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正·葯鑒】秉正堂中藥飲片鑒別流程第二十一期——黃芪的鑒別

黃芪為常用中藥之一,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清朝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葯之最」,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現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一:黃芪鑒別流程圖鑑

1:黃芪正品及易混淆品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其常見混淆品主要為川黃芪(梭果黃芪)和紅芪(多序岩黃芪)。

2:黃芪與易混淆品的區別

(1)黃芪與川黃芪的區別:取藥材橫切,黃芪橫切麵皮部佔半徑的2/5-3/5,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木部具放射狀紋理;川黃芪橫切麵皮部與木部極易分離;

(2)黃芪與紅芪的區別:黃芪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紅芪表面紅棕色至棕褐色,皮紋細皺結實,斷面形成層明顯,呈淺棕色環。

二:黃芪相關知識

黃芪(拉丁名ASTRAGALI RADIX),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乾燥根。

《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又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本草圖經》),棉黃,黃蓍,黃耆,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

黃芪和人蔘均屬補氣良藥,人蔘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於北溫帶。中國產270餘種,分布於東北至西南部。黃芪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

【功能與主治】

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痛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痿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質量優劣】

質量以條粗而不空心,皮細質綿軟而不硬,切麵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金盞銀盤」明顯而不纖維性強和裂隙大,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而豆腥味濃者為佳。

【用法、用量及禁忌】

9~30g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配伍應用】

(1)補中益氣 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党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2)固表斂汗 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3)利水消腫 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4)托瘡排膿 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食用方法】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覆沖泡。

(2)黃芪紅棗茶   材料:黃芪3--5片、紅棗3粒。   功效與作用: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   食用方法:紅棗用溫水泡發洗凈後去核;黃芪和紅棗用清水浸泡20-30分鐘;點火,煮滾了以後轉小火煮20分鐘以上。

(3)黃芪烏雞湯   材料:炙黃芪30克、烏骨雞1隻、姜塊、蔥節、精鹽、紹酒各適量。   功效與作用:補中、益氣、補血。   食用方法:將炙黃芪去凈灰渣,烘乾,研成粉末。將凈雞入開水中氽煮一分鐘起鍋,將黃芪粉抹入雞腹內外,放入蒸碗內,加鮮湯少許、精鹽、紹酒、姜塊、蔥節,用濕綿紙封住碗口,置蒸鍋或蒸籠內,用旺火沸水蒸熟透,取出即可食用。每周1--2次,半年後即有良效。

(4)黃芪當歸湯   材料:黃芪30克、當歸、紅棗各10克。   功效與作用:補養氣血,可用於氣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黃、頭昏目眩、瘡瘍及不收口、關節疼痛等症的輔助食療。   食用方法:將黃芪、當歸、紅棗洗凈,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取汁;藥渣再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汁,合併葯汁即可。

【食用禁忌】

(1)體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

(2)身體狀況: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3)季節: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推薦閱讀:

手機被偷不要慌!緊急處理流程會了嗎?
每日上香及功課念誦流程
澳洲個人旅遊簽證-澳洲簽證辦理流程
淺談製造業倉庫管理相關流程以及人員配置
圖象處理基本流程(轉)

TAG:中藥 | 流程 | 鑒別 | 黃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