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劉康:莫言獲獎因他不太「中國」
作者:劉康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中國籍作家。我認為是實至名歸的,是個好事,值得中國人好好慶賀一番。不過,要追問中國作家為何到今天終於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認為背後有著深層的原因,也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首先,莫言獲獎須置於世界地緣政治向非西方國家平衡、世界多極化的這麼一個背景之下來看。最近三十多年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諾貝爾文學獎項的頒發出現了一個趨勢,即由原來主要頒給歐美作家,開始逐漸頒給歐美以外的人,比如非洲人、拉丁美洲和亞洲人。這反映出,當前的世界,地緣政治變得越來越複雜,失去了核心,力量在向非西方國家平衡,在趨於多極化。諾貝爾文學獎,也擺脫不了這一地緣政治色彩。
其次,我們也必須看到莫言作品的特點。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學獎,它的標準就是作品應關心人類命運,而莫言的作品,則恰恰很好地體現出了對文學本身及人類共同命運的 關懷。莫言的寫作手法、思考角度其實是比較西化的,他受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影響很大,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尤甚。他的作品寫的是中國人和中國故事,所透出來的卻是對人類的關懷。
但是,儘管此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莫言,也並不能說西方真正認識了中國的文學。瑞典的評委看中國的現當代文學,視角仍沒有太大變化,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中國文學的複雜性。比如賈平凹、陳忠實這些作家,不太可能獲獎,因為他們「太中國」。中國的文明有其特殊的東西,中國太複雜,這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雖然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作家,然而,除了此前的中國,也沒有頒給伊斯蘭世界的作家,因為西方價值觀和穆斯林價值觀的矛盾是難以調和的。南美洲、非洲的作家之所以能獲獎,很大原因是他們曾長期受西方的殖民,接受融匯了西方的文化。而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則都有著自己頑強的文明特徵。由此來看,地緣政治與作品的普世價值兩個因素,後者顯然更深刻一些。
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作家,此後中國作家獲獎的可能性會不會更大一些?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至於今後誰能獲獎,我首先覺得余華 (微博)的可能性很大,不管是國際影響力還 是對文學的理解,余華都不比莫言遜色。
最後,我想談一下由此生髮的感想:莫言此次獲獎,其實還給我們帶來一個思考。中國正處於新的轉型期,現在已經全球崛起,我個人主張,中國應更加開放,並積极參与建構人類的共同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莫言獲獎也是很好的。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
推薦閱讀:
※少兒適合閱讀《白鹿原》之類的書籍嗎?
※【作家選刊】莫言,你從黃河邊上走來
※文學與人生——莫言與勒克萊齊奧談話錄
※莫言會前為何慎言
※如何評價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在國內社交網路引起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