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時期的中美、中日、中俄關係

【階段特徵】一、中美關係1.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鴉片戰爭前,夥同英國販賣鴉片到中國。鴉片戰爭後,美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夥同沙俄偽裝調停人,配合英、法侵略,1858年,美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美國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前,主要是追隨英、法等國家,在侵華活動中充當配角。其原因有三:美國此時(1)致力於向西部的領土擴張;(2)致力於解決國內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制度的矛盾(美國內戰);(3)致力於向拉丁美洲的滲透和擴張。所以尚無力爭鋒亞洲。2.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宣告結束,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的經濟發展超過了英、法、德。美國正是依仗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並由此逐漸從配角上升為主角,取得侵華的優勢地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同日本的「大陸政策」互相衝突,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日之間展開了「一波三折」的激烈爭奪。「一戰」期間,由於美、日的爭奪,導致中國的「府院之爭」。「一戰」後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打破了日本在「一戰」期間取得的獨霸中國的地位,通過《九國公約》,重新把中國置於列強的共同控制之下。在北洋軍閥政權垮台之後,美國支持蔣介石奪取政權,建立南京國民政府。1931年,美國在各國對華商品輸出中躍居第一位。1933年,夥同英、德、意等國支持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30年代,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美國為了推動日本進攻蘇聯,推行「綏靖」政策,對國民政府勸降。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蘇、中、美、英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共同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美、英先後發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3.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在全球範圍內推行「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冷戰」政策。為此,美國需要在中國建立一個穩定、統一的親美反共的政府。於是,確立了「扶蔣反共」的基本方針,支持蔣介石打內戰。蔣介石為此求得美國援助,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從中攫取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權,形成了獨佔中國的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3年多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美、蔣反動派,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二戰」後的亞洲政策。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孤立」的敵對政策。朝鮮戰爭中,中朝兩國軍民給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沉重打擊。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出現經濟危機,又因越南戰爭遭受挫折,美蘇爭霸處在守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宣告失敗。種種因素決定美國調整、改變了對華政策,結束了中美對抗,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二、中日關係1.明治維新時期至中日甲午戰爭(19世紀60、70年代至19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以侵略朝鮮、中國為主要內容的「大陸政策」。1894年,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佔了台灣、澎湖列島並獲取巨大利益,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成為侵華主凶。2.中日甲午戰爭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1)在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日本劃福建為其勢力範圍。日本還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活動和強迫簽訂《辛丑條約》的活動。(2)1904—1905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通過《朴茨茅斯和約》擴張了其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勢力。(3)「一戰」中,日本出兵山東,強佔膠濟鐵路和青島。1915年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獨佔中國。扶植段祺瑞(皖系)、張作霖(奉系)和晉系軍閥,並極力將中國拖入世界大戰,引發了「府院之爭」。(4)「一戰」期間,日本獨佔中國,「一戰」後,英、美等國展開爭奪,召開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又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控制的局面。(5)20世紀30—40年代,日本還與蔣介石進行勾結,支持他進行內戰與反共,蔣介石倒向美、英之後,又阻撓北伐,極力反對張學良「東北易幟」的活動。日、美在中國問題上的反覆爭奪是這一時期的焦點。3.從「九·一八」事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31—1945年)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隨後製造了「滿州國」傀儡政權。1932年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1935年製造了華北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投入抗戰自衛。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4.「二戰」後至今戰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日本在美國的佔領與扶植下,追隨美國的「冷戰」政策和反華政策,鼓吹「兩個中國」。但是,兩國的民間往來在不斷加強。70年代初,中美關係出現鬆動現象,直接推動了中日關係,中日兩國終於在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三、中俄(蘇、俄)關係1.