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定期測下肢血壓可有效預防動脈病變
導語:50歲以上或冠心病中、高危人群應將測量四肢血壓作為常規檢查,而對於健康人也應在測量上肢血壓的同時定期增加測量下肢血壓,如發現上下肢血壓差消失、變小或為負值的現象,應考慮周圍血管疾病引起大動脈炎症、纖維化、粥樣硬化、狹窄甚至閉塞。及時掌握四肢血壓的變化,有助於醫生判斷病變的部位,了解病變的程度及治療效果。
高血壓患者定期測下肢血壓可有效預防動脈病變
每逢測血壓,大多數人都會捋起袖子、伸右臂,做好準備動作。測右上臂肱動脈血壓是適用於大多數人的血壓測量標準方法,一些相對特殊人群還有期它測量的方法,而對於首診為高血壓以及有期它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最好測量雙測上肢血壓,有些還需要測量下肢血壓。 國際通行的測量血壓的標準是,正常人的血壓測量部位一般選在右上臂。而對於初診病人,應分別測量左、右兩側上肢血壓,以做對照,如果雙側血壓相差不大(小於10mmhg),以後只測量右上臂血壓就可以了。如果患者雙上肢血壓相差在10mmhg以上,則要引起注意,可能存在一些血管疾病,比如血壓偏低的一側可能存在動脈狹窄或大動脈炎。測量下肢血壓也很重要。正常情況下,同側下肢的血壓一般比上肢高出20~40mmhg。但當下肢血壓低於或者等於上肢血壓的時候,往往提示主動脈或股動脈有動脈硬化、動脈狹窄等病變。
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第五次預防學術會議指出,50歲以上或冠心病中、高危人群應將測量四肢血壓作為常規檢查,而對於健康人也應在測量上肢血壓的同時定期增加測量下肢血壓,如發現上下肢血壓差消失、變小或為負值的現象,應考慮周圍血管疾病引起大動脈炎症、纖維化、粥樣硬化、狹窄甚至閉塞。及時掌握四肢血壓的變化,有助於醫生判斷病變的部位,了解病變的程度及治療效果。
如在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下肢動脈閉塞時血壓測不出,或常有血壓增高;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侵犯上肢和下肢時,則患肢血壓測不出;大動脈炎可有上肢血壓測不出,或為上肢高血壓和下肢低血壓。發現這些問題後,應儘早做相應部位X線、CT、血液流變學、超聲或磁共振等相關檢查,進一步明確病情,採取有效措施,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此外,高血壓患者一旦感到下肢疼痛、痙攣或冰冷,也應該在測量上肢血壓的同時再測量下肢血壓。如果測量結果顯示上肢血壓明顯偏高,而下肢血壓偏低,甚至無血壓,可能存在外周動脈疾病或動脈狹窄等病變。患者需要到醫院做超聲波掃描及其它檢查,進一步明確病情。
因動脈是供血的通道,無論是器質性改變(如狹窄或閉塞)或功能性疾病(動脈痙攣)都將造成動脈血供不足而引起缺血性臨床中心表現。病程往往呈進展性,後果至於嚴重。加之若患有高血壓病症,治療起來相當麻煩,對病人身體也帶來一定的傷害。所以高血壓患者除了要堅持治療使血壓平穩下降以外,也要定期測下肢血壓,以便有效預防動脈病變。
推薦閱讀:
※頸動脈狹窄和腦栓塞問答
※2017/12/18【動脈硬化】走路腿疼背後的致命危機
※給頸動脈進行「大掃除」
※怎樣活動能防動脈硬化?預防動脈硬化吃什麼好
※冬日預防腦卒中 照顧好你的頸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