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
本病之療效判斷主要依據於臨床癥狀的緩解,對骨質增生症的病理變化,目前尚未能予以消除,故臨床一般多分為四級。
臨床痊癒:臨床癥狀消失,局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工作,x線複查骨質增生症未有增長,1年後隨訪無複發。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局部活動無明顯受限,可恢復原來工作。
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勞累或受寒後可出現癥狀,但較前有所減輕,可參與較輕的工作。
無效:用藥治療2~3個療程,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關節活動障礙無變化,甚則加重。
6.2 分型治療
(1)肝腎陰虛
治法:養陰清熱,滋補肝腎。
處方:生熟地黃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藥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知母10克,黃柏8克,白芍12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
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活動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兼虛熱者加青蒿、鱉甲;兼濕熱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頸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薑黃;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貫煎、滋陰逐痹湯。
(2)肝腎陽虛
治法:溫補肝腎,祛寒除濕。
處方:熟附塊12克,桂枝8克,党參12克,黃芪20克,淮山藥10克,骨碎補15克,狗脊10克,淫羊藿10克,川草烏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
加減:兼風濕活動加五加皮、羌活、獨活、尋骨風;兼陰虛加沙參、五味子;肢冷怯寒、脈遲加細辛、麻黃;骨節酸痛加秦艽、威靈仙;兼血瘀證加川芎、丹參;兼氣血虧虛加雞血藤、當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歸丸、溫陽蠲痹湯。
(3)氣血瘀阻
治法:理氣止痛,活血祛痹。
處方:當歸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靈脂15克,地龍6克,雞血藤12克。
加減:局部刺痛明顯加地鱉蟲、穿山甲;腰以上痛加薑黃;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劇不止加乳香、沒藥、川草烏;兼陽虛加炙芪、党參;兼陰虛加枸杞、自芍;兼脈絡痹阻加路路通、威靈仙;關節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
(4)寒濕痹痛.
治法:祛風散寒,滲濕蠲痹。
處方:獨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8克,細辛4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党參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減:關節活動不利者加鹿銜草、宣木瓜;疼痛明顯者加川草烏、制乳沒;夾有痰濕者加膽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烏梢蛇。
常用成方:獨活寄生湯、桂枝湯加味。
療效:按中醫辨證論治予以分型治療的患者共有386例,臨床治癒309例,顯效27例,有效27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4%。
6.3 專方治療(1)靈仙五物湯(散)
組成:靈仙3O克,苦參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②藥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熱敷浸泡;③將上藥共研細末,過60目篩,1次10~20克,每日2次;沖服;④外用,將藥粉適量用白酒(或醋)調成糊狀敷於局部,連續10天為一療程,間隔5天再行第二療程。
療效:共治療368例,痊癒128例,顯效121例,有效112例,
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8.1%。
(2)軟骨丹
組成:熟地40克,鹿角膠40克,龜版40克,當歸3o克,川芎30克,紅花30克,麻黃30克,桂枝30克,防風30克,炙馬錢子10克,蜈蚣10克,地鱉蟲10克,炙川烏5克,炙草烏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75例,痊癒355例,顯效103例,有效94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6%。
(3)骨剃丸
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克,三七、凈乳香、沒藥、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療效:治療317例,顯效21例,有效259例,無效8例,療效不明29例,總有效率為88.3%。
(4)骨仙膏(外用)
組成:制川烏、草烏各250克,制乳香、沒藥各100克,全蠍60克,蜈蚣60條,蟅蟲120克,威靈仙180克,水蛭60克,細辛50克等。
