到底哪個是真的呢?不信別人,我們信史料。這個時候就要感謝茅海建先生,他在《戊戌變法史事考》里就是把當時的檔案給拿出來了,他說你看看當天皇太后是怎麼還宮的?9月19號早上,老佛爺在頤和園吃完早飯,然後坐船,坐船到了哪呢?到了萬壽寺碼頭上岸,然後到萬壽寺拈香,給佛祖磕個頭,然後到一個御座坊少坐,然後從廣源閘碼頭接著上船,在船上順水路又走了一會,又到西直門,到倚虹堂碼頭,再找了一個行宮,再少坐,少坐之後呢再換轎,從西直門到西安門,然後緩緩地進宮。就這個節奏,你覺得這是政變嗎?完全是好整以暇,是慈禧太后屢次還宮走的正常的這樣一種程序,而且是浩浩蕩蕩大隊人馬,提前準備好的這樣的一次還宮。這次還宮之後發生了什麼?可以看到當天晚上慈禧和光緒之間確實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因為第二天他在接見一些人的時候,比如接見伊藤博文,接見袁世凱的時候,光緒皇帝是打不起精神來的,經常有點敷衍了事的意思,說明頭一天晚上確實精神上很受打擊。插一句啊,光緒皇帝就是這麼一個人,情緒大起大落。後來有人在研究光緒皇帝書法的時候發現,他在有的時候那個情緒特別亢奮的時候,比如甲午戰爭前夕寫的那個硃批的諭旨,那個字都特別大,特別飽滿;但是有的時候情緒一低落那個字寫得就是蠅頭小楷,非常小。這對一個人來說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就說明他是一個情緒跌宕幅度特別大的一個人。但是可以肯定,那天晚上他們之間肯定不是發生了政變。因為第二天光緒皇帝還出來見外國客人呢,而且是獨自出來接見的。但是當天晚上發生了什麼,慈禧太后很明顯是要求光緒皇帝,說康有為這個人你不僅不能用,而且你要把他抓起來。從19號慈禧太后還宮,然後到21號明發諭旨抓康有為,這套諭旨上給康有為定的罪是八個字:結黨營私,莠言亂政。但是因為17號接到的光緒皇帝的諭旨,康有為已經覺得不對了,要政變了,所以他20號早上就跑掉了,21號才開始抓他。抓他沒抓著,抓著了誰呢?抓著了他弟弟叫康廣仁,後來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這幾天裡面的政局變幻,就變得特別複雜。分兩頭說,在這頭兒其實慈禧太后就覺得這個事已經搞定了,康有為不僅出局,而且抓起來了馬上要知罪了,這個事就搞定了。所以21號早晨的時候老太后幹什麼了呢?回頤和園去了。早上,接著按我們剛才講的那套程序,從西直門碼頭上船,一路停停歇歇,燒燒香,然後回到了頤和園。可是,21號抓到了康廣仁之後就發生了事情,什麼事情?就是康廣仁的口供裡面供出了一個驚天大案。康廣仁這個人的歷史評價不高,有的人說他當時就衰了,什麼都禿嚕了,然後到處攀誣,你饒我一命我招誰都行,把康有為此前的什麼圍園殺後所有的計劃全都給禿嚕了。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說康廣仁是一個革命志士,抓到之後面不改色心不跳,然後當時就指斥這些人,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對皇帝下手還要對我們下手,你們要再遲來幾天,我們的計劃就要得逞了。然後把自己計劃說了。總而言之,後來歷史學家考證,這個事還真不是袁世凱告的密,而是這個康廣仁的口供給禿嚕掉了。這一禿嚕就不要緊啦,慈禧太后早上剛回到頤和園,晚上深夜兼程就趕回了宮裡。應該是在21號到22號的凌晨才趕回宮裡,然後就決定發動政變,這個時候才能稱之為叫戊戌政變。當然這個政變沒有那麼血雨腥風,無非就是加強警戒,宮門要加強人防守等等,然後開始大肆搜捕維新志士。因為對於慈禧來說,這還了得!原來我們只是政見不同,對於具體變法的政見不同。現在要幹什麼?要把我老太太抓起來。你開玩笑,你犯上啊,你篡逆啊!這個老太太就怒了,然後就開始捕殺,一直到28號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這就是戊戌政變的過程。整個十幾天的過程裡面,康有為這邊講的是這個故事,而對於慈禧太后來說,她感受到的就是:我在培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要變法,雖然也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沒關係,老娘用我的政治權威在背後幫他把著,也出不了大格。