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講義
文化漫談 2011-03-21 13:08:12 閱讀2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一部古老的《易經》啟迪了人類的思想,因為有了《易經》人類才有了健全而又完整的邏輯性思維。古體的「易」由日、月兩字構成,日代表「陽」,月代表「陰」,日月經天代表了陰陽二元,而在陰陽之間又相感相盪而令大地生輝,萬物繁茂,生命盛行。窮天人之學的《易經》,是以「神」的一元化思維加上陰陽二元思維指導者陰陽五行的多元思維,所以大易思維集中了一元、二元、多元思維為一體,在三個層面立體交叉式思維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奇觀。是中華經學的精髓,他以上證不動的本體,下察萬事萬物的「變化」,然後再順應事物的「變」而變化,最終到熟練的把握「變化」的時機,再在人事上運用「變」造福於社會和人民,所以說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 在《易經》形成三千年後,英國的科學家來布尼次的不期而遇使得他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受到中國太極圖的啟示,《易經》二進位制原理深深的影響了來布尼次,他從《易經》六十四卦圖中發現了數字二進位原理後從而發明了第一代二進位制計算器。這就是二進位制遂在二十世紀成為第一代計算器運算的基本原理的原因所在。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代表事物發展的六十四個階段,揭示了六十四卦相的存在方式及其應變原理,其中最重要是《乾坤》兩卦,因為他代表了事物存在的二元,所以筆者在這裡重點就《乾坤》兩卦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做一解釋。《周易》將《乾卦》分成五個階段,茲列如下:
一、《卦辭》:為「乾:元、亨、利、貞……」二、《爻辭》:為「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 三、《彖辭》:為「彖曰:大裁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四、《象辭》:為「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五、《文言》 《易經》的第一卦是《乾卦》,他有「元、亨、利、貞」四大美德。《序卦傳》上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也」。因為天地是萬物得於產生的根源,《易經》將其稱為「乾元」,而放在六十四卦的首位。 注意:「乾」和「天」的區別: 這裡的「乾」是指能夠產生天、地的「功能」而言。他是形而上的,是無形的。 而我們通常講的「天」是指和「大地」相對應的「天體現象」而言,「天」是指可見的形象。 「乾卦」是三畫卦「乾」的重卦,分內、外兩卦,也就是上下兩卦,上卦為「外卦」,下卦為「內卦」。「乾卦」的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說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 這一卦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看《周易》。因為《周易》是周文王對「六十四卦」的註解,是周文王被關在羑里的時候,他用自己的智慧進行沉思參悟,這種參悟是非邏輯的,那麼一個人是如何完成從非邏輯到邏輯的轉化的呢? 筆者認為非邏輯性的直覺是為了證體,而邏輯性的思維是為了起用。現代的人早於迷失了人性的真理。遇到外境只是亂用,人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亂轉。所以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神經病患者也越來越多。 從周文王的《周易》來看,禪悟的直覺在文王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我們可以這麼講,類似「禪悟」的直覺式的禪觀法門是人類認識事物時所採用的最早心理活動方式。而今的我們偏向於感官和思維,而對於直覺式的本能的直覺卻在逐漸的喪失。雖說在這一模式的指導下自然科學在不斷的繁榮與發展,但與此相反的是人性的科學卻在不斷的墮落。所以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神經患者在不斷的增多,這便是這一思維模式所導致的結果。
周文王就是以自己的禪悟來註解《易》這一部著作,他所處的時代是不可能有什麼資料可供查閱的。後世將周文王寫的稱作《周易》,我們也可以說《周易》是文王研究伏羲八卦的心得報告。 下面是文王為解釋《易經》而寫的《卦辭》。 第一段——《卦辭》 乾:元、亨、利、貞。 乾:元、亨、利、貞;就是說《易經·乾卦》具有「元、亨、利、貞」四大美德。在這裡作者將《乾卦》用「元、亨、利、貞」四個字來解釋,似乎很簡單,也很抽象。在《易經》裡面,這四個字叫作「卦辭」,是《易經·乾卦》的圖案,或者叫「卦相」。就是作者用這四個字來說明《乾卦》的現象。這四個字不是一句話,而是這四個字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立的意義,我試解如下: 元:有「大」和「始」的意思,他是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說是萬物的開始,如「啟元」,一個東西的來源等等很多。