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醫外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五、中醫外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中醫外科38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本標準適用於中醫臨床醫療質量評定,中醫科研、教學亦可參照使用。

2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癤是指肌膚淺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包括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相當於癤、皮膚膿腫、頭皮穿鑿性膿腫及癤病。

2.1診斷依據

2.1.1局部皮膚紅腫熱痛。

2.1.2可有發熱,口乾,便秘等癥狀。

2.1.3.1石癤(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指頭大小的紅色腫塊,灼熱疼痛,突起根淺,中心有一膿頭,出膿即愈。

2.1.3.2軟癤(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範圍約3公分左右,無膿頭,表面灼熱,觸之疼痛,2~3日化膿後為一軟的膿腫,潰後多迅速癒合。

2.1.3.3螻蛄癤:多發於兒童頭部,未破如蛐蟮拱頭,已破如螻蛄串穴。

2.1.4「癤病」的特點是此愈彼起,經久不愈,應檢查有無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證候分類

2.2.1熱毒蘊結:常見於氣實火盛的患者。輕者癤腫只有一、二個,多者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可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苔黃,脈數。

2.2.2暑熱浸淫:發於夏秋季節,以兒童及產婦多見。可有發熱,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膩,脈滑數。

2.2.3體虛毒戀:癤腫常此愈彼起,不斷發生。常見於體質虛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並有相應的全身證候。

2.3療效評定

2.3.1治癒:癤腫消散或漬後癒合,全身癥狀消失。

2.3.2好轉:再發癤腫數減少,癥狀減輕。

2.3.3未愈:癤腫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痰毒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痰毒是感受風熱濕毒,氣血被毒邪壅塞於皮肉之間,繼而煉液成痰,痰毒互阻,結塊而腫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包括頸癰、腋癰、胯腹癰。相當於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3.1診斷依據

3.1.1在頸、腋、腹股溝等處,起核狀腫塊。初起皮色不變掀熱疼痛;化膿時皮色轉紅,疼痛加重,核塊變軟,有應指感;潰後膿出稠黃。

3.1.2有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

3.1.3發病前多數有外感風熱及在相應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膚創傷史。

3.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3.2證候分類

3.2.1風熱痰毒:腫塊發生在頜頸部,全身惡寒發熱,頭痛,口乾,咽痛。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3.2.2肝鬱痰火:腫塊發生在腋下,全身發熱,頭痛,胸脅牽痛,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3.2.3濕熱蘊結:腫塊發生在腹股溝部,全身發熱,患肢拘急,小便黃熱。苔黃膩,脈數。

3.2.4熱勝釀膿:局部皮膚紅腫發亮,焮熱疼痛,腫塊變軟,有應指感。全身發熱,口乾。舌紅,苔黃,脈滑數。

3.2.5餘毒凝滯: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紅腫熱痛亦輕,唯腫塊僵硬不消。

3.3療效評定

3.3.1治癒:未化膿者局部腫塊消散;潰後瘡口癒合,發熱等全身癥狀消退。

3.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紅腫熱痛減輕,腫塊僵硬縮小者。

3.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加重。

4有頭疽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有頭疽是因外感風熱、濕熱、火毒之邪,氣血瘀滯,結聚於肌膚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以局部紅腫熱痛,有多個膿栓堆積為特徵。多發於中老年尤其以消渴病多見,易出現「陷證」。相當於癰。

4.1診斷依據

4.1.1初起局部紅腫,中央有白頭,逐漸增多,潰後膿出黃稠。

4.1.2有惡寒,發熱,頭痛,口渴,脈數等。一、二候時癥狀明顯,三、四候時逐漸減輕或消失。

4.1.3局部癥狀分為四候,每候7天左右。

4.1.3.1一候成形:在紅腫熱痛的腫塊上有多個膿頭。

4.1.3.2二候化膿:腫塊增大,從中心開始化膿潰爛,狀如蜂窩。

4.1.3.3三候脫腐:壞死皮肉逐漸脫落,紅腫熱痛逐漸減輕。

4.1.3.4四候生新:腐肉脫落,膿液減少,新肉生長,逐漸癒合。

4.1.4本病以中老年為多見,好發於頸後或背部。

4.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常規檢查血糖、尿糖。

4.2證候分類

4.2.1火毒凝結: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根腳收束,膿液稠黃,能迅速化膿脫腐。全身發熱,口渴,尿赤。苔黃,脈數有力。

4.2.2濕熱壅滯:局部癥狀與火毒凝結證相同。全身壯熱,朝輕暮重,胸悶嘔惡。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4.2.3陰虛火熾: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紫滯,疼痛劇烈,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全身發熱煩躁,口渴多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細弦數。

4.2.4氣虛毒滯: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灰暗不澤,脹重木痛,腐肉不化,膿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熱或身熱不揚,小便頻數,口渴喜熱飲,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苔白或微黃,脈數無力。

4.3療效評定

4.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傷口癒合。

4.3.2好轉:全身癥狀基本消退,瘡口未完全癒合。

4.3.3未愈:全身及局部癥狀加重,或並發「陷證」。

5顏面疔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顏面疔瘡是感受火熱之毒,或因昆蟲咬傷,皮膚破損染毒,蘊蒸肌膚,氣血凝滯而發生的病變迅速、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顏面部癤和癰。

5.1診斷依據

5.1.1多發於唇、鼻、眉、顴等處。

5.1.2局部開始為一個膿頭,腫塊堅硬根深,如釘丁之狀,或麻或癢。繼之紅腫高突,可發展為數個膿頭,焮熱疼痛。

5.1.3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癥狀。如有神昏譫語,皮膚瘀點應考慮「疔瘡走黃」。

5.1.4頸頜部多有臖核腫大疼痛。

5.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癥狀嚴重者應作血細菌培養。

5.2證候分類

5.2.1熱毒凝結:紅腫高突,根腳收束,發熱頭痛。舌紅,苔黃,脈數。

5.2.2火毒熾盛:瘡形平塌,腫勢散漫,皮色紫暗,焮熱疼痛。有高熱,頭痛,煩渴,嘔惡,搜赤,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5.3療效評定

5.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瘡口癒合。

5.3.2好轉:全身癥狀減輕或消失,局部硬結未完全消散。

5.3.3未愈:局部和全身癥狀未見改善或發展為「疔瘡走黃」。

6手部疔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手部療瘡是因外傷後感染毒邪,火毒阻於皮肉,患處出現紅腫劇烈疼痛,容易損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包括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手指化膿性健鞘炎、掌中間隙感染等。

6.1診斷依據

6,1.1蛇眼疔:初起時多局限手指甲一側邊緣,有輕微的紅腫熱痛,一般2~3日即化膿;若膿液侵入指甲下,則在指甲背面現黃色或灰白色的膿液積聚陰影,甲床潰空或有胬肉突出,甚或指甲脫落。

6.1.2蛇頭療:生於指頭,初起或癢或麻,灼熱疼痛,化膿時腫大如蛇頭,紅熱顯著,疼痛劇烈,伴有惡寒發熱。若不及時切開,潰後則膿液不斷,腫痛不消,多是爛筋損骨的徵象。

6.1.3蛇腹疔:生於指腹,患指整個紅腫,不能屈伸,疼痛逐漸加重,伴有畏寒發熱等。化膿時脹痛劇烈。潰後膿出,癥狀逐漸減輕。如損傷筋骨,則癒合緩慢,並影響手指功能。

6.1.4托盤疔:生於手掌,成膿時掌部凹陷消失,手背腫脹反而明顯,腫脹可波及前臂,伴有惡寒發熱。因患處皮膚韌厚,雖已化膿,不易向外穿透,亦有損傷筋骨可能。

6.1.5本病手部常有創傷史。

6.1.6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潰後不癒合者,作X線攝片檢查確定有無損骨。

6.2證候分類

6.2.1火毒凝結:局部紅腫疼痛,全身有畏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6.2.2熱勝肉腐:紅腫明顯,疼痛劇烈,肉腐為膿,潰後膿出腫痛消退;如潰後腫痛不退,膿液不斷,可能是筋骨腐蝕。舌紅,苔黃,脈數。

