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裡的血光:九部有關政治刺殺的電影
[刺殺肯尼迪].JFK導演:奧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編劇:奧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關於肯尼迪的被刺,至今仍舊是一樁懸案。奧利佛·斯通這部長達近三個半小時的政治驚悚片,更像是一部國家地理的解密片,用一個又一個言之鑿鑿的證據構築起了對於這樁政治刺殺事件的全面解讀。而這種解讀,又是對官方說法的徹底顛覆。 斯通說這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我很難說出他究竟是在喜歡著哪一面,因為在他的眼中《刺殺肯尼迪》一定是一部每一面都美的電影。可是,即便如此,仍舊還是有重點的,或許就在片末斯通留下的那句話吧:本片謹獻給追求真理的年輕人(Delicated to the young in whose spirit the search for truth marches on.)所有的醜陋都會在時間長河的洗刷下顯現出來,而將它們擺上檯面的註定是一批熱衷於追求真理的年輕人。讓人保有一個追求真理的態度,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英雄].Hero導演:張藝謀 Yimou Zhang編劇:李馮 Feng Li/王斌 Bin Wang/張藝謀 Yimou Zhang 荊軻刺秦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關於政治刺殺的故事,在圖窮匕見、計謀被戳穿之後,荊軻像一位勇士一般箕踞而坐,笑罵秦王,隨後被刺死。陳凱歌的一部《荊軻刺秦王》便恰如其分的將這個傳誦已久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並取得了成功。 然而張藝謀這部脫胎於荊軻刺秦的《英雄》卻將行刺秦王這件事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歷史學家說,張藝謀的這部電影開闢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角度去看待圍繞秦王展開的行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樹立起了大英雄觀與小英雄觀的區分。行刺之人為報國讎家恨而赴湯蹈火,「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固然是一種英雄情結;而放棄行刺的人為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著想,讓他們結束諸侯之間連年混戰的亂世,過上大一統的安定生活,這無疑是更高層次的英雄。 除了在視覺效果上運用了「色彩敘事」的手法堪稱精湛之外,張藝謀的這部《英雄》對「刺秦」這一歷史事件另闢蹊徑的解讀絕對是經典的神來之筆。
[狙擊生死線].Shooter導演:安東尼·福奎阿 Antoine Fuqua編劇:喬納森·萊姆金 Jonathan Lemkin馬克·沃爾伯格的冷峻為這部電影灌輸了一種從頭到尾的陰冷氣息,這種冷峻延續到最後的冰天雪地,已經足夠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了。對於馬克來說,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一旦擔綱主演,就是傻裡傻氣的「霜面男」形象。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劇情並不是非常引人入勝,甚至有些老套,但是其硬體配備實在是精良無比。片中對於狙擊的專業性闡釋與表現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無論是專業性超強的狙擊槍械,還是狙擊手所展現的狙擊技能,都無人能出其右。此外,本片在音畫效果上的精益求精讓所有的狙擊手題材影片黯然失色,每一種槍械的表現都極為到位,甚至於不同槍械射擊時所發出的不同撞針聲與空間迴響聲都能夠辨析出來。再加上野戰狙擊、城市狙擊、雪地狙擊等不同場景的多元化狙擊片段,實在讓人為之側目。或許這不是一部政治刺殺的經典影片,但是確實一部值得一看的經典槍戰片。
