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匱要略》半夏

《金匱要略》第22篇第5條: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半夏厚朴湯方: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婦女常見病中,咽中好象長有被烤熱的息肉,這個也是多發病,因為婦女大多數人陽氣不足,氣血循環差,容易生息肉之類的病證,可以用厚朴半夏湯來治療。半夏,味辛,苦,性滑利。辛能行氣散結化瘀,苦能瀉濁痰,滑能開利散結。厚朴,味辛,苦。辛行氣散結,苦瀉濁瘀。茯苓,味淡,淡味屬甘味,能養液潤燥而軟堅。生薑味辛,辛能行氣開結。干蘇葉,味辛,性溫。辛行氣開結,溫能助辛之力而溫化陽氣。本方以辛,苦,淡味用藥,辛行氣開結,苦瀉濁,淡養液而潤。《金匱要略》第20篇第6條: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半夏丸主之。乾薑人蔘半夏丸方:乾薑,人蔘各一兩,半夏二兩。關於治療嘔吐證,前面學習過小半夏湯,嘔吐有乾嘔和濕嘔,乾嘔要清熱化痰,濕嘔要溫中化痰。這裡沒有說有發熱,那就不是乾嘔了,這裡是胃中有水飲,要溫胃化飲復胃津才能止嘔。乾薑,味辛,性熱。辛能行氣生熱,暖脾胃溫手足,調陰陽,止嘔吐,降沖逆,提脫陷,止瀉利。人蔘,味甘,甘入脾生津液,養胃潤胃平沖逆。半夏,味辛苦,性溫,辛能行氣理氣,苦能降濁飲,可以化痰散結,消水飲,退腫脹。這三味葯,辛,甘,苦三味,苦降濁,甘辛溫能生舉布施陽氣,一升一降,氣機得平復如常,則濕濁水飲導致的嘔吐就會自愈。《金匱要略》第17篇第16條: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大半夏湯方:半夏二升,人蔘三兩,白蜜一升。胃反嘔吐者,這個胃反,本篇第3條專門講了這個胃反,就是早上吃了晚上要吐出來,晚上吃的清早上要吐出來,胃腸太虛弱造成這個樣子。如此胃腸虛弱,怎樣演變發生的呢?治病要求於根本,天下沒有萬能的秘方,這個胃反的原因是剛開始病人有發熱,被醫生誤治發汗重傷津液後,胃中大虛,虛則生寒,胃中虛寒則無力蠕動,因而反胃,朝食暮吐。本來是熱證陽證,結果被醫生誤治發汗後成了虛寒證,而嘔吐。胃腸極度虛寒而嘔的病證要如何來治呢?張仲景給出了大半夏湯。為什麼要用半夏呢?半夏化痰利飲,為嘔家聖葯,凡嘔,必用半夏和胃降沖逆。為什麼要用人蔘?人蔘是胃病專葯,能大補胃津,養陰生津而復胃氣,能加強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為什麼用白蜜?白蜜能潤腸通便,還能潤肺健肺,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又能加強大腸的傳導功能。三味葯重在調節胃腸,為胃家要葯。可能有人會問,即然胃中大寒,為何不用熱葯呢?因為病人曾受熱傷而耗散津液之後才變成寒,如果再用燥性的葯來溫胃,就會再一次耗傷津液,當時會感到有好轉,但過後胃腸會更加虛弱的,病情難以轉歸的。這一條講的是寒性胃反的胃氣調養法。《金匱要略》第17篇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乾薑三兩,人蔘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嘔而腸鳴,這個引起嘔逆的原因很多,治嘔時要綜合其它證狀互為參考才可以作出決定,再一問,病人又有腸鳴,這個腸鳴是胃腸陽明虛寒,寒傷太陽,凡寒證都屬於太陽病,這個腸鳴可以認定為太陽陽明合病,即然胃腸不正常,胃腸中一定很燥了,燥傷陽明。心下痞者。心下指的是腹部,痞就是脹滿膨脹,是軟的,說明裡面有氣,加上前面說的腸鳴,說明腹部脹滿是因有痰飲水氣,才會這個樣子,如果是食積,那就不會有腸鳴了。如果腹滿是因有水氣病,病人會腹痛,會下利不止的,所以這裡認清發病機理非常重要。