6.3療效評定

6.3。1治癒:全身癥狀消退,腫痛消失,瘡口癒合。

6.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腫痛、瘡口未全癒合。

6.3.3未愈:局部和全身癥狀加重,有朽骨形成或手部有嚴重功能障礙。

7紅絲疔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紅絲疔多因手足皮膚損傷,感染邪熱火毒,走注經絡,呈紅絲顯露,迅速上攻手膊或小腿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邪毒重者可內攻臟腑,發生「走黃」。本病指急性淋巴管炎。

7.1診斷依據

7.1.1紅絲顯露先從手、前臂或足、小腿部開始,可延伸至肘、腋或膝、股縫處,同時有臖核腫痛,腫脹疼痛。病變深者,皮膚微紅或不見紅絲,但可觸及條索狀腫脹和壓痛。

7.1.2一般有惡寒,發熱,頭痛,脈數等癥狀。

7.1.3四肢遠端有化膿性病灶或創傷史。

7.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7.2證候分類

7.2.1火毒入絡:患肢紅絲較細,全身癥狀較輕。

7.2.2火毒入營:患肢紅絲粗腫明顯,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戰高熱,煩躁,頭痛,口渴。苔黃膩,脈洪數。

7.3療效評定

7.3.1治癒:紅絲退凈,全身癥狀消失。

7.3,2好轉:紅絲消退,全身癥狀消失,留有索條和壓痛。

7.3.3未愈:患肢紅絲不消,甚至結塊化膿,或合併「走黃」。

8爛疔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爛疔多由皮肉破損,接觸污泥、臟物,感染毒邪,以致毒聚肌膚,皮肉迅速腐爛,流出臭穢污血的危急重症。毒邪走散可並發「走黃」。相當於氣性壞疽。

8.1診斷依據

8.1.1多發於足及小腿,偶見於手背、臂部。

8.1.2初起皮膚破傷部位感覺脹痛,創口周圍皮膚紅、熱不明顯。數日後,腫脹、疼痛劇烈,皮膚出現水皰,破後流出淡棕色漿水,氣味臭穢,瘡口周圍呈紫黑色,輕按患處可有捻發音,重按可有污膿溢出,混以氣泡。

8.1.3伴有寒戰,高熱,頭痛,神識時昏時清,煩渴引飲,小便短赤。

8.1.4若腫熱蔓延,腐爛不止,持續高熱,神識昏迷,為合併「走黃」。

8.1.5發病前多有肢體創傷和泥土污物接觸史。

8.1.6局部膿液塗片檢查和細菌培養,可發現革蘭氏陽性棱狀芽胞桿菌和大量紅、白細胞。血白細胞總數增高,紅細胞總數顯著下降,血紅蛋白下降。X線檢查見有氣泡陰影。

8.2證候分類

8.2.1濕火熾盛:初起患肢有沉重和緊束感,以後逐漸出現脹裂樣疼痛,創口周圍皮膚呈紅色、腫脹發亮,按之陷下,迅速蔓延成片。1~2日後腫脹劇烈,可出現水皰,皮肉腐爛,高熱持續。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數。

8.2.2毒入營血:壯熱頭痛,神昏譫語,氣促,煩躁不安,呃逆嘔吐。局部脹痛,傷口周圍高度水腫發亮,迅速成暗紫色,有血皰,肌肉腐爛,膿液稀薄,混有氣泡溢出,惡臭。舌質紅絳,苔薄黃,脈洪滑數。

8.3療效評定

8.3.1治癒:局部和全身癥狀消失,傷口癒合。

8.3.2好轉:局部和全身癥狀有改善。

8.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與體征不能控制,合併「走黃」。

9發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發頤多由外感或手術後,汗出不暢,余邪熱毒未能外達,結聚於頤頜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以頤頜部腫脹疼痛,張口受限,伴高熱為特徵。相當於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9.1診斷依據

9.1.1初起頤頜部腫脹疼痛,逐漸增大延及耳之前後,口頰內第二臼齒相對的腮腺管口紅腫,壓迫局部,

可有粘稠的分泌物溢出。化膿時腫痛加劇,腮腺管口溢膿。

9.1.2伴有高熱、口渴、便秘等症。如體質極度虛弱,可出現神昏譫語等。

9.1.3發病前多有某些急性熱病史,或胸腹部手術史。一般單側多見,也有雙側同時發病者。

9.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9.2證候分類

9.2.1熱毒蘊結:頤頜之間結塊疼痛,張口不利,繼則腫痛漸增,檢視腮腺管口常現紅腫,壓迫局部有粘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熱。苔薄膩,脈浮數。

9.2.2毒盛釀膿:頤頜間結腫疼痛日增,甚至腫勢延及面頰和頸項,掀紅灼熱,張口困難,繼之釀膿應指,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高熱口渴。苔黃膩,脈弦數。

9.2.3熱毒內陷:頤頜間腫塊多平塌散漫,腫勢可延及臉面和頸項,焮紅灼熱,疼痛劇烈,湯水難咽,壯熱口渴,痰涌氣粗,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少而干,脈細數。

9.2.4餘毒未清:病程日久,經常反覆發作,發作時頤頜部腫痛,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每在進食時頤頜部感到脹痛,口內常有惡臭。苔薄黃或膩,脈滑。

9.3療效評定

9.3.1治癒:局部及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

9.3.2好轉:全身癥狀緩解,局部疼痛減輕,腫塊未消。

9.3.3未愈:全身及局部癥狀未見好轉,或合併「陷證」。

10丹毒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丹毒多先由皮膚、粘膜破損,外受火毒與血熱搏結,蘊阻肌膚,不得外泄,致患部鮮紅灼熱,有如塗丹為特徵的急性感染疾病。生於下肢者稱「流火」;生於頭面的稱「抱頭火丹」;新生兒多生於臀部,稱「赤游丹」。相當於急性網狀淋巴管炎。

10.1診斷依據

10.1.1多數發生於下肢,其次為頭面部。新生兒丹毒,常為遊走性。

10.1.2局部紅赤灼熱,如塗丹之狀,腫脹疼痛,紅斑邊緣微撬起,與正常皮膚有明顯分界,紅斑上有時可出現水皰、紫斑,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病變附近有臖核腫痛。

10.1.3開始即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癥狀。

10.1.4可有皮膚、粘膜破損或腳癬等病史。

10.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10.2證候分類

10.2.1風熱毒蘊:發於頭面部,惡寒發熱,皮膚掀紅灼熱,腫脹疼痛,甚則發生水瘡,眼胞腫脹難睜。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10.2.2濕熱毒蘊:發於下肢。除發熱等癥狀外,局部以紅赤腫脹,灼熱疼痛為主,亦可發生水皰、紫斑,甚至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苔黃膩,脈洪數。反覆發作,可形成大腳瘋(象皮腿)。

10.2.3胎火蘊毒:發於新生兒。多見於臀部,局部紅腫灼熱,可呈遊走性,並有壯熱煩躁。

10.3療效評定

10.3.1治癒:全身及局部癥狀消退,血象正常。

10.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癥狀未全消。

10.3.3未愈:全身與局部癥狀未能控制,出現「陷證」。

11流注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竄血絡,阻於膜理肌肉之間,出現一處或數處漫腫、微熱疼痛的膿腫。有暑濕流注,濕痰流注,餘毒流注,瘀血流注,骼窩流注之分。相當於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和骼窩膿腫。

11.1診斷依據

11.1.1多發於軀於或四肢。一處或相繼數處肌肉深處出現膿腫。初起患處酸痛漫腫,皮色不變;成膿時患處腫痛顯著,皮色轉紅,按之應指;潰後膿出稠厚,腫痛漸消,瘡口癒合。發於骼窩者,患肢屈曲難伸。

11.1.2發病前有瘡癤等化膿性病灶,或跌仆損傷、感受暑濕等病史。

11.1.3有惡寒發熱、汗出而熱不退。

11.1.4以夏秋季節發病為多。

11.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可有致病菌生長。

11.2證候分類

11.2.餘毒攻竄:發病前有疔瘡、癰、癤等病史。全身伴有壯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苔黃,脈洪數。

11.2.2暑濕交阻:多發於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熱,頭脹,胸悶嘔惡,周身骨節酸痛,胸部可布白pei(陪)。苔白膩,脈滑數。

