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痰飲病治療規律

經方古籍講述經典的故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是論述痰飲病的專篇,篇中的痰飲病衛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痰與飲不同,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治療上應有區別。但篇中所論述的「痰飲病」實為重在飲病,且偏於寒飲,總因陽氣衰微,水飲停聚體內局部臟腑經絡而致病,其已成為一個病名,不能分開論之。既然是討論治法問題,那就有必要對痰飲形成之病因病機及表現之癥狀特點有一定的認識,才可進行系統有效的辨證論治。1病因病機及癥狀特點痰飲病的形成,其共同之處為陽氣不足,即以五臟尤肺脾腎三臟陽虛為根本。心陽不振、肺失宣發通調、脾失運化輸布、腎失溫煦蒸騰、肝失疏泄條達,三焦氣道不利,水谷不能正常化為精微以養榮,卻化為人體不能利用的痰飲之邪,並隨人體虛弱的部位而瀦留,故又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之稱謂。倘若用朋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來把痰飲分析歸納,則病起於內當屬里,陽氣虧乏當屬虛,水濕停留當屬寒,總的說來是屬於陰的一個證候。陰邪之特點,最易傷人陽氣,並得寒則凝,得溫則行。痰飲形成以後,常停聚於身體某些部位而作祟,有的隨氣走竄內擾,有的伏留於臟腑經絡之間成為宿根,從而引起多種病理變化,產生了一系列臨床癥狀。狹義痰飲為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飲流走腸間,其證可見腸間漉攘有聲;懸飲為飲邪留於胸脅,脾肺氣機受阻,水飲射肺,飲氣相擊。其人胸中咳唾引痛;溢飲為水氣溢於胃腸之外,泛於體表肌膚,令人四肢浮腫、身體疼重;支飲為飲邪留於胸隔,上通於肺支乘於心,肺失宜降而心神不寧,故令人咳逆倚息不得卧,久咳飲邪隨氣上泛,故其形如腫。總的說來.痰飲病癥狀以嘔咳喘滿痛腫悸眩為主,且多見咳逆,舌苔白滑,脈弦等。2治法綜觀《金匱》對於痰飲病的治療,「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為其治療大法,但在設立的二十首方葯中,僅兩方以此為主,余者則以「行消開導」之則設立的方劑相對較多。下面就治法上進行一定的認識。2.1 治本之法《金匱要略》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其為仲景治痰飲病而創立的治療大法。溫葯具有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人以陽氣為本,所以,肺氣溫則腠理開發,水逋通調,治節有序;脾氣溫則運化輸布精微,飲不致集聚內停;肝溫而條達,氣機暢達,水濕得以疏泄;腎氣溫煦,清陽蒸騰,暖澤臟腑,藏瀉正常,水無泛濫之慮;心陽得振,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溫上以復宣發通調之職,溫中則精微能運化輸布,溫下則氣化水行;陽氣得以振奮,三焦得以通利苓桂術甘湯,大氣得轉,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痰飲自然得消,陽氣得復,飲不復聚,則病證自愈。治本又有治脾、治腎之分,如脾陽不運,用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腎陽不化者,用腎氣丸以溫腎化水。兩方均是 「溫葯和之」治則的具體應用。苓桂術甘湯,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辛溫通陽,兩葯合用,可以溫陽化水;腎氣丸,溫腎化水,使腎中陽氣蒸騰,水飲隨小便而去。其體現「溫葯和之」之法的有發汗、宣洩、溫化、疏中等治法,所應用的溫葯有振奮陽氣的桂枝、附子、乾薑、人蔘;開發腠理的麻黃、生薑、杏仁、細辛,調理氣機之枳實、厚朴等。2.2 治標之法痰飲因肺脾腎各自受病情況不同及水飲停留部位之各異,可有不同的治標大法。其以「行消開導」為主要治則。但以攻下逐水和發汗的方法導邪外出為主要治法。攻下遂飲運用於飲邪流於胸脅之邪實正未虛證,痰飲、懸飲多用之。如飲邪停於胃腸者,心下堅滿,腸間瀝瀝有聲。宜甘遂半夏湯以因勢利導。飲邪停於胸肺,胸中氣塞。喘不得卧,咳逆倚息者,宜以葶藶大棗瀉肺湯逐之。飲停於胸脅,絡脈受阻,氣機不利,咳唾引痛者用十棗湯攻之。此外,還有治溢飲之大、小青龍湯以化飲解表(發汗),治支飲之厚朴大黃湯逐飲盪熱、行氣開郁等。2.3 治法上的探討仲景把本篇定名為「痰飲咳嗽篇」,說明本篇是以論述痰飲和咳嗽病為主的,然本篇之咳嗽,多由痰邪與飲邪引起,其在痰飲過程中是一癥狀特點。仲景又有「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論之。要討論治法問題,須對「標本」問題再加以熟悉,從病因與癥狀來說,癥狀是標,病因是本。中醫認為,病因消除後癥狀自然消失。痰飲病的病因即為痰飲,只須化痰祛飲,那麼,咳嗽氣喘等症自可悉去?事實卻並非如此。痰飲的形成主因於陽氣不足,不扶其陽則痰飲的來源不絕,用祛痰葯或許暫能見好,藥力過後則咳喘復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治病必求於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尋求出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從痰飲與咳喘來說,痰飲是本而咳喘是標;從陽虛與痰飲來說,陽虛是本而痰飲是標。故痰飲病的化痰滌飲等法仍為治標之方法。若陽虛未能解決,不能運化水濕,則凝聚為痰,隨吐隨生,咳喘仍存,極難根治。如果見症治症只用順氣止咳法那顯然就更無效力。故此即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基本理由。「溫葯和之」之義,是以溫性葯來扶助陽氣,恢復五臟尤脾腎的機能,使水濕能化則痰濁自少,實為治本之大法。但因有咳喘痰多的癥狀存在,特別是在發作劇烈時緩不濟急,則也應予以照顧。因此,對於痰飲病又不該盡廢化痰滌飲和順氣止咳等對症(治標)之法,而且有時須單獨使用或結合使用。所謂標急則先治其標和標本兼顧。小結痰飲病是常見疾病之一,《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理論指明了治療痰飲病的大法。故痰飲病治法重在溫化,所有開肺行氣、滌痰、祛飲、攻下逐飲、發汗等均屬治標之法。也正如秦伯未老先生所謂,善治痰飲者,首先當使痰飲不生或少生,其次當使已生者咯吐清利,能做到這一步便無堵塞之患,亦就無消伐之必要了。公眾號 ID:jingfangguji經典 | 傳承 | 交流 | 分享
推薦閱讀:

腧穴主治有規律
五行生剋制化的應用規律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
八字中十神要訣的規律
管理的一般規律

TAG:治療 | 規律 | 金匱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