鴉片戰爭至十月革命爆發(1840—1917年)(1)由於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遠落後於歐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它的擴張方式是憑藉其軍事力量進行傳統的領土擴張,鴉片戰爭後,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2)1861年農奴改革後,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再加上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末,俄國也開始向中國輸出資本,如貸款給清政府、修築鐵路(中東鐵路)、開採礦山、建立工廠等。同時,強租旅順和大連,把中國長城以北和新疆作為其勢力範圍。(3)1900年,俄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4)袁世凱統治期間,俄國和北洋政府簽訂《中俄聲明》等文件。外蒙古實際上成為俄國的殖民地。此後俄國又佔領了唐努烏梁海地區。2.從10月革命到新中國的成立(1917—1949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新文化運動中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在中國宣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在共產國際的建議下,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蘇聯給予了大量的援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產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響下,中共黨內出現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等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損失。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出現的問題,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抗日戰爭期間,蘇聯給予中國大量的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支持,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是中國能夠取得抗戰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背著中國達成協議:維持外蒙古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等,這種做法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解放戰爭期間,蘇聯支持蔣介石統一中國。3.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蘇、俄關係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後,蘇聯第一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950年,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給予中國大量的經濟、技術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也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堅決地站在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第二階段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蘇關係處在對抗和僵持階段。赫魯曉夫上台以後,為了能和美國爭霸,提出要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的建議,遭到中國嚴詞拒絕,中蘇關係開始惡化。1960年,蘇聯撕毀全部經濟技術合作的協議。中蘇邊境甚至發生武裝衝突。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大量增兵,從北面構成對中國的威脅。第三階段是從80年代末到現在。中蘇關係開始恢復正常化。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由於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劣勢,蘇聯的對外政策從擴張轉向收縮,因此,開始同中國關係實現正常化。蘇聯解體後,中俄關係穩定發展,形成了一種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為主要原則的新型的兩國關係,為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了貢獻。【專題結構】1.美、日、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舉例(1)美國:1844年,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望廈條約》,1858年,俄、美、英、法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901年,參與制定《辛丑條約》,1946年,與蔣介石政府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攫取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個方面的特權。被稱為「新二十一條」。(2)日本: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參與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一戰」爆發後,日本以對德宣戰為名,佔領中國山東,為使其佔領山東的事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進一步擴大侵略,1915年初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幾乎全部接受,1932年,國民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日本軍隊「可暫駐紮」,1935年,何應欽同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談判,達成「何梅協定」,其主要內容是:中央軍隊撤出河北,取締一切抗日活動。(3)俄國:1858年,俄美以「調停人」的身份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佔中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千米的領土,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勘界議定書,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1901年,參與簽訂《辛丑條約》,袁世凱時期的北洋政府同俄國訂立《中俄聲明文件》,中國政府喪失了外蒙古的領土權,只保留一個宗主國的虛名。2.美、日、俄(蘇)等國家之間簽訂的有損於中國主權的條約和會議(1)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與俄國發生了尖銳的矛盾。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戰爭。在這場雙方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帝國主義戰爭中,俄國失敗。雙方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得到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庫頁島南部,俄國承認朝鮮是日本的勢力範圍。