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極太極」法說(中)

太極拳問世問題的關鍵,是《太極拳經》的問世,也就是說,誰作的《太極拳經》誰就是太極拳立意、立名的創始人。這一點尚需史學家的考證,才能見分曉。但是,據現在的武學文獻所知,在元末明初有畢坤先生撰著的《渾元劍經》問世,其在經文中已然論述到「太極」的觀點了,而理法又相當的縝密完善,但其並未稱名曰「太極劍經」。況且,據觀讀明清兩代的諸家之武學拳譜,皆未見有涉及《渾元劍經》之理法者。可見明清兩代的武學拳家並未受其武學學術思想的影響。但是,在元末明初的時代,由於時代的原因,產生了以「太極」學說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的思潮也是自然的。所以說太極拳的問世,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我們不能否定陳氏家族將原來拳種套路招法、拳論。以太極拳的觀念立意而確立下來的功勞。因為其這也是對傳統拳術之修鍊、建體、至用的理法之升華,發展、完善做出的極大貢獻。

這樣分析認識,足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在原來拳種基礎上發展而來,其與其他拳種有著某種密切的關係。它來源於其他拳種,而立意境界更加完善,而又影響著其他拳種。

從以「太極」二字命名為拳種之名的立意上推論,實質內容是針對先存拳種的動制靜,剛制柔,強勝弱,實勝虛,快勝慢,力大打力小的有為的尚力拳法的改革之升華,而遵《易經》的天人合一的理法,提出了「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君臣主從匹配的制勝法則,突出強調中正安舒,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虛勝實,以慢制快,以小力打大力的無為尚巧拳法,最終使中華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體系初步完善。孫祿堂先生在其《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中,闡述的再明白不過了。錄幾段以證明之。「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突,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再看王宗岳之論:「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仰之則彌高,附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好了,從中可以看出以「太極」命意而為拳名、不是在形式套路招法上來區別而分,而是在「自身攻防機製法身道體」上認知。其有完整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由始至終的系統。這樣的立意命題又是不可改變的,充分地體現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中「天人合一」的思路。

可從現在社會上,即民間中又流傳著龍形太極拳,綿掌太極,通臂太極,心意太極,形意太極,八卦太極,張家太極,李家太極等等拳術的拳種流派。這當然是好事,證明「太極」拳的可信性。但是否都是突出「太極」拳法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君臣主從匹配法則?「太極」拳法的中正安舒,尚德不尚力,柔以克剛,靜以制動,弱以勝強,虛以勝實,小力打大力的無為尚巧之運用的藝境為宗旨呢?是,則是;否,則非矣!拳家立名取義在於功夫實質,求得是名與實相符,不在於名號爾。

太極是《易經》學說中的哲學命題,拳家以「太極」立意命為拳名,研究「太極」拳的實質內容。即理論、功法內容,乃是貫串在《易經》學說中的兩儀到十精的諸法之內容。如果抽掉這些傳統拳術理法的實質性內容,而只冠以「太極」二字來標名,則會名與實不符,會落入空架子的花拳繡腿之流。如以頂抗爭力為法,依然會落入俗學旁門之中,則不會存在以「太極」立意之宗旨了。這樣就會誤人誤己!習拳術者必應仔細辯之。莫為「名」所誤矣!應名與實相符,才能對路,修之而無誤。這關乎到如何認識傳統拳法的問題,要如前賢所云:「妙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明此之論,才能名副其實的修鍊而能功成藝就。

如以《易經》的天人合一之道理、法則來考察,「天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論「太極」拳,如以氣言,曰陰曰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以質言,曰剛曰柔,而太極超乎剛柔之外。以態勢言,曰動曰靜,而太極實幾於動靜之微。太極本無有而無不有,無在無無在。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如單以太極立意而習太極拳,則不易明白太極拳術之真諦。則有枉費心機之弊。如擬從兩儀至十精內容中的諸種方法習練太極拳則習拳有門路矣!此乃由「不見二則不知一」的「顛倒顛」之理法決定的。如此,方可明白先人以「太極」立拳名時想達到的「太極」意境,和所循之方法路徑。因此,闡明《易經》中兩儀至十精的諸法中之要旨,習而精之,最終才能體見到太極的虛靈妙境。各門派,拳種的修鍊者,如能按各篇章所述諸法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功夫,乃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路徑。而唯此方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路徑,即「建體至用」的路徑。前哲論拳法說: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此不就是對「太極」拳之理法的最簡捷之論述嗎?