用法:將上藥研極細末,用生薑汁拌成稠糊狀,並置鍋內蒸15分鐘,取出稍等片刻敷貼於穴位上,以膠布固定,再紅外線照射20分鐘,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879例,顯效101例,有效720例,無效58例,總有效率為93.4%。
(5)葯枕(外用)
組成:白附子、細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葉、艾葉、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長40厘米、直徑13厘米的長圓形頸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葯枕置於頸項下,於耳下肩上,頭懸空距床面2~3厘米,頭面後仰,形成頭和軀幹對抗牽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卧枕30分鐘。
6.4 老中醫經驗王之術醫案
高××,男,47歲,科技人員i初診日期:1976年12月8日。主訴:腰痛27年,嚴重時卧床不起,病情反覆,曾經按摩、針灸、西藥等各種治療,始終未愈。
檢查:腰僵如板,活動全限,骶棘肌兩旁相當於腰4、5椎處均有明顯壓痛點,右側腰5椎有放射性壓痛點,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等強,腰椎x線片:腰4、5椎體前後緣均有增生性改變,腰5椎右緣較著,生理曲線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證系肝腎虧虛,督脈拘急,治宜培補肝腎,益督榮筋。
處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雞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靈仙15克,懷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劑痊癒,隨訪2年未複發。
按:王之術老醫師以白芍木瓜湯治療骨質增生症,全方具有補肝腎、柔筋脈、活血化瘀、軟堅、緩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據有關記載,白芍具有鎮痛、驅瘀血、滋陰補腎及軟堅作用,是為主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補肝腎,以顧其本;雞血藤補血活血驅瘀;威靈仙舒筋活絡,軟化骨刺,諸葯合參而奏效。
6.5 用藥規律
應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葯 物 |
>1000 | 5~6 | 熟地、雞血藤、當歸、川芎、丹參、威靈仙。 |
801~1000 | 2~6 | 馬錢子、乳香、沒藥、白芍、紅花、草烏、骨碎補。 |
401~800 | 2~4 |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烏、蜈蚣、鹿角膠、鹿銜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
200~400 | 2~3 | 黃芪、桃仁、南星、獨活、狗脊、赤芍、乾薑、蒲公英、甘草。 |
從上表分析,中醫治療骨質增生症,主要是採用活血化瘀藥物,這是源於「久病必瘀」、「痛證多瘀」的理論,以活血通絡治之。其次是鎮痛藥物,其中劇毒藥馬錢子常可作主葯使用,有人曾親自嘗試馬錢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劑量。再次是一類引經使葯。由此可見,目前中醫治療骨質增生症主要是對症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贅生的骨刺、唇樣增生物。今後,在深入理論研究後,如從肝腎虧虛人手,從本論治,可能會改變這一用藥譜。
以中醫藥治療骨質增生症的報道日趨增多,茲將近年來以基本方為主加減出入治療100例以上的13篇報道,計2552例,共用藥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採用的計34味,統計列表如下:
應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葯 物 |
>1000 | 5~6 | 熟地、雞血藤、當歸、川芎、丹參、威靈仙。 |
801~1000 | 2~6 | 馬錢子、乳香、沒藥、白芍、紅花、草烏、骨碎補。 |
401~800 | 2~4 |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烏、蜈蚣、鹿角膠、鹿銜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
200~400 | 2~3 | 黃芪、桃仁、南星、獨活、狗脊、赤芍、乾薑、蒲公英、甘草。 |
從上表分析,中醫治療骨質增生症,主要是採用活血化瘀藥物,這是源於「久病必瘀」、「痛證多瘀」的理論,以活血通絡治之。其次是鎮痛藥物,其中劇毒藥馬錢子常可作主葯使用,有人曾親自嘗試馬錢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劑量。再次是一類引經使葯。由此可見,目前中醫治療骨質增生症主要是對症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贅生的骨刺、唇樣增生物。今後,在深入理論研究後,如從肝腎虧虛人手,從本論治,可能會改變這一用藥譜。
6.6 其他療法(1)針灸
①體針
甲.頸椎病
取穴:主穴:夾脊、大椎。配穴:隨證取穴:風邪入絡型配風池、肩榭、曲池、外關;寒濕阻絡型配曲池、足三里、陰陵泉;氣血瘀滯型配外關、肩榭、天泉、三陽絡穴;肝陽上亢型配太沖、俠溪、風池、印堂等穴。