(2)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美、英、法、意等國家竟然決定把德國原來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力交給日本。這種強權政治在中國引發了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拒絕簽字。(3)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在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下,全體與會國簽訂了《九國公約》,各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實質上是「又要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共同支配的局面」。(4)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蘇、美兩國背著中國達成協議,同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維持外蒙古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港口等的特權,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3.日本在中國製造的慘案、事變(1)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製造了旅順大屠殺,(2)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止國民政府「北伐」,製造了「濟南慘案」,(3)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中國東三省,(4)1932年,日本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遭到十九路軍和上海人民的英勇抵抗,(5)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日本妄想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州國」,(6)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開始,(7)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舉進攻上海,史稱「八·一三」事變,(8)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30萬人被屠殺。【專題啟示】1.中日兩國有過長期的友好交往。早在漢朝時,日本就派使者到中國。唐朝時,日本先後有13批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回國後傳播中國先進文化。近代史上,中國曾有大批留學生到日本學習其強國之道,並從日本走向革命道路。2.從中日甲午戰爭以來到「二戰」,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凶。從中日戰爭中的旅順大屠殺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從日本對淪陷區的殖民掠奪到對抗日根據地的「三光政策」,以及日寇所進行的細菌戰、毒氣戰等,日本侵略者罪行是罄竹難書的。近年來,日本國內的極右翼分子企圖否認歷史、篡改歷史、美化軍國主義,對戰爭所造成的後果不承擔責任,極大傷害了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也給中日兩國關係持續穩定的發展蒙上了濃厚的陰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應該牢記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一切,和種種掩蓋歷史、美化侵略的醜惡行為展開堅決的鬥爭。3.從建國以後,我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證明,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國際地位如何,依靠的是本國人民的自立自強,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弱國無外交。在舊中國,由於封建統治者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和經濟政治發展的落後,中國近代史成為一部任人宰割的屈辱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在此基礎上才會促使美、日、俄先後與中國關係實現正常化。【重難點提示】1.抗日戰爭爆發後,國際國內分別存在著哪三種力量?國際方面,存在著日本侵略者、蘇聯、英美帝國主義三種力量。第一種力量——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國主義所實行的滅亡全中國的侵略方針,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還向蘇聯一再挑釁,同時用這種姿態來引誘執行反蘇政策的英、美帝國主義對它的侵略行動讓步。第二種力量——蘇聯。蘇聯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1937年8月,蘇聯與中國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且給中國以財政、軍事上的援助。第三種力量——英、美。英、美在「中立」和「不干涉」的幌子下,採取兩面政策。一方面,英、美反對日本獨吞中國,損害它們在中國的利益。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中國的抗日行動,企圖借中國人民的力量削弱日本,造成它們在中國和遠東的優勢;另一方面,它們又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其原因有三:第一,它們企圖利用日本法西斯勢力削弱和消滅共產黨力量;第二,它們正忙於應付西方由德、意所引起的緊張局勢,深恐日本在東方對它們發動攻擊;第三,希望把這股禍水引向蘇聯。因此,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它們總是竭力與日本尋求妥協。在國內方面,也存在著人民、漢奸、國民黨三種不同的力量。人民是堅決的抗日力量,工人和農民是主力,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至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也都站在抗日方面。漢奸代表著中國最反動的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其他民族敗類。國民黨是一個成份複雜的黨,其主體是代表大地方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集團。一黨專政和反共反人民是它們的基本立場。抗戰初期,蔣介石集團進行了積極的抵抗,給日本侵略勢力以沉重打擊。進入相持階段後,隨著日本侵華方針的改革,蔣介石集團的政治態度開始具有兩面性,既有投降又不放棄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徹底破裂。2.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新中國成立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沒變,但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政策有調整。(1)新中國成立到50年代中期戰後國際形勢的顯著特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激烈鬥爭。中國外交實行「一邊倒」,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一邊。