根據證狀的綜合參考,可以認定為痰飲所致的嘔逆。痰,無熱不生痰,飲,無寒不生飲。所以這是一個寒熱互結的證候。寒屬太陽,熱屬少陽,所以本病為太陽陽明少陽合病。太陽病,不一定是只有感冒發燒才算太陽病,凡一切寒證,水飲證,都屬於太陽病,病人會有惡寒的感覺。這個半夏瀉心湯,就是治療三陽合病的。半夏味辛性溫,為肺胃之要葯,它善利水飲,最滌痰沫,降肺逆而治咳嗽,調胃氣而止嘔吐,是中醫治療頭暈目眩的要葯,能消心腹脹滿,能消咽喉腫痛,安驚悸與吐衄,有溫通之功,配合清肺降火之品,可治吐衄。臨床用藥要用薑汁制用。黃芩味苦性寒,入肝膽經,最善清肝膽鬱火,火降則熱自除,所以它能上止嘔吐,下止瀉利,使上不病熱,下不病寒。但是呢,由於其性寒,凡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不可用。黃連,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經,專清心火,最除煩熱,由於性太寒,臨床用量不可過大,宜小量使用,尤其要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久用則敗胃氣。黃芩,黃連,是針對少陽煩熱而用藥的,熱除則痰自不生。半夏化痰利飲和胃,乾薑溫胃去寒化飲,這是針對陽明胃用藥的。人蔘,大棗,甘草,大補胃津而能生陽驅寒,這是針對太陽用藥的。實際上,太陽與陽明是表裡關係,太陽為表,陽明為里,補陽明胃津實際也是補充了太陽的陽氣。半夏瀉心湯,即能驅寒,又能清熱,又能和胃化痰利飲,三功合一。是中醫治療胃腸病的重要方劑。這一條講的是三陽合病時,心下痞滿而嘔的治法。《金匱要略》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諸嘔吐,凡是看到病人有嘔或吐,反胃的證狀,如果看到病人飲食不入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辨其寒熱,如果胃中有熱,一般情況下會胃口很好,如果是因胃中太熱而嘔不能食的話,病人會有口苦咽干,胸滿腹滿而短氣的現象,但現在沒有這些證狀,心下痞滿也沒有,說明不是熱嘔,是寒嘔,胃中太虛寒了,寒則生水飲,胃中有水飲也會嘔吐。治療胃中水飲而引起的寒嘔,可以用小半夏湯。小半夏湯由半夏一升,生薑一斤組成,這個半夏的用量很大,生薑用量更大,大劑量的用下去,半夏消痰利飲安胃,生薑通經遂而利水飲,兩味葯都是溫性的,宣通降逆之功很強,一下去就把胃寒去掉了,痰飲也消掉了,胃中安和了,則飲食得進,嘔吐則止。這一條講的是胃中有寒飲不能進飲食而嘔吐的治法。金匱要略》第17篇第11條: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乾嘔而利者,從前面的條文中可以看出,乾嘔不是輕證,屬比較嚴重的證候,是一種寒熱夾雜的病證,太陽證時也有可能嘔,但不會是乾嘔。陽明病時也會嘔,但一定會有腹滿的。現在,這些證狀都沒有。這裡僅僅是一個乾嘔,說明胃中很乾了,一定是有少陽火郁才會這樣。火灼津液則胃中乾燥而嘔。再看其它證狀,病人還有下利拉稀,這說明胃腸中有太多的水份,這個水份本該走小便,現在卻不走小便,停在胃腸了,這要考慮把這個水導向小便,所以要加半夏和生薑來利胃腸中的水,讓它走小便。黃芩湯由黃芩,甘草,芍藥,大棗四味組成,黃芩解少陽火熱,能清熱消炎,甘草和大棗調胃生津,這是一個少陽與太陽雙解的方法。為什麼要用芍藥呢?芍藥味酸,為陰葯,性涼,有清熱涼血的功能,可解少陽火熱之津傷,配合黃芩,能瀉其火傷肝陰之郁,起疏肝之用。黃芩為少陽葯,甘草,芍藥,半夏,生薑,大棗,為陽明胃藥(太陽與陽明互為表裡,治陽明也即治太陽。)這一條講的是三陽合病時乾嘔而下利的治法。
推薦閱讀:

《金匱要略方論》學習筆記32
《金匱要略》下
《金匱要略方論》學習筆記3
楊大夫講金匱要略9
楊大夫講金匱要略20

TAG:金匱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