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對應武術技擊思想:以敵制敵!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強調作戰要「致人而不致於人」。所謂「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於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在戰鬥中爭取主動,擺脫被動,這是作戰取勝的又一條重要規律。孫子說:「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就是說,無論攻守均有主動與被動,關健是作戰者能否掌握主動權。

從武術技擊來說,要作到「致人而不致於人」,除了本身具有高超的武功,深厚的根底之外,還決定於是否能在戰鬥中採用恰當的戰略策略及技擊手法、攻防技巧。孫子認為要真正掌握主動權並非易事:「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致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孫子指出,必須達到非常微妙,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作敵方的主宰,調動敵人聽從自己。這種微妙的境界,在武術技擊中也是存在的。

太極拳理論把這種能掌握主動權稱為「懂勁:」「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的境界是十分精微的,其關健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能否把握實戰的主動權,可說是武術的各種門派拳種在技擊術上所追求的共同目標,也可說是衡量武術功力修養是否達到較高境界的一條共同的標準。故明代軍事家俞大就在《劍經》中講了許多棍法的實戰技術之後,總結說「千言萬語,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為了作到「致人而不致於人」,各家拳法都有許多把握主動的理論、方法。如《形意拳譜》的《八字訣》中有「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捕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飢鷹之捉兔,能預察機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 主要是強調技擊中的速度,通過敏捷來把握戰鬥的主動權。

「兵因敵而制勝」

「兵因敵而制勝」,是《孫子兵法》又一極為重要的思想。這個提法明確指出,作戰用兵最忌主觀性、片面性。所謂「因敵制勝」,即作戰採用什麼戰略、戰術,應根據敵方的情況來決定,不能有絲毫的主觀隨意性。

孫子「因敵制勝」的思想在太極拳理論中有充分的體現。《太極十三勢歌訣》中說:「靜中觸動動就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為了作到「因敵變化」,太極拳理論特彆強調要「捨己從人」。《王宗岳太極拳論》解釋「懂勁」:「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打手要言》對「捨己從人」有精闢的論述:

「所謂一氣呵成,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也……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所謂「從人」就是要作到了解對手,按對方虛實、動靜確定戰術;所謂「舍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觀性。「尚氣者無力」,是說主觀任性意氣者並無戰鬥力。「養氣者純剛」,是說有修養能包容(即從人)者有著巨大力量。「舍己」並非被動而放棄主動,「從人」並非放棄主動,恰恰相反,是為了達到主動從而取勝。

太極拳的「以柔克剛」也包含著以適應對方而戰勝對方之意。可見太極拳的確把握了《孫子兵法》「因敵制勝」的精髓。

推薦閱讀:

武術界秘中之秘:丹田開合樁功
武術教程
武功氣功道功——楊劍平 ——中國武術在線 太極拳的論壇
不怕女友有文化, 就怕女友會武術
武術推手套路對練圖解[8P]

TAG:思想 | 武術 | 兵法 | 孫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