如以太極境界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鍊之妙境,為習拳術者追求拳術攻防之道的藝境標準。那習練任何門派,任何拳種的拳術,都可以通過兩儀至十精內容的諸種方法為要旨而漸修,從而皆能達到拳術攻防動手較技的太極之虛靈妙境的。這就是中華傳統拳術理論認識上的宗旨。實際修鍊的結果驗證,亦是非常可行的。從以上所舉九家各拳種的名稱,已經表明前人探索而得出的結論:「中華傳統拳術是一家」。故現在的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需要放開眼界,更要全面的掌握之,才能日日新,舍此無別良途。現以孫祿堂先生三派歸一的論述,藉以表達我萬拳歸一的思想,以啟迪廣大習拳愛好者的觀念,只有觀念正確,方法無誤,才能入道。

《拳意述真"自序》中云: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同。三派拳術之道,始於一理,中分為三派,末複合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釋、儒、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

鑒於太極境界乃漸修頓悟幾經顛倒方能功成藝就,故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要掌握各層次功夫火候,不要動力定型過早。因為一個高手都是經歷三種不同功夫層次的過來人,他們能夠把握每個層次功夫的動力定型不過老到但精熟,才便於不斷升華,才能取得最終的成果。如歌訣云:

自古傳承門路清,體用精求無虛華①。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為筋發,

皮毛抖彈震死牛,毛髮松彈守三陽②,

氣形化一歸無象,陰陽互感通天下。

——摘自《清代宋書銘太極拳譜"五乘功夫》

【注釋】

①、此句為我所加,為了表達的更為清楚。亦為了成為七言律詩的體才。

②、此句流行本為「毛髮松彈手三陽」,與原歌訣整體精義不符,故而將「手」字改為「守」字,則復其歌訣本意矣!具體解釋見「九宮篇"三層九段論」一文。

此乃從「骨、筋、皮、毛、發,而論述的功夫五層之藝境,可適用各門派,拳種之人。一個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在修鍊拳術功防之道的三年期間內尤其要更加註意,可在三年期滿達到妙手境界,即處處用空,妙手連出的境界,再努力一到二年,便可達到神手境界,即隨其變化用招法的境界。這樣才能脫盡拙氣,拙力,功夫方能純正自然,是謂爐火純青,即達到全體透空的太極境,無形無象的無極境,方具備隨心所欲的神化之功夫。

如果一個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在三年期間內的熟手,好手,巧手的不同功夫層次上動力定型而不升華,屬於動力定型過早,這樣內勁的運用受拙氣拙力限制,內勁質量不能精純提高,修鍊者執此是很難突破的了,只能停留在原來的功夫層次上了。這樣很難發揮自然法則之妙,很難發揮自身之良知,良能達到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不謀而當的藝境,更難達到練虛合道,寂感遂通的虛靜前知的拳道合一的境界。故很難體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最節能,全方位立體的攻防技擊功夫的特點。這一點正是中華傳統拳術功夫的重要特點之一,大器晚成就是很精闢地闡明了個中道理,可為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之寶鑒。歷代各門派對功夫的成就都認為:三年一小成,七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的觀點,所謂小成是基本上技擊功夫攻防招法精熟的形拳招熟的功夫藝境。十年乃成拳術通家,即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太極境,及氣形化一歸無象的無極境。根據我的教學經驗,五年時間的業餘訓練,可達到神手妙境,還是可行的,有保證的。如專業修鍊,有三年零一節的時間就可以大成了。