11.2.3瘀血凝滯:勞傷筋脈誘發者,多發於四肢內側。跌打損傷誘發者,多發於傷處。局部漫腫疼痛,皮色微紅,或呈青紫,潰後膿液中央有瘀血塊。婦女產後惡露停滯而成者,多發於小腹及大腿等處。發病較緩,初起一般無全身癥狀或全身癥狀較輕,化膿時出現高熱。

11.3療效評定

11.3.1治癒: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消失,瘡口癒合,血象正常,膿腫不再出現。

11.3.2好轉:全身癥狀減輕,腫塊未完全吸收,或瘡口未愈。

11.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未能控制。

12癭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癭瘤是內有鬱火,外感風熱邪毒,結於癭囊而成。證見喉結兩旁結塊腫硬疼痛。相當於急性甲狀腺炎。

12.1診斷依據

12.1.1突然發病。頸前一側或兩側結塊疼痛,隨吞咽上下活動。皮色不變,按之疼痛,其痛可牽及耳後枕部,活動及吞咽時加重。

12.1.2嚴重者可伴有聲音嘶啞,氣促,吞咽困難,潰破後膿出臭穢。

12.1.3發病前常有口腔、咽喉及頸部等化膿性感染病史。炎症一般發生在甲狀腺原有結節或囊腫內。

12.1.4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有助於診斷。

12.2證候分類

12.2.1風熱痰凝:局部結塊疼痛明顯,伴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咽干。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12.2.2氣滯痰凝:腫塊堅實,輕度作脹,重按才感疼痛,其痛常反射至後枕部,或有喉間梗塞感,痰多,一般無全身癥狀。苔薄膩,脈弦滑。

12.3療效評定

12.3.1治癒:局部及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退。

12.3.2好轉:腫塊局限,疼痛減輕,全身癥狀消失。

12.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無明顯改善。

13肉癭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肉癭多因情志內傷,痰濁凝結,聚而成塊,發於結喉兩旁,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相當於甲狀腺腺瘤。

13.1診斷依據

13.1.1癭囊內腫塊,呈圓形,表面光滑,隨吞咽上下移動,無疼痛和壓痛。並發出血時,腫塊可迅速增大,伴有脹痛。

13.1.2腫塊增大時,可有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壓迫癥狀。

13.1.3本病多見於青中年婦女。

13.1.4超聲波檢查及同位素掃描有助診斷。

13.1.5血清三碘甲狀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狀腺原胺酸(T4)及促甲狀腺素(TSH)的檢查可了解甲狀腺功能。

13.2證候分類

13.2.1氣滯痰凝:頸部腫塊,不紅,不熱,不痛,隨吞咽上下移動,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薄膩,脈弦滑。

13.2.2氣陰兩虛:局部癥狀同上。性情急躁,易怒,怕熱,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夢,手顫,善食,消瘦,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脈弦。

13.3療效評定

13.3.1治癒:局部腫塊及全身癥狀消失。

13.3.2好轉:局部腫塊縮小,全身癥狀減輕。

13.3.3未愈:局部腫塊無縮小,全身癥狀無改善。

14瘰癧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瘰癧因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灼津為痰,結於頸項而發病。以結核累累成串,潰後膿出清稀,瘡口經久不愈為特徵。相當於頸部淋巴結結核。

14.1診斷依據

14.1.1初起頸部一側或兩側有單個或多個核狀腫塊,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亦不疼痛。病情發展,核塊與皮膚粘連,有輕度疼痛。

14.1.2化膿時皮色轉為暗紅,腫塊變軟,膿腫破潰後膿液稀薄,夾有敗絮樣物。瘡口潛行,久不癒合,可形成竇道。

14.1.3可有肺癆病史或肺癆病接觸史。

14.1.4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血沉降率增快。病理活撿可助診斷。

14.2證候分類

14.2.1氣滯痰凝:多見於瘰癧初期,腫塊堅實,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薄膩,脈弦滑。

14.2.2陰虛火旺: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午後潮熱,夜間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14.2.3氣血兩虛: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苔薄,脈細。

14.3療效評定

14.3.1治癒:腫塊消散或竇道癒合,全身癥狀消失。

14.3.2好轉:腫塊縮小或竇道膿水減少,全身癥狀改善。

14.3.3未愈:腫塊不消,竇道不癒合,全身癥狀未改善。

15乳癰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乳癰多因乳頭破碎,風邪外襲,或乳汁淤積,乳絡阻滯,郁久化熱而成。以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潰後膿出稠厚為特徵。相當於急性乳房炎。

15.1診斷依據

15.1.1初起乳房內有疼痛性腫塊,皮膚不紅或微紅,排乳不暢,可有乳頭破裂糜爛。化膿時乳房腫痛加重,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潰破或切開引流後,腫痛減輕。如膿液流出不暢,腫痛不消,可有「傳囊」之變。潰後不收口,滲流乳汁或膿液,可形成乳漏。

15.1.2多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症。

15.1.3患側腋下可有臖核腫大疼痛。

15.1.4患者多數為哺乳婦女,尤以未滿月的初產婦為多見。

15.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15.2證候分類

15.2.1氣滯熱壅:乳汁淤積結塊,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黃,脈數。

15.2.2熱毒熾盛:壯熱,乳房腫痛,皮膚掀紅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或切開排膿後引流不暢,紅腫熱痛不消,有「傳囊」現象。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

15.2.3正虛毒戀:潰膿後乳房腫痛雖輕,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汁清稀,癒合緩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華,或低熱不退,飲食減少。舌質淡,苔薄,脈弱無力。

15.3療效評定

15.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瘡口癒合。

15.3.2好轉:全身癥狀消失,局部腫痛減輕,或瘡口尚未癒合。

15.3.3未愈:反覆「傳囊」或形成乳漏。

16乳癆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乳癆多由素體肺腎陰虛,或先患肺癆、瘰癧而後繼髮乳癆。乳房結塊不痛,數月後腫塊化膿,膿出稀薄,瘡口不易收斂,又名乳痰。相當於乳房結核。

16.1診斷依據

16.1.1發病緩慢,乳房偏上方有一個或數個結塊,皮色不變,推之可動。

16.1.2化膿時結塊增大,與表皮粘連,色轉暗紅,有輕微波動感,輕度觸痛。

16.1.3潰後膿出稀薄,並夾有敗絮樣物,可形成漏管,癒合緩慢,有時可串延胸脅、腋下。

16.1.4本病常發生在20~40歲已婚素體虛弱的婦女。病久可伴有潮熱,盜汗,消瘦,顴紅等癥狀。

16.1.5血沉增快,膿液塗片可找到結核桿菌,膿液培養有結核桿菌生長。必要時做病理組織活檢。

16.2證候分類

16.2.1氣滯痰凝:多見於初起階段。腫塊不紅、不熱、不痛,伴心情不暢,胸悶脅脹。苔薄膩,脈弦滑。

16.2.2陰虛痰熱:多見於化膿或潰後階段,皮色暗紅,腫塊變軟,潰後膿出稀薄,有敗絮狀物。伴潮熱盜汗,神疲乏力,顴紅,形瘦,食慾減退。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16.3療效評定

16,3.1治癒:腫塊消散,或瘡口癒合,全身癥狀消失。

16.3.2好轉:腫塊縮小,或瘡口接近癒合,全身癥狀基本消失。

16.3.3未愈:腫塊增大,瘡口久不癒合,全身癥狀無改善。

17乳癘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乳癘多因肝腎不足,痰瘀凝結而成。乳房結塊發生在乳暈部一側或二側,呈半球形,觸之疼痛。相當於乳房異常發育症。

17.1診斷依據

17.1.1乳房單側或雙側、對稱或不對稱性增大。在乳暈後方有一扁圓形腫塊,韌硬,境界清楚,與皮膚及深部組織不粘連,伴有觸痛。少數患者乳房增大隆起,而無明顯腫塊。

17.1.2男性青春發育期者,持續數月可自行消散。

17.1.3如單側乳房腫塊,堅硬而不規則者,應做病理活檢以排除乳岩。

17.1.4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長期服雌性激素、異煙肼、毛地黃等引起的乳房異常發育。

