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楷模(學佛像佛)

人形」的「人蔘果」 現代農業科技越來越發達了,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人形」的「人蔘果」。「人蔘果」一詞最早是在《西遊記》里出現的,《西遊記》第二十四回記載:在萬壽山五庄觀。有棵靈根,喚名草還丹,又名人蔘果。該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人若有緣,聞一聞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西遊記》里的「人蔘果」是自然生長成「人形」的,現在我們見到的「人蔘果」又是如何「生長」出來的呢?

自然成形」的「人蔘果」 原來:現在人們見到的「人蔘果」是生長在「模具」中的,由於所使用的「模具」是「人形」,因而最後長成的「人蔘果」也是「人形」的。不但「人蔘果」可以塑造成「人形」,還可以塑造成其它很多形狀,比如「心形」,「菩薩形」,「福娃形」等等各種各樣的「形狀」。當然不但「人蔘果」可以在「模具」中塑造成形,其它很多水果、蔬菜也都可以用「模具」塑造成形,比如蘋果、梨、葫蘆、南瓜等等。

水果成型模具 接下來我們看看什麼是「楷模」,「楷模」是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意為「榜樣、模範、法式」,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榜樣。這個詞至遲在東漢時期就已形成,因為據《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記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天下楷模李元禮」這樣的說法。其後,南朝宋人范曄在其所著的《後漢書》卷六十四有這樣的記載:「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楷樹楷樹」,果實橢圓形,紅色,木材細緻。相傳這種樹最早生長在孔子墓旁,樹榦挺拔,枝繁葉茂,似為眾樹的榜樣。「模樹」,據傳說生長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張「明德慎罰」禮賢下士的周公墳上這兩種樹都因生長在聖賢的墓旁,其形狀與質地又為人們所喜愛、欽敬,所以後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為師表的模範榜樣人物稱為楷模」。

早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謂玄德」這樣的記載,而《禮記·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曰:「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為後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義中亦包含有「法式、規範、標準」的意思,如東漢人張衡在其《歸田賦》有句曰:「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西晉詩人左思的《詠史詩》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周公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七律,大體意思講的是:周武王死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輔佐執政。管、蔡、霍3人放出流言,誣陷周公要篡奪王位。周公誠惶誠恐,隱居起來。管蔡霍之亂平息之後,證明了周公的清白。西漢末年的王莽,在他未殺漢平帝篡奪王位之前,偽裝高超,禮賢下士,「爵位雖尊,節操愈謙」。如果周公在流言四起、王莽在假裝謙恭之時死了,他們的真實面目後人就無從知道了。當然,周公的美名、王莽的罵名,也就無從談起了。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小孩子「學什麼像什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孔子孔子」和「周公」這兩位聖賢可以成為我們的「楷模」,如果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以「孔子」和「周公」為榜樣(楷模),那麼你也必將成為像「孔子」和「周公」一樣有賢德的人。《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現代人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或「楷模」,以上是就「世間法」而言的「楷模」,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世間法」的「楷模」。

稽首天中天,慈悲化大千;無著真俗諦,隨機示出離。八相成道」佛教術語。它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八相」是「成道」中最重要的內容,又是釋迦牟尼一代時教」的起點,亦稱「八相示現」。據傳,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以成就其成佛之世的修行。《佛本行集經》等詳其事,介紹「八相」的內容。起信論曰:『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大乘無「降魔」,小乘無「住胎」)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來此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的根本原因即是《妙法蓮華經》所說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通義》(明.德清述)故云諸佛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言一者,謂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也。心外無法,故曰一,廣大包含,生佛平等,依正不二,故曰大。諸佛證此自利利他,故曰事。以眾生本具為因,諸佛為此出世助發為緣,單因此緣此而出世間,更無別事,故四十年來種種方便開示者此心耳。故下又征釋之曰:云何名一大事等,此又分別解說一大事也。所言一大事者,乃眾生本具真心,即佛之知見也。然而此心但為無明所蔽,故諸佛出世,特為眾生揭開而指示之,令離妄染而得清凈,使自悟入,為此而已。豈更別有他事哉!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如來十號之一是「天人師」,天人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簡要的說:「天人師」即「天人之導師」或「天人之師表」,「師表」釋義「」:師範、「」: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五比丘 《妙法蓮華經》云:『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升天說法:佛陀應天神的邀請,不動而上升天宮,為了報答母親之恩德而升天說法。 在「世間法」中,諸佛、菩薩是我們的「楷模」,我們都應以諸佛、菩薩為「榜樣」,勇猛精進,將來才有可能成就圓滿的「佛果」。《妙法蓮華經》中舍利弗尊者為我們宣說諸佛真實功德:「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就外在的形象而言,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經中常說:佛陀在因地「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以及廣修「六度萬行」。