[行動目標希特勒].Valkyrie導演:布萊恩·辛格 Bryan Singer編劇:克里斯托弗·麥考利 Christopher McQuarrie 納森·亞歷山大 Nathan Alexander 這部電影最初定的譯名是「刺殺希特勒」,後來改成了這個名字「行動目標希特勒」。前者偏重於刺殺這一行為,後者則偏重於從謀划到實施的整個過程,即這一場政治陰謀。 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德軍,讓德國上下對於希特勒的神話產生質疑,就連大名鼎鼎的戈培爾也難以挽回人心。於是,這場以刺殺最高首腦為目標的政治陰謀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片中對於刺殺的段落描繪並不是非常出彩,甚至有些簡陋,就是用一枚定時炸彈炸死希特勒,隨後再安全撤離。然而炸彈質量不好,希特勒沒死掉,陰謀敗露。 《行動目標希特勒》能夠引進國內,並引起了不少的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大家對於二戰的好奇與著迷,尤其是對德國納粹的最高長官,曾經呼風喚雨的希特勒的好奇;其二就是非常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湯姆·克魯斯的加盟。這兩點為影片提供了左膀右臂,但是其質量的平庸,註定了其無法順勢飛翔。
[刺殺尼克松].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導演:尼爾斯·穆勒 Niels Mueller編劇:尼爾斯·穆勒 Niels Mueller 凱文·肯尼迪 Kevin Kennedy 《刺殺尼克松》是一部政治味道最淡的政治刺殺的電影,其主題沒有放到政治群體、政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位置上,而是用普通民眾的反抗心理形成了這一次帶有浪漫主義意味刺殺。頗有一點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味道。 影片中由西恩·潘飾演的塞繆爾是個再普通不過的美國人,但是來自於方方面面的壓力讓他對這個冰冷的社會滿懷失望。這種失望漸漸累積成一種絕望,最後劍指時任總統,靠販賣信仰贏得民眾支持的尼克松。於是,這場刺殺行動便這樣展開了。 也許有不少人在看這樣的電影時會生出同仇敵愾的共鳴,這些人的生活必然也是不如意的,或者也是跌入低谷的。當一個社會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束縛與壓榨到了某個階段、某種程度時,反抗的思想定會應運而生。自下而上的改變必然不可取,便唯有採取「擒賊先擒王」的手段。然而轉念一想,憑藉一己之力試圖去顛覆整個國家,未免也太過於荒謬了。
[刺殺據點].Vantage Point 導演:彼得·特拉維斯 Pete Travis編劇:巴里·利維 Barry Levy 「8個陌生人,8個目擊據點,1個驚人真相。」這是寫在電影海報上的宣傳語,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這部多線性敘事結構的電影的複雜之處。先不說其他,僅僅是把八個陌生人有機的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門學問,此外還要造出足夠的波瀾來讓劇情形成統一連貫的順承關係。從演員陣容上來講,這也是一部非常有噱頭,非常具備吸引力的電影,另外刺殺總統的名頭也為影片加分不少,然而從導演駕馭故事的能力上來看,強大而完備的硬體設施並沒能將這部電影打造成一部經典之作。 至於多線敘事,我個人給它起的名字是「宏觀蒙太奇」,這是與鏡頭組接與恰換所使用的「微觀蒙太奇」相對的。用大塊的劇情與大量的鏡頭結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關於某一條線索的「大鏡頭」,隨後將這些「大鏡頭」按蒙太奇的手法組接起來。我非常喜歡的年輕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那裡圖便是箇中高手,出道後的三部作品均將這種模式詮釋得淋漓盡致。
[十月圍城].Bodyguards and Assassins導演:陳德森 Teddy Chan編劇:秦天南 Tin Nam Chun/阮世立 James Yuen/郭俊立 Junli Guo 陳惠 Wai Chan/吳兵 Bing Wu/陳銅民 Tongmin Chan 《十月圍城》是去年賀歲檔期里贏得口碑最佳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源自於影片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以及這場緊湊的刺殺與保衛的鬥爭。從影片的英文片名直譯來看,保鏢與刺客雖然沒有「十月圍城」來得深邃,但是更形象的概括出了本片的整體故事架構。這場圍繞著刺殺孫中山而展開的保衛戰,用小人物不惜赴死的決心展示了親情、愛情、友情,唯獨沒有展現的卻是革命、政治本身。這似乎也形成了一個對立的局面:小人物、小細節展現的都是兒女情長;而在大環境、大主題里則是展現的政治變革。這樣的展現方式也正是與現實相呼應的,平民百姓不知道什麼主義、什麼革命有什麼好,他們參與革命與反對革命僅僅是處於親情、愛情、友情的需要,絕不會上升到國家的高度。然而革命本身,政治本身,卻是一個大的方向與主題,是關乎到一個國家命運的事情,也是極少數的社會精英才能夠把持方向的事。從這個角度來講,《十月圍城》由上及下,由里及外都做得非常考究。因為如果上升到國家的高度去看問題,難免有一些脫離群眾的感覺,畢竟看電影的我們絕大部分都是凡夫俗子,而不是能夠把握國家方向的政治掌舵人。