17.2證候分類

17.2.1肝氣鬱結:性情急躁,遇事易怒,乳房腫塊脹痛,觸痛明顯,胸脅牽痛。舌質紅,苔白,脈弦。

17.2.2腎氣虧虛:多見於中老年。輕者多無全身癥狀。重者,偏於腎陽虛,面色淡白,腰腿酸軟,容易倦怠,舌質淡,苔白,脈沉弱;偏於腎陰虛,頭目眩暈,五心煩熱,眠少夢多,舌紅,苔少,脈弦細。

17.3療效評定

17.3.1治癒:乳房腫塊消失。

17.3.2好轉:腫塊縮小。

17.3.3未愈:腫塊無變化或增大。

18乳岩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乳岩由情志內傷,沖任失調,氣滯痰瘀互結而成。乳房部結塊,質地堅硬,高低不平,病久腫塊潰爛,膿血污穢惡臭,疼痛日增,後期可病灶轉移。相當於乳癌。

18.1診斷依據

18.1.1大多數發生在45~60歲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後未曾生育者多見。

18.1.2初期:乳房內有一腫塊,多見於外上方,質地堅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漸長大。

18.1.3中期:經年累月,始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腫塊形如堆栗或覆碗,與周圍組織粘連,皮核相親,推之不動,皮膚呈「桔皮樣」改變,乳頭內縮或抬高。若皮色紫褐,上布血絲,即將潰爛。

18.1.4後期:潰後岩腫愈堅,瘡口邊緣不齊。有的中間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狀如翻花,常流臭穢血水。患側上肢腫脹。

18.1.5可在患側腋下、缺盆上下凹處觸到質地堅硬的腫塊,或轉移至內臟或骨骼。可出現發熱,神疲,心煩不寐,形體消瘦等症。

18.1.6鉬鈀X線乳房攝片、液晶熱圖像檢查、乳頭血性分泌物細胞學檢查有助診斷。必要時作組織病理檢查。

18.2證候分類

18.2.1肝鬱痰凝:情志抑鬱,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期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乳房部腫塊皮色不變。苔薄,脈弦。

18.2.2沖任失調:經事紊亂,經前期乳房脹痛。或婚後從未生育,或多次流產史。舌質淡,苔薄,脈弦細。

18.2.3正虛毒熾:腫塊擴大,潰後愈堅,滲流血水,不痛或劇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蒼白,飲食少進,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黃,脈弱無力。

18.3療效評定

18.3.1治癒:腫塊消散。

18.3.2好轉:腫塊縮小或保持穩定。

18.3.3未愈:腫塊增大,全身癥狀無改善或見惡化。

19乳癖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乳癖是由情志內傷,沖任失調,痰瘀凝結而成。乳房腫塊和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相當於乳腺增生病。

19.1診斷依據

19.1.1多數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腫塊,捫之有豆粒大小韌硬結節,可有觸痛。腫塊邊界欠清,與周圍組織不粘連。

19.1.2乳房可有脹痛,每隨喜怒而消長,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後緩解。

19.1.3本病多見於20~40歲婦女。

19.1.4鉬鈀X線乳房攝片、冷光源強光照射、液晶熱圖像等檢查有助診斷。必要時作組織病理學檢查。

19.2證候分類

19.2.1肝鬱痰凝:多見於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滑。

19.2.2沖任失調:多見於中年婦女。乳房腫塊月經前加重,經後緩減。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經先後失調,量少色淡,或經閉。舌淡,苔白,脈沉細。

19.3療效評定

19.3.1治癒: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

19.3.2好轉: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

19.3.3未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

20粉刺性乳痛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粉刺性乳癰由肝鬱化熱,肉腐化膿而成。多有先天性乳頭凹陷畸形,乳頭常有粉渣樣物排出。乳暈或乳房部出現腫塊,潰後形成瘺管,與乳頭相通,經久反覆不愈。相當於漿細胞性乳腺炎或導管擴張症。

20.1診斷依據

20.1.1發病以一側乳暈部較為多見,亦有雙側同時發病。患者常伴有乳頭內縮史,在凹陷的乳頭內可有帶臭味的渣樣物質分泌。少數病人伴有乳頭溢液,呈血性或水樣。

20.1.2乳暈旁有結塊疼痛,皮色微紅,約7~10天成膿。潰後膿液帶有臭咪,久不收口,或癒合後又複發。化膿時有發熱、頭痛。

20.1.3反覆發作,可致疤痕形成,在乳暈部出現僵硬之腫塊,且與皮膚粘連。

20.1.4潰後久不收口,形成乳漏,其特徵是用球頭銀絲從瘡孔中深入,可從乳頭中穿出。

20.1.5本病多發於非哺乳期20~40歲的女子。

20.1.6鉬鈀X線攝片,乳暈導管造影,或作乳頭溢液塗片檢查,有助診斷。

20.1.7本病應與乳岩相鑒別。

20.2證候分類

20.2.1熱毒蘊結:乳暈旁結塊紅腫疼痛,伴有發熱,頭痛。苔黃膩,脈滑數。

20.2.2餘毒未清:潰後久不收口,膿水淋漓,形成乳漏,時愈時發,局部可有僵硬腫塊。

20.3療效評定

20.3。1治癒:腫塊消失,疹管癒合。

20.3.2好轉:紅熱疼痛消失,腫塊縮小,瘦瘺近愈。

20.3.3未愈:腫塊不消,瘺管不愈。

21乳衄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乳衄是因肝脾兩傷,肝經火郁、脾失統血而發。證見乳竅溢出血性液體,在乳頭或乳暈部可摸及腫塊。相當於乳腺導管乳頭狀瘤及乳腺導管乳頭狀癌。

21.1診斷依據

21.1.1乳頭經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

21.1.2可在乳頭根部觸及腫塊,可移動,不與皮膚粘連,擠壓乳頭時可見血性分泌物。

21.1.3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婦女。

21.1.4乳頭分泌物塗片作細胞學檢查,乳腺導管造影。可幫助診斷。

21.2證候分類

21.2.1肝鬱火旺:乳孔溢液,顏色鮮紅或暗紅。可伴有煩躁易怒,胸悶脅痛,失眠多夢。舌紅,苔薄黃,脈弦。

21.2.2脾虛血虧:乳孔溢液,顏色淡紅或黃色稀水。伴有面黃倦怠,食少,虛煩不眠。舌淡,苔白,脈細弱。

21.3療效評定

21.3.1治癒:乳頭溢血停止,瘤體消失。

21.3.2好轉:乳頭溢血減少,瘤體縮小。

21,3.3未愈:乳孔溢血不減,瘤體增大。

22乳核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乳核由沖任失調,情志所傷,血瘀痰凝互結於乳房而成。腫塊表面光滑,質地堅硬,邊界清楚,推之活動不痛,與月經周期無關。相當於乳腺纖維腺瘤。

22.1診斷依據

22.1.1多數發生在一側乳房,腫塊多為單發,以乳房外上象限為多見。

22.1.2腫塊呈卵圓形,大小不一,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活動度大,不與周圍組織粘連,無疼痛和觸痛。生長緩慢,不會化膿潰爛。與月經周期無關。。

22.1.3好發於青少年女性。

22.1.4鉬鈀X線攝片,紅外線熱圖像等檢查,可幫助診斷。必要時作病理檢查。

22.2證候分類

22.2.1肝氣鬱結:一般腫塊較小,發展緩慢,不紅不熱,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適,胸悶嘆息。苔薄白,脈弦。

22.2.2血瘀痰凝:一般腫塊較大,堅實木硬,重墜不適。胸脅牽痛,煩悶急躁,或有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舌暗紅,苔薄膩,脈弦細。

22.3療效評定

22.3.1治癒:腫塊完全消失。

22.3.2好轉:腫塊縮小。

22.3.3未愈:腫塊無改變。

23腸癰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腸癰是因飲食不節,濕熱內阻,致敗血濁氣壅遏於闌門而成。以轉移性右下腹痛為本病主要癥狀。相當於急性闌尾炎。

23.1診斷依據

23.1.1轉移性右下腹痛,持續性脹痛,陣發性加劇。

23.1.2可伴發熱,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

23.1.3右下腹固定壓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緊張。腰大肌試驗陽性,結腸充氣試驗陽性,肛門指檢,直腸前壁有上方有觸痛。

