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居然有這麼一個神人……

在中國歷史上,墨子太超前了,太穿越了,確實像神仙一般的存在,讓後人景仰: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居然有這麼一個神人,有這麼一個男人,有這麼一個理想主義者

文丨關山遠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誌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對很多人來說,量子科學非常神秘,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號」,也讓很多人迷惑不解——墨子,不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嗎,他跟量子有什麼關係?難道是因為「量」與「墨」兩個字看起來比較像?

當然不是。「墨子號」之得名,是為了紀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他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墨子的貢獻,還遠遠不止於此,用一代宗師、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楊向奎先生的話來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絕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

墨子有多牛?有人曾形容說,歷史上墨子和達芬奇這樣的牛人,都像是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的人。

那麼墨子更牛了——畢竟達芬奇比墨子晚出現將近兩千年。

1除了通過「小孔成像」實驗證明光線沿直線傳播外,在墨子所提出的時空觀念中,還有一個關於「端」的概念,是指不可分割的最小空間單位,這實際上就是粒子論,屬於量子科學範疇——量子衛星取名為「墨子號」,理由再充分不過了

中國人對墨子最初的認識,來自中學課本上《墨子·公輸》「墨子救宋」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最牛的工程師、來自魯國的公輸般為楚惠王造出了攻城神器「雲梯」,楚惠王如獲至寶,打算以此新式器械去攻伐宋國。墨子聽說以後,立即長途跋涉到楚國,幾番勸阻無效後,墨子解下腰帶,圍出一座城,拿幾塊小木板當作工具,與公輸般演習攻防。這是一場著名的「沙盤演練」,你使出一個大殺器,我就亮一個克你的超級殺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結果,公輸般九大神器一一落敗,而墨子還有終極殺器沒掏出來呢。結局:公輸般認輸,墨子成功阻止了楚惠王伐宋。

或許有人以為墨子沒碰到高手,那就只能這樣解釋了:公輸般,即魯班,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但別誤以為魯班是個老實巴交的木匠,他同時也是個著名的「軍火販子」,那時沒有專利申請一說,否則魯班富可敵國。有句成語叫「班門弄斧」,嘲笑某人不自量力,但同時膽敢於班門弄斧而且碾壓魯班的,也只有墨子一人了。

在《墨子·公輸》這篇文章的結尾,魯班輸掉沙盤演練,卻動了殺機,他告訴墨子說:「我知道怎麼對付你。但我不說。」墨子何等聰明,答道:「我知道你想幹啥。但我也不說。」楚王見兩個絕頂高手打啞謎,急了:「說嘛,快說嘛。」於是墨子說,魯班想把我幹掉,他以為把我幹掉了,就沒有人守城,但我有那麼容易被幹掉嗎。「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意思是:我的大弟子已率三百門徒,拿著我剛才演示的各種守城神器,等著你們楚國大軍呢。楚王一聽,趕緊說,罷了,罷了,這仗不打了。

圖片來源網路

這就是墨子的可貴: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講大道理又能實際行動的大師,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在墨子的帶動下,墨家成為一個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文武雙全,既能紙上談兵,又能上陣殺敵。

後人評價說,墨子創立了墨家學派,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或許還要加上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其思想成果的門類之豐富,令後世感到驚嘆。他大聲疾呼「兼愛」「非攻」,是一個偉大的和平主義者,思想光芒閃耀至今;他在哲學上的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遠超同一時代的諸子百家。除了人文、哲學思想之外,墨子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驚人成果,在力的作用、槓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係、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創下一個個「歷史第一」,今人甚至送給了他一個「科聖」稱號。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談墨子的科學成就:

「『力,形之所以奮也。止,以久也』——說的是『慣性定律』,但牛頓晚他一千多年出生。」

「『加重於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則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說的是『槓桿原理』,但阿基米德晚墨子二百多年才出生。」

「『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成景於下』——說的是『小孔成像』。看來墨子和同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心靈是相同的,雖然他們沒見過面。」

「『倍,為二也;平,同高也;同長,以正相盡也。中,同長也;圜,一中同長也』——墨子又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不謀而合。」

……

除了通過「小孔成像」實驗證明光線沿直線傳播外,在墨子所提出的時空觀念中,還有一個關於「端」的概念,是指不可分割的最小空間單位,這實際上就是粒子論,屬於量子科學範疇——量子衛星取名為「墨子號」,理由再充分不過了。

《墨子·公輸》最後一段頗為有趣,大功告成的墨子回魯國,經過宋國時,天下大雨,他想進城門洞躲雨,但宋國守城士兵不認識這位於宋國有大恩之人,不讓進。魯迅在小說《故事新編·非攻》結尾中則是這麼寫的:「(墨子)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墨子在雨中默默而去,深藏功與名。