這是為了維護自身主權利益,維擴世界和平的正確選擇。中國在國民經濟恢復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時期,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和幫助。(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從蘇共「二十大」起,由於蘇共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係惡化,美國繼續推行反華政策。為了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行徑。同時,中國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大力發展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國的友好關係,加強同這些國家的往來,逐步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這被稱為「一大片」的外交方針。這一時期,中國又與20多個國家建交。(3)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70年代由於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世界霸權中呈現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而蘇聯嚴重威脅著中國的安全,為了共同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也為了解決問題,中國改善了同美、日的關係,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同時,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戰略構想,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我國開始全面地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4)80年代以來到現在我國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有了變化。鄧小平認為,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是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這種估計是新時期我國對外方針的出發點,新時期我國制定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奉行不結盟政策,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現在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建交,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3.美、日帝國主義侵華政策與全球戰略的關係美國:19世紀上半期,美國對外擴張戰略著眼於在美洲擴張,以「門羅主義」為其基本政策,獨立後不久的美國也無力與歐洲列強爭雄,所以在侵華問題上只能是追隨西方列強。19世紀晚期,美國對外戰略是確立西半球霸權。同時積极參与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活動,為此提出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對華政策,力圖在中國與列強分享權益。「一戰」後,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支配世界事務,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華政策上,重彈「門戶開放」的老調。「門戶開放」政策實質上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國的具體運用。「二戰」後,美國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政策,力圖主宰世界,為此在中國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力圖控制中國。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後即制定了「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為此,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一戰」期間形成了獨佔中國的局面,「一戰」後,日本帝國主義在亞太的勢力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制約而受到削弱,為了在亞太地區擴張勢力,打破華盛頓體系,日本帝國主義先後拋出了「田中奏摺」、「國策基準」、「大東亞共榮圈」等稱霸亞洲的擴張計劃,由此而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高考前瞻】本專題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因此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兩年,每年都有大題出現,如2000年蘇浙卷中的10、11題;如2001年全國歷史卷32題,文科綜合卷26、27、28、29題等。目前中俄關係穩步發展,中美和中日關係在曲折中前進。在複習的過程中,應隨時關心時事變化,及時調整複習重點。【考題解析】1.19世紀末,美國政府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得到西方各國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據相關歷史知識,回答1—4題:(1)該政策的含義是A.清政府向西方國家「開放門戶」B.清政府與各國之間相互「開放門戶」C.西方國家在華勢力範圍向美國「開放門戶」D.強列在華勢力範圍相互「開放門戶」(2)該政策受到各國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無法與美國抗衡B.列強需要協調,以鎮壓中國人民反抗C.該政策不影響列強各自在華的主要利益D.列強在華利益趨於一致(3)「門戶開放」政策規定:「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徵收關稅」。這一規定的目的是A.承認中國關稅主權 B.防止各國在勢力範圍內實施關稅壁壘C.協調各國在華關稅政策 D.肯定列強各自在華的特殊經濟利益(4)100年代後的今天,美國仍以「自由通過」為名在我國近海頻繁進行偵察飛行,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這表明A.美國堅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B.美國奉行政治經濟全球化政策C.美國堅持「門戶開放」政策 D.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歷史要領的再認再現和理解分析能力。本題考查了「門戶開放」政策的背景、目的、內容、影響等各個方面的內容。1898年,美國正在進行與西班牙爭奪菲律賓的戰爭,未能參與對中國海灣港口和「勢力範圍」的爭奪。1899年,美國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美國提出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企圖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打開中國市場,取得侵華優勢。為了能使列強接受這一政策,美國首先承認了列強已經取得的特權,為使自己商品能夠通行無阻,防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實行關稅壁壘,它又進一步規定,「各國貨物,一律按現行的稅率徵收關稅」、「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對他國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誌。