23.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3.2證候分類

23.2.1氣滯血瘀:不發熱或發熱,腹脹,噁心嘔吐。苔白膩,脈弦緊。氣滯為主者,腹痛繞臍,尚未固定,腹壁柔軟;血瘀為主者,痛點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輕度反跳痛。

23.2.2瘀滯化熱:右下腹痛加劇,有明顯跳痛及肌緊張,發熱口乾,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23.2.3熱毒熾盛:腹痛劇烈,可遍及全腹,有瀰漫性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塊。高熱。舌質紅絳而干,苔黃厚乾燥或黃厚膩,脈弦滑數,或洪大而數。

23.3療效評定

23.3.1治癒: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

23.3.2好轉:癥狀和體征減輕。

23.3.3未愈:癥狀和體征加重,出現併發症。

24水疝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水疝是由先天腎氣不足,脾失健運及外傷等,使水濕內停於腎子(睾丸)及子系(精索)所致。以陰囊下垂腫大或子系處有痰包為特徵。相當於睾丸鞘膜積液及精索囊腫。

24.1診斷依據

24.1.1多為單側性陰囊腫大,逐漸增大,伴陰囊下墜感。

24.1.2睾丸鞘膜積液者陰囊腫大如卵圓形,表面光滑有波動感,與陰囊皮膚不粘連。睾丸及附睾不易摸到。

24.1.3精索囊腫在精索上們及囊性腫塊。

24.1.4先天性水疝,多為交通性鞘膜積液,在卧位或推壓陰囊,腫塊可逐漸縮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後又可出現。以嬰幼兒為多見。

24.1.5繼發性水疝,常有外傷、感染、血絲蟲等病史,一般發病較急,腫塊不因體位變動而有所改變。

24.1.6透光試驗陽性,如有血性液體、乳糜及反覆感染時可為陰性。穿刺可抽到液體。

24.2證候分類

24.2.1腎氣虧虛:見於嬰幼兒,站立、哭叫時腫塊增大,平卧時則腫物縮小。腫物過大時,陰囊光亮如水晶。舌苔薄白,脈細滑。

24.2.2濕熱下註:陰囊潮濕而熱,或有睾丸腫痛,小便赤熱。舌紅,苔膩,脈數。

24.2.3腎虛寒濕:多見於病程長久,陰囊寒冷,皮膚增厚,墜脹不適。可有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腰酸腿軟,便溏,小便清長。苔白,脈沉細。

24.2.4瘀血阻絡:有睾丸損傷或睾丸有腫瘤病史。能觸到腫塊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質紫暗,苔薄,脈細澀。

24.3療效評定

24.3.1治癒:局部腫物消失。

24.3.2好轉:局部腫塊縮小。

24.3.3未愈:局部腫物無變化。

25子癰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致評定

子癰是由濕熱下注厥陰之絡,致氣血凝滯而成。以陰囊脹痛下垂,睾丸腫脹疼痛為特徵。相當於急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與急性睾丸炎。

25.1診斷依據

25.1.1急性子癰

25.1.1.1起病急驟,初起僅感一側睾丸或附睾脹痛和下墜感,迅速出現腫脹和疼痛。

25.1.1.2波及子系時,子系呈條索狀腫硬疼痛;波及陰囊時,陰囊紅腫灼熱。

25.1.1.3化膿時陰囊皮膚緊張光亮,睾丸或附睾腫大,壓痛明顯。

25.1.1.4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噁心,小便短赤。或有小便刺痛,痛引少腹等癥狀。

25.1.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5.1.2慢性子癰

25.1.2.1多有急性子癰病史,或開始即為慢性,可有急性發作。

25.1.2.2附睾硬結,子系亦可同時粗腫,有不同程度疼痛,或重墜感。

25.1.2.3本病無陰囊壁粘連,與竇道、輸精管也不呈串珠狀,可與子痰(附睾結核)區別。

25.2證候分類

25.2.1急性子癰

25.2.1.1濕熱下註:多見於成人。睾丸或附睾腫大疼痛,陰囊皮膚紅腫,皺紋消失,焮熱疼痛,少腹抽痛,膿腫形成時,按之應指。伴有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25.2.1.2瘟毒下註:多見於兒童。多因患痄腮並發(又稱卵子瘟)。睾丸腫大疼痛,有惡寒發熱,一般不會化膿。苔黃,脈數。

25.2.2慢性子癰

25.2.2.1氣滯痰凝:附睾結節,子系粗腫,觸痛輕微,牽引少腹不適,一般無全身癥狀。苔薄膩,脈滑。

25.2.2.2陽虛寒凝:附睾結節,子系粗腫,無觸痛感,陰囊寒冷。可有腰酸,陽痿,遺精。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沉或細。

25.3療效評定

25.3.1治癒:腫塊消散或膿腫經切開治療後癒合,全身癥狀消失。

25.3.2好轉:腫痛減輕或瘡口基本癒合,全身癥狀緩解。

25.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無改善。

26子痰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子痰系由肝腎陰虧,痰濕乘虛入絡,凝於腎子而生。以附睾腫大,硬結觸痛,潰後流膿清稀,形成瘺管為特徵。相當於附睾結核。

26.1診斷依據

26.1.1腎子酸脹隱痛,附睾有不規則硬結,局限於尾部或全部,並可蔓延到睾丸。子系增粗,或有串珠結節。

26.1.2數月或數年後,硬結與陰囊粘連,皮色暗紅,形成膿腫。

26.1.3潰後膿出稀薄,夾有敗絮樣物,瘡口凹陷,形成瘺管,經久不愈。

26.1.4本病多見於20~35歲青壯年。

26.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正常,淋巴細胞增多,血沉增快。

26.1.6膿液塗片可找到結核桿菌或膿液培養有結核桿菌生長。

26.2證候分類

26.2.1濕痰凝結:除腎子酸脹隱痛,附睾硬結,子系呈條索狀腫硬外,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薄,脈滑。

26.2.2陰虛內熱:腎子與陰囊皮膚粘連,色轉暗紅,釀膿時有輕微波動。伴有午後潮熱,盜汗,倦怠,顴紅。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26.2.3陽虛痰凝:腎子酸脹隱痛,附睾硬結不消,或潰後瘡口久不癒合。伴有肢冷畏寒,面色淡白,腰酸肢軟,腎子陰冷。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26.3療效評定

26.3.1治癒:硬塊消失,或瘡口癒合,全身癥狀消失。

26.3.2好轉:硬塊縮小,或瘡口部分癒合,全身癥狀明顯改善。

26.3.3未愈:局部與全身癥狀無改善。

27精癃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精癃是由腎元虧虛等多種原因,導致精室腫大,膀胱氣化失司,以排尿困難和尿瀦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相當於前列腺肥大、增生症。

27.1診斷依據

27.1.1開始尿頻,尤其夜尿次數增多,漸有排尿困難,余溺不盡,嚴重時可有尿閉或小便失禁。

27.1.2本病多見於老年男性。

27.1.3直腸指診:精室肥大,表面光滑而無結節,邊緣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彈性,中央溝變淺或消失。

27.1.4B超檢查:前列腺大小測定較正常增大,膀胱殘留尿大於60毫升。

27.2證候分類

27.2.1肺熱失宣:小便不暢或點滴不通。兼見咽干,口燥,胸悶,呼吸不利,咳嗽咯痰。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27.2.2濕熱下註:尿少黃赤,尿頻澀痛,點滴不暢,甚至尿閉,小腹脹滿。口渴不欲飲,發熱或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27.2.3中氣下陷:小腹墜脹,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間遺尿。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細。

27.2.4腎陰虧虛:小便頻數不爽,淋漓不盡。伴有頭暈目眩,腰酸膝軟,失眠多夢,咽干。舌紅,苔黃,脈細數。

27.2.5腎陽虛損:排尿無力,失禁或遺尿,點滴不盡。面色huang(恍)白,神倦畏寒,腰膝酸軟無力,手足不溫。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27.2.6氣滯血瘀:小便努責方出或點滴全無,會陰、小腹脹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沉弦或細澀。

27.3療效評定

27.3.1治癒:排尿通暢,前列腺檢查明顯縮小,無殘餘尿。

27.3.2好轉:排尿癥狀好轉,殘餘尿減少。

27.3.3未愈:癥狀和各項檢查均無改善。

28精濁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精濁是由腎虛或濕熱瘀滯等病邪,下注於精室,導致會陰墜脹疼痛,尿液常有精液溢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相當於前列腺炎。

