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印度不要被西方當槍使 懸崖勒馬還不晚
中國之聲《國防時空》北京8月9日電(記者周宇婷):8月2日,中國政府發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文件,8月3日上午至4日凌晨,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和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以及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等先後就印方越界事件密集發聲。24小時,6次鮮明表態,披露印方非法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真相,並強烈要求印度立即撤回。但截至目前,印度政府仍然沒有作出明確、直接的回應,越界印軍仍有少量人員、車輛沒有撤回。那麼,印度為什麼這麼做。就相關話題,著名軍事專家、《一南軍事論壇》主講嘉賓、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為將為您深入分析。
在21世紀的今天,一國軍隊悍然越過國境線,長期賴在他國領土上不走,企圖阻撓他國正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行為非常罕見。而且,印度還炮製種種站不住腳的理由,為印軍非法越界編造種種借口,也是讓人「大開眼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金一南:這回印度從中印邊境的錫金段越過國界非法進入我們的領土,干擾我們的施工,而且還振振有辭。我們說從國際歷史上看,從國際關係史上看這是非常罕見的挑釁,而且挑釁持續到了今天,全世界都感到非常吃驚。
我們從歷史上看,印度的前任領導人甘地完全反對武力,主張非暴力。由這樣一個非暴力建國的印度到了今天動輒使用武力。印度今天的行為已經背棄了他們建國之父甘地所提出的理念了。
甘地當時被印度稱為聖雄甘地,甘地就講過有七種東西會摧毀我們,哪七種?第一,不勞而獲;第二,昧心享樂;第三,沒有人格的知識;第四,沒有道德的商業;第五,沒有人性的科學;第六,沒有犧牲的宗教;第七,沒有原則的政治。甘地說這七種東西會摧毀我們的,現在我覺得印度知識有人格嗎?你的科學有人性嗎?你的政治有原則嗎?你的原則是什麼?當然你跌入到就像美國那種實用主義,實力高於一切,各方只認實力不認道理,拿這種實力強加給中國,我覺得這是非常可笑的,當然也是非常悲哀的。中國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維護自己安全的決心,哪怕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我們也不在乎,更何況印度。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多次在邊界領土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金一南:印度獲得獨立後,尼赫魯就雄心勃勃,他想通過大印度聯邦全盤繼承英帝國留下的遺產。你本身受帝國主義欺負,你上台了,你又想繼承英帝國留下的遺產。我們1950年進藏的時候,印度尼赫魯政府是三次向中方提出照會,反對中國出兵。當時中國駐印度大使申建,申建回答印度政府,「第一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中國軍隊有權進藏」,毛澤東批示講,「申建答得很正確,態度還應強硬一點,應說中國軍隊是必須到達西藏一切應到的地方,無論西藏政府願意談判與否及談判結果如何,任何外國對此無置喙的餘地。」
毛澤東講的非常堅決,就是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人想繼承英國在二戰中趁中國混亂把勢力的部分伸到西藏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後來尼赫魯也承認了,中印建交的前提就是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1954年,尼赫魯提出所謂的前進政策,就是中印的邊境問題,就是沿著邊境線的爭議地區一定要建立哨所。而且1959年尼赫魯發表講話,支持西藏武裝判斷,鼓吹西藏獨立,而且從1959年開始前進蠶食中國的領土。1962年,中國政府被迫實行自衛還擊。自衛還擊結果我們不用說了,印度三個旅全部覆沒,一個旅長被擊斃,一個旅長被俘,這是中國給印度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印度人當年這麼做,尼赫魯完全忘記了他們的國父甘地對他的教訓,今天的印度領導者又忘記了尼赫魯給他們留下的教訓,我覺得印度人最可悲的就在這裡。
我們關注到,近日,印度國防部長公開挑釁叫囂說,今天的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印度此番言論又透露出什麼意思?