2西漢初年的陸賈評價說:「墨門多勇士」《;淮南子》則贊道: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視死如歸,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遺憾的是,時光太過久遠,我們今天對墨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只了解他是距今2500年前的名人,姓墨名翟,是春秋戰國之交的宋國人,先祖相當顯貴,是宋國的貴族,但他本人卻出身於平民,曾任宋國大夫。其後身份逐漸下降,為「布衣之士」,成了普通老百姓。在創建墨家學派後,便在各地聚徒講學。

墨子生卒年已失傳,他的模樣,孟子說是「摩頂放踵」——禿頭,破腳跟;莊子說是「腓無胈,脛無毛」——腿肚子沒肉,小腿上汗毛掉光。這都是碎片化的記載。香港作家黃易在《尋秦記》中,寫男主角項少龍落難之際遇到的墨家高手元宗,應該與墨子神似。至少,墨家子弟,氣質是一樣的。

《尋秦記》中這麼寫道:「忽然間,廟內多了個人。項少龍駭然看去,原來是個麻布葛衣的中年男人,赤著雙足,難怪他聽不到腳步聲。那人身形高大,差點有他的高度,容貌古樸,神色平靜,一對眼卻是閃閃有神,除了束髮的巾外,身上全無配飾,頗有點出家人苦行僧的模樣……」

史載,墨子一生吃苦耐勞,生活儉樸,墨家弟子也差不多,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墨子·魯問篇》),腳上著的是麻或木做的鞋,即所謂「屐跂」。《史記》中形容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即代替墨子替宋國守城的那位)為「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故,此刑徒役夫之生活也」。在電影《墨攻》中,由劉德華扮演的墨家高手「革離」,黑瘦,其貌不揚,留著板寸頭,頭髮雜亂,十足的流浪感。事實上,墨子與孔子一樣,都為了宣傳自己的理想而四處奔波,「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欲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孔子是有車一族,墨子基本是步行。

墨子畫像(來源:網路)

孔子與墨子,當年都是弟子滿天下,一為儒家,一為墨家,但是,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唯一具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鮮明的宗旨的學派,不,用「團體」比「學派」更貼近,他們近乎一個準武裝團隊,首領稱「巨子」,令出必行。用標題黨的話來說,墨子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這當然貶低了墨子,他豈是黑社會老大所能比擬?但墨家子弟的組織紀律性與戰鬥力是出了名的,他們來自草根,不貪戀物質享受,戰鬥力特彆強。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時期,奇人異士、奇思妙想層出不窮,但像墨家這樣的團體,找不出第二個——他們以維護列國間的和平為己任,堪稱當年的維和部隊,哪裡有大國強國欺凌小國弱國,他們就組團去救援,用那個年代最先進的防禦武器來幫助守城,擊潰侵略者。在電影《墨攻》中,十萬趙國大軍圍攻僅僅只有四千孺婦平民的梁城,梁王大恐,向以守城著稱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萬大軍的守軍,但只等來一個墨者革離,趙軍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但戰鬥打響後,革離顯示了強大的戰鬥力,親自製造各種先進的守城武器,讓攻城大軍死傷狼藉,他甚至還會利用陽光、化學武器硫黃粉以及油與火的物理反應,重創趙軍。在他的統率下,趙軍始終被擋在城牆之外。

革離不僅技藝高超,而且精神強健,明槍暗箭,都無法摧毀他的意志。墨家就是這樣英勇無畏,西漢初年的陸賈評價說:「墨門多勇士」;《淮南子》則贊道: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視死如歸,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維和行動,卓有成效,史載,當年為了阻止諸侯之間的攻戰殺伐,他親自止楚攻宋、止魯攻鄭、止齊攻魯,四次化干戈為玉帛。在戰爭不可阻擋之際,墨家子弟便毅然戰鬥到最後一人。《呂氏春秋·上德》記載,墨家巨子孟勝承諾替楚國陽城君守城,他只有區區180個門徒,卻不畏強敵攻城,最後,城守不住了,孟勝決定自殺,派兩人突圍帶口信把巨子一職傳給宋國的田襄子,然後自殺,他一死,手下180人集體自殺,包括那兩位突圍出的墨門弟子——他倆完成任務後,沒有聽從新巨子田襄子的勸說,依然返回楚國,為孟勝殉死。

在《尋秦記》中,項少龍遇到的元宗,即巨子孟勝的學生,他知道自己即將戰死,便教會了項少龍墨家劍法,把能夠號令天下墨家子弟的巨子令交給他保管,並贈送了自己的重木劍,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項少龍便拿著這柄重木劍名震江湖。