這一政策隨著中國主權的收復而宣告結束。答案 DCBA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台灣歷年稻米生產及供應日本情況年 份種植面積(千公頃)稻米供應日本佔總產量比例(%)1900年3260.461928年58534.811937年65852.46台灣歷年進出口貿易情況年 份進出口貿易總值(千元)與日本貿易所佔比例(%)1900年3694434.761926年43483774.381937年76229990.27——據周憲義《台灣經濟史》材料二 台灣對日本的輸出品絕大部分是農產品與原材料,其中米、糖兩項合佔77%,其餘為香蕉、鳳梨、茶葉、樟腦、煤炭等。輸入台灣的日本產品中,絕大部分是紡織品、機械、化肥、藥品和日用百貨等輕工業品。——據陳碧笙《台灣地方史》材料三 據統計,1909年至1944年,中國台灣的對外貿易輸出額遠遠大於輸入額,其對外輸出總值約為90億元,輸入總額約為67億元,出超總額約為23億元。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灣人民在生活消費品中的對外依賴性呈增長趨勢,其中對日本產品的依賴性由13%提高到36.8%。——據陸仰淵、方慶秋《民國社會經濟史》回答:1895年至1945年間,日本殖民統治者在中國台灣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實現「日台經濟一體化」。根據以上材料,試分析日本統治台灣經濟措施的性質,並分析台灣與日本的貿易關係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處理能力。本題所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的聯繫不大,答案主要在材料中獲取,學生要對材料有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然後充分利用這些有效信息,並結合列強侵略的一般特點(商品輸出、原料掠奪等)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答案 要點:屬殖民地性質。中國台灣與日本的貿易關係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包括:日本掠奪了台灣大量的財富;台灣經濟畸形發展,成為日本原料基地;日本壟斷了台灣的對外貿易;台灣對日本產品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綜合能力訓練】一、選擇題近代史上,沙俄是侵略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請回答相關1—6題:1.沙俄對中國的侵略表現出不同於英、法等國的特點,即大量侵佔中國的領土,其最主要的原因( )A.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低B.俄國在歷史上對外侵略極大C.英、法侵略中國為俄國提供了有利時機D.俄國是西方列強中惟一與中國接壤的國家2.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這裡俄國得到的「好處」有( )①俄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 ②佔領中國10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③俄國人可以到內地經商 ④取得清政府賠款200萬兩白銀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3.「三國干涉還遼」以後,遼東半島的實際結局是( )A.仍然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B.被俄、德、法三國瓜分C.俄國的勢力不斷擴大 D.中國的領土主權得到維護4.關於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表述,不正確的有( )A.這是日、俄在中國東北問題上爭奪的繼續B.中東鐵路全部落入日本之手C.日本得到英、美的支持D.俄國國內因戰敗引起了革命運動5.北洋軍閥時期,英、俄對中國邊疆地區侵略的共同特點是( )A.發動戰爭直接侵略 B.與北洋政府簽訂條約取得領土C.勾結地方政府搞分裂活動 D.以經濟侵略為主6.蒙古人民共和國最終獨立,是通過( )A.全民投票 B.根據雅爾塔協議規定C.通過獨立戰爭 D.根據開羅會議的決定近代史上在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過程中,美國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請回答有關7—12題:7.美國公使顧盛說:「美國要感謝英國……但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必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個門戶放得更寬闊了。」顧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A.美國推行了「門戶開放」政策,使列強能共同宰割中國B.美國迫使清政府成立了總理衙門,使清政府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C.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D.美國同中國政府簽訂《中美通商航海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大門8.19世紀末的一份西方國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國現行之關稅,對一切所謂『勢力範圍』內之口岸裝卸一切貨物,無論屬於何國,均為適用。」其實質含義是( )A.要求對華貿易機會均等 B.主張嚴格區分勢力範圍C.維護中國的關稅制度 D.倡議協商關稅制度9.在國民政府的「改訂新約運動」中,美國首先與中國締結關稅條約,是為了( )A.率先控制中國市場 B.扶植初掌政權的蔣介石C.取得在華外交優勢 D.緩和中國人民的反美情緒10.美國商品在中國形成獨佔局面是因為( )A.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得到列強認可 B.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勢頭得到遏制C.美國利用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機會 D.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11.日本投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確保蔣介石集團控制中國政權 B.在中國扶植一個親美反共政府C.排擠老牌殖民國家在中國的勢力 D.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獨裁統治12.下表是英、美、日三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的變化情況國家1895年1899年1913年1918年1921英國——11.7%11.4%8.5%11.8%美國——9.5%7.6%12.8%17.3%日本3%11.55%19.7%38%25%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日趨加重 ②中國對外貿易處於入超地位③「一戰」中日本侵略中國加劇 ④大戰中及大戰之後初期美、日在華爭奪激烈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94—1895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據此回答有關13—17題:13.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主要是指( )A.