金一南:我們不管印度過去尼赫魯心理怎麼想的,不管莫迪今天怎麼想的,中國從來沒有以印度為敵。我們長期講的是什麼?我們都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都是二戰之後獲得民族獨立的、建國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命運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有爭議,邊境領土有爭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和平的方法、談判的方法來解決,我們不要自己打起來讓帝國主義看我們的笑話。但是印度一批所謂智囊,在給他們的領導人出主意,怎麼與中國對抗。包括印度的一個叫沃爾馬的學者就講了,他們要必須仔細研究中國的狀況,西藏的爭議,研究法輪功運動,研究以台灣強化升級經濟軍事關係,而且要研究如何把緬甸拉出中國友好的範圍,目的是把日益接近印度戰略腹地的中國趕回原來的地方。中國迄今為止沒有支持印度的分裂勢力,印度迄今為止一直在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達蘭薩拉,包括達賴,長期以那兒為窩點,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你看印度有這種兩面性。
有印度媒體近日發布消息,今年9月下旬,印軍要派山地部隊和美軍開展聯合演習。這些媒體似乎樂見印度拉著美國和中國對抗。印度究竟應該做出怎樣的政策選擇,才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美國對印度究竟是什麼態度?
金一南:我們今天感到非常遺憾,今天印度人越界向中國挑釁,然後緊接著美國一部分人,暗中替印度叫好,日本為它叫好,然後西方有一些勢力也為它叫好,你這個叫好是支持你嗎?你又變成了西方利用你與中國對抗的一支槍,你變成別人的一支槍,對你印度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有利的嗎?你長期與中國對抗,與中國決裂對你有利嗎?中國沒有這個意思,但是你現在所呈現非常明顯的意思的話,中方也不得不做出回應。
我們為什麼反覆聲明,希望印度再懸崖勒馬嗎?勒馬是什麼呢?不是說你再前進對中國利益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是這個問題,是你再前進,你對你印度本民族的利益造成多大的傷害。
美國所謂的返回亞太,印度人非常惱火,他以為美國返回亞太主要對準中國的,結果2014年初,美國國防部長,當時在任上的帕內塔,帕內塔講得很明確,第一對中國在西太平洋,第二對印度在印度洋。你說在這樣情況下,我們還不能感到我們命運共同體嗎?他還拚命跟西方拉在一起,當年帕內塔透露這個消息以後,印度氣得要命,要求美國國防部長公開道歉,你怎麼可能道歉呢?印度人生活在夢境里,你以為美國是你的鐵杆朋友呢?一方面拿你當槍使,另一方面在遏制你,在這種情況下它還在拚命地干一些獲得美國支持,美國叫好的事情,他以為美國能放過它一馬,我覺得這是印度最悲哀的地方,就是表面上是在維護印度的利益,實際上是在極大損害印度民族本身的利益。張家棟:印度的邏輯和悖論延續已近2個月的洞朗對峙,挑動了中印雙方民眾和智庫的神經。很多分析人士對印度的對外行為邏輯都不太理解,因為無論是從國際法還是從國際格局的角度來看,印度都不應該挑起這起事端。從洞朗的重要性、印度的發展階段以及可能遭受的風險綜合來看,印度這次做出了非常不明智、不理智的選擇。但這恰好也是印度外交的獨特性之一。印度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不被視為一個世界大國。與中國人經常抱怨被國際社會過度關注相比,印度人經常報怨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關注。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表面理由是「面臨來自北方某國家日益增長的威脅」,真實原因是在與中國的和平競賽中勝出無望,想通過核爆炸來搬回一局,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印度戰略重要性的關注。這一邏輯,與朝鮮通過發展核武器項目來彌補常規力量不足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從1998年開始,印度與中國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通過核爆炸而獲得的大國感覺,又快要消耗掉了。這使印度面臨一個戰略困局:單獨面對中國,就難以再以大國自居;如果拉攏美國來平衡中國,又會受到美國的制約,與印度自己的大國定位也不相符合。