操作:採用平補平瀉得氣手法,留針1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61例,基本痊癒22例,有效3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1%。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華佗夾脊穴、九宮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養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環跳、委中、崑崙;頭暈重者,配風池。
九宮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壓痛點最顯著的病變椎節棘突間定為中宮,沿督脈在中宮上下棘突間各定一穴,分別稱為乾宮、坤宮,然後夾乾、中、坤宮旁開0.5~0.8寸,依次取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
操作:主穴任選1個,華佗夾脊以取病變部為主,採取平補平瀉得氣手法操作。九宮穴刺法,取俯卧或側卧位,進針順序為:先刺中宮,次針乾、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後按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依次進針,針刺斜向椎體,進針1.5~2寸,獲得針感後,行捻轉補瀉手法,加用熱針,應用GZH型熱針儀,熱針溫度指示40℃~70℃,留針20分鐘。配穴按常規針法,留針15分鐘。均每日或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177例,痊癒21例,顯效102例,有效4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6.6%。
丙.跟骨病
取穴:後合谷、大陵。
後合谷位置:合谷後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約1.5寸左右,行針時同時活動患側足跟,留針1小時。
療效:共治療167例,痊癒124例,顯效26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2%。
②穴住貼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頸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關;腰椎增生配志室、腎俞;伴肢麻脹痛配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承筋;膝關肀增生配內外膝眼、鶴頂。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藥膏製備:生草烏、生川烏、馬錢子、當歸、川芎、延胡、桂枝、生龍骨、牡蠣、透骨草、豨簽草、威靈仙、黃芪、雞血藤、桃仁、紅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黃、細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時,然後煎煮1小時濾渣澄汁;並再將藥渣反覆煎煮兩次濾渣澄汁,將三次葯汁混合一起濃縮成稀糊狀時加入血竭、硇砂攪勻,收人容器內封存備用。
藥粉製備:麝香、皂角粉、藤黃各等份,碾成細粉過80目篩,製成粉劑後裝人瓶內封存備用。
用時,將1克藥膏做成8個小「點」,每點為0.125克,壓貼於,2.5×500厘米的膠布上,間距1厘米即可,然後排成二「點」一對,10點一組,貼於無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時根據增生部位的需要,將藥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個藥膏「點」撒藥粉10毫克,貼於增生部位,再用膠布固定。一般貼頸椎用14點,貼腰椎用20點,膝關節10點,跟骨4~6點,7天換藥1次,2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700例,痊癒398例,顯效165例,有效72例,無效65例,總有效率為91%。
(2)單方驗方
治骨酊
組成:四方木皮500克,戰骨500克,紅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過濾備用。視病變大小,採用10~20厘米見方的紗布3~4層,浸透治骨酊後平敷於患處,然後用紅外線燈照射,以稍熱為佳,一次照射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86例,痊癒397例,顯效378例,有效273例,無效38例,總有效率為96.5%。
(3)推拿
①牽引下手法 :
在採用電動對抗牽引下,行施下列手法:
壓顫手法:在牽引2~3次後加用,患者俯卧,髖及胸墊高20厘米左有,術者以雙手掌根迭按壓於壓痛最明顯棘突處,作有節律的彈性按壓顫抖,5~10次為限,術中可聞及「喀喀」複位聲。
斜搬手法:患者側卧呈弓狀,病變在腰椎4~5以下時,下肢靠床面側伸直,上側下肢呈屈髖屈膝狀;病變在腰椎4~5以上時,兩下肢伸屈狀態則相反。術者立於患者對面,右肘壓於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對向推板運動,先作健側卧位,再作患側卧位,以聽到「喀嚓」聲為好。
屈髖伸腿法:患者仰卧位,術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側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使肢體呈屈髖屈膝90°位,用力壓向腹部,2~3次後,回復至屈髖90°位,一手推住膝部,一手將小腿逐漸伸直,然後回復。如此反覆2~3次。先做健側肢體,再做患側肢體。
理筋手法:患者俯卧,術者用手掌根作雙側骶棘肌壓推手法,由上而下,從輕到重,每側3~5次。
拍擊手法:術者用空手掌擊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輕到重,擊拍2~3遍。