禪機本自離言詮,妙體圓成修證先。獨耀靈光觸境識,拈花便可續心傳。三十二相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莊嚴特徵,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義上的轉輪聖王(即金輪王、銀輪王、鐵輪王和銅輪王這四輪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種勝相。關於如何才能得到三十二相,這在佛教的經論中有不同的說法。如《菩薩善戒經》卷九、《優婆塞戒經》卷三、《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等,就說每一相都有其別因;也就是說;必須依著特定內容的修習,才能成熟三十二相。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關於我們的心大德云:「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十法界無不是心,故此可知,我們要「善用其心」。諸佛、菩薩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好的「楷模」,《金剛經》云:「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三惡道」的眾生是如何成就的呢?原來「三惡道」的眾生是「三毒心」()所成就的。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前文我們說過水果成型的「模具」,「三毒心」()也是「模具」,是塑造「三惡道」眾生的「模具」。在佛學法理中,「三毒心」常以三種「動物」來表示,「」以「鴿」來表示、「」以「」來表示、「」以「」來表示。如果我們把「人」比喻成「水果」,那麼你所使用的「模具」,便是你未來的「形象」。蓮花花開「花果同時」的法理,時時刻刻在提示我們「見因知果」。

且破心頭一點痴,十方何處不加持。圓明佛眼常相照,只是當人不自知。 即使根據世間法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我們也應該以諸佛、菩薩為「楷模」;根據出世間法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原則,我們更應該以諸佛、菩薩為「楷模」。雖然我等凡夫見不到「地獄道」「餓鬼道」的眾生,而「畜生道」的眾生就在我們的眼前,「」是塑造「地獄道」的「模具」,「」是塑造「餓鬼道」的「模具」,「」是塑造「畜生道」的「模具」,《法華經》云:「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

達摩祖師《破相論》,「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為「」,以「」為「」,以「智慧」為「巧匠」,「三聚凈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青銅佛像學佛像佛,學佛成佛」,「楷模」的法理顯而易見,我們常見的「青銅佛像」都是通過「模具」製作出來的,首先將「」加熱熔化為「銅水」,然後將熔化了的「銅水」到入事先準備好的「佛像模具」中,等「佛像模具」中的「銅水」變涼成型以後,將「佛像模具」拆除,這樣一件「青銅佛像」就基本成型了。如果我們可以堅持諸佛凈戒,精進不懈,廣修一切善法,饒益有情,普渡眾生就能自然成就三十二相。

《妙法蓮華經》一再強調「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經云:「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又云:「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那麼什麼是「菩薩」?簡要的說,在因地能發「菩提心」的人即是「菩薩」,在果地「明心見性」的人即是「菩薩」,《法寶壇經》云:「明心號菩薩」,由此可見「明心見性」的重要性。

在佛經中我們經常見到「菩薩」一詞,那麼什麼是「菩薩」呢?簡要而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人即是菩薩,或者說能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以什麼樣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正如在世間法中,如果你是一個以正直、廉潔、平等、博愛來要求自己的人,那麼實際上你就是一個正直、廉潔、平等、博愛的人。在出世法中,如果你是一個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要求自己的人,那麼你就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作為「菩薩」就必須「上求下化」,【上求下化】大乘佛教的常用語。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省略,即謂菩薩仰則自求開悟,俯則化導眾生以利他。《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一謂自利利他行是殊勝的如實修行,自發菩提亦化眾生令得菩提。「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範圍。

如果以佛陀為「楷模」,我們才能「學佛像佛」,《楞嚴經》云: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有些「佛像」是用「黃金」製作而成的。「」是「金屬」,「黃金」也是「金屬」,我們以「黃金」來比喻「佛性」,大德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就好比「黃金」,《悟性論》云:「眾生」與「菩提」,亦如「水」與「冰」。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凈,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為三夏所消。即名為「」。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美好圓滿的未來,我們也都一直為此而努力,如果我們的「眼光」僅僅局限於「一生一世」的斷滅知見,那麼我們就見不到自身本具的佛性。《楞伽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云: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釋迦牟尼佛金像黃金」如果以「」為「模具」就可以製作出完美的「佛像」;「黃金」如果以「獅子」為「模具」就可以製作出「獅子」。當然「黃金」也可以用來製作「金豬」(畜生道)「金鴿子」(餓鬼道)「金蛇」(地獄道),同樣具有「佛性」,我們為什麼不去為自己爭取一個美好圓滿的未來呢?雖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要知道墮落「三惡道」的苦痛是要自己去承受的,為什麼不能去「善待自己」呢?大德「善自珍重」四字意味深遠。

