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開始禿了?不要慌……看看古代人脫髮怎麼辦
每到換季,很多小夥伴會有很多苦惱,比如衣服不夠穿,皮膚很乾燥,以及——
大把大把地掉頭髮!
前兩個困擾都是可以解決的,而脫髮導致不斷上移的髮際線讓很多人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自己正在變禿ing,這種不可逆轉的傷害,讓人非常惆悵。
不過,脫髮的你不是一個人。
調查顯示,現在80、90後是脫髮主力軍,60%的男性在25歲之前就出現脫髮現象,而在30歲前出現脫髮的比例達84%,比上一代人的脫髮年齡整整提前了20年。天天喊著脫單、脫俗、脫貧,結果提早實現了脫髮。
頭髮不是小事
關於頭髮,說回古代,髮絲從來都不是小事。
髮型對男人來說非常重要,在一些朝代,髮型還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梳同樣的髮型。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就是束髮。
清朝以前,漢族人都留滿發,不剪不剃。小孩生下後,頭髮任其自然生長,到讀書的年齡,梳洗後挽結為髻,叫「束髮受書」。古人認為剃頭是不孝,《孝經·開宗明義》里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髡刑」是古代懲治罪犯的一種刑罰,說白了就是剃掉頭髮,也就是司馬遷說的「剔發受辱」。三國時,曹操坐騎驚踏禾苗,撞上了「踐苗者斬」的律令,不得不「割發權代首」。
然而「束髮而冠」傳統的延續,在順治二年 (1645年)阻斷了。清世祖頒布《剃髮詔書》,詔曰:「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劃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乎,若不統一,終屬二心。自發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為惜發爭留,絕不輕貸。」
自這一詔令頒布之後,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髮,三百多年前粘滿鮮血的號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就是這麼來的。
元代男子髮型圖,可以說是「脫髮友好型髮型」了...
古人脫髮怎麼辦?
在古人看來,頭髮如生命。他們怎麼能忍受自己脫髮變禿呢?
陸遊有一首詩中寫道:「脫髮紛滿梳,衰顔不堪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脫落的頭髮纏滿了梳子,怎麼能看著鏡子中自己衰老的容顏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擁有一頭的秀髮不但是美麗的象徵,同時也象徵著青春呢。
杜甫的《春望》中也說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的情況更慘,用手撓頭,一撓掉一大把,但他還堅持戴發簪,真是驕傲的倔強。
看來「禿頂」的惆悵,不光現代人苦惱,古代人也是有同樣的哀嘆。但是他們沒有雙十一爆款「防脫洗髮水」,那麼這場「髮際線保衛戰」該如何打響?
古代男性束髮的時候如果碰到禿頭,很簡單,戴上帽子就可以了。
古代貴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種平頂式帽,到春秋戰國很流行,漢代的「平巾幘」就是從它發展而來。
漢代平巾幘
《晉書·輿服志》記載:「幘者,古賤人不冠者之服也。漢元帝額有壯發,始引幘服之。王莽頂禿,又加其屋也。」
「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這位老兄禿頂也嚴重,無發可束。要是光帶個「幘」又顯得比較奇怪。所以對「幘」進行了改良,在上面加了個「屋」,後來也有了「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至此,「幘」就基本改良成了我們今天的帽子。
除了帽子,戴假髮也是遮蓋脫髮的常見方法。
傳說在堯舜時期,假髮就已經產生了,古漢語稱髲髢(bì dí),《莊子·天地》說:「有虞氏之葯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提到有虞氏(舜)用假髮遮蓋禿頭。雖然莊子沒見過虞氏,關於他的內容應屬傳說,但可見當時男子也會使用假髮。
《詩經》中也提到,「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雖然說的是長發飄飄,不需要用假髮來裝飾。但也可以反推,當時的確存在戴假髮的現象。感謝假髮的存在,讓古代在美(kua)麗(zhang)的髮型上創造了無限可能。
除了這些物理遮蓋法,想原生促進長頭髮的方法就不得不提「老中醫」了,根據中醫的理論,頭髮的營養來自於腎和血,頭髮不好,源於腎血虛弱。要從溫腎補血開始調理,補足氣血,從而達到養發生髮的效果。
但是成效好像並不是那麼明顯。
笑著禿下去
然而對自己脫髮的嘲笑,要數大詩人白居易。
他在《因沐感發,寄郎上人上二首》中寫道:「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頭髮一年洗一次,和過春節的頻率是一樣的,要是放在今天肯定要發個朋友圈,我白居易洗頭髮啦!
白居易一年過去,又到洗頭髮的日子了!3小時前
元稹、韓愈、劉禹錫
這種自黑非常帶節奏,微博上,#90後你的頭髮還好嗎#的自黑話題刷出了2000多萬的閱讀量。
然而現在年輕人表示睡得太晚、心理壓力、用腦過度、遺傳等等是脫髮的主要原因,焦慮確實是時代的通病,最重要的是調節好心態不斷提升自己來緩解焦慮。
最後祝願大家都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人都是穿長衣服
※古代人做飯時哪來的這麼多柴火的?
※中國出土的古代人物畫,你知道的有哪幾幅?
※古代人晚上的生活是怎樣的?
※武俠小說里行俠仗義混跡江湖的高手平時的生活費怎麼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