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日益依賴一些非常規動作,來彌補力量的不足。這就給中國乃至國際社會留下一個印象:印度既自認為是大國,希望能得到相應的國際尊重;但又不願意用大國標準規範自己,老搞些小動作。這種力量與意願、目標與手段間的不對稱,長期困擾著印度對華政策和對外戰略設計。印度的這一外交特徵,主要源於以下原因:一是印度的文化傳統。印度教思想對印度內政外交的影響很大。從獨立運動時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到獨立後的大國定位,都與印度教文化相關聯。印度教文化使印度人具有很多優點,如熱情好客和善於自我表達等。這些都讓印度精英在西方國家非常成功。但印度教文化也存在一些短板,如沒有關於是非、對錯的明確定義,只有對友敵的區分。這使得印度人經常很頑固,無論是非,都幾乎毫不妥協。當年,周恩來總理就因為尼赫魯總理在邊境爭端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傷透腦筋。近幾年,印度與義大利關於兩名意水兵襲擊印漁民(意稱海盜)問題的爭端,以及與美國關於印駐紐約副總領事被拘留、搜身問題的爭端中,都以印度特色的「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姿態」,讓對手頭疼不已。二是英國殖民主義遺產。印度傳統上注重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昌盛、多元的地方。世俗的國家觀念,本來對印度人是不重要的。印度本是個地名,其大國夢是英國殖民者留下來的。從印度這個國名,到自然邊界理論,再到印度在南亞地區的特殊權利論,基本都是英國殖民主義時代的遺迹。這對印度既是外交財富,也是一個沉重的戰略包袱。這使得印度難以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與鄰國之間的關係。要麼是敵對關係,要麼是控制與被控制關係,平等夥伴關係很少見。三是力量與目標之間的不匹配。印度從英國繼承了大國雄心,但是沒有繼承與此相匹配的大國能力。這導致印度對外行為的兩個特徵:一方面,印度偏愛以「說不」來體現戰略重要性。因為發揮建設性功能所需要的力量,要遠遠多於發展破壞性功能對力量的需求。印度對南亞鄰國,基本上是用說不的方法來實現主導權的。在國際舞台上,印度也經常體現出這一特徵。2014年,印度突然反對此前已承諾將通過的《貿易便利化協議》,讓世界貿易組織面臨嚴重困難,很多國際人士因此認為印度是多邊機制的毒藥。另一方面,印度偏愛投機性行為。1974年,印度進行秘密核試驗,代號為「佛祖的微笑」。很明顯,印度既不願意放下和平非暴力形象,還想享有核武器所帶來的權力加持。這個微笑也太另類了,不知佛祖有靈,會做何想?1998年的印度核試驗,又是印度躲避美國監控、闖關成功的一個案例。一名美國高官事後公開表示:「我們上了印度人的當,我們一直認為在沒有仔細權衡下,印度不會採取任何冒險的行動。」這次洞朗對峙,我們又可以看到印度對外行為中樂於投機、冒險的一面。四是缺乏大國鬥爭的經驗。印度長期是國際政治中的寵兒,是冷戰時期唯一能同時從美國和蘇聯獲得援助的大國。這既是印度的外交勝利,也導致印度難以形成獨立自主的外交體系。美國遇到問題,第一件事是問自己的航空母艦在哪裡;中國遇到問題,先看看雙方之間的力量比;印度遇到問題,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的幫手在哪裡。在這次對峙中,印度有兩個主要假定:一是中國不會真動手,二是美國會支持印度。這種從最佳可能去制定政策的邏輯,與常規的大國鬥爭邏輯區別很大。簡而言之,印度人精於戰術設計,善於從大國博弈中謀利,精於以夷制夷的策略。這一方面使印度可以用較好的國際環境,來從事一些一般大國不方便從事的行為;但同時也使印度產生路徑依賴,難以發展出全方位、全面的大國力量,難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力量中心。當有一天,印度不再說「我哥會幫我」時,就真正地具備大國心態了。(作者是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莫迪身邊這幾隻「鷹」 才是中印對峙真正推手!編者按:當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7月底出現在北京參加一場金磚會議時,平日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他也不得不高調了一把——在中印邊界對峙持續之際,這位掌管著印度外交政策的印高官訪華必定備受關注。有印媒曾期待,他能有助於緩和局勢。但這種期待很快落空,畢竟,多瓦爾被認為是這次印軍越界的主要推手。像他這樣,在中印風波前後賺足眼球的印度鷹派人物還有陸軍參謀長拉瓦特和國防部長賈伊特利,他們一個聲稱印度「已準備好2.5線戰爭」,一個稱如今的印度已與1962年不同了。不過,他們這些強硬的表態都是真心話嗎?