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B.《馬關條約》的內容更加苛刻C.洋務派的願望終成泡影 D.漢族官僚內部相互傾軋14.當其戰爭在進行時,恩格斯就預言:「它意味著古老中國的終結,意味它的整個經濟基礎全盤地卻是逐漸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將導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B.將發生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C.民族資本主義將成為中國經濟主體D.列強將加強資本輸出,把中國經濟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5.有人認為,該戰爭是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界線。這主要是因為該戰爭後( )A.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B.清政府開始引進西方的近代技術,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民族工業獲得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D.發展商業和開設議院的要求出現,維新變法思想開始形成16.該戰爭使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不包括( )A.列強侵華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B.列強侵華由欲滅亡清王朝轉為以華制華、扶植清政府C.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重其器」轉變為「重其制」D.救國之路的探索者以開明地主、農民變為以資產階級為主17.中法戰爭與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深刻說明了( )A.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中國行不通B.要取得反侵略鬥爭勝利必須進行反封建鬥爭C.中華民族具有抗爭性,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D.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2000年10月25日,江澤民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和平與發展,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必須推動和建立穩定、公正合理的國家政治經濟新秩序,徹底摒棄冷戰思維。……誰都不能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誰都不能干涉別國內政。」請回答有關18—24題:18.朝鮮位於朝鮮半島上,北以 與中國為鄰。A.鴨綠江、黑龍江 B.鴨綠江、松花江C.鴨綠江、圖們江 D.鴨綠江、烏蘇里江19.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是( )A.彭德懷 B.陳毅 C.劉伯承 D.聶榮臻20.被稱為建國初期三大運動,除抗美援朝外,還有( )①土地改革 ②沒收官僚資本 ③「米棉之戰」、「銀元之戰」④鎮壓反革命 ⑤人民公社化運動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①④21.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抗美、保家衛國,表明我國實行了國家( )①對內職能 ②對外職能 ③社會管理職能 ④保衛職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2.抗美援朝的勝利,表明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確性,這一勝利體現了外交政策的基本點有( )①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和政策的基本立場②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④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3.「二戰」後,美國推行「冷戰」的具體表現有( )①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 ②提出杜魯門主義③實施馬歇爾計劃 ④建立北約組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冷戰」思想依然存生,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下面說明這一論斷正確性的事實有( )①東南亞金融危機 ②北約東擴 ③日美聯合防衛合作方針制定④雅加達發生大規模騷亂 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新中國成立後,中美關係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請回答有關25—30題:25.「冷戰」時期,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包括( )①發動侵略、侵略戰爭 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與蘇聯緩和關係③美國第七艦隊入台灣海峽 ④對中國大陸實行全面經濟封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6.促使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主要原因是( )A.為了使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B.美國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國關係的呼聲高漲C.美國政府預見到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D.美國政府認為同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27.1972年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這表明( )①美國放棄敵視中國的立場 ②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調整 ③外交工作出現新局面④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8.中美建交後,經濟貿易關係的發展對兩國產生重要影響,以下表述不準確的是( )A.美國對華投資呈增多趨勢B.能夠促進中國民族工業在競爭中發展C.中國可以引進美國最新的高科技成果D.兩國消費者能買到更豐富的商品29.當前中美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是( )A.意識形態問題 B.台灣問題 C.人權問題 D.貿易問題30.從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以看出,在制定國家外交政策時( )A.確定敵友關係是首要原則 B.認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是極為困難的C.沒有必要區分朋友與敵人 D.應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建國後中蘇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同盟——對抗——恢復正常化」三個階段。據此請回答31—35題:31.建國初期,中國政府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其根本目地是( )A.和美國展開對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復國內經濟C.提高國際地位 D.加強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32.在中國實現「一五」計劃期間,蘇聯重點援助的部門是( )A.重工業 B.農業 C.交通 D.輕工業33.中共「八大」召開時,我國所面臨的不利的國際環境有( )①蘇共「二十大」造成思想混亂 ②帝國主義掀起世界反社會主義浪潮③美國擴大侵越戰爭 ④北約、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4.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國力增強威脅其大國地位B.意識形態領域矛盾激化C.赫魯曉夫上台後逐步推行霸權主義政策D.中國未能滿足其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的要求35.現階段中俄關係的主要特點是( )A.同盟關係B.競爭夥伴關係C.「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合作關係D.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二、材料解折題36.閱讀下列有關《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資料:材料一 1946年1月17日。美國國務院將財政部的急電轉至馬歇爾(美國駐大使銜總統特使)將立即談判商約作為美國給予中國貸款的條件之一,同時還要考慮中國在下列問題上的態度:……3.為外國在華公司創造與在其他商業國家相似的條件;4.在最惠國待遇基礎上使外國公司進入各種實業領域;……等等。——《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五卷材料二 (1946年11月4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締約雙方有互派正式外交代表至對方政府之權利,並享受國際法原則所給予之權利、優例及豁免。締約此方之國民,應允許進入締約彼方之領土。允其居住、旅行、經商,國民、法人、法人團體應允許其從事官廳不禁止之商務、製造、加工、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允許為此租賃房屋或土地。所受優待,不得不低於第三國的優待。……有取得、保有與處分地產及不動產之權利。動產之取得、保有、租賃、佔有或處理,應享受不低於第三國國民、法人、團體之待遇。……締約雙方領土間應有通商航海之自由。——《中外舊約辭典》材料三 因中美經濟狀況不同,所謂互惠實際上仍易成為片面之惠,故對若干問題,中國不能不採取若干保留之態度。然為鼓勵美國對華投資以助我工業發展起見,勢不能不予美國人民及公司以必要保障。——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世傑日記》1946年11月4日材料四 「我們覺得它幾乎是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當年的不平等條約中的最惠國條款,是片面的。現在則是雙方的,自然是平等的了。但事實上中國的國力太差……中國這樣的大開門,是完全符合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大公報》1946年11月6日材料五 戰前,美國對華商品輸出僅占輸出總額的2.5%,戰後擴大到20%,增加了8倍……從抗戰勝利到1948年,美國給國民政府的各項貸款和物資「援助」共28筆,總額45億多美元,占國民政府財政支出總額的50%以上。——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要求: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美國、國民黨政權、《大公報》所反映的中國知識界對於《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態度,並說明這三方為什麼持如此態度。37.下列材料是19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去歐美使團成員的部分記載。材料一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團,任務是:①借政體更新,為篤友善而修聘門禮;②借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並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期望。③實地考察歐亞各洲最開化、昌盛之體制……以求行之於我國國民之路……故遣使……——《外國歷史大事集》材料二 1867年11月27日,奕泊奏稱:通商各國將屆修約之期,所有一切事宜必須籌備……遣使一節,本系必舉行之事……惟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各處公商……蒲安臣……權主使臣。——《走向世界》材料三 大久保(日本使團成員)記載:美國富強,鐵路的功績佔十分之七,歐洲各國亦如此,……日本如欲富強,創建制鐵業,並採用各種機器,此乃當前政務中最緊迫的任務。——《外國歷史大事集》材料四 中國使團成員記載:始見火輪車快捷,慢者一時亦百餘里,故常數晝夜,而萬里即達。……技之奇巧,逾余縮地埃。然以行諸中國,則裸股肱執策綏、操挽輦以渡載人者,莫不盡廢其業……是故火車不能行於中國,猶清靜之治不能行於歐洲,道未可圖也。——《走向世界》材料五 日本使員記載:此次出使歐美,就其實地,察其形勢……深深司出,欲在宇內建立獨立不羈之國,必富國強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國強兵,轎車從殖產興業入手,切實謀求進步發達。——《外國歷史大事集》材料六 中國使員記載:彼之實學,皆雜技之小者,其用可制一器,而量有所制者,聖人之教仁義而已,而其大用則維持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五倫。……百然著,一意講求雜技,使趨勢之車,殺人之炎器,爭多費巧,以為富強,遵為有用之實學哉。……外洋以富為富,中國以不貪為富,外洋以強為強,中國以不勝為強矣,……——《走向世界》回答:結合當時中國的國際形勢和中、日兩國的狀況,評述中、日兩國派使出洋的目的和對待西學的態度及產生的影響。三、問答題38.讀美國東部地區圖,填空並回答。(1)A是 湖,B是 山脈,C是瀕臨 灣的 城市,名叫 ,D是美國第二大城市 ,其工業以 是為著名,F為 洋流。(2)簡要說明中美關係在1949年後的發展歷史,並分析其歷史原因。(3)通過1949年後中美關係發展史實,可以認識哪些政治道理?39.新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一系列光輝成就,請回答:(1)在建國第一年,有多少國家同我國建交?截止到1999年底,我國已與多少個國家建交?(2)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其內容是什麼?(3)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是什麼會議?著名的「求同存異」的方針是誰在哪次會議上提出的?(4)聯合國何時成立?總部在何處?其原則、宗旨是什麼?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操縱聯合國,後又時常繞過聯合國實行國際干預,各舉一例說明。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5)毛澤東曾經根據國際形勢變化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其三個世界是怎樣劃分的?(6)20世紀90年代世界兩極格局終結,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新形勢下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在這新舊格局交替之際,中國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關鍵是什麼?