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中國經濟不會陷入危機的四大理由
北京時間4月5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稱,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突然開始放緩,而且最近還出現了首次公司債違約事件,隨後還有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宣告倒閉,這促使某些人猜測中國將迎來所謂的「貝恩斯坦時刻」。
同時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明斯基時刻」已經到來。所謂的「明斯基時刻」,得名於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指的是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他認為,投機和信貸增長的時期會令資產變得膨脹,並最終演變成危機。
但彭博簡報(Bloomberg BRIEF)經濟學家湯姆·奧力克(Tom Orlik)則發布報告稱,市場有關中國經濟註定將陷入金融危機的觀點「過分誇大」,並列出了四條理由來為他的這一觀點提供支持,概列如下:
(1)「(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看似很大,實際上沒那麼大」:
市場預計,2013年中國的信貸總量在其GDP總額中所佔比例預計為接近200%,但這一數據很可能並不準確。同時,中國的GDP總額「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其原因在於隱含的服務業產出」。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和個人信貸總量很可能被高估」。此外,2013年第四季度上證綜合指數的債務股本比率為146%,相比之下美國2007年(金融危機到來以前)股市的債務股本比率高達233%。
(2)「末日論者重點關注的是影子融資的迅速增長」:但在實際上,中國「真實的」影子銀行部門(主要是管理資產總額為人民幣10.9萬億元(約合1.8萬億美元)的信託)在未償還信貸總量中所佔比例僅為9%。但目前的問題是,針對影子銀行系統的「監管措施鬆弛,而且其資本緩衝較小」。
(3)「政府已經在採取行動以抵禦危機」:中國政府擁有可阻止經濟增長減速的相關資源。自2013年中期以來,銀行的借貸成本已經有所上升,其結果是信貸增長速度放緩。在這種環境下,違約事件看起來像是政府採取的一種行動,其目的是暫時忍受苦痛,以避免未來出現更大的大問題。
(4)「中國幾乎所有的債務都是內部債務」:目前中央政府的債務水平較低,而且中國擁有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意味著如果有必要的話,政府可以為整個體系提供支撐。另外,由於中國債務幾乎都是內債的緣故,「海外投資者的情緒幾乎不會令中國面臨什麼麻煩」。
中國政府目前所設定的目標是,2014年實現7.5%左右的GDP增長。經濟學家則預測稱,今年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將為7%,這是中國政府所能容忍的最低增長速度。(星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