「印度007」曾鼓吹導彈瞄準中國
「超級間諜正在塑造莫迪的外交政策」,美國彭博社以此為題稱,在巴基斯坦當過7年「卧底」的多瓦爾被印度總理莫迪挑選擔任國家安全顧問。這一職位被認為比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更有影響力,一些人認為,多瓦爾如今是印度僅次於莫迪的第二權勢人物。
「在印度重大外交和安全戰略上,國家安全顧問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此次印度非法侵入中國領土,多瓦爾有很大責任。為什麼他7月底來北京後,中印在此問題上沒有任何突破?因為他本人就是衝突的操盤手。」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錢峰介紹說,國家安全顧問這一職務設立的時間從1998年上屆印度人民黨政府開始。由於印度是議會制國家,上台的總理常年搞政黨選舉,在安全方面比較外行,所以需要國家安全顧問為總理提供這方面的諮詢。
不過,多瓦爾的影響力被認為超過他的4個前任。「這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在情報領域和安全事務上的聲譽和經驗有關。」印度前官員帕蒂爾如是認為。多瓦爾正在負責印度最微妙的外交事務。莫迪上任不久後,就派他擔任特使訪問阿富汗;他還飛往曼谷與其巴基斯坦同行開展秘密會談以重啟和平談判。此外,多瓦爾是負責與中國就爭議邊界展開談判的特別代表。「他被稱作印度的詹姆斯·邦德。」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薩丹南德·德休姆說,「有許多與他相關的故事和傳奇,這在一個國家安全顧問身上極不尋常」。
擔任要職的多瓦爾看上去是個神秘人物,因為包括印媒在內的外媒都會提到,他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彭博社稱,印度任何官網上都沒有多瓦爾的簡歷。2015年8月,多瓦爾曾在演講中表示,他1945年出生於北阿坎德邦,1967年在阿格拉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72年,多瓦爾進入印度情報局並任職30多年,其間曾在印度東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等混亂地區工作。據介紹,他的任務包括在爭議地區招募反叛人員當告密者、偽裝成一名黃包車夫滲透進一個極端組織內等。多瓦爾2014年透露說,他在巴基斯坦生活7年,為此去做了手術去除他耳朵穿過孔的印跡——這被認為是印度身份的標誌。印度Zee新聞網站將看上去短小精悍的多瓦爾稱為「偉大的間諜」。2005年,他以情報局局長身份退休,2009年創辦維韋卡南達國際基金會,與外國官員密切接觸,發表鷹派民族主義觀點。
有傳言說,多瓦爾在莫迪當選前就已在為他提供建議。他那段時間發表的文章警告稱,印度在印度洋上「突出地位正遭受侵蝕」,並表示中國的發展「未必是和平崛起。」2010年,多瓦爾在回答如何應對中國與日俱增的威力時,承認印度未來50年內很難媲美中國,主張提高印度的導彈技術以瞄準中國的經濟設施,說這是中國「唯一的軟肋」。他還曾稱,中國有「無底的領土饑渴」。
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後,多瓦爾有關中國的公開表態很少,被經常提及的是他於2014年10月就印中邊界問題表示:「印度不會在其領土利益上做出妥協。」印度《第一郵報》評論說,與多瓦爾「不做妥協」相對應的是,中印特別代表談判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尋求讓步和解。但顯然,多瓦爾更傾向於依賴軍事手段解決問題。該媒體稱,當印度的傳統應對邊界爭端政策採取守勢時,多瓦爾拋出了「防禦-進攻和進攻」的外交政策。他的這一強勢理念被稱為「多瓦爾主義」。
另據印度youthconnect網站稱,多瓦爾插手了2014年的斯里蘭卡總統選舉。親華的前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之所以下台,是因為他被多瓦爾「瞄準」。據信,印方在推動拉賈帕克薩選舉失敗中發揮了作用,原因是他對中國有好感。
多瓦爾本人及其「多瓦爾主義」在印度引發了不滿。「誰在掌管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外交官還是一個名叫多瓦爾的間諜?」印度平民黨領袖阿舒托什曾發推文稱,「由一名間諜負責外交的國家並不安全」。曾在印度內政部研究和政策司任司長的蘇布蘭馬尼安2016年在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網站刊文稱,多瓦爾在右翼中產階層社交圈頗受歡迎,但「多瓦爾主義」無助於構建和平。