關鍵是我就判斷這康有為不是個東西,所以我要把他攆走,先是把他攆出局,然後把他抓起來,這個事也就是這麼簡單。你們要幹什麼呀!要把我老太太宰了,你讓光緒皇帝來主導天下!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慈禧太后一生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她跟光緒皇帝之間的親情發生了崩裂。而這一崩裂就是十幾年,而且這個崩裂的結果徹底把中華民族拖入了一場巨大的浩劫。可是,歷史往往怕的就是可是二字。為什麼從戊戌政變一直到庚子事變,短短的兩三年里,慈禧太后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突然變得非常仇外和排外。原因在於,這個時候她已經不是什麼政治家了,她是一個憤怒的,傷心的,要向世界施盡所有權力去報復的老婦人。外廷的那些臣子他是沒法追究的,因為滿朝都是維新派,你說誰不是?張之洞不是維新派?榮祿不是維新派?當時稍微明白人都知道這個國家得變了,得趕上世界大勢。慈禧太后知道這些人是動不了的。但是她在後廷,在內宮那種淫威的發射,你就可以看得出來,那是多麼充滿戾氣的幾天。9月28號,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10月4號慈禧太后從宮裡扔出來十四個太監,說你們都是皇帝和珍妃身邊的人,串通宮內外擾亂大內,就是這麼一個罪名。其中四個當場亂棍打死,剩下十個,一半永遠枷號,另外一半枷號兩年。什麼叫枷號,就是帶上那個我們在電視劇里經常看到的大方的那個枷子,25斤重,戴到死為止,那真叫生不如死,更可怕的是,10月4號打死的四個太監,10月5號宮裡傳出懿旨,說昨天打死的那四個人不準盛殮,直接拋入萬人坑,欽此。所以你看老太后她那種發泄,說白了就是變成了一個潑婦。在此後的幾年間,你會發現整個的政治發展的脈絡,就是按照這個脈絡在走。老太后瘋了,她就覺得我冤啊,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串通外廷,然後要殺我,你不孝啊,你忘恩負義啊,雖然光緒皇帝說我沒有啊,這事我都不知道,這是康有為自己想的事我都不知道,老太太說,我怎麼知道你不知道?就是親人之間,因為外人的這一點離間的作用,老太后是徹底不相信光緒皇帝了。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很多人都說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之後立即就把光緒皇帝軟禁在瀛台,實際上這是不確切的。慈禧第一次還宮的時候,因為她在宮裡的辦公場所是儀鑾殿,儀鸞殿在西苑。皇帝嘛,老太后回來他天天早晨得請安,陪著吃早飯,陪著看戲,所以他就得就近居住。所以只要老太后回到西苑儀鸞殿,皇帝就會搬到瀛台的含元殿去居住。所以這個時候,光緒皇帝其實沒有被軟禁的。但是隨著慈禧太后在後宮去清理這個太監,然後越看這個光緒皇帝就越覺得窩心,越覺得憋不住火,然後漸漸地對他的各種管束就開始了。包括把瀛台給封起來,包括皇帝要什麼東西,都得老太太我自己批准等等,這個都見於當時的清宮檔案。這個老婦人當時已經就覺得不知道怎麼報仇,不知道怎麼出這口惡氣才好。當然,你說這個時候她把氣撒在變法上,那倒不是,她主要恨得就是康有為和光緒皇帝。她恨康有為恨到什麼程度?滿世界追殺那就不用說了,後來有一任民國時候的總理叫梁士詒,也是交通系的大佬,他也是廣東人,他在前清的時候考進士,慈禧太后一看。這個人姓梁,又是廣東人,說這人查查,是不是跟梁啟超有什麼關係啊?旁邊就有人說,這個人肯定不是好人,你看他不光跟梁啟超一個姓,叫梁士詒,康有為有一個號叫康祖詒,所以這個人姓梁,名字又有康有為的一個字,這叫梁頭康尾,這肯定不是好人。老太后說對,不是好人,不讓他當官。她就恨到了這個程度,已經喪失了起碼的理智了。你看後來的歷史脈絡演變,你真的是一聲長嘆。她就覺得光緒皇帝不孝,她就想弄他。可是她又知道,她又沒有那麼方便地去弄他。然後她就用各種手段,比如說你不是身體不好嗎,直接就宣布說你身體不好,明發上諭,廣招天下的名醫來給皇帝看病。可要知道,在專制時代皇帝身體不好這是國家的天字型大小機密,因為皇帝嘛,你身體不好,招致中外的這種政治的動蕩和大家的猜疑,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事件。