從歷史上考察,有很多名家高手,都是多方拜師,學數家門派拳藝而成功,可證明拳術的真諦存在於各家門派、拳種之中,充分地體現出傳統拳術的理不二,法不一的道理,也證明了大器晚成的道理,更證明了想成為高手名家,不要動力定型過早的道理。習拳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的日日新的升華之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拳術攻防之道技擊功夫爐火純青的境界。又證明了每一門派、拳種只能代表中華傳統拳術風貌的一部分。當然,習練單一門派拳種之高手名家屢見不鮮,因其理論明白、全面、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天資敏捷,悟性極高,有學拳習藝舉一反三之能力,博學而精之,專之,亦屬正常之事。因為他本人從來未將自己所學習修鍊的拳術視為本門獨有之技,是這類人的風格特點,正因為如此,才能成其為高手。

通過對《易經》理論的認識、研究、探討,來揭示中華傳統拳術的技術功夫的修鍊、建體、至用之實質內容。綜合認識各拳派、拳種的特點,按照《易經》學說所展示的自然法則規律則使拳術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在修鍊、運用過程中,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一套有共同的、系統的、完整的、全面的、切實可行的標準概念,雖然風格可以各異。其實質內容乃是最完全能闡明傳統拳術技擊功夫真諦的一套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拳術宗旨,但必須落實在拳術技擊這一有代表性的特點為核心,這是完全可行的,也是現代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所應努力來共同完成的任務,實為發揚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而應當做的。

我這樣闡述,並不是說現存的拳種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各門派、拳種都是中華傳統拳術的分支,又是中華傳統拳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等內容的深入探討,達到共識,還給各門派拳種拳術攻防功夫的本來面貌及其在中華傳統拳術大家族中的地位,以及所做的貢獻。我主張以《易經》理法解釋傳統拳學,就是希望達到這樣的共識之統一。

我習拳多年,自沒有門戶派別之見,只有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學術探討的追求,並以善於動手較技功夫內容為核心,以《易經》為理論經典指導習拳實踐,確實獲益非淺。綜合學習各家拳論、理法,不拘一門一派之見解,發揚窮文富武精神,繼承、整理並能闡明中華傳統拳術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內容實質,認識到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確有實質。中華傳統拳術的技術、功夫內容,體現了中華傳統拳術文化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搖籃中生長壯大,成熟完善的,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的特點。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功夫的實質所指與西洋拳、東陽拳、泰國拳等國外的搏擊格鬥術等在研究攻防格鬥的技術功夫內容有本質上的區別。研究追求並掌握中華傳統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實質,全在具有體現天地自然法則規律的攻防技擊技術的拳術真功夫,發揮天地自然法則之妙,乃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所當然,最大特點是養生、技擊並行不餑,如:「布形侯氣,與神俱往」之應用法則;「十年練拳,十年養氣」的練養並行說,就很有代表性了,而其至用之精,又無可以類比的。

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能做到:心同天地,天人合一,通解《易經》之理法,默契天道、悟拳術練習、運用之真諦。真理無二,你見得我也見得,唯識者所見略同,能於習練拳術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中華傳統拳術為一家,尤其在動手較技中更能體現出這一點。從上述闡明白的觀點可以知曉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拳術的區別了,是一個太極門派拳種與一個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整體認識上的區別。前者具有門派、拳種的排他性,而後者體現的是沒有門派、拳種的包容性,因為她沒有門派、拳種的排他性,確有獨特的統一性、包容性。

或問:以上談明中華傳統拳術的基本概念,只從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攻防技擊技術,功夫內容討論,為什麼不談健身強體的道理極其作用?