「印度的反對黨曾提出,中印關係十幾年來都處於一種良性的態勢,為何現在接近衝突的邊緣?莫迪政府應該好好想想。」錢峰認為,多瓦爾的強硬與其情報工作經歷有很大關係,「陰謀論、"非友即敵』的想法在印度該領域盛行,常年的職業習慣使其把中印兩大亞洲國家同時崛起的道路看成是"零和遊戲』」。
洞朗對峙10天前 他放言「能打2.5線戰爭」
「印軍已完全為2.5線戰爭做好準備,連總理都表示,在印中邊界上至少已有40年沒有打過一槍了。」6月8日,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剛對印度亞洲國際新聞社這麼說,10天後便發生印軍非法越界事件。
「沒有軍方最高層批准,270多人公然越過邊界不可想像。」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說如此,但拉瓦特的「2.5線」之說並不一定是有意為越界事件做輿論鋪墊,「這幾年,印度軍方一直都有兩線戰爭的說法,而拉瓦特將其升級到2.5線,是"繼承中有發揚』。」他認為,印度軍方的零和遊戲的思維比多瓦爾更根深蒂固,除了對1962年的事件記憶猶新之外,形勢緊張可以藉機爭取更多預算及政治方面的支持。
被認為是印度軍方的強硬改革派人物拉瓦特出生於軍人世家,其父也是一名中將。《印度斯坦時報》稱,拉瓦特1978年從印度軍事學院畢業並參軍,此後還在美國的軍事學院和訓練兵營學習過。據介紹,拉瓦特有10年鎮壓叛亂的行動經驗,他曾在克什米爾和印度東北地區服役。1987年中印在桑多洛河谷發生邊界衝突時,拉瓦特所在陸軍營也被派往第一線。
印度新德里電視台稱,去年12月,拉瓦特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時曾引發政治風暴。在他上面,還有兩位「資歷高得多」的將軍,選擇資歷最高者擔任這一職務是印度的慣例。上次打破這一慣例還要追溯至34年前。政府消息人士稱,政府選擇拉瓦特是因為在動蕩的安全局勢下,需要一個有豐富軍事行動經驗的人。「與爭議之間的化學反應」,新德里電視台稱,上任後的拉瓦特仍然「麻煩不斷」,在人權問題上飽受質疑。
因2.5線戰爭之說走進人們視野的拉瓦特,在當選陸軍參謀長之前的相關公開表態其實並不太強硬。去年4月,他接受《印度快報》採訪時表示,「中印也許存在爭端,但這不是陸軍去解決的問題。雙方對一些地區有共同的主權聲索,看待問題角度也不同」。他強調:「不希望單純因存在分歧發起戰爭。兩國需要在軍隊聯合演習方面進行第二軌的外交。」印度《金融快報》去年12月報道稱,他曾表示戰爭永遠是最後的選擇。
如今,拉瓦特的看法似乎已發生變化。結合錢峰所說印度軍方一貫強硬的形象以及一些實際考慮,他的轉變或許出於「在其位,謀其政」。拉瓦特5月在一所軍事智庫的講話中表示,印度需要尋找新的夥伴與盟友以應對西部與北部邊境的國家,暗指巴基斯坦與中國。直至6月初,他主動提起與中巴的「戰爭準備」。
近一個月,拉瓦特不忘「履行職責」。他於6月底訪問錫金邦。印度《經濟時報》稱,他是要考察中國、印度、不丹「交界處」的局勢,訪問負責中印邊界錫金段邊防的陸軍部隊。7月7日,他參觀完比哈爾邦的摩訶菩提神廟群後回答記者問題時,雖然拒絕就對峙置評,但不忘強調,「任何人都不應該懷疑印度的軍事力量」。他還稱,來神廟參觀是為了「祈禱世界和平」。
是政治站隊,也是政客表演
「國防部長賈伊特利也是典型的鷹派人物,被認為是印度人民黨的"軍師』。」錢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賈伊特利2014年5月至11月短暫任防長後,一直是印度財長。直至今年3月,當前國防部長帕里卡爾離任去當果阿邦首席部長後,他開始兼任防長。
8月9日,賈伊特利再次聲稱,印度軍隊已「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並強調印軍已從1962年的戰爭中「吸取教訓」。這已經是中印邊界對峙以來,他第二次提到1962年。6月底,賈伊特利稱,「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
錢峰表示,賈伊特利在莫迪政府之前沒有擔任過與國防相關的職務。他是法律專業出身,能言善辯,曾長期是人民黨的首席法律顧問,用法律知識為該黨化解過很多政治難題。他在上次人民黨政府期間就身兼三職,據說,當時的總理瓦傑帕伊對賈伊特利十分信任。
賈伊特利與莫迪之間的關係也早早開始建立。美國石英網站稱,2002年古吉拉特邦騷亂事件中,他是說服時任總理不要解除莫迪該邦首席部長的說客之一;他也是支持莫迪2014年競選總理的第一個人。莫迪上任後非常依賴賈伊特利,因為長期在地方任首席部長的莫迪是新德里政治圈的「局外人」,而賈伊特利能在這個權力走廊遊刃有餘——他在新德里政界、司法界、媒體圈和商界有大量人脈。他與反對黨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的關係也非常好。據報道,莫迪「幾乎沒有什麼事是不向賈伊特利諮詢的」,之所以一直將財長這一擔負振興經濟的重任交給他,也是因為在高官中,「莫迪對內政部長辛格的能力不那麼相信,對外交部長斯瓦拉吉的信任程度也不如賈伊特利」。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從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到內政部官員,印度政府這次在中印風波中可謂「集體強硬」,媒體和學界也極少能聽到對中國友好的聲音,而這與莫迪塑造的印度教主義氛圍有很大關係。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認為,人民黨上台後,對意識形態非常重視,這次事件中的各方表態,也有印度內部政治站隊的問題,所以現在能說中立話的官員幾乎沒有。