所以當時很多外面的輿論就發現,可能慈禧真的是要廢光緒。這個時候,外國的使節們就不幹了,說好好的你怎麼要把一個維新變法的皇帝給廢掉呢?所以很多外國使團說你不是說他有病嗎?我們派西醫去看一下,所以後來法國大使館還真派了一個西醫去看,發現光緒皇帝真的是有病,而且是很嚴重的腎炎。但是僅此為止嗎?老太后不幹。老太后就想各種辦法,比如說給他立個大阿哥。也不叫太子,就是立一個大阿哥,給光緒皇帝立一個後人,這就是端王爺的兒子接進宮去,這個意思就是我隨時可以把你光緒廢掉,然後你看那個備胎已經在那兒擱好了。後來又發生了很多事情,包括來冊封大阿哥的時候各國的使團就不給面子,不去參加這個典禮。老太后又覺得憋住一口氣。再後來,又有一個誤傳,這個很多人說是誤傳,就說外國的那些列強,現在要給中國下最後通牒。說必須老太后退位,把權力讓出來,交給光緒皇帝。哇,老太后這就徹底瘋了,都是這幫洋鬼子,老娘受了你們一輩子氣,現在你們還要幫這個逆子來奪我的權,那還了得。於是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可能也是世界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就是一個國家和自己所有的邦交國宣戰,向當時有邦交的所有十幾個國家宣戰。那個宣戰詔書寫得,你今天讀起來覺得寫得真好,是當時軍機處的一個小章京寫的,其中有一句話叫,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不如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這跟今天的愛國憤青口氣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老太后這個時候還不是一個政治家,她就是一個被激怒的母親。誰讓我不痛快一會兒,老娘就讓他不痛快一輩子,老娘跟你拼了。你們外國人既然你們要護著這個逆子,那對不起老娘就最後跟你們決一雌雄。最後,義和團運動,庚子事變,中國人每個人,四萬萬同胞,一人賠八國聯軍一兩銀子,給國家拉下了四萬萬的虧空。整個歷史車輪,這一套邏輯,這一個擺起來的多米諾骨牌,就這樣一張一張一張地倒下去,把中國拖入了一道沉沉的黑暗。一百多年後,我們再去判斷這樁公案,到底賴誰呢?我們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做一個騎牆的姿態。康有為就算有錯,他糊塗,他把宮廷內部完全可以調和的一些小矛盾變成了外朝的激烈的政治鬥爭,用自己一種鄉村紳士的想像把它擴大化。但是又如何,真正對這個民族和國家造成根本性傷害的是慈禧。慈禧的方向和康有為正好相反,她是把外朝嚴肅的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政治事件變成了一個農村老婦人一般的、撒潑打滾一般的、為自己胸中出一口惡氣,自己扮演一個上新的,憤怒的母親,然後無休無止地鬧家務。所以,我看有一個歷史學家講了一句話,說為什麼民國建立之後所有的實驗都失敗了,不管是孫中山的實驗還是袁世凱的實驗,還是北洋政府的實驗,實際上剛開始也許都是很好的初衷,為什麼都失敗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時間了。任何實驗,當時的歷史大潮推著中國往前走,大家沒有時間等你去慢慢地見效。那時間哪去了呢?就是被清朝政府的後期,這一次又一次地耽擱耗盡了,所以給後來的整個20世紀的中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所以這一期節目不管我們做了多少翻案文章,我們多少程度能夠同情和理解慈禧當時的心態和她的委屈,我們今天仍然要說,整個清代的悲劇命運,20世紀中國的悲劇命運,第一個罪人要怪怪誰?怪你慈禧這個撒潑打滾的老太婆。
推薦閱讀:
※十部高智商電影,全程邏輯思維緊湊爽到爆
※【框思維】你的努力,有人看得見!
※開悟,一定要究竟
※論語漫讀: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缺乏邏輯思維
※造成感情悲劇的十大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