療效:共治療34例,痊癒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按摩法
松解法:取俯卧位,先以滾法、揉法施於患者背、腰及臀部和雙艮 下肢,自上向下往返10餘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進行3攢 ~5次。
彈撥法:在患者脊柱兩側,沿膀胱經用拇指作理筋彈撥法,在兩側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 重力量彈撥,進行4~5次後,再點壓數次。
振顫法:以右手掌根置於患者腰部,左手掌壓於右手背上,用力振顫,頻率約200次/分,速度要均勻,約2分鐘。
擠壓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關節,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側,相對用力作推、擠壓動作,再以同法施於另一側,各5~7次後,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擠動作10餘次。
搬搖髖關節法:一手按壓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關節,作搬、搖、旋轉動作,同法施於對側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雙側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搖、旋轉3~5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限。
斜搬法:取側卧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後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後側,同時將肩臂向後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搖動數次後突然用力,可聞及腰部有彈響聲。同法施於另側腰部。
牽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關節,向後作牽拉3~4次,同法施於對側。
屈膝搖髖法:取仰卧位,左手按壓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轉搖動,並按壓。同法施於對側後,左手仍按壓有肩部,右手扶托雙膝,作同樣動作各5~6次。再讓患者屈雙膝,兩足平放於治療台上,雙手用力向下按壓雙膝,使其腰骶部騰空3~4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側膝部,一手抬舉同側足跟,儘力向上抬,同法施於對側後,以一手按住兩膝,一手抬舉雙足跟,盡量讓雙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卧,術者雙手抱住腰部,作提、抖運動5~7次;再以雙手握住一踝部作抖動,同法施於另側後,雙手握住兩踝部,用力提抖,儘管使腰部抖動,各5~7次。
療效:治療39例,顯效3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9%。
(4)中藥離子導入療法
①強骨舒筋液離子導入 :
藥物:烏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烏梅、木瓜、威靈仙、透骨草、鹿銜草各10克,丹參、皂角備30克,骨碎補、雞血藤各15克,加水約750毫升,煎煮30分鐘,濾取藥液約500毫升,兌入烏梢蛇酒密封備用。
用法:取紗布墊2塊,以藥液20毫升浸透後貼敷患處,將治療機正負極板放在紗布墊上,固定好,開機。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5次為一療程,間隔5~7天。
療效:共治療386例,顯效370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5%。
②骨友靈離子導入
藥物:骨友靈搽劑。
用法:將骨友靈5毫升倒人加熱60℃濕布墊上,放於病灶局部或相應穴位,將鉛板接電源負極置布墊上,上壓沙袋,另一濕布墊加熱後放在距負極10~20厘米痛點擴散部位,接正極,接通電源調節至病人覺溫熱麻刺為度,每次30分鐘。
療效:共治療430例,痊癒156例,顯效124例,有效133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96%。
(5)藥酒療法
骨增酒
組成:威靈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參、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50度以上)。腰骶椎增生加淫羊藿30克,頸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飲用,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服25~30天,間隔3~5天。
療效:共治療100例,痊癒48例,顯效29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
6.7 其他措施物理療法:可採用卧床休息、理療、紅外線照射等。
手術治療:對保守療法無效者,可採用切除增生的唇樣變病理骨質,松解局部粘連的軟組織等法。但療效不理想。
推薦閱讀:
※黃瓜籽原粉+黑芝麻原粉+生菜籽原粉:治療骨折、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股骨頭《泡菜
※什麼是骨質增生?什麼樣的骨質增生才需要手術治療?
※骨質增生的癥狀有哪些
※膝蓋骨刺的原因
※腰椎骨質增生有哪些危害 嚴不嚴重
TAG:骨質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