不過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表示,印度政客的言論表演成分很高,他們想樹立愛國和有能力的形象,這樣有助於獲取選票,所以公開言論必須強硬。但其實,他們也明白在不佔理的情況下,真正強硬要吃虧,因此對內強硬的同時,對外會讓諸如外秘蘇傑生等不需要選票的高級職業外交官發出一些相對理性的聲音。印度防長再叫囂:印軍"足夠強大" 已吸取1962年教訓
據海外網8月9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三(9日),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再次聲稱,印度軍隊已經"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並強調印軍已經從1962年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周三在啟動一場為紀念甘地1942年發起的"退出印度"運動75周年特別辯論時聲稱,印度數十年來面臨諸多挑戰,但是"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每一次挑戰都讓國家變得更強大。"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圖片來源:《印度時報》網站)賈伊特利稱,印度已經從1962年與中國的戰爭中"吸取教訓",認識到"軍隊必須被自主打造,因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面臨著鄰國的挑戰。"賈伊特利還稱,與1962年相比,印度已經"因經歷1965年和1971年的戰爭而更強大";並稱雖然在1962年面對中國承受苦果,但在1965年和1971年對巴基斯坦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他聲稱,"我承認有些挑戰仍然存在。有些人意圖挑戰我們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我堅信,我們勇敢的士兵有能力保衛國家安全,無論挑戰來自東部邊界還是西部邊界,"並強調"軍隊可以為國家安全作出任何形式的犧牲。"
印度軍人向中國部隊投降 資料圖《印度時報》報道稱,在中印洞朗對峙已經近2個月的情況下,賈伊特利的發言具有"標誌性意義",儘管他沒有具體提到這一點。賈伊特利還提到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爭端,稱印度從獨立之日起就面臨危機,"鄰居覬覦克什米爾地區"。他表示,印度正在面臨的更大挑戰是恐怖主義和左翼極端主義,並稱印度議院和整個國家必須齊心協力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他還強調,不同宗教和種姓都是印度的組成部分,重要的是必須保持內部和諧。這不是印度國防部長第一次提到1962年。此前,據印度媒體報道,印陸軍參謀長拉瓦特稱,印度在為"2.5線戰爭"做準備,即應對中國、巴基斯坦和國內的安全威脅。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6月29日表示: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針對中方"希望印度能汲取歷史教訓,停止叫囂戰爭"的警告,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6月30日卻稱:"如果他們試圖提醒我們,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
隨後,在7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印度國防部長該言論回應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說的沒錯。2017年的印度與1962年的印度確實不同,正如2017年的中國也與1962年的中國不同一樣。"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推薦閱讀: