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調皮長大越有錢?一項持續了40年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

成功的定義很多,有錢也並不意味著成功,所以這篇文章跟成功無關。

但是,這篇文章卻解答了「什麼樣的孩子未來最能賺錢?」……以及告訴你一個超實用的心理學激勵大法。

這也是一個持續研究了4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非常有意思。

不聽話的孩子成了富翁,好學生卻一般般

有句玩笑話:「小心,學心理的人會惦記你一輩子!」說的就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研究——追蹤研究。特別是對兒童的追蹤研究,經常會長達幾十年,得出的結論也常常出人意料。

最近,美國著名兒童心理發展雜誌《發展心理學》上,發表了一個持續40年的研究成果。

40年前(1968年),這項研究開始追蹤一群12歲孩子的成長,發現從「有錢沒錢」的角度來看,有一類孩子最成功:

不是學霸、不是聽話的學生 ,而是最叛逆、不服管教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一個流傳很廣的長微博,講述了「我」和「張二狗」的故事:

「我」從小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永遠排第一,最終考入大學。「張二狗」則打架惹事,掛科留級,是不折不扣的搗蛋鬼。

「張二狗」初中畢業從包工頭干起,最終做大做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多年後,「我」處處碰壁、生活拮据,「張二狗」卻風生水起,成為「一代富豪」。

「張二狗」們到底是怎樣實現人生逆襲的?是因為天才不需要努力?還是本身富二代起點高?

研究中,科學家把智商和家庭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排除後依然發現,破壞規則的性格特質,依然是預測40年後收入的最優指標。

也就是說,生命早期的個性特質和行為可以預測人到中年時的經濟水平。

另一項著名的長期跟蹤研究,也就是持續10年的「伊利諾伊畢業致辭研究」發現:

和同齡人相比,那些在高中畢業時擔任學生代表致辭的人,成為百萬富翁的可能性反而低。簡單地說,好學生很難成為百萬富翁。雖然這些好學生在大學裡成績很好,畢業後也能獲得體面工作,但他們不會是班裡收入最高的。

為什麼最不聽話的孩子最後會是賺錢最多的人呢?

天生的性格有關係

2012年,發表在世界頂級心理學期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報告了這樣的研究結果:

宜人性最高(心理學中描述一個人個性的大五人格因素之一),也就是比較容易和別人和諧相處的那些人,成年後的收入比性格更不好相處的人要低。

究其原因,科學家認為,不聽話的人更不怕要求職位晉陞和加薪;叛逆的人更喜歡競爭,不怕得罪人,更看重個人利益得失而非人際關係。

《紐約客》雜誌知名撰稿人格拉德威爾曾提出,喬布斯、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創始人)等企業家成功的部分原因,就在於其性格中的宜人性低,這讓他們行事願冒風險,並敢於拒絕對自己不利的條件。

《喬布斯傳》里,他的妻子 Laurene 這樣評價他:「跟很多有非凡天分的人一樣,他並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同樣優秀。他沒有社交風度,不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但是他高度關注如何發揮人性的作用為人類造福,如何使人類進步,並給人類創造正確的工具去追求進步)。」

內在動機「我要做」更關鍵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特別冥頑不靈的孩子內在動機都比較強,他們心裡有根指南針,這讓他們容易成為領導者,更不易受到他人壓力的影響。

知名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瑞恩·理查德,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眾多心理學理論中對內在動機闡釋最深刻的一個。

愛德華·德西(右)和瑞恩·理查德(左)

自我決定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歸屬感,是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愛、尊重和接納。這是一個很重的詞,重到會影響孩子,包括成人的自信心以及學習的進度。

家暴、家庭不和、缺乏父母陪伴、家長偏心等都可能摧毀孩子在家中的歸屬感。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有一幕是松子的父親帶了禮物回家,當時7歲的松子滿懷期望地伸手去接,父親卻只將皮包扔給她,拿著禮物上樓了。

松子就那樣看著父親上樓的背影,看著他把禮物送給了卧病在床的妹妹,從一件件小事中逐漸失去自己的歸屬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自主感,是讓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心理學家劉建鴻講過的一個故事:

一群調皮的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口玩耍,喧鬧聲很大。老人決心使個小計策,讓熊孩子自己主動離開。

他先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謝謝你們讓我家變得熱鬧,我很喜歡。這點錢表示感謝。」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玩了。這回,老人給了每人5美分。孩子們心想,雖然錢少了一半,但5美分也還可以接受。

第三天,老人只給每個人2美分,孩子嫌錢少了:「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一氣之下,再也不到他家門口玩了。

老人的計策妙在哪裡?

最初,孩子們在為自己玩,這是一個充滿自主感的行為。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獎勵之後,就變成為了拿報酬(這一外在動機)而玩了。

自主感減少,玩起來自然就容易感到累,而老人給的報酬也在持續減少,孩子們感到付出太多回報太少,難怪生氣離開了。

勝任感,就是讓孩子感到自己可以hold住,「我棒棒的!」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寫作業時遇到困難,發現不會做,或是做得特別慢,又或是做完後得到的反饋只有「你哪裡哪裡做錯了」,都會削弱TA的勝任感。

我表姐,對女兒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每天做完作業是必須的,而且字也要寫得工整好看。她要求孩子,一個字寫不好,輕則擦掉重寫,重則整頁撕掉重寫。

所以,孩子完成作業花的時間特別長,有時候還會一氣之下把作業本揉成一團,乾脆不寫了(當然,最後還得寫完)。

於是,每次寫作業,都是對孩子勝任感的一次打擊。

當歸屬感、自主感、勝任感,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 。

用通俗的話說,當孩子覺得自己被愛、被尊重、不孤獨,擁有做決定的自主權、還有滿滿的自信,他就會迸發出強烈的「我想做」、「我要做」的內在動機,不需要外界的壓力和督促,自己就會主動行動起來、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所以,為什麼不聽話的孩子反而更可能成功?

不是因為他們性格不宜人、令人討厭,所以成功。

而是他們更能堅持自我,拒絕被別人操縱、不隨波逐流;

他們更加「一意孤行」,拒絕別人的「忠言」,什麼「不現實」、「不可能」、「你不行」;

他們更加「處心積慮」,為了達到目的;

......

而這樣的行為往往看起來不那麼討人喜歡。

明白這些,就更能理解Intel前CEO安迪·格魯夫那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不是「熊孩子」更容易成功,而是內在動機被激發、更主動、更堅持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推薦閱讀:

得知孩子欺負別人,你的第一反應能看出親子的親密程度
[轉載]貓爸貓媽和孩子們
六個秘訣,讓孩子不迷戀電視
家長們怎麼用繪本教孩子英語?
伊能靜致謝章子怡,不僅是聚光燈下的女王更是負責的好媽媽!

TAG:孩子 | 有錢 | 研究 | 這個 |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