[豺狼之日].The day of the Jackal導演:弗雷德·金尼曼 Fred Zinnemann編劇:肯尼斯·羅斯 Kenneth Ross 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譯名是《刺殺戴高樂》,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政治驚悚片。影片上映於1973年,24年之後的1997年,由布魯斯·威利斯主演的《狙擊職業殺手》繼續講述了一個關於「豺狼」的故事。 《豺狼之日》的懸疑味道非常濃重,對於正反兩面的描述與鋪墊相得益彰,構思非常巧妙。這種模式與《殺手悲歌》(不是羅德里格斯的那一部,這部電影譯名為Shot Through the heart,講述的是兩個酷愛射擊的好兄弟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在內戰中各為其主、成為敵人的故事)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緊張的氣氛要更為濃重一些。 在習慣了正面人物主導影片、反面人物甘當爛菜葉的低營養影片的情況下,一半一半的電影似乎更有嚼頭。片中的殺手並不是一個只會開槍的工具,而是一個具有個人政治立場的人,雖然這種政治立場並沒有得到了過多的展現。這似乎又與《出租汽車司機》有著某種順承關係,《出》講述刺殺前的心裡掙扎,而《豺》則用大量篇幅講述刺殺的過程。
[暗殺十三招].The ParaLLax View導演:艾倫·J·帕庫拉 Alan J. Pakula 從本片的整體架構來看,與《刺殺肯尼迪》的套路非常相似,是圍繞刺殺事件而展開的調查取證的故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作用的,或者說目睹了真相的證人紛紛慘遭毒手,與此同時,醜陋的內幕也被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 關於刺殺這件事,本身就不是光明正大的行為,而加上政治的前綴,就將這種陰暗面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見不得光明的行徑,使用者自然不想讓其公之於眾,越隱蔽越好,越不可思議越好。就像《越獄》里的故事一樣,為了掩蓋一個有關於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真相,可以不惜犧牲一切,可以不管不顧的讓許多無辜的人為此而死去。 結語 前不久沸沸揚揚的「迪拜刺殺事件」也是一樁政治刺殺的醜聞,其背後複雜的利益糾葛姑且不論,就其行為而言,與千百年來在歷史長河中深埋著種種刺殺毫無差異。只不過隨著手法越來越高超,刺殺也會慢慢的變成「莫名其妙的死亡」,這就像《諜影重重》中描述的一樣,專門培養出來的殺手執行專門的任務,他們像是一把匕首,由弄權人的手把持著,在黑暗中刺向一個個為政治而犧牲的人。也許,今後的新聞會是「XX領導人在家中與孩子玩躲貓貓不慎死亡」「XX領袖睡眠中怪病突發,不治身亡」等等帶有戲謔味道的內容。 對於政治刺殺這一醜陋且卑劣的行徑來講,身處政治階層最下層的我們似乎束手無策,只能看著、笑著以及隱隱含含的說著。只是這似乎又可以修改為一句成語「殺猴儆雞」——為了政治利益、經濟利益,連領導人我都敢幹掉,何況你個普通老百姓?!一紙「聖諭」讓你全家暴斃也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或者,我們真該像《食品公司》里揭露出來的被圈養的雞,大幕遮起來就遮起來吧,我們站不起來就站不起來吧。因為,大幕一揭,屠殺便至;雙腳一站,即有砍頭之危。——要記住,它的牛刀從來不是輕易用來殺牛的,而是殺雞的。
推薦閱讀:
※金庸小說中最陰暗、最悲慘的一部,你有被它虐到過嗎?
※12星座戀愛里的「陰暗面」
※十二星座陰暗面大曝光(說到心寒,慎入)
※公主和24名士兵:為躲避追殺逃入深山隱居,上演了人性最陰暗面
※剖析人的陰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