28.1診斷依據

28.1.1小腹、會陰、睾丸部有脹痛不適感,輕度尿頻,排尿或大便時尿道可有白色分泌物溢出。

28.1.2可伴有神疲乏力,頭暈,腰酸痛,性慾減退,遺精,早泄,陽痿,不育等症。

28.1.3以男性中青年為多見,常呈慢性經過,多反覆發作。

28.1.4直腸指檢,精室腫大有壓痛,慢性者亦可縮小。

28.1.5前列腺液鏡儉,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10個以上或成堆,卵磷脂小體顯著減少或消失。

28.2證候分類

28.2.1氣滯血瘀:少腹、會陰、睾丸墜脹不適,或有血尿,血精。舌質紫或瘀點,苔白或黃,脈沉澀。

28.2.2濕熱蘊結:尿頻、尿急、尿痛,有灼熱感,排尿或大便時尿道有白濁溢出。會陰、腰骶、睾丸有墜脹疼痛。苔黃膩,脈滑數。

28.2.3陰虛火旺:腰膝酸軟,頭昏眼花,失眠,多夢,遺精或血精,陽事易興,排尿或大便時尿道有白濁滴出。舌紅,少苔,脈細數。

28.2.4腎陽虛損:頭昏神疲,腰酸,膝冷,陽萎早泄,甚至稍勞後即尿道有白濁溢出。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28.3療效評定

28.3.1治癒:癥狀消失,前列腺液檢查正常。

28.3.2好轉:癥狀體征改善,前列腺液檢查好轉。

28.3.3未愈:癥狀及前列腺液檢查無改善。

29臁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臁瘡多由久站或過度負重,而致小腿筋脈橫解,青筋顯露,瘀停脈絡,久而化熱,或小腿皮膚破損染毒,濕熱下注而成,瘡口經久不愈。相當於下肢慢性潰瘍。

29.1診斷依據

29.1.1以小腿內臁(內側)較為多見。

29.1.2局部初起常先癢後痛,色紅,糜爛,迅速轉為潰瘍。潰瘍大小不等,呈灰白或暗紅色,表面或附有黃色膿苔,膿水穢臭難聞。病久潰瘍邊緣變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腫或伴有濕疹,收口後易反覆發作。

29.1.3多見於下肢患有筋脈橫解(靜脈曲張)的患者。

29.2證候分類

29.2.1濕熱下註: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伴有濕疹,痛癢時作,甚有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數。

29.2.2脾虛濕盛:病程日久,瘡面色暗,黃水浸淫,患肢浮腫,納食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沉無力。

29.2.3氣虛血瘀:潰爛經年,腐肉已脫,起白色厚邊,瘡面肉色蒼白,四周膚色黯黑,板滯木硬。舌質淡紫,苔白膩,脈細澀。

29.3療效評定

29.3.1治癒:潰瘍癒合。

29.3.2好轉:潰瘍縮小。

29.3.3未愈:潰瘍瘡面未見縮小或有擴大。

30褥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褥瘡又名「席瘡」。多因久病卧床,氣血運行失暢,肌膚失養,每因摩擦皮破,染毒而成。多發於尾骶、肘踝、背脊等容易受壓部位,以皮膚破潰,瘡口經久不愈為特徵。

30.1診斷依據

30.1.1好發於尾骶、背脊、肘踝等骨突易受壓迫及摩擦部位。

30.1.2初起皮膚上出現褐色紅斑,微腫,繼而紫暗水腫,壞死潰爛。

30.1.3繼發染毒時組織壞死迅速,膿水淋漓,相應部位並發臖核疼痛。

30.1.4多見於昏迷、癱瘓、骨折、大面積燒傷等久病卧床的患者。

30.2證候分類

30.2.1氣滯血瘀:局部皮膚出現褐色紅斑,繼而紫暗紅腫,或有破損。苔脈隨原發疾病而異。

30.2.2蘊毒腐潰:褥瘡潰爛,腐肉及膿水較多,或有惡臭,重者潰爛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腫。伴有發熱或低熱,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飲食等。舌紅,苔少,脈細數。

30.2.3氣血兩虛:瘡面腐肉難脫,或腐肉雖脫,新肌色淡,癒合緩慢。伴有面色huang(恍)白,神疲乏力,納差食少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30.3療效評定

30.3.1治癒:褐色紅斑消退,或潰爛瘡口癒合。

30.3.2好轉:紅斑未全消退,或潰爛瘡面腐肉脫落,新肉生長,瘡面逐漸縮小。

30.3.3未愈:瘡口增大,潰爛不止。

31附骨疽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附骨疽是因毒邪深襲,阻於筋骨,經絡壅塞,氣血凝滯所成。相當於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31.1診斷依據

31.1.1起病急驟,始有寒戰高熱,患肢疼痛徹骨,不能活動,動則劇痛,局部胖腫,皮膚掀紅灼熱。骨膜穿刺可抽出膿液,膿腫穿破骨膜後疼痛緩解。潰後因骨破壞,膿水淋漓,不能癒合,可由急性轉入慢性,形成竇道,骨骼高低不平,反覆發作。

31.1.2常有明顯化膿性病灶存在,或有外傷,感受風寒濕邪等誘發因素。

31.1.3兒童及青少年最易罹患,成年人次之。好發於四肢骨幹,尤以下肢為多見。

31.1.4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血培養可為陽性。

31.1.5X線攝片,一般2~3周後能顯示骨影模糊區、骨膜反應、骨質破壞等影像。約4周後才能發現死骨。

31.2證候分類

31.2.1濕熱瘀阻:除寒戰高熱等癥狀外,患肢疼痛徹骨,不能活動。繼則局部胖腫,皮色不變,灼熱,有明顯的骨壓痛和患肢叩擊痛。苔黃,脈數(

31.2.2熱毒熾盛:起病約1~2周後,高熱持續不退。患肢胖腫,疼痛劇烈,皮膚掀紅,灼熱,內已釀膿。苔黃膩,脈洪數。

31.2.3膿毒蝕骨:潰後急性癥狀逐漸緩解,膿水淋漓,久則形成竇道。患肢肌肉萎縮,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針檢查,常可觸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頭昏,心悸,低熱等癥狀。

31.3療效評定

31.3.1治癒: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消失,潰後瘡口癒合。X線攝片無死骨存在。

31.3.2好轉:全身癥狀改善,腫痛減輕,但瘡口未癒合。X線攝片有死腔、死骨存在。

31.3.3未愈:全身癥狀及局部癥狀不能控制。X線攝片見病灶繼續發展。

32流痰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流痰是因先天肝腎不足,後天失調,骨骼空虛,風寒濕痰之邪,乘隙而入,流注於筋骨關節而成。本病以膿腫旁流和潰後膿液中伴敗絮狀痰樣物為特徵。相當於骨與關節結核。

32.1診斷依據

32.1.1起病緩慢,初起僅感病變關節略有酸痛,皮色不變,活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數月或經年以後,可有寒性膿腫出現。膿腫潰後,膿水稀薄,夾有敗絮狀物,不易收口。

32.1.2早期全身癥狀不明顯,中、後期出現低熱,顴紅,納呆,盜汗,消瘦,精神疲乏,脈細數等虛弱癥狀。

32.1.3發病部位以脊椎為多,其次為髖、膝關節。常見病變關節特徵如下

胸椎:脊骨外突,行走時常以兩手支持腰脅。膿腫多出現於腎俞穴附近。

腰椎:脊骨突出,腰部強直,俯仰不利,拾物試驗陽性。其膿腫多出現於小腹、胯間或大腿內側。

髓關節:關節腫脹,強直,活動受限。患肢先長後短,偏向外側可有反射性膝痛,肌肉萎縮,跛行。膿腫多出現於病變關節附近。

膝關節:關節腫脹,強直,活動受限,大、小腿肌肉萎縮,形如鶴膝。膿腫多出現於病變關節附近。

32.1.4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病者及家屬可有肺癆病史。

32.1.5活動期血沉明顯增快,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

32.1.6X線攝片:早期顯示骨質疏鬆、脫鈣,甚至部分破壞模糊,稍晚可見死骨遊離,死骨吸收後可見骨空洞,晚期關節間隙狹窄或消失,呈畸形。

32.1.7膿液培養可有結核桿菌生長。

32.2證候分類

32.2.1陽虛痰凝:初起外形既不紅熱,又不腫脹,僅感病變關節隱隱酸痛。繼則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痛甚,全身情況無明顯變化。舌淡,苔薄,脈濡細。

32.2.2陰虛內熱,數月後,在原發和繼發部位漸漸漫腫,皮色微紅,形成膿腫。伴有午後潮熱,顴紅,夜間盜汗,口燥咽干,食慾減退,或咳嗽痰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32.2.3肝腎虧虛:潰膿後瘡口排出稀薄膿液,或夾有敗絮樣物,形成竇道。如病在四肢關節,患肢肌肉萎縮,畸形。病在頸、胸、腰椎者,則強直不遂,甚或下肢癱瘓不用,二便瀦留或失禁。形體消瘦,面色huang(恍)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盜汗。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數或虛數。

32.3療效評定

32.3.1治癒:癥狀及體征消失,瘡口癒合,X線攝片顯示病灶修復,或留有功能障礙。

32.3.2好轉:全身癥狀消失,瘡口未癒合。X線攝片顯示病灶好轉。

32.3.3未愈:癥狀不改善,甚至惡化。X線攝片顯示病灶繼續發展。

33脫疽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脫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氣衰弱,寒濕之邪侵襲,致瘀阻脈絡,氣血不暢,甚或痹阻不通而發病。初起肢冷麻木,後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相當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33.1診斷依據

33.1.1多發於下肢一側或兩側。患者可有受冷凍、潮濕、長期多量吸咽、外傷等病史。

33.1.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脹痛,行走多時加重,休息時減輕,呈間歇性跛行,趺陽脈減弱,小腿可有遊走性青蛇毒(靜脈炎)。繼之疼痛呈持續性,肢端皮膚髮涼,下垂時則皮膚暗紅、青紫,皮膚乾燥,毫毛脫落,趾甲變形增厚,肌肉萎縮,趺陽脈消失。進而發生於性壞死,疼痛劇烈,徹夜不眠,抱膝而坐。潰爛染毒時,出現濕性壞死,肢端紅腫熱痛,全身發熱。

33.1.3患者大多為20~40歲男性。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多發於老年人。

33.1.4超聲多普勒、血流圖、甲皺微循環、動脈造影、X線胸部攝片、血脂血糖等檢查,除幫助診斷外,尚可了解血管閉塞部位及程度。

33.2證候分類

33.2.1寒濕阻絡:患趾(指)喜暖怕冷,膚色蒼白冰涼,麻木疼痛,遇冷痛劇。步履不利,多走則疼痛加劇,小腿酸脹,稍歇則痛緩(間歇性破行)。舌苔白膩,脈沉細,趺陽脈減弱或消失。

33.2.2血脈瘀阻:患趾(指)酸脹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動艱難。患趾(指)膚色由蒼白轉為暗紅,下垂時更甚,抬高則見蒼白。小腿可有遊走性紅斑、結節或硬索,疼痛持續加重,徹夜不能入寐。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白,脈弦或澀。趺陽脈消失。

33.2.3熱毒傷陰:皮膚乾燥,毫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趾(指)多呈乾性壞疽。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33.2,4濕熱毒盛:患肢劇痛,日輕夜重,喜涼怕熱。局部皮色紫暗,腫脹,漸變紫黑,浸潤蔓延,潰破腐爛,氣穢,創面肉色不鮮,甚則五趾相傳,波及足背,或伴有發熱等症。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33.2.5氣血兩虛:面容憔悴,萎黃消瘦,神情倦怠。壞死組織脫落後瘡面久不癒合,肉芽暗紅或淡紅而不鮮。舌質淡胖,脈細無力。

33.3療效評定

33.3.1治癒:患肢疼痛消失,皮色、膚溫恢復正常,瘡口癒合,步履活動自如,或趺陽脈可觸及。

33.3.2好轉: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動不能持久,瘡口範圍縮小。

33.3.3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潰瘍不能癒合,或繼續向近端發展。

34青蛇毒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青蛇毒是因濕熱之邪外侵,以致氣血凝滯,脈絡滯塞不通而成,呈局部筋脈腫脹色紅,灼熱疼痛。相當於血栓性淺靜脈炎。

34.1診斷依據

34.1.1多發於下肢的淺表筋脈,尤其是橫解之筋脈,其次是上肢和胸腹壁淺表筋脈。

34.1.2急性期,病變筋脈表面紅腫熱痛,一般局限在一條筋脈,呈索狀上下蔓延。遊走性者多條筋脈受累及病變呈片塊狀紅腫,並捫及多個結節,皮膚色素沉著。

34.1.3慢性期,病變筋脈呈索條狀或結節狀腫硬,並與皮膚粘連,表面色素沉著,牽拉時呈溝狀,肢體活動時有牽扯感。發於下肢者,可有墜脹隱痛,脛踝浮腫。

34.1.4患肢常有外傷、感染、靜脈給葯等病史。

34.2證候分類

34.2.1血熱瘀結,相當於急性期,病變筋脈紅腫熱痛,上下遊走,肢體活動不利,可有身熱。舌紅,苔黃,脈數。

34.2.2瘀阻脈絡:相當於慢性期,病變筋脈腫如硬索,粘連不移,牽扯不適,或呈多個硬性結節,皮色褐黑,脛踝水腫。輕者舌脈無變化,重者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多沉澀。

34.3療效評定

34.3.1治癒:皮膚紅腫熱痛消失,筋脈硬索結節消退。

34.3.2好轉:皮膚紅腫熱痛消失,筋脈硬索或結節未完全消退。

34.3.3未愈:筋脈紅腫繼續蔓延遊走。

35股腫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股腫是因瘀血阻於陰脈,痹著不通,營血逆行受阻,水津外溢,導致下肢脹痛,皮色發白,肢體增粗為特徵的疾病。相當於下肢血栓性深靜脈炎。

35.1診斷依據

35,1.1小腿血栓性深靜脈炎:腓腸肌疼痛腫脹,有擠壓痛,足背屈時疼痛加重,脛足踝水腫。

35.1.2髂股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起病急,發熱,自臀部以下整個下肢水腫疼痛,大腿內側股三角處有明顯觸痛,皮膚髮白,重側紫紺,皮溫增高。慢性期,腫脹減輕,淺靜脈擴張充盈,皮膚增厚,小腿可出現色素沉著。

35.1.3個別病例可因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時,則有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面色紫紺,血壓下降,甚至厥脫。

35.1.4有長期卧床,久坐不動,外傷,產褥,盆腹腔手術,腫瘤或其它血管病史。

35.1.5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增高,靜脈血流圖、超聲多普勒、靜脈造影有助診斷。

35.2證候分類

35.2.1氣滯血瘀:髂股靜脈病變時,整個下肢腫脹疼痛,皮膚蒼白或紫絡,捫之烘熱,腿胯部疼痛固定不移,全身發熱。舌暗或有瘀斑,脈數。小腿深靜脈病變時,腓腸肌脹痛,觸痛,脛踝腫脹,行走困難,全身可有低熱。苔白或膩,脈數。

35.2.2氣虛血瘀:患肢腫脹久不消退,按之不硬而無明顯凹陷,沉重麻木,皮膚髮涼,顏色蒼白,青筋顯露,倦怠乏力。舌淡而有齒痕、瘀斑,苔薄白,脈沉而澀。

35.3療效評定

35.3.1治癒:患肢腫脹及疼痛消失,有關檢查明顯改善。

35.3.2好轉:患肢疼痛消失,腫脹減輕,有關檢查有改善。

35.3.3未愈:患肢腫痛不消,有關檢查無變化。

36水火燙傷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水火燙傷是因熱毒之氣熾盛,腐爛皮肉,甚者火毒內攻可現不同臟腑兼證。相當於燒傷。