從「經學」的角度來講,《乾》是宇宙的本體,天地萬有都可以說是「乾」是「元」。宇宙萬有都是「乾」的功能所創造的,所以《易經》把這一「功能」叫作「元」。 中國文化講究「心物一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他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他是宇宙的本能,他包含了心和物質兩大要素,所以說是「心物一元」的,在《易經》中我們用《乾卦》的代號來表示,他是非科學、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上述三者的綜合。 亨:就是「通」,是「亨通」的,無往不利,到處通達、沒有阻礙的意思。 利:無往而不利,所謂利,不是現在賺錢獲「利」的「利」,而是沒有「相反」的因素,對自己沒有妨礙,沒有相害的事物存在,所以他是祥和的。 貞:古代的解釋「貞者正也」,就是「正」,他是完整的、完美的、沒有受破壞的意思。所以說他包含了「正」與「固」的兩種意思。
現在我把周文王作的這句《卦辭》意譯成白話文的話是這樣的意思: 「《乾卦》的功能是如此的偉大,是萬物得於產生的最初的根元,他是那樣的通行無阻,是那樣的祥 和有益,又是那樣的完美而又正固,而且是那樣的強健毫無懈怠之意。「 上面是周文王為《乾卦》作的《卦辭》。 第二段——《爻辭》 下面我們講的是《爻辭》,先解釋「內卦」 「初九,潛龍勿用。」 《易經》中所有的卦相,他的起卦和解卦都是從下面的第一爻開始算起,這裡所講「初九」的「初」是指從最下方數起的第一爻。「九」是指「陽爻」,《易經》中的「陽爻」都是以數字「九」作為代號,「陰爻」則以「六」作為代號。 因為《易經·乾卦》是「陽卦」,所以《易經·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這裡的「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從最下方開始數起的第一爻就是「初爻」,也就是「初九」。「初九」的意思,「陽爻」以「九」作代表,另外「九」也代表「陽數」的最高位,所以看到「九」這個數字,就知道代表「陽」,「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而言。 因為「一」是奇數,「奇數」在《易經》中是「陽數」,所以《乾卦》的第一爻所在的位子是「陽位」,「陽爻」在「陽位」,所以這第一爻是「老陽」,他的特徵是隨時有變成「陰爻」的可能。
《卦辭》、《爻辭》都是對《卦》所作的解釋。《乾卦》的《卦辭》是對《乾卦》卦相的總的概括。比如《易經》認為《乾卦》,他有「元、亨、利、貞」四大美德等。而《爻辭》是把整個「卦相」的六個爻逐個的作出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來加以解釋的。
伏曦所畫的「八卦」下面原來是沒有文字註解的,因為在當時沒有文字,而中國文字元號的最初創造,應該是從「八卦符號」開始,其實世界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以符合和圖案的形式出現的。那麼《乾卦》下面的文字,是後世加上去的。《周易》的文字,是文王開始加的。 那麼「初九,潛龍勿用」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龍」是指「神」的意思,「潛龍勿用」可以翻譯成「藏神」。在客體上來講「龍」是宇宙的本源或者說是最原始的力量。在人事上來講可以意譯成「擁有潛在力量的偉大人物」。「潛龍勿用」是指某種「潛能」因為時機未到而不能妄用。 「潛龍」也可以指賢能的偉大人物,他可以有所作為,但是時機還沒有到。 那麼這「龍」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的「龍」文化,「龍」作為代表「陽性」力量的最大化,代表宇宙最偉大的潛能,他變化莫測。所以我國上古時期就已經把他作為圖騰加於崇拜,而且自黃帝開始,政府官員的任命,大多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所以「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標記,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圖騰。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那些偉大而又原始的、令人崇拜的吉祥存物每以「龍」為標記。因為傳說中的「龍」能夠三棲,能夠潛入深淵,能夠行走陸上,也能翱翔天空,具有變化莫測,隱現無常的功能。所以作者在這裡用「龍」來象徵天道的變化,陰陽的消長,以及人事進退變化的無常,和由此產生的規律與法則。在客觀上象徵宇宙的無窮潛能;在人事上代表著未被人發現的擁有無窮潛能的偉大人物。 因為「初九」是「老陽」,「龍」的活動屬於「陽性」,他的特徵是好動,不善潛藏,而這一爻雖然是「陽爻」,但位子在《乾卦》的最下方,也就是「陽氣」剛在地下發動,時機對自己不利,所以說「潛龍勿用」,所謂的「勿用」具有「不可用、不能用、不必用」的三重含義,所以用「潛龍」來形容。 「勿用」這個「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應用」或「沒有用」呢?就更難翻成白話了。不過「勿」字,卻也包括了這些意思,但並不是說「用」的價值不存在。「潛龍」就是指潛伏著的「龍」,而且這條「潛龍」有著巨大的功能,但此時不能用。所以這裡也暗喻此「龍」擁有潛在的力量,不可預測,難於限量的意思,但是此時不要去用它。因為時機不成熟,這一爻告訴我們當時機不成熟時就應當象潛藏的龍,隱忍不可妄動,安住中庸的狀態當中以等待時機。 「潛龍勿用」在人事上的具體表現:
這裡的「潛龍勿用」意思是說一個時機還沒有成熟的偉大人物由於他的機緣還沒有成熟,他必須安住於自己的本體之中,守住那「中庸」的「龍德」本位。不要隨便起用,因為時機還沒有到,等到機緣成熟了的時候,他才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而這時候,他的「相」正如前面所講的那樣「變化無常,隱現不測」。所以我們懂了「龍」的精神,就自然會明白《易經》中「龍」文化的真正內涵,正是他代表了宇宙中變化和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另一方面,我們懂了「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八個字,也就懂了《易經》的整個原理,他也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所在。 從人事上講假使卜卦者得到了《乾卦》的初爻,那麼當事人最好不要動,因為「潛龍勿用」。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東西方文化中對「龍」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雖說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臘,但對西方倫理產生影響的還是後來的基督文化,而基督文化認為「龍」就是那個老是和上帝作對的魔鬼。這就是近幾百年以來,西方人一直懼怕中國的原因之一。近代有些考古學家甚至誤認為古代巨型生物恐龍就是中國《易經》中講的「龍」。 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去了解《易經》中的「龍」文化。 第一、中國的「龍」不是基督教《聖經》上所講的那個「龍」,更不是什麼魔鬼。也不是古代巨型生物恐龍。 第二、我們《易經》中的「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他代表著宇宙中最偉大的力量,他類似西方宗教中的「神」,道家文化中的「道」。 第三、《易經》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的在變,宇宙中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事。因為《易經》文化中的「龍」代表著宇宙的本源,他無體、無形、無相,他無所不能。 第四、「龍」的作用和特性:從現相的比喻來講,傳說中的「龍」從來不會給人看見全身的,這就代表著宇宙最原始的力量所擁有的「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特徵。因為「龍」不僅僅是三棲的,甚至不止是四棲,水裡能游,陸地能走,空中能飛,龍的大象可充塞宇宙,小時如髮絲一樣細小。「龍」之所以沒有固定的具體形象,因為他是「宇宙能量」的代表。他的作用「變化無常,隱現不測」。他作為宇宙最原始的力量,他的起用不是我們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們將「龍」的這一特性常常形容他為「神龍見首不見尾」。 第五、《易經·乾卦》提到的「龍」有三大表現方式: 1、為什麼《易經·乾卦》以「龍」作為卦相,因為《易經·乾卦》都是陽爻,而「龍」又是「純陽」之物,是最原始、最純潔的力量所在。所以「龍」作為《易經·乾卦》的「卦相」是最合適的。我們認識了「龍」的精神,就能明白了《易經·乾卦》中所說到的「龍」他是指宇宙生命中最原始而又最偉大最純潔的功能而言的。 「龍」的外在表現就是「元、亨、利、貞」;《乾卦》也代表太陽,太陽一天一夜的隱現,分為六個階段,共十二個時辰,每時辰是兩小時,共二十四小時。到了夜裡,太陽已經轉到地球的另一面,就人而言,此時的太陽到了地下面去了,藏起來了,那個代表「陽氣」的太陽到達地底下藏起來了,這就是「藏神」,也叫「潛龍」。從人類養生學的角度來講,這時候我們人類也應該休息了,休息就是「養神、藏神」,傳統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的最好方法那就是我們應該和天體的運行法則同步,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樣我們就容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因為此時此刻是我們「藏神」的時候了,就是把這條「龍神」藏起來,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休息,把我們的「神」,也就是那個我們看不見,但又時時運用的「潛龍」藏起來,好讓他休息安養,以待時機成熟讓他發揮他的妙用。 2、「龍」在人事上的表現就是「中庸」;如:諸葛亮未遇到劉備的時候在南陽高卧,他自稱卧龍先生,「卧龍」和「潛龍」是同義詞,孔明能以「卧龍」自居,這就表明他擁有遠大不凡的抱負,故而自己認為自己是「潛龍」。但是由於時機未到,所以自己只好象「潛龍」一樣藏著,守住那中庸的德行而不妄動,這就是「潛龍」在人事上的運用。 3、「天人合一」與「龍神」的關係,以「中庸」的心態隨緣進止,這樣就符合了《乾卦》「元、亨、利、貞」的整體要求,如此也就必然符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
推薦閱讀:
※法治生態洛書圖解 別世富
※易經江湖——說說這些年遇到的奇事(26)
※《易經》·《管子》·《道德經》哲學思想比較
※《易經繫辭》通講(二十五)
※【《八字手冊》易經講座】A---39篇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