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你自己的生活
經驗你自己的生活
摘自薛涌《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許多懂得教育的美國人,從家長、老師、高中里的諮詢人,到大學錄取辦公室的官員,以及各種能為人楷模的成功人士,對年輕人都有一句口頭禪式的教訓:Live your life!意即「過你自己的生活」或「經驗你自己的生活」。長輩留給下一輩的,是基本的做人法則。在關鍵時刻,也會伸手援助。但是,在原則上,事情要儘可能讓年輕人自己去辦,機會要讓他們自己去爭取。長輩有金錢、經驗、背景和關係,長輩幫孩子安排一切,從短期看當然會穩妥得多。但是,如此一來,年輕人就失去了經驗自己的生活的機會,包括經驗一系列失敗,並在失敗中不斷奮起的機會。
我有位朋友,事業成功,但被女兒稱為不靠譜的媽媽。據她說,當年女兒要升高中時,她通過關係找到某名校的校長疏通,當場答應贊助4萬塊,結果校長不再理她,估計是許諾的錢太少了。她愁眉不展,飯桌上忍不住告訴家人,立即遭到女兒一通數落:「你4萬給我買的機會,有我也不會去。我的事情你別管好不好?我不笨不傻,就不信自己考不進去!」孩子是非分明、嫉惡如仇,當然本事也不小,最終自己考進去了。再牛的學校,也要仰仗一些牛的學生給自己撐門面。後來這位朋友再不管女兒的事情了,全家到美國定居後,女兒在當地的高中里又成了頭名。我也數落這位朋友:「放著如此優秀的孩子,怎麼還沉不住氣?還要強行往孩子身上套救生圈?」她自知無理,只是低聲地嘀咕一句:「咱不是就怕輸在起跑線上嘛。」
起跑線,似乎已經是中國教育最大的關鍵詞。看過一則報道,說起跑線之爭已經推進到了子宮:每年8月都成了剖宮產高峰,很多人為了讓孩子趕在9月1號之前出生。錯過哪怕一天,就會推遲一年入學,晚上學據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剖宮產會影響孩子智商發育。臨產前正是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子宮內是最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剖宮產會降低嬰兒的免疫力,在成長的關鍵期一生病,就進一步影響智商。這些都是醫學上有定論的。
拋開這些不說,美國的家長則往往挖空心思讓孩子晚上學,以便在同伴中顯得更成熟自信點。前幾年大紅大紫的暢銷書《異類》,也早被翻譯成中文,裡面講道:在同年級中偏大的孩子(比如9月1日出生的比8月30日出生的同班同學幾乎大一歲),發育超前不少,成熟得多,運動隊選拔時得到的機會也多。結果,歐美的冰球、足球等職業選手,都是最晚上學的,早上學的孩子一點機會沒有。
中國卻是起跑線變成搶跑線。就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從子宮裡就開始安排,日後更是這個班那個班,這個重點那個重點,最終還要拍出一百多萬讓孩子去留學……孩子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的,一點自主的餘地都沒有。當然,還有親自動手幫孩子做作業、搞課題、忙申請的家長,大家信誓旦旦: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心裡琢磨的是:找機會能搶跑就搶跑!
俗話說,人生就是馬拉松。你看看馬拉松比賽,最後的冠軍,起跑時豈不大多都跟在別人後面氣定神閑?那些沖在前面的有幾個能贏?關鍵因素是要跑得快。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素質,而不是靠搶跑三四米。其實不用說馬拉鬆了,就是跑百米,你比博爾特的起跑線超前五六米,有贏的可能性嗎?
有些家長看著孩子大學畢業有年頭了卻依然一事無成而萬分沮喪,也十分不解:小時候每一步都安排得天衣無縫,孩子也很聽話,怎麼就是不行?這些家長的問題是:他們在每個節骨眼上,都試圖安排孩子早比別人起跑半步。孩子已經習慣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奮鬥是什麼滋味。
我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北大時,心態則完全不同。當時圖書館、教室座位全被佔滿,學生在路燈下看書。那時能進北大的,按說都是天之驕子。但我的一位同學在文章中點出了當時的神韻:看看北大那挑燈夜戰的氣氛,傳達的是一個強烈的信息:「我們落後了!」那確實是一代人的心聲。當時落後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有那些大齡學生下鄉七八年甚至十年,焦慮著荒廢這麼長時間還怎麼競爭。即使我們這些應屆高中生,中小學也大多在「文革」中荒廢,總覺得自己是文盲,想著怎麼補上那些童子功。一句話,大家都明白,要說起跑線,我們都是輸家。但是,我們要拼出全身的力氣追趕,能追回多少追多少。如今看看,那代人里出了許多人才,這多少要歸結於他們那種感到落後了的勁頭。
我個人的經歷也可以作個旁證。七十年代末讀高中時,剛剛恢復高考,也開始有了有實無名的重點學校。我則正好在一所「文革」時由小學改成的中學讀書,有時碰到附近重點學校的學生,嚇得大氣都不敢喘,覺得自己還沒起跑就輸了,更何況自己中小學一直功課不佳。但是,也正是這種落後、謙卑的心理,不斷督促自己努力,最終進了北大,比那個重點學校里的任何人的分數都高。反而是到了北大,年輕氣盛,沒有充分體會老同學那種「我們落後了」的危機感,沒能好好利用青春的大好時光。日後事業不順,快30歲才開始學英語留學,一副趕末班車的心態,最終還是仰仗這種「落後了」的心態奮鬥出一點果實。
年輕人必須有從挫折中奮起,在落後中追趕的經驗和精神。如果大家都被家長安排著搶跑,哪裡還有機會發展這些品質?美國社會流行著很多這樣的名言:「你目前的境遇不會決定你走到哪裡,而只決定你的起點。」也就是說,我們的境遇僅是一條起跑線,而不是終點線。「境遇本身無法造就一個人,而只是揭示了一個人。」「輸在起跑線上」的境遇,正是你彰顯自己品格的機會。這些才是我們要告訴年輕人的東西。
摘自薛涌《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內容】
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房子、汽車這種不穩定的產權望眼欲穿,為了擁有幾乎不惜犧牲一切。美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有所謂「先到紐約的地下室和老鼠當同屋」的說法。不管一個社會多麼富裕,從底層奮鬥,從一無所有奮鬥,還是王道。清貧的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作者】
薛涌
著名作家,與林達並稱為第三代把美國介紹給中國的學者。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赴美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的5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被認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公眾意見領袖。
推薦閱讀:
※狗狗發燒後不要慌!傳授一個經驗給大家!
※最新!澳移民局公布457新政細節!轉pr變難!分長短期2類、職業清單被血洗、需2年工作經驗、稅號要嚴...
※路亞大翹嘴經驗
※徐鶴寧老師—推薦:人際關係經驗37條(絕對有用)
※柴松岩治療婦科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