36.1診斷依據

36.1.1有明確的沸水、火焰等損傷史可查。

36.1.2按三度四級分類法,記錄燒傷深度及百分比。、

36.1.2.1Ⅰ度(紅斑):輕度紅、腫、熱、痛,感覺過敏,不起水泡,表皮乾燥。

36.1.2.2Ⅱ度(水泡):

a,淺Ⅱ度:劇痛,感覺過敏,溫度增高,有水皰,基底潮濕,呈均勻紅色,水皰明顯。

b.深Ⅱ度:痛覺遲鈍,水皰或有或無,揭去表皮,基底乾燥蒼白,有小出血點,水腫明顯。

36.1.2.3Ⅲ度(焦痂):感覺消失,無彈力,堅硬如皮革樣,蠟白,焦黃或炭化,乾燥後可見皮下筋脈阻塞如樹枝狀。

36.2證候分類

36.2.1火盛傷陰:高熱,煩躁,口乾便秘,尿少而赤。舌質紅而干,苔黃膩或黃糙,或舌光無苔,脈洪大弦數或弦細而數。

36.2.2火毒熾盛:創面腐爛,分泌物增多,局部水腫,寒戰高熱,汗多,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36.2.3火毒內攻,有不同臟腑的兼證。

36.2,3.1火毒傳心:兼見煩躁不寧,神昏,譫語,小便刺痛不爽。

36.2.3.2火毒傳肺:兼見氣粗喘息,咳嗽多痰,甚者咯血。

36.2。3.3火毒傳肝:兼見痙攣抽搐或黃疸。

36.2.3.4火毒傳脾:兼見腹脹便秘或便溏而粘臭,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6.2.3.5火毒傳腎:兼見血尿,尿少,尿閉,浮腫。

36.2.4陰損及陽:具有火盛傷陰見症外,兼見精神萎靡,氣促,體溫反低,肢冷或振顫。舌質淡嫩,脈虛大無力,重按無根,或微細。

36.2.5氣血兩虛:後期熱毒漸退,而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創面肉芽色淡不紅,新肉難長。舌質淡嫩,苔薄白,脈虛數或遲緩。

36.2.6陰傷胃敗:後期熱毒漸退,口舌生糜,噯氣嘔逆,口乾少津,食慾日減,或兼有腹脹便泄。舌光如鏡,質暗紅而干,脈細數。

36.3療效評定

36.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創面癒合。

36.3.2好轉:全身癥狀消失,創面未完全癒合。

36.3.3未愈:全身癥狀未見改善,創面感染不能控制。

37凍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凍瘡是因受寒邪侵襲,氣血瘀滯,皮膚紫紅麻木刺痛,或局部肌膚壞死,甚者可致全身凍僵。相當於凍傷。

37.1診斷依據

37.1.1有低溫環境下停留較長時間的病史。

37.1.2全身性凍瘡:有嚴重冷凍史。初起時寒戰,體溫逐漸降低,以後出現頭暈欲睡,四肢無力,感覺遲鈍。進而神志不清,呼吸變淺,脈象細弱。

37.1.3局部性凍瘡:多發於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頰等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

37.1.3.1輕證:初起受凍部位皮膚先呈蒼白,繼則紅腫,或有硬結,斑塊,邊緣紅,中央青紫,冷痛,或感麻木,暖熱時自覺灼熱,瘙癢,脹痛。

37.1.3.2重證: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或腫塊,皮膚呈灰白或暗紅,或轉紫色,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水皰破後出現糜爛或潰瘍,甚則肌肉筋骨壞死。

37.1.4凍瘡程度估計

37.1.4.1Ⅰ度(紅斑性凍瘡):皮膚從白變成紅色,出現明顯的紅腫,自覺疼痛或作癢。

37.1.4.2Ⅱ度(水瘡性凍瘡):早期有紅腫,繼而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瘡,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37.1.4.3Ⅲ度(壞死性凍瘡):輕者在傷後3~7天出現水皰,可延及整個肢體或全身,活動受限制,病變部位呈紫黑色,周圍水腫,並有明顯疼痛。重者肌肉、骨胳均有傷,呈乾性壞疽。患部感覺和機能完全喪失。2~3周後,出現凍傷組織與健康組織的分界線。如有染毒腐潰,可呈現濕性壞疽。

37.2證候分類

37.2.1陰盛陽衰:四肢厥逆,惡寒倦卧,極度疲乏,昏昏欲睡,呼吸微弱。苔白,脈沉微細。

37.2.2血虛寒凝: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舌淡而暗,苔白,脈沉細。

37.2.3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蒼白或萎黃,瘡口不斂。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37.2.4瘀滯化熱:發熱口乾,患處暗紅微腫,疼痛喜冷。或患處紅腫灼熱,潰爛腐臭,膿水淋漓,筋骨暴露。舌暗紅,苔黃,脈數。

37.3療效評定

37.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創面癒合。

37.3.2好轉:全身癥狀基本消失,瘡面未完全癒合。

37.3.3未愈:全身及局部情況無改善。

38毒蛇咬傷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毒蛇咬傷是被有毒之蛇咬傷,毒液侵入傷口,氣血受傷,內攻臟腑而發生的危急重症。因毒性不同而表現多種全身中毒癥狀。

38.1診斷依據

38.1.1有毒蛇咬傷史。

38.1.2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傷肢腫脹,2~3天後最為嚴重。

38.1.3咬傷處有牙痕,典型病例有兩點大而深的牙痕,其周圍可出現血皰、水皰、瘀斑。

38.1,4可有發熱,頭昏,嗜睡,復視。嚴重者出現視覺、聽覺障礙,神情淡漠或神志昏蒙,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流涎,瞳孔散大,或皮下、內臟出血。

38.2證候分類

38.2.1風毒(神經毒):一般局部不紅,不腫,不出血,疼痛輕微,感覺麻木,眼瞼下垂,復視,表情肌麻痹,張口困難,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脈沉伏遲弱。

38.2.2火毒(血循毒):傷口疼痛劇烈,出血,皮膚有血瘡瘀斑,傷肢水腫明顯。內臟、五官出血,發熱,少尿無尿,心悸頭暈。脈象細數或結代。

38.2.3風火毒(混合證):同時具有以上兩種癥狀。

38.3療效評定

38.3.1治癒:全身和局部癥狀消失,傷口癒合,傷肢功能恢復。

38.3.2好轉:全身和局部癥狀減輕,傷口未完全癒合。

38.3.3未愈:全身和局部癥狀無改善,並出現惡化者。

39破傷風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破傷風是由破傷感受風毒之邪,引起以全身和局部肌肉強直性和陣發性痙攣為特徵的疾病。

39.1診斷依據

39.1.1多有外傷接觸泥土或污物史。一般破傷感邪後2~15天發病,但亦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者。

39,1.2始有形寒,頭痛,乏力,多汗。煩躁不安。創口疼痛並有緊張牽引感,傷口乾陷無膿,周圍膚色暗紅。

39.1.3發病時張口困難,咀嚼肌酸脹,牙關緊閉,面呈苦笑表情,碩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或腹部強硬如板,大便秘結,小便不通。

39.1.4拘急抽搐的發作,可因聲、光、風等刺激而誘發和加劇,每次持續數秒鐘至數分鐘,而後發作頻繁,時間延長。。劇烈抽搐可造成肌肉撕裂或骨折。

39.1.5患者神志始終清醒,一般無發熱,但亦有高熱者。

39.1.6後期大汗淋漓,呼吸、說話、吞咽俱感困難,面色青紫,最後多因窒息,或全身衰竭死亡。

39.1.7膿液培養可有破傷風桿菌生長。

39.2證候分類

39.2.1風毒在表:輕度吞咽困難和牙關緊閉,周身拘急,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期較長。

39.2.2風毒入里:角弓反張,頻繁而間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痙攣,高熱,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滿悶,腹壁板硬,時時汗出,大便秘結,小便不通。舌質紅絳,苔黃糙,脈弦數。

39.3療效評定

39.3.1治癒:全身癥狀消失,傷口癒合。

39.3.2好轉:全身癥狀好轉,傷口未完全癒合。

39.3.3未愈:全身癥狀未見改善。


推薦閱讀:

張見微:師承經典古中醫講座
中醫揭秘:每個年齡段 你的臟腑都在幹啥
厲害了!兩項中國針灸研究刊登JAMA!
我們的中醫緣3
認識中醫(十三)中醫思維的缺點

TAG:中醫 | 標準 | 中醫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