書上寫道,這是千年花榴木製成的重劍,樸拙,沉重,木體黝黑。

其實這也是墨家精神的寫照:樸實無華,一旦爆發,卻有驚人的戰鬥力。

3自秦朝大一統後,墨家的消亡命運就註定了。到了漢朝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儒家固然大紅大紫,但法家也以「內法外儒」的方式延續下來了,而道家與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教人遁世與順從,也能在中國找到一席之地,只有墨家,留在了逝去的時間中,轉而以俠的方式零星出現

歷史的弔詭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墨家,竟然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戰國時期,儒墨並立,號稱當時兩大顯學,但儒家與道家、法家流傳至今,墨家卻在秦漢時,湮沒於歷史中。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都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只能說,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中實屬蹊蹺,曾經轟轟烈烈存在過的一群人物和一段歷史,居然找不到多少痕迹了。

墨家哪裡去了?應該是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成建制地被強大的戰爭機器碾壓殆盡。這個結局,是由墨家的性格特點決定的,他們追求俠肝義膽的理想人格,敢於為共同的理想而甘願獻身,什麼是共同理想?就是阻止戰爭。墨家弟子戰鬥力很強,在一次次與強國軍隊的對抗中,磨礪出極高的戰鬥素養,既是單兵作戰的高手,又有結陣而戰的軍事傳統。但是,他們能堅韌固守一城一地,卻又怎能抵抗秦國軍隊掀起的歷史狂飆?能夠想像,在秦國鐵騎的衝擊下,英勇善戰的墨家弟子,一個又一個悲壯地戰死。

他們若知忍讓,懂得妥協,或許能夠留下一些種子,但他們偏偏就是這麼剛烈,以身殉道,慷慨赴死,絕不向強權低頭。一諾千金,捨生取義,這是自戰國之後就開始式微的一種集體性格。

當年,孟勝率領180位門徒堅守危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為了一個承諾:我要替你守住這座城市。守不住,我就死。別人勸他: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已經儘力了,何必搭上自己的性命?孟勝回答說:「不死,自今以後,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在他心中,集體的榮譽遠遠勝過個人的生命,墨家的「信」字,值得用生命來維護。他自殺了,180個門徒也毫不猶豫跟著自殺了,包括兩個已經逃出生天的勇士,新巨子田襄子說:我命令你們留下來,不死。他倆不聽,返回楚城,就義。

墨子發明的可以自動連續發射的箭。(來源:網路)

由孟勝的故事,很多人想到秦末漢初田橫五百士的故事: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後,四方豪傑紛紛響應,田橫舉兵,稱齊王。後來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西安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嘆息不已,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很感動,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馬遷在《史記》中感慨萬千:「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

這種氣節何似墨者!有人因此認為,田橫五百士,是歷史上最後的一支墨家隊伍。

細究歷史,像墨家這樣有崇高理想目標又有嚴密組織和社會動員能力與武裝鬥爭能力的團體,他們只能在類似春秋戰國這樣的列國紛爭狀態下夾縫中求生存,卻不可能在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中存在,統治者必然要想方設法將其消滅。

何況,墨子還提倡「非命」,反對「天命」——哪有什麼命中注定?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這種思想太反動了。

自秦朝大一統後,墨家的消亡命運就註定了。到了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固然大紅大紫,但法家也以「內法外儒」的方式延續下來了,而道家與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教人遁世與順從,也能在中國找到一席之地,只有墨家,留在了逝去的時間中,轉而以俠的方式零星出現。

魯迅明確提出:「墨子之徒為俠。」墨家作為一個組織,沒有了,化身為俠,但以除暴安良為己任的俠,亦因「以武犯禁」,而為朝廷所不容。

但中國人多麼喜歡俠啊!

4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的名句:「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一個重要的原型,就是墨子

當年,墨子與孔子一樣,為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會,四處奔走,艱苦卓絕,卻沒有哪個國家的君王真正理解。他倆身後,儒家如日中天,而墨家湮滅無聞。但,這並不意味著墨子的失敗。

魯迅無疑是一個很欣賞墨子的人,欣賞他的實幹精神,欣賞他的俠肝義膽,他在《故事新編·非攻》中寫墨子長途跋涉去楚國制止戰爭,對墨子有這樣的幾段描寫:

「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來,在一個農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來仍復走。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還有窩窩頭,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不過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著他的腳底,走起來就更艱難。」

「墨子在這裡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隻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紀念館內景(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笑看彼岸奇葩開
「神人」歌訣
【胡思琴打譜連載】樂以通天,舞以盡神——《神人暢》
各種雷人神圖、神人[50P]
飄逸出塵--食神人

TAG:中國 | 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