《故道白雲》第二天早上,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身邊默默地坐了很久,然後說道:「世尊,我肯定,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沒有一位精神導師可以超越你的智慧和證境。」

佛陀說:「舍利弗,你這樣說,真有如獅吼的勇猛。你可曾與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神導師相遇過嗎?」

「世尊,我雖然沒有與三個時代的大師相識過,但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知道。我已親近你超過四十五年了。我曾聽你說法,觀察你生活的方式。我知道你是常住覺察之中。你是你自己六根的主人。你從沒有顯示貪慾、嗔恚、昏沉、不寧和懷疑正法等五種障礙。當然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有一些證得一點智慧的大導師,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你的智慧。」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善男子。汝復問我。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善男子。謂諸菩薩非己所安,不加於物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何以故。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順如來語者。於此一法常當憶念。何以故。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乃至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為自他皆得樂故。善男子。以如是義我說此言。非己所安,不加於物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

附錄1降兜率釋迦牟尼降生前本已修成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凡4000年。釋迦牟尼觀察5種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已經成熟,便決定降生人間,要以摩耶夫人為母,度化眾生。托胎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凈飯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以奪胎之法入胎。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出生四月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據說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佛浴日,或稱浴佛日。出家太子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生修道之念。在一個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拋棄王位、財富和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隔陰之迷已消。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發,披上袈裟,並遣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太子時年29歲(或19歲)。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成道經過六年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臘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所作之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言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轉輪釋迦牟尼成道後,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後陸續又度化了1000餘人。釋迦便率領1250徒眾,周遊各地,宣講佛法。釋迦推動正法之輪,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轉輪」。在45年中,釋迦深入民間,說法普度眾生。涅槃或稱入滅。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七十九歲),自知陽壽將盡,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來到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右手支臉,左手放置身上,雙足併攏,取側卧之勢,面向西,進入大般涅盤(大解脫)之境。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後以戒為師。」又,小乘之說無「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諸魔的誘惑),稱為「小乘八相」。詳細釋義編輯佛學術語,名數,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成道雖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腦,故別揭成道之名。八相經論所說存沒不同,而大要有二說。大乘起信論所說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歲。見時機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脅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於藍毗尼園由摩耶右脅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歲(或二十九歲)觀世之無常,出王宮入山學道之相也。六.成道,經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轉法輪,成道以後五十年間說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滅,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入於涅槃之相也。起信論曰:『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天台大師之四教儀,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為八相。四教儀四曰:「釋菩薩位略為七位:一發菩提心、二行菩薩道、三種三十二相業、四六度成滿、五一生補處、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古來以此二說為大小乘之別,初為大乘之八相,後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種八相,僅開合不同耳,非區別二乘也。佛祖統紀二曰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托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此先達之論也。」今觀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雲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經,菩薩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為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也。華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經,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順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儀二文開合為證。「天人師」之義,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師」。關於這一點,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眾生界共有六道,為何說佛只是天與人二道之師?難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師?須知這稱號只是舉其要者,而概括其餘,在佛法的名相中稱為「以簡攝繁」或「以上攝下」。因為六道之中,天與人二道之眾生業障較輕,善根較具足,相對於其它四道而言,比較容易修行佛法,故舉天人二道而攝其餘,因而稱佛為「天人師」。再者,事實上,毫無疑問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眾生界,因此佛實為一切眾生、一切世問之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附錄2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為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譯文祁奚請求告老退休,晉悼公向他詢問接替他的中軍尉職務的人。祁奚推舉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晉悼公要立解狐為中軍尉,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他,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任中軍尉。」正在這個時候羊舌職死了,晉悼公問祁奚:「誰可以接替羊舌職的職位?」祁奚回答說:「羊舌赤可以。」於是,晉悼公讓祁午做了中軍尉,讓羊舌赤輔佐他。  君子認為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推薦他的仇人,而不諂媚;推立他的兒子,而不偏袒;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尚書。洪範》說:「沒有偏袒不結黨,王道政治坦蕩蕩。」這話大概是說的祁奚這樣的人了。解狐得到舉推,祁午得到職位,羊舌赤得到官職;立了一個中軍尉的官,而得舉、得位、得官三件好事都成全了,這正是由於他能推舉賢人。恐怕只有賢人,才能推舉跟自己一樣的人。《詩.小雅.裳裳者華》說:「只因為他有仁德,才能推舉象他的人。」祁奚就具有這樣的美德。
推薦閱讀:

為什麼樂山大佛是雙手拂膝?
佛像結緣()
再說道教開光法——神佛像開光秘法
百佛圖(精彩的佛像印)
佛像的各種手勢

TAG:學佛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