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A 2.D 3.C 4.B 5.C 6.A 7.C 8.A 9.C 10.D 11.B 12.B 13.C 14.D 15.C 16.B 17.B 18.C 19.A 20.D 21.C 22.C 23.B 24.A 25.C 26.D 27.C 28.C 29.B 30.D 31.B 32.A 33.A 34.C 35.C二、材料解析題36.答案要點:①美國:達成令美國政府滿意的商約,國民黨政權才能得到美國的財政援助;通過商約取得在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等特權。憑藉世界強國的優勢,利用國民政府依賴美國政治支持和經濟、軍事援助的需要,力圖獨霸中國。②國民黨政權:意識到談判是不平等的,條約只會有利於美國;但仍作出讓步,簽署了損害中國利益的條約。為建立獨裁統治,發動內戰,換取美國的支持、援助。③《大公報》:強烈反對該商約,揭露其形式上平等而實質上的不平等,是只對美國有利的門戶開放政策。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37.答題要點:背景:(國際形勢和中、日情況)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基本形成,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仍處於封建統治下,兩國或主動或被動地捲入世界潮流。目的:共同目的是修約和建立關係,日本側重於學習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中國假手外人出使,輕視西方科技,堅持封建制度。結果:日本形成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制,國力大增。中國政治依舊腐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三、問答題38.(1)蘇必利爾湖 阿巴拉契亞山脈 瀕臨墨西哥 港口 新奧爾良 芝加哥 冶金 墨西哥灣暖流(2)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完全敵視中國,對中國採取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威脅,外交孤立的政策。中國政府進行了抗美援朝,並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發起了反美運動,號召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聯合起來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是因為「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和軍事強國,積極向全球擴張。②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訪問中國,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1979年、1982年接連發表《聯合公報》,三個公報的主要原則是:美同意在台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惟一的合法政府。這段時間內,中美關係發展基本上是正常的,這時主要是美國敵視中國政策的失敗,加之美國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緩和中美關係,以利全力與蘇聯爭霸。③進入9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經常出現曲折,原因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經濟利用台灣、西藏、人權問題等干涉中國內政。這也和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有關。(3)①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巨大的作用。②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體現國家性質。③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國家力量決定一國的對外政策。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39.答題要點:(1)新中國成立第一年有17個國家與我國建交。目前我國與16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2)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後修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後修改為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是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周恩來總理率團參加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的。(4)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總部在紐約,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發展各國間平等友好關係、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行動;其原則是:主權平等、素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如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糾集「聯合國軍」入侵朝鮮;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南聯盟。我國於1971年第26屆聯大上正式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我國在外交方面兩項成就就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是:美、蘇是第一世界,美蘇以外西方發達國家和東歐國家是第二世界,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6)新形勢下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任何形勢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略擴張行為。在新舊格局交替之際,中國面臨的機遇是: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局勢緩和,中國的國際環境改善;在多極格局中,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亞太地區新的政治、經濟秩序非中國參加不能建立。面臨的挑戰是:國際經濟競爭更趨激烈,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下世界各國經濟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制約;少數國家推行強權政治,企圖迫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中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關鍵是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推薦閱讀:

專訪周恩來侄女周秉德:靠關係干這干那,我看不起
【模型 5.0】幸福模型:良好關係是怎麼形成的?
一文讀懂中朝關係史:鮮血友誼抵不過猜忌
國際觀察:特朗普「造牆令」重創墨美關係
你們之間是一段好的愛情嗎?| 必讀:判斷關係好壞的10條標準

TAG:現代 | 中日 | 關係 | 中俄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