中華傳統拳術的修鍊是理心、道心運用文練法來修鍊傳統拳術攻防技擊技術、技巧、功夫的。以《易經》學說中的自然法則為習拳建體、至用的規矩、法則、規律,純任自然、才能適應身體內在的生化機能的最合理之效用,本生理機制而建立的攻防機制,才能更適應外部攻防變化的要求,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即可見其效果了。正如前賢所說的: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也,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叢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如果以人心的慾望習練拳術,而運用攻防技術動作,已不符合自然法則,不純任自然法則就不適應拳術技擊最佳的技術要求,那拳術健身的效果如同體操練習;或以武練、橫練、糊塗、練法的拳術攻防技擊動作,大多不符合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了,也不符合拳術技擊要求,甚者會造成百病之身而身體受傷,甚者威脅壽命;糊塗練法者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只有文練法的拳術攻防技擊動作的訓練是在神為而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這才能符合人體自然法則的技擊要求標準,進行拳術基礎訓練,才能達到內清虛,外脫換。內練丹田真陽元氣充沛,周身內外流行健運不息。外練筋長柔韌,膜起膜張,骨質密度增長硬如鋼鐵,骨關節圓活通靈,皮膚敏感度精微準確,整個形體,柔弱無骨,更佳者骨響齊鳴,自然氣血流暢,經絡通達,內部臟腑調和,體舒神暢,精滿神明,神清氣爽,通身虛靈,和顏悅色,最佳的聽探之良知和最佳的順化之良能之相互為用的高度統一,則能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而自然達到健身的目的。我不談健身,是因為大談武術健身的著作太多了,幾乎人人皆知。因此,只從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角度,以唯道適從的觀點立論談拳,健身自在其中了。此乃充分的體現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健身,技擊並行不餑之宗旨。為說明此中的道理,引用《渾元劍經"序"劍髓千言》中的兩段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噫!大矣哉!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即曰純靜,以其本乎天之一,養氣於至清;則乎地之一,融精於至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又渾化清、寧而一之,更至於空靈。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

—— 摘自《渾元劍經"內外篇序》

則保合太和之氣,以之生成,在人則空靈無間之氣也,即真氣。其中剛柔渾合、陰陽互生,即所以結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難破,而來往造化之神涵於其內。故曰: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直養即勿妄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

—— 摘自《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人身內有無形的精、神、意、氣,故以無形之氣為代表,名曰:內氣;外有有形可見的筋、骨、皮、肉,而以「形」為代表,更為精確地說,以「外形」說為主要代表,這樣就具體形成為內氣、外形的君臣柔外剛中順逆主從匹配說,這是修鍊拳術攻防之道的基礎。內勁、外形乃自身最大的兩儀之表象。故以內勁為一陽,具陽剛之性;外形為一陰具陰柔之質。一陰一陽是為拳,即指內勁、外形的「健順」之性質而說體和用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之「一」乃指太極而言的。故拳術中「一而二,二而一」的說法即指上述內容。而在「一」的概念里又有太極境界的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的練虛合道,及至虛至靜,無形無象,可以前知的無極境界之區別。這說明拳術功夫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按照天地自然法則修鍊出來的一門技擊技術,技巧的運用能力,即功夫。運用時必然按照天理自然順隨法則規矩、規律運用於較技攻防中純粹自然才是正確的,可以說習練、運用拳術技擊功夫的過程是自我心身改造的漸進的過程,是量變過程的不斷積累,才產生頓誤質變的飛越過程,量變到質變的不同功夫層面的循環往複,呈現升華髮展的態勢,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每完成一次,攻防的綜合能力都有一次質的層面上的飛躍,但這個量變到質變的循環往複的攻防功夫升華過程,只要你堅持修鍊操作,總是沒有終結的,會永遠不斷升華提高,沒有止境的。以上所論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的真路徑,這條路對誰都是公平的,平坦的。(待續)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的技擊法
太極拳 官骸十三目語錄 陳鑫
白岩松評太極推手閆芳隔空打人:這是熟人間的遊戲
如何練出太極勁?主要把握3點!
42式太極拳標準動作圖解

TAG:太極 | 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