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宮密電碼害慘北洋水師

清朝使用的電報密碼,對外無密可保,對內卻層層設防,很多地方大員遇到急事,手拿電報卻不能解讀,只好眼睜睜地坐失良機,貽誤大事。大清北洋海軍曾因其「密電碼」的小兒科而遭到重創。

(清宮使用的《密電碼》本)

公元1887年,中國第一位駐英法大臣郭嵩燾上折光緒皇帝,參奏另一位駐德國大臣劉錫鴻「濫用經費」,其中提到劉在四個月內「以尋常私事發遞電報至七八次」。這成為劉被撤職處分的一個重要輿論證據。

今天看來,一個駐外大使,四個月內發七八次電報,實在尋常。但在當時,確是駭人聽聞。

電報是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的。隨著西風東漸,19世紀60年代,英、美、法等國不斷公開要求在中國設立電報線。開始時大清國朝野上下驚慌失措,認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衝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但在一次次拒絕過程中,清政府忽然發現列強們已然既成事實地在中華大地遍設海底線、鋪架岸線。

為了大清最後一點尊嚴,遏止外線入侵,1879年李鴻章修建大沽到天津以及從天津兵工廠到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自主修建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建學堂、購設備,開始為建設津滬電報線路做準備。1881年12月,全長3075華里的津滬電報線路全線竣工,開放營業,收發公私電報,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但大清朝廷卻一直不以為然。

(李鴻章收電)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這一震驚中外的喜訊,以電報形式,迅速傳到了朝廷,帶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很大驚喜。清廷終於實質性地認識到電報的重要性,開始在軍機處建立電報檔案。自此以後,高科技進入了紫禁城。

接收電報自然要使用電碼,清朝編製的密電碼很簡單,且多年來一成不變。

這種電報密碼,說起來有些叫人哭笑不得。對外無密可保,對內卻層層設防。按制度規定,電報密碼本很多地方大員都不得接觸,遇到急事,手拿電報卻不能解讀,只好眼睜睜地坐失良機,貽誤大事。

(190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致慈禧太后壽誕電)

據史載:大清北洋海軍曾不幸於其「密電碼」的小兒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具體原因,就是戰前日本軍方破譯了清宮密電碼。1894年6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致函清朝駐日公使汪風藻,商討國事。次日,汪氏以密電碼通信手段向國內總理衙門拍發了一份長篇電文,其中包括陸奧宗光給清朝駐日公使的函文。負責監聽中方通訊的日本電信課長佐藤愛磨截獲了這份電報,但發現使用中方通訊中的明碼本無法譯出這篇電文。根據情報了解到清廷電報加密的情況,於是這位電信課長分析了清政府給駐日公使的電文,通過電文對應的數碼排列,發現了清廷密電碼的編排規律。運用「暴力破解法」,佐藤在很短時間裡,就破譯了清廷使用的「密電碼」。至此,清廷軍事通信的密電碼已經徹底失去了它的保密性。不幸的是,清廷對密電碼泄密一事全然不知。因此,甲午戰爭期間,日方對清政府內部的虛實,陸軍、海軍的行蹤及各方面的情況,全都了如指掌。

至少在1887年,電報在中國使用還是有許多嚴格規定的。劉錫鴻用公款發私人電報,是違反了大清的外事紀律。實際上後來總理衙門核算,他在任一年只發過13個電報。除了體制方面的規定外,如果純算經濟賬的話,那時發電報,也絕非尋常百姓所能負擔。據記載,當時從天津發往通州的電報每個字銀元一角,在當時相當於16斤大米或30個約合4斤雞蛋的價錢,可見電報收費之昂貴。而從歐洲發往國內,其價格之高更可想而知。而且作為新生事物,當時電報雖然價格昂貴,服務卻並不完全到位。電報局不負責譯電,用戶要拍發電報,必須自己按電碼本將電文譯為電碼再交付發送,收到電報的用戶也得自己翻譯。所以,舊中國的各地電報局、各大書店都出售電碼本,供用戶譯電時使用,結果培育出一個不小的市場呢!

推薦閱讀:

尼可的戰艦打造:定遠級鐵甲艦?
【山東】劉公島和北洋水師
丁汝昌 北洋水師的忠烈統帥 

TAG:北洋水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